登錄???|???注冊
《知識產權與市場競爭研究》是由武漢大學知識產權與競爭法研究所、湖北省法學會競爭法學研究會聯合主辦的以書代刊形式的學術性連續出版物,力求匯集百家觀點、砥礪學術思想、凝聚學術共識、研擬法治策略,賡續往學,推陳出新,力爭為推動中國知識產權法與競爭法理論與實務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展略效綿力。本書為第6輯,精選出了12篇文章,分別收錄于“改革開放與市場規制法學”專題、“理論聚焦”、“學術專論”以及“判解/實務研究”四個欄目中。
寧立志主編 ·社科總論 ·21.7萬字
本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專家協會組織的回憶錄式的文集。我國有一大批至今仍健在的,當年曾在哲學社會科學的百花園中,默默耕耘,辛勤播種的老領導、老專家、老學者。他們的親身經歷體現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建設的具體圖景,發展軌跡,也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他們的回憶錄極具史料的價值,值得永久保存。本書的宗旨是通過專家學者的回憶,記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歷程,旨在留存,為有志于梳理和研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歷史的學者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劉楠來主編 ·社科總論 ·36.9萬字
本書基于對云南省施甸縣重點扶貧工作鄉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和擺榔彝族布朗族鄉全面、細致的調研,運用精準扶貧理論分析和評價兩貧困鄉在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生態補償扶貧、社會保障扶貧、健康扶貧、信息化扶貧以及民族文化發展扶貧等方面的工作實踐,總結針對滇西邊境山區特困連片地區少數民族精準的扶貧模式,展示邊疆民族所經歷的歷史跨越,論證我國精準扶貧理論在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實際應用和成效。
戴波 ·社會學 ·21.7萬字
中國書院是代表著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機構,道德教育是書院教育網絡中的一根主線,為文學教育緊緊把持著方向。道德教育與科舉文教育之間的糾葛問題一直出現在書院文學教育中,成為書院文學教育的重要問題。南宋理學家們要求書院重視道德教育,不要惟科舉文教育是從,他們的思想在后代書院薪火相傳。以古文為時文習見于清代書院文學教育中,有助于提升生徒的時文寫作水準。清代書院在八股文教育時尊奉清真雅正的準則,實現了為文與為人的統一。中國書院文學教育有利于促進生徒文學素養的形成、推動地方文學的發展、促進文派思想的傳播以及澤溉當今學校的文學教育。
程嫩生 ·教育 ·33.1萬字
本書從西方社會建構論思潮的興起談起,介紹了此思潮興起的學術與社會背景;沿著建構論經典理論、符號互動論、現象學社會學、常人方法論、知識社會學等源流展開陳述;重點剖析了表征方法、話語研究、實踐轉向、時空研究的意涵與特點,以及它們在建構論研究轉向中的作用與影響;對照西方理論,提出了應有的理論反思,對展望了未來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方向。
林聚任 ·社會學 ·20.5萬字
當前國土空間規劃與韌性城市都屬于城鄉規劃學科中的熱點議題,同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也是2019年最新提出來的規劃概念,與這些概念相關的城鄉規劃實踐也在不斷深入,基于這一研究背景,編寫小組擬將國土空間規劃與韌性城市兩大理論體系進行相耦合的系統性研究,并結合當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及公眾參與相關技術方法,增強國土空間規劃與韌性城市規劃理論體系在實際規劃編制工作中的落地性。目前國內外同類圖書一般以圍繞一個主要關鍵詞展開,進行釋義、理論體系、相關實踐等方面的研究;本書嘗試圍繞多個主要關鍵詞,將國土空間規劃、韌性城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公眾參與四大議題相整合,從多個視角綜合分析當下城鄉規劃學科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華晨等編著 ·社會學 ·29.6萬字
自《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6》出版以來,《解析》每年出版一本,形成品牌,受到新聞傳播專業師生和研究者的關注。書名冠以出版當年的年號,每年的《解析》都是對前一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研究現狀和學界業界熱點問題的回顧,根據內容劃分為章。《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19》對2018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從學術層面、熱點話題研究層面做了概述。書中不僅收錄了多篇關于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新媒體研究的綜述、研究報告,一冊在手,縱覽頭一年學科發展前沿、重點難點問題解析;而且,書中多篇論文回顧新聞傳播領域面臨的老問題,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顧歷史研究與前沿探索。
劉海龍主編 ·新聞傳播 ·30.7萬字
本書使用醫學人類學和醫學社會學案例分析方法,深度解讀一系列影響公民健康的社會文化現象。本書強調的公民健康是公民健康權,公民健康權牽涉公民的健康意識、民族文化的差異、醫療制度的變遷、衛生政策的波動、社會分層的限制以及健康問題的地域化與生物醫學全球化的互動。本書通過對16個案例的慎思和具體分析,將四種社會理論轉化成審視公民健康的透鏡,目的是將有關宏大理論的思考貫穿于對真實世界復雜性和關鍵細節的反思之中。
景軍 ·社會學 ·23.2萬字
本書擬以述評形式介紹國外研究界學術刊物本年度在英語語言學、英語文學、翻譯、文化、英語教育與二語習得等方面的最新學術研究動態與研究成果。述評文章均選自相關領域權威期刊,如JournalofLinguistics,CognitiveLinguistics,Studie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LanguageLearning,LanguageTesting,ComparativeLiterature,Boundary-2,NewLiteraryHistory,AmericanLiterature,Target,TranslationandLiterature等。本刊物重在述評,務求及時、準確、全面地把握國外研究界在上述各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以期為國內英語學界搭建一座與當代國外英語語言文學研究前沿接軌的學術橋梁。1本書旨在以述評方式介紹當代國外英語語言文學最新成果,國內尚無先例。2所選文章全部來自國際知名學術刊物最新刊發的文章。3、參與人員均為四川外國語大學具有博士學位的教授或副教授,他們的英語水平過硬,學術造詣高。包括張旭春、沈彤(英語學院黨總支書記)、譚春(英語學院院長助理語言研究中心主任)、張宏(詞典研究中心主任)等。
張旭春 ·語言文字 ·26.6萬字
本書為民俗學者的田野調查故事集,在征集到的150多篇的基礎上,遴選出了88篇。撰稿者都是海內外民俗學知名學者及相關專業的研究者,他們具有豐富的田野經驗,內容涉及人生禮儀、飲食、服飾、信仰、節日儀式等風土人情,故事范圍覆蓋了中國境內幾乎所有省份,兼及部分少數民族的獨特風俗,在鄉村故事、鄉村建設、鄉村藝術、鄉村生活等方面都有所表現。這些故事真實、有趣,優美的文筆和輕松的筆調里,蘊含了學人們的學術思考、生存智慧和人生態度。
宋穎 陳進國 ·社科總論 ·20.9萬字
本書是利用現代筆跡學的研究成果對戰國簡帛字跡進行研究,現階段利用筆記學原理對古文字字跡進行系統研究的多出現在甲骨文領域中,一些學者對戰國簡帛字跡有過研究,但均不成系統。本書對戰國簡帛字跡尤其是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的自己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李松儒 ·語言文字 ·21萬字
2010年是北京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一年,是全面啟動首都新一輪信息化發展建設的重要一年,是北京為建設世界城市布局的一年。“數字北京”已基本實現,正在邁向“智慧城市”。北京市信息化建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為根本途徑,較為圓滿地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各項工作取得較大成績,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年鑒》對2010年北京信息化建設進行全景式的客觀紀錄,是一部具有資料性、專業性的工具書。
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新聞傳播 ·40.1萬字
《文獻語言學》為學術集刊,每年兩輯。主要欄目有:經典重刊、原創報道、學術綜述、爭鳴書評、青年論壇。本刊著重刊發原創性研究作品,主要包括文獻語言學理論與方法、漢字與漢字史、訓詁與詞匯史、音韻與語音史、語法與語法史、方俗語與方言史、語文與語言學史等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也刊登學術熱點與重點的研究綜述、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的書評、重要論題的純學術爭鳴或商榷性文章,并刊布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文獻語言學研究資料。
華學誠主編 ·語言文字 ·21.5萬字
1,呼吁國人環境自覺和對自然的敬畏。作為中國環境報社記者期間(1992-1996),發表了大量關于國人生存與發展命運主題的作品,批評報道和深度分析文章為主。2,堅持學術研究與公共決策相結合。作為國家智庫之一國務院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洞察到1998年全球知識經濟大潮初見端倪,勾畫了我國實施以知識經濟驅動結構轉型的戰略性對策。3、堅守精神文化高地的經典對話。作者近年來利用閑暇和專業優勢,直接對話國學大師、經典書畫大家。4,隨意小品并非隨意而作。作者嘗試著作為跨學科公共治理和文化學者,20多年前就提出國民素質是第一國力的論斷,主張塑造自身獨立人格。作者以文學作品形式表達了自己對生命本體內涵的認識,認為沒有人有理由簡單地譴責貪生怕死,低下頭顱也顯得高貴。
胡若隱 ·社會學 ·26.6萬字
全書涉及鄉愁的內涵及表現、城市的起源與變遷、城市的記憶與傷逝、城市的認同與焦慮、城市的更新與未來等重大問題,既有哲學思辨的深刻,又有歷史文化沉淀的厚重和文學藝術彰顯的溫情;既有宏觀的戰略思考,又有微觀的案例剖析和具體的對策建議。全書在都市的發展空間中思考鄉愁、解讀鄉愁,又以鄉愁為原點,叩問城市化的初心和目標,反映了學界關于都市與鄉愁關系的多元思考和前沿觀點。
沈湘平 常書紅 ·社會學 ·33.8萬字
本書關注翻譯的社會屬性,關注譯者作為“社會個體”的身份特征,將翻譯視為譯者作為“社會個體”,根據自己的慣習,參照具體的社會因素,通過與翻譯規范的互動而做出抉擇的過程。本研究主要采用描寫性的方法,構建了譯者行為背后的抉擇模型與描寫框架,重構了晚清時期的翻譯規范,對共時多元規范背景下林紓與嚴復的翻譯抉擇過程進行了細致的對比描寫,然后又歷時地考察了魯迅翻譯從遵從規范,到抵制規范,進而促進規范嬗變的翻譯行為抉擇過程。通過共時與歷時的對比考察,詳盡呈現了譯者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面對翻譯規范時行為選擇“共通性”背后可能存在的“差異性”,而這樣的差異性,則可能會融入慣習當中,通過譯者行為實踐而促使翻譯規范發生嬗變。
王軍平 ·語言文字 ·20.6萬字
幸福經濟學是以作為手段的經濟發展與作為目的的人類幸福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經濟學分支學科。本書通過對幸福經濟學的學科淵源、經濟在幸福整體框架中的位置等問題研究,明確了幸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目標任務、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等基本理論問題;通過融合多學科幸福學說并與經濟學原理相融合,解決了長期以來經濟學只從某個側面研究幸福問題的理論局限,建立了幸福經濟學比較寬厚、扎實的學科理論基礎。本書把幸福思想、幸福原理、幸福計量、經濟與幸福的關系、幸福悖論、幸福導向的公共政策等有機結合,為幸福經濟學成為一門經濟學新興分支學科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原理框架與學科體系,在國際幸福經濟學界具有原創性的學術價值與基礎理論意義。
陳惠雄 蒲德祥 ·社會學 ·34萬字
傳播改變世界。人類每一次傳播技術的發明都會引發人類社會文化的歷史性變革,“互聯網”時代也是如此。“互聯網”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互聯網”(即互聯網與不同行業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是一種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新技術、新業態。因此,活在當下的人們無法回避它的影響與塑造,必須去學會、掌握、使用、批判它,以新思維、新視角研究和解決問題。傳播學研究日新,有關新媒體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如網絡文化研究、博客研究、微電影研究、微博研究、手機(移動終端)傳播研究等方面成果豐富,特別是青年
楊中舉 ·新聞傳播 ·21.3萬字
本書的理論抱負和雄心,就是試圖從結構層面邁向人心層面,構造轉型心理學的路徑,來探究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相關理論難題和經驗議題,尤其是社會轉型語境中中國人之所思、所感和所行。它由三部分組成:第一編從第1章到第7章,探討轉型心理學的理智脈絡和相關理論難題;第二編從第8章到第12章,則是有關轉型社會的具體群體研究;最后的結語部分為嘗試的理論總結。中國社會轉型,給中國社會心理學者提供了獨特的社會實驗室。為了描述、理解和解釋社會轉型中的中國人心理和行為邏輯,應該呼喚直面社會轉型的轉型心理學的研究,以超越文化特異性路徑和穩態社會路徑,其可能的核心構念是多元群體(成員)資格。
方文 ·社會學 ·22.6萬字
2012年,MOOC出現了,人們不斷追問,什么是MOOC?怎么做MOOC?這些問題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了13年前,中國現代遠程教育試點起步的時候。那時候,人們也在不斷地問:什么是網絡教育?怎么做網絡教育?從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到MOOC,中國網絡教育試點積累了哪些經驗和教訓?技術與教育之間到底存在一種怎樣的影響邏輯?本書上篇分析了中國網絡教育政策變遷的脈絡,以及公共服務體系、網院治理和網絡課程等三方面的有效實踐。下篇從教育的技術發展史、互聯網影響社會變革的理論基礎和互聯網影響下知識產業鏈的變革等三方面,對互聯網引起的這一場教育變革進行了全景式的分析。研究表明,每一種媒介技術都營造出一種全新的信息集+散平臺。這個信息集+散平臺不僅是社會合作的技術基礎,還是人類的社會認知工具。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知識生產將進入基于大數據的模式2階段;新的表達要素和知識裝配結構,將帶來新的知識分工和專業分工;全球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橫向布局,高等教育與企業等實踐機構之間的縱向關系,將發生一系列的調整。
郭文革 ·教育 ·23.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