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解構理論提出后,在西方人文學科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但也因為解讀的差異有時面目模糊。本書以解構的哲學首要意義貫穿始終,陳述德里達之前和之后解構理論的來龍去脈,并針對解構在實踐中的價值和問題,針對中西文化的異同,提出翔實和多維度的闡述。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對解構的來龍去脈、實踐和問題做簡明而又細致的梳理;下篇論述與解構相關的理論、作者和作品,以及中西比較視野之下如何思考解構理論。
童明 ·文學理論 ·12.3萬字
本書回溯了美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概括了美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美國猶太文學的發展狀況,回顧了為這一發展歷程做出突出貢獻的貝婁、辛格、馬拉默德、羅斯等當代美國猶太文學四大奠基作家的生平及文學創作特征,然后梳理現代化進程中當代美國猶太文學國內外研究狀況。從認同、民族認同概念出發,分析了現代化進程中當代美國猶太文學建構美國民族認同的核心內容及其主要原因,美國猶太文學建構民族認同的相關舉措,為學界開展其他國家的少數族裔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為學界開展其他國家的少數族裔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學術參考。
張軍 ·文學理論 ·37萬字
本書第一次將漢族和藏族的傳統文學理論做了全面比較研究。中華民族有五十六個民族,漢族是主體,其他少數民族是中華大家庭重要的成員,在歷史上都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在文學理論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藏族就是其中重要代表。我們當下的古代文論史沒能很好地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學理論,實際上成了漢族的文論史,因此,沒有全面展現中華文論博大精深的內容,也沒有反映出中華文論豐富多元的真實風貌。之前少數民族文論研究一般是各自為陣,畫地為牢,梳理總結各自的發展歷史和特征,缺乏對中華文論交流融合的整體比較研究。本書把藏族文論和漢族文論進行全方位的比較,是對中華文論整體研究的嘗試,是對中國傳統文論研究視域的拓展,是對少數民族文論研究路徑的探索。
馬建智 ·文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以中國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的鄉村空間書寫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當代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中鄉村空間書寫的對象和特點,厘清了鄉村空間書寫流變的歷時輪廓,深入地闡釋了鄉村空間書寫流變映射的鄉村社會與文化變遷,進一步解讀了現代化進程對鄉村的影響。著作豐富了鄉村小說的研究內容,擴展了當代文學的研究范圍,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參考。
張歡 ·文學理論 ·16.5萬字
本書豐要目標是在漢魏六朝詩歌音樂傳播與文本傳播并行、交叉與相互轉化的歷史語境中,考察詩樂共生和詩樂分離的過程,以及詩歌多種傳播方式與詩歌文學嬗變的內在聯系:第一、第二章,系統梳理漢魏六朝配樂歌唱、徒歌、吟誦等幾種主要的詩歌口頭傳播方式及其歷史,厘清該時期石刻,題壁、傳抄、結集等幾種主要的詩歌文本傳播方式的早期形態及傳播特點;第三章討論漢魂詩歌創作機制與詩歌音樂、文本交叉傳播形態;第四、第五章,對“建安風骨”、“官體詩”兩個漢魏六朝詩歌史上的重要現象進行傳播學闡釋;第六章討論漢魏六朝紙張的發明使用與詩歌文本傳播的關系,以及詩歌文本傳播的普及對漢魏六朝徒詩觀形成的意義;第七章討論漢魏六朝郵驛制度的發展變化與詩歌異地傳播的關系。
吳大順 ·文學理論 ·21.7萬字
該書以20世紀90年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文學理論轉型問題為研究中心,既對其作宏觀描述,又對它展開細部考察。作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文學理論并非一種單一的存在,而是由一些具體而有差別的學術話語和知識事件所構成。但是,由于大眾文化興起、現代性反思發生和身份政治凸顯等原因,當代文學理論又表現出了一定的共性,以致于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價值取向、身份認同、功能定位等等方面,都發生了轉型。“大文學理論”,可以借以作為轉型之后的文學理論知識型。理論的批評化、文化研究、文化詩學、后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等具體理論話語都要置于此一知識型中才有可能獲得切實的理解。“大文學理論”轉型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論證,依然是一個需要文學理論界予以關注的基本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它將持久地影響當下乃至未來文學理論的文脈與走向。
肖明華 ·文學理論 ·21.8萬字
《人文》學術輯刊由河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編輯,《人文》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人文》以人文關懷為中心,突出學術原創性與新知傳播,注重實證研究,鼓勵綜合創新,力圖融通各學科,探討各種學術思想和歷史文化問題,展示中國思想學術界新成果。《人文》力爭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優質學術成果發表平臺。文章以學術文章(論文)為主,也發表歡迎思想學術隨筆及其他形式的學術文章。另設“對話”“學林”“札記”“書札”“書評”等欄目,以求多形式、多層面地反映學者們的研究成果。
《人文》編輯部 ·文學理論 ·24.2萬字
全書立足于《粵西詩載》文本研究,從作品內容、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的分析延伸至對作品中涵蓋的廣西自然資源、人文環境等地域特質的分析與挖掘。通過大量文獻史料的鉤沉與比對,綜合采用多種研究方法與視角,以嘗試探討廣西地域文化與地方文學創作的雙向互動關系;再現廣西文化的發展和演變歷程,展現出廣西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影響力,為廣西本土文化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文學支撐和史料支撐。具體而言:1.學術思想方面本著作在文學研究的基礎上重點探討《粵西詩載》表現出的廣西元素,探討廣西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對文學創作的影響。2.學術觀點方面本著作探討《粵西詩載》在創作中體現出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對民族文學、文化建設和中國文學史的貢獻。3.研究方法方面本著作以文學地理學為理論背景,考察廣西地域環境與文學創作的關系,考察廣西文學形成、發展的文化成因,探究《粵西詩載》創作的文化動力。
張嘯 ·文學理論 ·13萬字
那些肩負著教化異教徒使命的傳教士們,隨身攜帶著筆記本和詞典,承擔起“白種人的使命”。東方的亞洲人也派遣使者來到西方學習,這些人不僅對政治、宗教以及文學頗有研究,而且他們還精通我們的語言,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他們國家的人民。
(美)約翰·阿爾伯特·梅西 ·文學理論 ·28.7萬字
20世紀中國新詩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置于其中的現代象征主義詩學也具有強烈的現代化訴求,突出表現為對“詩本體”的熱切關注和積極構建。本書以“詩本體”的探求作為中國現代象征主義詩學的闡釋起點,圍繞詩歌本質、藝術形式、審美價值等方面的核心命題,在象征主義詩學不斷提升的本體自覺中,闡釋其飽滿的詩學內涵,考察其在詩歌寫作、詩歌批評、詩歌論爭等維度的生存鏡像,揭示現代象征主義詩學體系建構的復雜情境及其獲得“合法”地位的曲折歷程。
柴華 ·文學理論 ·22.8萬字
本書通過細致梳理魯迅在臺灣傳播、接受的文獻史料,力求直觀而完整地呈現魯迅在臺灣傳播的歷史軌跡,同時亦對史實進行客觀的評價和深入的理論闡釋,概括魯迅在臺灣文學、文化發展進程中的特殊意義。本書所提示的“臺灣魯迅”經驗,不僅可為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維度,而且也豐富了“中國魯迅”與“東亞魯迅”形象的歷史細節和精神面向,對于重新勾勒魯迅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徐紀陽 ·文學理論 ·50.6萬字
本書從魏晉新自然觀的興起入手,研究魏晉自然觀與詩歌新變的關系。上編通過對兩漢魏晉諸家思想的研究,勾勒出自然觀變化對士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情感取向的影響。下編通過對魏晉詩歌中天人問題、生死問題、出處問題、情理問題的考察,在自然觀層面對這一時期的詩歌新變進行了分析和闡釋,展示了自然觀流變與詩歌發展之間的關系。
周西寧 ·文學理論 ·24.7萬字
《當代文壇點將錄》共五卷,收錄五十位作家。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或為文壇名家或傳主的親友,或同被寫的傳主關系密切。他們寫出的關于某一名家的創作背后的故事或花絮都是第一手材料,對于了解被寫名家的創作與生活均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滿足一般讀者對著名作家的窺私欲。
李春風 何鎮邦 李廣鼐 譚好哲 ·文學理論 ·13.1萬字
民國詞集是民國詞最主要的載體,最能反映民國時期詞的創作風貌和創作實績。在全面搜集與梳理民國詞集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對民國詞集的整體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旨在還原民國詞集流變、發展的總體脈絡與具體詞家詞集的創作與結集情況,并由此對整個民國詞集狀貌有一個完整、清晰的把握。全書由“正編”“附編”兩部分組成。其中,“正編”分為三部分,分別對民國詞集進行整體性研究,對民國詞社與民國詞集的關系進行研究,對民國名家詞集進行個案研究;附編,系資料性內容,為對162位民國詞壇名家所撰詞集所作的敘錄。
朱惠國 余意 歐陽明亮 ·文學理論 ·44.8萬字
讀中國書,不可不知中國特色的修辭。不明中國特色的修辭,易犯事不明、物不顯、犯人忌等毛病。中國修辭與西方修辭相異之處甚多,然知之者實少。楊樹達《中國修辭學》為中國特色修辭學的奠基之作,值得讓更多讀者知曉和學習。本書介紹了這本奠基之作的精華所在。
楊樹達 ·文學理論 ·12萬字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名作紛紛涌現,此次結集百冊經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
陶行知 ·文學理論 ·9.6萬字
本書是中國第一本以三線建設為主題的紀實性著作。書中真實地再現了中國直升機生產基地之一的樂河機械廠,從北國冰城哈爾濱搬遷到贛北山區的一個大山洞里。為了搶在戰爭爆發前生產出軍用直升飛機發動機,“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當年設計、當年基建、當年搬遷,當年出產品”,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工業壯歌。作者李金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隨父母從黑龍江來到江西,在遠離家鄉的樂河邊上,他親眼目睹、親身參與了那個工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艱苦建設過程、也親自體驗了那個工廠后來逐漸由盛而衰直至消亡的悲壯結局。本書生動具體地描寫了“三線人”戰天斗地、艱苦創業的風云壯舉,同時也披露了部分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
李金聲 ·文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分別從莫言的小說世界、莫言的文學觀念、莫言小說的敘事視角、莫言小說的身體寫作、莫言小說與文學現代性、莫言小說的比較研究和莫言小說的文學史評價這七個方面對莫言的小說展開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王育松 ·文學理論 ·16萬字
本書稿是社科基金課題,結項優秀。書稿主體內容包括近現代以來英國童話小說發展史論、概論和具體作家作品及重要創作現象專論這相輔相成的兩大部分。書稿首次從中國學人的視角對現當代英國童話小說現象進行綜合考察,既有英國童話小說發展史的宏觀審視,也有代表性作家作品及重要創作現象的具體評析。書稿在闡述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童話小說崛起的時代背景時,既全面描述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成就、社會變革和思想動蕩以及新的社會矛盾(英國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物質成果和最深刻的社會影響都出現在維多利亞時期),也客觀指出被英國乃至西方史學和文學史所刻意隱諱或回避的重要事實: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為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進行危害中華民族的鴉片貿易乃至鴉片戰爭。本書稿填補了國內英國童話文學發展史研究領域的空白;突破了狹隘的童話文學觀,在社會歷史、文化和兒童文學的語境中考察了具有世界影響的英國童話小說創作,拓寬了國內學界外國文學研究的學科內涵和研究層面。
舒偉等 ·文學理論 ·52萬字
《遇飲紅樓醉經年(紅樓詩詞的繾綣深情)》簡介:紅樓韻味,如同酒香,歷經兩百多年的光陰,兩百多年日月交替,到如今,恰似一樽陳年佳釀,歷經時間的發酵和滌蕩,愈發醞得鮮亮醇美、既濃且清,引人遇飲難忘、回味悠長。雪芹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將自己的血肉,都研碎在蘸筆的墨硯里。嘔心瀝血,慘淡經營,方才釀出這既醇厚又清洌的奇釀美酒,以饗后人蕓生各各悲喜。
玉彤 ·文學理論 ·1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