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部具有開辟性意義的紅學著作。本書認為《紅樓夢》版本系統存在一個被忽略的版本系統:一百二十回抄本系統,并作了系統、詳實的研究和介紹。因為這個系統與《紅樓夢》后四十回作者問題密切相關,作者在前輩學人諸多成果的基礎上,對提出、堅持和固化“高鶚續書說”的新紅學代表人物胡適、俞平伯以及后來產生的探佚派的主要論點和論據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辯駁,從根本上解決了“高續說”問題。這可能成為紅學進一步發展的奠基性的新進展。
夏薇 ·文學理論 ·21.1萬字
梁思成是近代中國最著名的建筑學家之一,中國第一代建筑師的杰出代表,其學術活動涉及建筑史研究、文物建筑保護、建筑教育、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藝術史研究等多個領域,并皆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本書為關于梁思成學術實踐的專題研究,全面涵蓋其1928至1955年間各個時期的學術活動,包括:創建東北大學建筑系及其早期的建筑設計與古建筑調查(1928-1931年);加入中國營造學社及開展古建筑調查與研究(1931-1946年);創建清華大學建筑系及其教育實踐(1946年以后);參與新政權建設(1949-1950年);參與首都規劃工作并提出“梁陳方案”(1949-1955年);保護北京市文物建筑(1949年以后);積極探索建筑民族形式的實現路徑(1949-1955年)。作者廣泛搜集梁思成著述、相關回憶錄、歷史檔案、報刊資料、研究論著等大量文獻資料,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礎上,站在近現代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對梁思成的學術實踐活動及其生平做出客觀的觀察和剖析,提出了許多具有獨特創見的觀點。
胡志剛 ·文學理論 ·25萬字
《文體新變與南朝學術文化》一書系統探討南朝雅樂歌辭、永明體、絕句體、七言詩等代表性文體之新變現象。全書交叉運用文學、歷史學、文獻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南朝學風與士族文化的考察,對樂府“以數立言”的體式創新與九言詩之興、永明聲律審美的繼古與開新、絕句詩確立的文化語境、《柏梁詩》作為七言詩體始篇的地位確立與南朝新興文士的自我士大夫化等論題做出富有新意的研討,展示出中國文學體式從漢魏風骨走向盛唐氣象的內在脈絡。
李曉紅 ·文學理論 ·20.3萬字
20世紀20年代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繼白銀時代之后又一次大規模的“文化復興”。在這一股強勁的文學實驗颶風的中心是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他們在小說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反映了當時文學進程中的種種復雜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書主要圍繞“傳承與革新”的主題,從傳承的歷史語境、傳承的文學密碼以及革新的理論準備、革新的藝術實踐這幾個方面入手,對文學團體“謝拉皮翁兄弟”在20年代的文學探索做了較為完整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文學實驗背后盤根錯節的源流關系以及文學實驗帶來的豐碩成果。
張煦 ·文學理論 ·31.7萬字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是代表有唐一代思想學術成就的杰出人物之一。本書在廣闊的社會歷史及其思想文化背景下,細致地介紹了柳宗元的生平事跡,尤其是他的政績、文才;并在此基礎上,詳細論述了他在哲學思想、歷史觀念、政治思想、文學思想以及宗教觀等方面的理論成果和貢獻。全書資料豐富,考證嚴謹,論說詳明,可讀性強,反映了當時學界柳宗元研究的新水平。
孫昌武 ·文學理論 ·24.3萬字
2019年,三聯的記者奔赴各地采訪,有時是跟著卡車司機,行走在作為中國經濟血管的道路網絡上,實地感受這些平凡而偉大的人的生活,有時是走進東莞的外貿工廠中,跟著沿海的制造業者和商人出海,來到印度班加羅爾、埃塞俄比亞和越南,三聯的記者探尋著一個由億萬普通人所構筑的有血有肉的中國。國際上,英國脫歐終于在三年后的今天塵埃落定,而盤踞中東多年的伊斯蘭國也走向覆滅,三聯記者深入戰后的敘利亞,見證這個歷史時刻……新技術就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拍打著我們自以為堅固的生活。2019年我們似乎已跨入數字貨幣和5G所描繪的美好世界,而技術帶來的問題也愈發凸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文學理論 ·30.7萬字
此書稿旨在從中外文化比較的視野中,抉發“中國古典小說命名方式”之“名”與“敘事世界建構”之“實”之間的復雜關系,以一斑窺全豹,考察中國古典小說不同于西方敘事傳統的民族特征,為繼承民族文化遺產打下堅實的基礎。書稿貫徹了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既有對中國古代小說書名歷史的整體把握,又將這種把握落實到各體小說特定作品命名的分析上,從而使古代小說命名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都得以彰顯。
李小龍 ·文學理論 ·36.6萬字
本書分內涵論、范疇論、傳統論、存在論、文體論、外延論、附錄等七部分,系統論述了“漢語新文學”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對其學術可行性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并在此基礎之上,以“漢語新文學”作為宏觀構架,重新關照和梳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就翻譯文學、雅俗分野、批評形態、小說、戲劇、詩歌等諸多論題作出了自己的闡釋。
朱壽桐 ·文學理論 ·46.1萬字
全書體例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除囊括了陳思和、張新穎、王彬彬、白燁、張閎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外,為了照顧所討論問題的全面性,也收羅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評文章,可以說,基本反映了該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張清華 ·文學理論 ·28.1萬字
《莫言研究年編(2013)》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等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既囊括了陳思和、程光煒、謝有順、楊揚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但為了照顧資料的全面,也收羅了一些一般的批評文章,可以說,基本反映了本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張清華 ·文學理論 ·34.6萬字
全書體例分為“莫言聲音”“諾獎反應”“莫言研究”“媒體之聲”四個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講詞,當代文學研究者對于莫言獲“諾獎”一事以及對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除囊括了陳思和、張清華、趙勇、何懷宏等重要批評家的論文外,為了照顧所討論問題的全面性,也收羅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評文章,可以說,基本反映了2014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張清華 ·文學理論 ·32.7萬字
本書是錢理群的第二本專著,是他對周作人各個面向較為全面的評述。錢理群先是將周作人置于魯迅的視野里,討論“周作人道路及其意義”,把周作人的思想道路做了很完整的描述,并揭示他是如何“走向深淵”的;進而探討周作人的學術文化足跡,將他各種雜學和新文學創作做了分門別類的評述;最后又比較“周作人與同時代者”,在宏觀中進行個體的品評、對比,具有相當的概括性和群體性。
錢理群 ·文學理論 ·24.4萬字
本書是關于中國小說史的研究,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為奠基作,以時代為經,以題材、風格、類別為緯,論述古代小說發展的歷史。將近七十年來,雖然繼續出版了多種小說史著作,但都沒有超過它的水平。石昌渝的著作將小說史的研究從題材引向文體,開闊了小說史研究的視野,填補了學術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石昌渝 ·文學理論 ·26.1萬字
本書從對于舒茨的研究開始。作為西方社會理論領域中的一名重要人物,舒茨的與眾不同之處,不僅僅在于其流亡者和哲學家的雙重背景。而這種獨特的生命經歷,也使得舒茨有了對于普通行動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性、自我認同和意義問題的切身細膩的把握。舒茨將這一工作與對于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反思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對于現代人與社會科學的獨特反思。對于舒茨這方面工作的討論,將成為本書前半部分的主要內容。不過,本書希望不僅僅將研究置于舒茨工作的基礎上,而是希望能夠進一步考察作為一個學術流派的現象學社會學的核心議題?!酢踹@一流派在其新近討論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的走向,是重返對于經典的理解。在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奧尼爾。奧尼爾以社會理論重新解讀弗洛伊德經典精神分析的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將社會學本身置于西方文明史的傳統之中。這也是本書在上述兩重緯度之外,從奧尼爾的工作中所提煉出的,每個現代意義上的普通人,在其日常生活之中的第三重生存狀態的緯度,是懺悔者。
孫飛宇 ·文學理論 ·21.3萬字
“文學”是什么?自19世紀初近代意義的“文學”在西方興起,中外學術界就不斷有學者對這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本文作者立足于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歷史背景,運用翔實縝密的考證和論述,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和梳理了“文學”這一核心概念在中國歷史中的演變過程,清楚地揭示了中國“文學”觀念的變化特點。
余來明 ·文學理論 ·33萬字
這部論著主要從美學的角度剖析六朝名著《世說新語》的價值。首先作者認為《世說新語》所載史料充分體現了編者及其整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六朝時期,人們的審美趣味主要側重在三個方面:即人格審美、自然審美和文藝審美。《世說新語》所載事跡表明,人們審美視野在此期間得以大大地拓展,也為后世確立了一組典范。
董曄 ·文學理論 ·22.1萬字
書籍中的前言和序言,刊于正文前,主要說明基本內容、編著意圖、成書過程、學術價值及著譯者的介紹等。這些序言一般由著譯、編選者自撰或他人撰寫,用以說明文章主旨或撰文目的。一篇前言,可以成為一本書籍的導讀、總結,甚至可以理解成所寫的東西的精華版;而名家前言,更可以直抵作者內心深處、給讀者帶來鞭辟入里見解,在作者和讀者雙方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本書為《哈佛經典》叢書第39卷,收錄眾多名家為經典著作所作的前言和序言。本書選摘的作品集中于14到19世紀,而彼時正值西方文明歷經文藝復興、思想火花迸發的特殊時期,期間誕生的人類文明的璀璨群星,至今熠熠生輝。本書輯錄加爾文、培根、哥白尼、斯賓塞、牛頓等著作的前言或者后記,在向讀者闡釋所述著作的意義的同時,也展現出作者們獨立于天地的人文精神。閱讀本書,你能看到自信的培根、雄辯的加爾文、謹小慎微的哥白尼、自信超群的培根、才華橫溢的斯賓塞、嚴謹謙遜的牛頓爵士。就如原書編者在序言里描述的那樣——“每一篇都將一個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呈現在我們面前”。
(美)查爾斯·威廉·艾略特 ·文學理論 ·31.8萬字
本書通過材料的充分占有以及對固有學術觀點的縝密分析,厘清了“通俗小說”與“消遣小說”的分際,從而確定了“中國現代消遣小說”這個更為合理的命名和界定,進而對它的產生、變遷、思想傾向、藝術特色以及價值定位進行了總體性的研究和闡釋。本書揭示了“中國現代消遣小說”的“兩間性”(處于傳統與現代之間),而不是“兩翼性”(與“新文學”比翼并飛),合乎事實與邏輯地說明了它的歷史地位和文學特征。本書從史的縱向考察與文本的聚焦分析兩個方面研究了中國現代消遣小說的流變、特點及其價值,將歷史感與現實感很好地統一了起來。
司新麗 ·文學理論 ·22.5萬字
小說創作的技能是可以訓練并拓展的,這種拓展旨在激活作者的寫作潛能,培育和提升其敘述故事的沖動、感覺和能力。正如意大利文藝批評家克羅齊所言,每個人都是一個潛在的藝術家。本書引入了美國創意寫作研究界的相關成果,力圖從敘事創意設計的意義上探尋各種可操作、可模仿的小說寫作技巧,研究小說寫作教與學的原理和方法。書中包含作者執教小說寫作工坊課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源自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生動案例。全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小說的敘述方式、從故事大綱到情節清單、小說人物的結構關系、在書面故事中構造場景、小說中的“看”與“被看”、敘述聲音的修辭策略
陳鳴 ·文學理論 ·21.7萬字
本書將美國19世紀經典文學中的旅行敘事作為研究對象,探尋旅行與文學的起源關系、經典文學中旅行敘事的美學特征,全面梳理美國19世紀經典文學中旅行敘事的文化淵源、旅行范式和基本主題,詳盡闡釋詹姆斯、費尼莫、庫柏的“西部旅行”、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大海旅行”、納撒尼爾、霍桑的“黑夜旅行”、沃爾特、惠特曼的“大路旅行”、馬克、吐溫的“大河旅行”和亨利、詹姆斯的“歐洲旅行”等敘事,揭示旅行敘事在美國19世紀經典作家的小說和詩歌中的典型呈現。
田俊武 ·文學理論 ·2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