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現存的早一部漢族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避不開的一部文學經典。《〈文選〉學叢稿》收錄作者《文選》學方面的論文27篇,分為三輯:輯為《文選》綜論,第二輯為《文選》析讀,第三輯為《文選》中的文學批評史料。《我研讀〈文選〉的體會》作為代后記,介紹作者研讀《文選》的心得。
劉躍進 ·文學理論 ·35.3萬字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從事古典文獻學的治學,都重視“術”的層面,版本、目錄、校勘,這是古人的學術正統。文獻是所有學科研究的基礎,更深層次的研究還在于文獻的思想和方法論層面,即“道”的層面,二者之間有著錯綜復雜的關系。面對傳統文獻,一方面要厘清學術傳統的演變脈絡,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則需以現代學科視野,來研讀經典。談學應有“浮生愿向書叢老,不惜將身化蠹魚”之境界,“世間唯有讀書難”,雖是“屋下架屋,床上施床”,亦可見學術傳承之脈絡。本書以授課講稿為主體,穿插“書隙過影”的思想隨筆,以期展現文獻研究的新視域。
楊亮 ·文學理論 ·31.8萬字
老舍抗戰戲劇是時代性、人民性和藝術實驗性的高度統一體。老舍從一個從海外回國的精英作家轉向為時代和人民服務的藝術家,抗戰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契機。老舍在轉向抗戰戲劇創作的時候雖然有一些為宣傳創作的不適應,但老舍從根本上是一個“國家至上”的民族作家,因此他始終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老舍這種人民性立場,使得在解放后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也使他必然走在時代和政治的主潮之前。老舍能走在時代前列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其中有他的不斷追求和痛苦。老舍抗戰戲劇一直在尋找政治、宣傳與藝術的平衡。老舍抗戰戲劇充滿實驗性,他在抗戰戲劇中融合傳統民間藝術和西方舞臺藝術,其大膽嘗試對戲劇創作是一種革新和突破,這也為中國戲劇藝術創作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梅啟波 ·文學理論 ·31.8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多部代表作中精選出來重新解構的文學與文化研究著作,把馬克思主義和解構主義、后殖民批判結合起來,重新解讀經典的文學文本,開創了一種新的研究視野和方法。著者以嶄新的方法解讀文學經典,在激活文學想象力的同時,為我們認識全球化時代的人的處境提供了嶄新的視野,對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張進行了犀利的批判,并提示了可能的突圍路徑。
小森陽一 ·文學理論 ·23.2萬字
本書以“性別”、“身份”、“文本”為題,選擇楚姬、姜靜一堂、云楚堂、金錦園四位女性進行研究,是對朝鮮有代表性的幾位女詩人寫作的文本和讀者、批評家等參與再生產的女性文獻等一系列問題的整體思考。分析其性別與文學文本的關系,并在中朝交流史中,討論女性文本如何參與其中產生流動和再生。
俞士玲 ·文學理論 ·14.1萬字
本書探討了自盛唐至清末民初的時段內,在詞這種文體的創作與理論中存在的與古典詩歌領域類似的唐宋之辨問題。本書認為,詞與詩一樣,在唐宋文化轉型的影響下,形成了“唐音”與“宋調”兩種不同的審美范式。詞中的“唐音范式”奠基于晚唐西蜀的花間詞人,在南唐及北宋進一步演變至成熟;詞中的“宋調范式”由柳永發端,在北宋后期分化為革新性質的“東坡范式”與改良性質的“清真范式”,這兩種“宋調范式”在南宋的辛棄疾與姜夔手中臻于完備,并各自成派。后來詞史的理論與創作,基本上處于唐宋時期所確立的這幾種審美范式的籠罩下,或“宗唐”,或“宗宋”,或兼容唐宋。本書運用大量相關材料,翔實、有力地論證和闡述了千余年中詞體唐宋之辨的生成、演變與發展過程,構建了一部頗具特色的專題詞史。
符繼成 ·文學理論 ·35.1萬字
全書分為“萌芽”、“探索”與“奮進”三部分,以中國共產黨在深圳100年間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和輝煌成就為主線,講述深圳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偏居一隅到引領全國的輝煌歷程,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將深圳從一個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欺凌、壓榨的小鎮,發展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傳奇往事,謳歌了中國共產黨在深圳解放、發展和飛躍歷程中的領導作用。
張雄文 ·文學理論 ·29.9萬字
本書是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018年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所做講座的結集。這些講座涉及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以及對外漢語等,具有一定的前沿性、熱點性和問題性,是對當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一種學術回應和現場問診,是不同學者學術思想的共和與共振,是中國學術在西外聚集之后向世界學術發出的“中國聲音”。
韓偉主編 ·文學理論 ·27.3萬字
本書名之曰王夫之詩歌創作考論,特別注重文獻材料的搜集,注重講求證據的文本分析,其主要內容為回顧學界關于王夫之詩歌的研究,探討王夫之詩集的編撰及其王夫之編撰思想,考證王夫之詩歌作品創作年份與文學交游,以《廣落花詩》為個案進行文本分析,揭示王夫之詩歌史學、教育教學之關系以及湖湘傳統對王夫之詩歌創作的影響。由此,本書稽考了王夫之與哪些人有文學交往并受其影響,揭橥了王夫之詩歌創作中的史學修養、教師情懷的個人特殊因素的影響,尋繹出湖湘傳統與王夫之詩歌創作中的內在因緣。
朱迪光 ·文學理論 ·24.5萬字
乾嘉時期,樸學取代理學成為主流學術,學術研究范式的轉變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文學觀念。乾嘉學人重新思辨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的關系。袁枚的性靈說與翁方綱的肌理說,前者對抗樸學,后者擁抱樸學,兩者旨趣迥異。性靈說與乾嘉義理有內在的一致性。樸學的博雅考證推動了乾嘉時期的駢文創作。乾嘉學者將駢文視為文章正宗,此時的駢散之爭是漢學與宋學之爭的延伸。在乾嘉樸學的影下,通俗文學也具有了濃厚的考證色彩。
梁結玲 ·文學理論 ·35萬字
《當代西方文論批判研究》全書共分為六章,內容分別是:一、向內轉與悖離社會與生活;二、“自我中心主義”與公共價值的消弭;三、現代西方文論的非理性轉向;四、“形式崇拜”與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倒置;五、“反教化論”與審美追求的極端化誤區;六、精英主義取向與文學藝術的小眾化危機。從六個方面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分析了當代西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情況以及問題所在。在當今理論界唯西方文論馬首是瞻的情況下,本書富有理論前沿性和現實意義。
張江主編 ·文學理論 ·34.2萬字
本書聚焦20世紀中英現代主義群體跨文化互動生成的跨文化的文學場。探討該文學場的緣起、劍橋使徒社—布盧姆斯伯里小組的中國情結、牛津現代主義才子群體的中國之旅、劍橋現代批評派領袖I.A.瑞恰慈和威廉·燕卜蓀的中國行、徐志摩的英國現代主義感知和傳播、葉公超開拓的中英詩學新境界、錢鍾書奠定的中國現代批評格局,以及蕭乾和葉君健的跨文化旅行書寫。歸納出中英現代主義對話與認同的五類結構模式——考察式審美類型、考察式思想類型、考察式詩學類型、融入體驗式審美類型、融入式全面類型。
陶家俊 ·文學理論 ·34.8萬字
中國是禮儀之邦,經過長期的歷史演進與文化積累,形成了洋洋大觀的禮儀文化。作者以吹沙見金的精神,力圖從浩如煙海的傳統禮儀文化中,找出那些至今仍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禮儀規范,如儀表舉止、日常居家、接人待物、往來寒暄、公共禮儀等,并通過推陳出新,努力做到古為今用。同時,對禮的本質、禮儀文明的發展進程以及傳統禮儀的當代價值,一一做出說明。本書還對傳統禮俗,如誕生禮、入學禮、冠笄禮、婚嫁禮等作了簡要介紹。語言清新雅致,自然曉暢,說理透徹,深入淺出,不時穿插一些生動故事,活潑有趣。
于媛 ·文學理論 ·13.9萬字
清代詩社研究是清詩研究的重要分支,由此可觀照清詩發展演變的總體脈絡,也可探尋相關詩人群體、地方文學的狀貌。本書以社詩總集為線索和文本依據,考察其規模、形態與體例,以展示清代詩人結社方式的多樣性。透過結社主體、地域分布、詩歌創作等不同視角,本書試圖還原清代詩學觀念及審美的建構過程,分析群體性趨同化創作在清人實現社交需求和情感互動等方面所發揮的功能,并結合當時的政治文化環境呈現清代詩人群體的藝術修養和道德約束。
胡媚媚 ·文學理論 ·34.9萬字
十四行體中國化的百年進程,經歷了早期輸入期、規范創格期、變體探索期和多元發展期,其間誕生了數以萬計的漢語十四行詩。詩式跨語系移植,一般都要經過原樣式拿來、中介物溝通和新樣式誕生,其中最為重要的轉借環節是作品翻譯、理論介紹和作品創作,中國詩人通過以上轉借環節推進了十四行體節奏模式、樂段結構、建行方式、詩韻組織和詩組結構的中國化,推進了中國新詩體和新詩律的建設,十四行體中國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卓越成果,是中國詩人對于世界十四行詩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
許霆 ·文學理論 ·34.5萬字
本書以小說形式,將中國文學的基本知識結合進小說情節中,尤其著重介紹中國文學中的情,包括父子情、爺孫情、手足情、師生情和兒女情。希望在輕松閱讀小說之余,能夠系統地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的知識,了解到文學作品中蘊藏的人生哲理,以及中國古典文學跟現代人生的緊密關系,從而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更深刻體會。本書可配合中學通識課程“現代中國”單元之“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及“個人成長與人際關系”單元。
賴慶芳 ·文學理論 ·13萬字
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尚書》是我國古代出現的第一部初具詩性品格和文學內涵的文化典籍,堪稱我國古典文學的最早發端。本書分淵源論、藝術論、敘事論、修辭論、影響論等五個部分,意圖在中西融貫的學術視野下,系統全面地挖掘、評價《尚書》的文學內涵和文學價值,這既有利于我們對早期中國古典文學發生發展過程的全面認識,也有利于我們對早期民族文化經典《尚書》文學特征的全面理解。
于文哲 ·文學理論 ·34.4萬字
本研究側重從話語形式層面探討20世紀域外文論本土轉化的“機制”問題,提煉出“碰撞與融合”“曲解與變形”“挪用與重構”“移植與變異”“言說與抗拒”“調和與會通”等幾種各有側重又彼此關聯的“機制”類型,力圖多層面、多方位地觀照“域外文論中國化”的樣態與方式。在此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層面提出“融突和合”這種帶有綜合性、整體性的轉換機制。通過微觀與宏觀相互補充的論述框架,目的同樣在于實現對域外文論本土化之“機制”問題更加全面的認識與闡釋。
向天淵等 ·文學理論 ·34.6萬字
本書以唐代德宗朝主要是貞元時期(785-805)的詩人、詩作、詩風為研究對象,重點關注了從大歷進入貞元的江南詩人群、李益和盧綸,創作期主要在貞元的臺閣詩人群、孟郊和歐陽詹,以韓愈、張籍、元稹、劉禹錫等為代表的青年士子群的詩歌創作情況。本書對貞元詩壇既有橫向的點的聚焦,亦有縱向的面的梳理,以期有理有據地呈現貞元詩壇特定的詩史地位和價值。
劉麗華 ·文學理論 ·24萬字
本書依照中國當代文學史分期慣例,按時間順序將改革開放40年文學分為新時期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后新時期文學(90年代)和新世紀文學(2000年至今)三個階段,分別分析每個階段的社會文化語境,解讀黨和國家重大文藝方針政策的變化,選取每個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思潮、現象進行分析,以歷史演進的脈絡全面還原改革開放40年來文藝發展的光輝歷程。本書總結了改革開放40年文學發展成就,展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未來發展道路。
李彥姝 ·文學理論 ·1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