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不欲多襲前人的論斷。但前人或當代的學者們的批評與論斷,可采者自甚多。本書凡采用他們的論斷的時候,自必一一舉出姓氏,以示不敢掠美,并注明所從出的書名、篇名。
鄭振鐸 ·文學理論 ·57萬字
《演員自我修養》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的精華所在,以日記體的敘事方式,戲劇學校師生課堂對話的視角,詳細闡述了演員在形體、發聲、性格、思維邏輯、想象力、注意力等多方面表演方法與技巧。是一部經無數表演工作者成功檢驗的演員職業、責任工具書,提升與完善演員藝術修養、道德修養的人生巨著。本書適合演員、表演愛好者、藝考生、網紅、主播、短視頻達人以及想要升級自我的所有人。
(俄羅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文學理論 ·51.3萬字
中國文學悠悠三千年演變發展的歷程,早已匯集成一條起伏蜿蜒、波瀾宏闊的漫長河流;而它各體兼備,于世間萬物眾象無不包納涵蓋、盡收之筆端眼底的復雜構建,也顯示出一種氣象恢弘、異常絢麗豐繁的巨大空間容量。所以,力圖描述其多樣化的表現形態與承傳生新、消長盛衰的進化現象,探究那凸顯的外在形式和深層潛注貫通的藝術特質,以給出較切實恰當的審美與社會文化層面上的價值評判,由之認定它在尋覓、確立民族—國家的靈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標志性意義,換言之,即嘗試著為文學編寫撰作總結性的“史”的工作也相應而生———這同樣可謂是淵源久長且古老,因為中國本來就有濃厚的歷史情結、強烈的歷史意識,是一個擁載了悠遠史學傳統的國家。
喬力 ·文學理論 ·55.3萬字
《文心雕龍》是中國現存最早、體系最完整、結構最嚴密的一部古典文學批評名著。書凡十卷五十篇,可分為四大部分:一、總論(一至四篇),二、文體論(五至二十五篇),三、創作論(二十六至四十三篇),四、鑒賞篇(四十四至四十九篇);而以自序性的《序志》一篇為第五十篇,總結全書。其體大思精、“文苑之學,寡二少雙”,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和文藝理論的發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魯迅認為,“篇章既富、評騭遂生,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里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洪纖、開源發流,為世楷式”。而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校注本《文心雕龍》,作為人文社黃皮書(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中的代表之作,堪稱《文心雕龍》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后人研究《文心雕龍》必讀的進階之作。
劉勰著 范文瀾注 ·文學理論 ·53.6萬字
秦漢文學史主要書寫了公元前246年至公元220年今五百年間的文學演變史,涵蓋了中國歷史早期的秦代、西漢、東漢三個王朝。這一時期是中國文學由發軔到發展壯大的時期。兩漢時期文學創作形態豐富多樣,既有延續先秦的諸子文學,也有新型的政論文學與賦體文學,其中尤以賦體文學成績最為突出,被后世學者推為“一代文學”之代表,此外,漢代的樂府詩歌創作由濫觴而發達,成為后代詩歌發展的近源,為樂府、五言詩等題材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該書作者以時代為次序,以重要的作家、作品為中心,對相關作品作非常深入的分析和論述,同時兼顧描述了當時的文學現象、社會背景,分析文學風氣變化的內外因,內容充實詳備,充分汲取了當前古典文學研究的成果,并且也較好地體現了個人觀點,具有學者個人的學術特色。這是一部比較優秀的斷代文學史著作。
徐公持 劉躍進 ·文學理論 ·50.3萬字
《中國翻譯文學史》內容起于1896年,迄于2003年,是目前中國橫跨時間最長、最全面的翻譯文學通史著作。《中國翻譯文學史》以文學翻譯為主線,梳理近代以來中國譯壇的演變。廣泛關注翻譯文學的最新成果,將之放入歷史的大框架中,尋找百余年來翻譯文學在中國文壇的準確定位與意義。內容不僅囊括中國翻譯文學的重要史料、譯家生平與成就、而且包括重要的翻譯理論、相關評價、現實意義及深遠影響。在吸收國內外最新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從譯學高度評述文學翻譯,既注重鞭辟入里的微觀分析,也不失縱橫捭闔的宏觀把握。書后的“翻譯文學大事記”更是將關鍵的翻譯文學事件,條分縷析地提供給了讀者,成為必不可少的研究資料。
孟昭毅 ·文學理論 ·61.9萬字
桐城派是清代作家最多、地域分布范圍最廣、綿延時間最長的散文流派,因其主要作家皆系桐城人,故稱桐城派。該書以編年的形式,將自順治十年(1635)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間的桐城派及其分支陽湖派、湘鄉派的人物、作品、行跡等內容加以纂輯排比,完整地呈現了改派發生、發展和衰亡的歷史。
俞樟華 胡吉省 ·文學理論 ·89.2萬字
本書以《增廣百家姓》為解讀對象,對506個漢姓的源流做出詳盡疏理,以目前人口調查中相關姓氏使用人數多寡為序,對姓氏的分布、郡望、堂號、字形變化、源流、代表人物進行了介紹。是對中國姓氏的詳盡介紹,具有針對性和可讀性,是一部有關中國姓氏的普及讀本。
徐鐵生 ·文學理論 ·69.1萬字
當代中國的現代文學研究,內容豐富,成果斐然。從五十年代的學科初創,到八、九十年代的重建、調整,學科發展道路曲折復雜而又始終充滿了活力。本書在簡要勾勒學科發展概貌,分析不同時期現代文學研究基本旨趣、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分專題介紹、評析了七十年來現代文學研究在文學思潮與社團流派研究、重要作家作品研究、文體研究等領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力圖為總結現代文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展望學科發展未來,提供一份有益的借鑒。
邵寧寧 郭國昌 孫強 ·文學理論 ·50.2萬字
本書是一座濃縮了古今中外文化常識的知識寶庫。包括文學、哲學思想、宗教神話、歷史考古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星漢 ·文學理論 ·64萬字
本書被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規劃項目。“戰后”是指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二次大戰結束之后,本書大致指1945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重點在1950年代)這一中國社會重要的轉型時期。本書在東亞現代性曲折展開的背景上和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文學互為參照的視野中,展開對戰后中國文學的歷史考察,深入剖析這一時期中國文學轉型的影響因素、實質內容及其意義。
黃萬華 ·文學理論 ·57.2萬字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一百多個關鍵時刻為切入點,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友人艾儒略(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于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西行漫記“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里,中國文學經歷劇烈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本書希望所展現的中國文學現象猶如星羅棋布,一方面閃爍著特別的歷史時刻和文學奇才,一方面又形成可以識別的星象坐標,從而讓文學、歷史的關聯性彰顯出來。“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這是一部在“世界中”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王德威主編 ·文學理論 ·64.5萬字
本書以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世紀之交三大時間節點為坐標,以建國六十年來的學術主潮演變為主線,對古代文學研究新學術傳統的確立、社會學研究主潮的興盛及其政治化蛻變,改革開放后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轉型、美學意識的先鋒突起、新方法熱的廣泛影響、文化批評的持續繁榮、學科交融的多元拓展、中外比較的深度透視、文學本位的內在回歸,以及世紀之交古代文學研究的百年反思與最新趨勢作了縱向梳理和揭示,對古代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古代文學史著作與理論作了專題歸納和評述,重在把握學術主潮之理念與范式的交融軌跡與演變規律,系統總結古代文學研究的主要成就與經驗教訓,具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與啟思未來的重要價值。
梅新林 曾禮軍 慈波 ·文學理論 ·90.7萬字
本書收錄了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教師的論文代表作,包括王元驤、徐岱、徐亮、金健人、李詠吟、蘇宏斌、鄒廣勝、梁慧等專家和學者共45篇論文,內容涉及文藝學基礎理論問題、美學和藝術理論、文學史和文學批評等文藝學研究的主要領域。這些論文選題多樣,既有對文藝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文學的本質等重大問題的探索,也有對文藝學和美學發展歷史的梳理,以及對文學和藝術作品的個案分析,從整體上反映了浙江大學文藝學學科的發展歷史和學術水平。
蘇宏斌主編 ·文學理論 ·66.8萬字
《新時期40年文學理論與批評發展史》是著名學者魯樞元教授率領團隊完成的一部中國近40年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發展的總結性著作,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時期文學理論建設與文學批評研究”的結項成果,也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之一。本書以新時期以來文學理論建設與文學批評實踐的整體發展為思考對象,聯系當代社會現實;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文藝觀念、道德規范、人文思想,展現中國古代文論的永恒價值和不朽貢獻;結合西方現代文學思潮,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中確立中國新時期文學發展的獨特地位。通過梳理中國近40年來的文學批評及理論建設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揚棄,與世界文學思潮間的相互影響和吸收,本書在古今中外的視域下重新確立了新時期中國文學的地位和價值,為新時期中國文學理論建設、文學批評實踐的發展軌跡,勾畫出一份清晰的藍圖。
魯樞元 劉鋒杰等 ·文學理論 ·58.2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首部研究比較文學主題學的專著,遵循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的精神,力求理論架構與實踐研究相結合,尊重“原史”“原典”和“原理”,綜合建構中國語境中的比較文學主題學。
孟昭毅 ·文學理論 ·51.5萬字
《視角與方法:中國文學史探索》是中國文學史著名學者蔣寅在還歷之年回顧數十年學生歷程、檢閱自己學術成果的結集。全書以三十一個個案為基礎,收入《古典文學的精神史意義及其研究》《吏隱:大歷詩人對謝朓的接受》《杜甫與中國詩歌美學的老境》《陸游的沉寂與走紅》《乾隆二十二年功令試詩對清代詩學的影響》等多篇代表作,內容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有關中國文學史基本理論、基本觀念的探討,二是對具體文學史問題的分析,三是對個別作家文學史意義的揭示,四是關于文學影響和接受的研究。由于涉及文學史研究的諸多方面,遂冠以文學史探索之副書名。
蔣寅 ·文學理論 ·52.6萬字
本書是陳寅恪晚年寫成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專著。使用了訓詁、考據、校勘等方法,以翔實的史料,通過對明末名妓柳如是同錢謙益相結合的婚姻唱和詩的箋證,不但探討了柳如是的個人歷史,同時對明末清初的政治、文化狀況,尤其是當時江南知識分子的狀況均有所辨釋。
陳寅恪 ·文學理論 ·66.1萬字
中國現代的文化轉型或許本來也可以像西方現代的文化展開一樣,有一個浪漫主義文化運動伴隨始終,但在中國,轉型中的現代文化一直受社會現實的緊急需要支配,社會現實并未給它以少許喘息的余地,結果是,這樣一項本來是浪漫主義的文化運動,卻變成了一項大張旗鼓的現實主義運動。《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把現實主義的理論批評作為一條主線,揭示出它建構與運動、激進與轉折、變異與多元的整個過程,來審視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走過的艱難道路。因為現實主義之故,中國的文學批評嚴格地限制自身,只能在現實主義給定的界線里舞蹈;也因為現實主義之故,中國文學批評被深深印上自己的歷史印記。所有現實的渴求、重負、掙脫,都與此有關,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仿佛是為現實承擔和贖罪。如此之文學批評史,就不只是政治的肯定與否定可以簡單論定的,它激烈而悲愴,粗陋且復雜,直接卻多變。
陳曉明主編 ·文學理論 ·62.1萬字
本書以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偵探小說翻譯及創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當時報紙雜志刊載及單行本出版的偵探小說作品為立論基礎,以民國時期的偵探小說發展史為研究重心,兼及對于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的都市起源、公案傳統、域外譯介、代表性作家作品、形式特征(含敘事模式)及思想價值等方面的考察。一方面努力梳理出民國偵探小說的類型演變軌跡與文學史發展框架,即為“史”的描述;另一方面嘗試在其中提煉出民國偵探小說的現代價值內涵與自身形式規定性,即為“論”的闡釋,以史帶論、史論結合。
戰玉冰 ·文學理論 ·69.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