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英語世界中國神話研究為對象,歷時性地介紹和探討了代表性學者的學術成果,通過對不同時期研究特點、研究內容、特色學者及其代表性成果的梳理和探討,試圖揭開英語世界中國神話研究這一錯綜復雜的學術世界,同時也嘗試結合國內相關研究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對中國神話海外研究情況進行整體的介紹和研究。試圖初步探索不同文明下的學者對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中國神話進行的深入思索和探究,期望能為國內相關研究理路的拓寬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啟發。
郭恒 ·民間文學 ·25.1萬字
本書由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明詩話新編”首席專家陳廣宏教授主編,共收論文19篇,集合當今海內外中國詩學及詩話研究的前沿成果。作者既有已經在該領域浸淫數十年的資深學者,如左東嶺、張伯偉、張寅彭、蔣寅、孫小力等;也有近年來暫露頭角的青年學者,如南京大學卞東波、浙江大學葉曄、蘭州大學魏宏遠、上海大學劉奕等;還有來自日本、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的一流學者。他們分別就詩話的定義及其文獻體例、詩話文獻在東亞的環流與變異、近世詩學的重構以及詩話研究的新路徑等議題作了集中深入的研討。
陳廣宏 侯榮川 ·古詩詞 ·28萬字
本書真實表現了十七年前河南能源義煤公司在祖國西部大開發中艱苦卓絕的創業之路。“義海人”靠著“缺氧不缺志氣,敢與高原比高低”的英雄氣概,“扎根海西,回報青海”,在戈壁荒漠深處豎起第一面黨旗,義海能源從最初一個年產不足八萬噸的小煤礦,發展成年產能六百萬噸,實現產值二百億元,累計上繳稅收一百億元的國有大型企業。發展的同時,“義海人”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實施一系列大型公益項目,捐款總數達2。3億元……尤其是落實習總書記關于木里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批示精神,投資8。3億進行環境整治和植草復綠,取得優異成果。習總書記視察青海,通過遠程視頻看到義海能源的種草情況,給予肯定,被國家七部委當做“木里經驗”全省推廣。
張曉林 ·紀實文學 ·20.2萬字
本卷為“特奧口述史”叢書特殊教育學校校長卷,采訪了北京、上海、武漢、吉林、昆明等地14位從事特殊教育的校長,由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研究生、教師進行口述史訪談。這項工作從2017年開始,到2020年初完成。除了校長本人的訪談外,還對各位校長的同事、家屬、學生、家長等進行了訪談,從多個側面展示校長們的特教與特奧工作,力求提供一幅比較全面的特教校長們的立體畫卷。這14份口述史記錄,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設專門的培智學校的基本進程和特奧運動、特奧融合的發展脈絡,體現了二三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取得的成績,以及社會各界對特殊教育觀念的轉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陸偉芳 余大慶主編 ·紀實文學 ·26.1萬字
詞是起源于隋唐、興盛于宋的一種古典音樂文體,具有芳馨綿緲之美,深受青年喜愛。“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第七季以詞的欣賞與創作為主題,邀請當代詞壇名家及研究者,開展系列講座,本書即是當時講座的實錄。讀者可藉以了解詞的文體特征,并嘗試詞的創作。“深圳學人·南書房夜話”是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深圳圖書館聯合創辦的文化沙龍,意在搭建一個學術文化交流平臺,一個集深圳學人和讀者、書于一體的立體閱讀空間。
吳定海主編 ·文學理論 ·22.9萬字
開拓與新變是中唐詩歌的主要創作趨向。本文即以此為題,試圖在中唐文化的廣闊背景上,對中唐詩歌的總體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一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文緒論部分,強調中唐詩歌在中國詩史中的重要地位;并通過對盛唐詩歌的簡單回顧,指出中唐詩人所面臨的“極盛難繼”的困境,以及詩歌創作開拓新路的必要性。
孟二冬 ·文學理論 ·21.8萬字
第十卷收《北窗囈語一一張世英隨筆》《張世英回憶錄》二書和其他散文、隨筆69篇以及詩27首。這些創作大都與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理論有關,回憶了生平所經歷的豐富人事以及哲學思想之形成,從中可見哲學家的經驗和情懷。
張世英 ·現當代隨筆 ·48.1萬字
本書針對目前學界存在的文學期刊分類標準不一、種類繁雜的問題,從文學生產機制的角度,嘗試對文學期刊分類問題給以厘清,探討文學期刊與文學生產的內在關系,力求以較為豐富的史料給人以現代文學生產的現場感。
張新民 ·文學理論 ·26.5萬字
本書收入俄國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文藝理論文章二十一篇。其中包括對他《童年》《戰爭與和平》創作感言,及對莫迫桑、果戈理、契訶夫、莎士比亞等人創作的議論文章。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的演變和文學觀的演變是形影相隨的。19世紀50年代末《在俄羅斯文學愛好協會上的講話》中反對暴露文學,60、70年代論文中則要求為人民而寫作。80、90年代的文學論文則強調作家對所描寫的事物要明確“善惡之間的區別”,批判“為藝術而藝術”的觀點。
(俄)列夫·托爾斯泰 ·文學理論 ·25.5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古詩詞 ·22.9萬字
該書采用一男三女的愛情模式為故事的核心結構,通過旅居北京的杭州青年樊家樹與天橋賣唱姑娘沈鳳喜的戀愛悲劇,反映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黑暗、動亂的一個社會側面。《啼笑因緣》本有生活中的真事為素材,張恨水經過巧妙構思,點鐵成金,寫成一部融言情、武俠、社會為一體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作品。
張恨水 ·名家作品 ·29萬字
《十九世紀文學主流》是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文學史,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高屋建瓴、大氣磅礴,生動講述了作家的生平故事,對作品有體貼入微的感悟分析,活現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歐洲文壇的恢宏歷史,尤其是浪漫主義文學狂飆突進的青春樂章。本書雖分六卷,但每卷獨立成章。本卷講“青年德意志”,作者總結道:“這一群作家中并沒有第一流的詩歌方面的偉大人物,而只有一個高水平的人,這就是海涅。這一群作家沒有留下什么真正偉大的作品,他們起的作用多半是否定的、蕩滌的、毀滅的和除舊布新的。他們的強大在于他們的懷疑,他們對奴性的仇恨和他們的個人主義。”
(丹麥)勃蘭兌斯 ·文學理論 ·27.2萬字
為紀念香山慈幼院成立95周年和熊希齡誕辰146周年,本書以“香山——熊希齡未了情”為主題,收錄抗日愛國篇、紅色搖籃篇、慈善教育篇、綜合研究篇、傳承發展篇、熊希齡年譜、史料整理篇等七部分,涉及到熊希齡先生有關抗戰、愛國、慈善、教育等各個方面,以緬懷這位抗日愛國的偉大先驅者的事跡及其慈善教育思想。
香山街道辦事處 ·文集 ·28.7萬字
“淡,是一種至美的境界。”《李國文文集》卷九《淡之美》是作者經歷風風雨雨之后對生命的一種徹悟,對每一個熱愛生活者都有不小啟迪。文筆飄逸靈動,是百讀不厭的美文。
李國文 ·現當代隨筆 ·21.9萬字
本書是李元洛老師“詩文化”散文精選集,全面講解50位重要詩人和200余首國民熟知的詩歌,從字句意象、文史典故,到詩人身世、人生心境,旁征博引,會通古今,開創“詩文化散文”先河,將古詩詞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不局限于古詩詞逐字逐句的解讀,本書精選的是中國古代詩歌輝煌的時期——唐宋元的詩詞曲和作家,是李元洛先生詩文化散文的完整脈絡精華濃縮。作者帶領讀者,一起跟著李白、杜甫去旅行,去唐詩里賞月,去宋詞里過七夕,去元曲里看平民與英雄,看千古詩詞中愛吟誦的主角。讀這本書獲得的不僅是對古詩詞更真切的感知,還有各種思想、歷史、自然、社會等的串聯,其散文將古典詩詞與現代生活融為一爐,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合為一事。且作者善于串聯詩人和作品,讓讀者一本書獲得古今中外的文化養分。
李元洛 ·古詩詞 ·21萬字
《程蔚東劇作選》共收錄17部作品,分為10卷。這些作品,早的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中葉,遲的定稿于近期,涉及多種題材、領域,有的以重大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發展的進程為題材,于氣勢宏偉之中見真性情,于細微體悟處見洞察力。
程蔚東 ·戲劇 ·22.1萬字
本書為有學叢書之一種,為《清代文學論稿》續編,主要由14篇文章集結而成,分別為生活在別處——清代詩歌的寫作困境及策略其應對,《楝亭圖卷》考釋、七律結構論的模式化及其消解,袁枚之出世,翁方綱宋詩批評的歷史意義、乾隆時期詩歌聲律學的精密化,法式善:乾嘉之際詩學轉型的典型個案,乾嘉之際詩歌自我表現觀念的極端化傾向——以張問陶的詩論為中心,性靈詩觀在女性詩學中的回響、詩學、文章學話語的溝通與桐城派詩歌理論的系統化——方東樹詩學的歷史貢獻等。
蔣寅 ·文學理論 ·27.2萬字
孟子學是指以《孟子》為文獻基礎,對孟子的理論學說進行闡釋、研究或繼承的論說或者學術活動。在孟子學的斷代研究中,人們更多著眼于宋代以后,學界對唐代孟子學的關注相對不夠,本書以唐代士人特別是文人關于孟子的引述、評價、闡釋、繼承等內容作為研究對象,較為全面地收集與梳理了散見于唐代文獻中涉及孟子的資料,較為細致地分析了不同時代學術背景下,唐代士人對孟子思想的繼承、發揮乃至批判,總結他們對孟子的態度,較詳細地揭示了唐代孟子學的面貌。
蘭翠 ·文學理論 ·24.4萬字
凡例是置于卷首,揭示圖書著述宗旨、主要內容和編纂體例的一種文體。明清時期,著述者發凡起例的意識遠較前代自覺,撰寫凡例蔚為風氣,至于極盛,而凡例內容之豐富、體式之嚴整,更是前所未有,集部著作的編纂也不例外。就文學學術言,集部著作凡例絕非局限于介紹圖書編纂體例和技術的說明性文字,而是包含著豐富的文學批評內容,集中體現了作者對許多文學根本問題的看法。因此,本書從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出發,對于明清集部的凡例內容和體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何詩海 ·文學理論 ·28.9萬字
自1981年成立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篳路藍縷,砥礪前行,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最優秀的高等金融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辦學風格,被師生校友親切地稱為“五道口”。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與清華大學合作,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基礎上成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五道口的發展進入新時期。學院高度重視五道口優秀辦學傳統和辦學特色的凝練與傳承,積極開展院史研究工作。《五道口紀事(1981—2012)》分為五道口大事記與院史訪談錄上、下兩篇。上篇五道口大事記,以歷史檔案記錄為準,按時間順序以編年體的形式簡述五道口重大事件,形成書稿9萬余字。下篇院史訪談錄,主要根據被采訪人員的回憶和口述,生動地記錄五道口創立和辦學過程中的真實往事,形成訪談錄42篇,近15萬字。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校友發展研究中心 ·紀實文學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