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徐志摩散文選》(據民國初刊本校訂)所選篇目來自徐志摩生前自編的三本散文集《巴黎的鱗爪》《落葉》《自剖》,參照民國初刊本修訂,盡量保留作者寫作年代的用語習慣,展現了徐志摩的生活情趣、文學素養與精神世界。全書共29篇散文,除收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天目山中筆記》《落葉》等名篇外,也不乏《西伯利亞》《契訶夫的墓園》等不為大眾熟知的篇目。以期為讀者提供一個方便閱讀,又具有代表性的徐志摩散文讀本。
徐志摩 ·現當代隨筆 ·12萬字
本書是小說創作的入門書籍。全書從小說的結構、內容、風格等方面展開敘述,聯系作家、讀者和出版人等相關要素,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本書對于初次嘗試創作小說或其他敘事類作品的人來說,是一本極其重要的指導書籍。本書特色:列舉了眾多著名小說家創作小說的經驗,并結合具體的創作手法,由創作準備、創作過程到創作完成后的出版合作都做了細致的講述,給予初次創作敘事類作品的作者莫大的指導,打消閱讀者有關小說創作的大部分疑慮。
方達文 ·文學理論 ·7萬字
她出生于書香豪門,錦衣玉食的生活、新潮高端的教育,注定了她自由不羈、熱烈亦放縱的性情。人們最愛談論她與徐志摩那場鬧得滿城風雨的生死之戀,郁達夫說:忠厚柔艷如小曼,熱烈誠摯若志摩,遇合在一道,自然要放放火花,燒成一片了,哪里還顧得到綱常禮教?更哪還顧到家法家風?然而爭議背后的她,實則有著世人看不到的優雅與靈性:她是當仁不讓的才女,擅長繪畫、精通英文和法文、文筆坦誠而清麗,一如她本人。她亦是新潮與傳統的碰撞: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無畏世人詆毀與唾棄。她就是擔得起萬千恩榮與寵愛,也受得住無數謾罵與指責的“民國皇后”——陸小曼。本次選集不僅囊括陸小曼在戲劇、小說、詩歌和散文等方面的所有成就,還增收她的畫作,以及《小曼日記》(稿本),以期更加真實地呈現她的閨房之苦、思念之情以及當時的生活狀態。
陸小曼 ·文集 ·9.4萬字
這是一本特別的隨筆集,它并不時髦,但它龐雜、耐讀,是樊小純觀察記錄生活的隨感和在大量閱讀基礎上的思考。它其實主題明確:一個人如何逐漸完成自己。熱愛,冷淡,堅韌,自覺,全然投入,置身事外。對于生活秩序與內心秩序的重建,樊小純沉著冷靜且一意孤行。她的文字總是先人一步地準確。“索引”或許是進入這本書的最好方式。直觀、即興。這種閱讀的驅力將使人回歸沉寂,并于沉寂之中獲得力量。
樊小純 ·現當代隨筆 ·4.2萬字
本集整理了對紀伯倫影響較大的人物與之互通的書信,這些書信在紀伯倫短暫的一生中給予他鼓勵與慰藉。在親人中,本集收錄入了紀伯倫與父親、與堂弟奈赫萊·紀伯倫的書信,在這些書信中,紀伯倫傳遞出了對親人的濃濃親情。在友人中,本集收入了紀伯倫與諸多良師益友的通信,表現了他們之間純潔、珍貴的友誼。
(黎)紀伯倫 ·外國詩歌 ·11.5萬字
楊絳是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評論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楊絳散文》收入楊絳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和文藝性的隨筆作品共18篇。楊絳的散文多采用白描手法,或追憶往事,或記述親友及個人的生活經歷,清新雋永,揮灑自如,意蘊深厚。讀者可以通過楊絳散文的創作,進一步了解作家的內心世界以及她所歷經的歷史時代的特有面貌。此次出版的《楊絳散文》是楊絳生前確認并認可的一個版本,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也是比較難得的楊絳散文選本。
楊絳 ·名家作品 ·15萬字
有人說徐志摩是一個天生的詩人,生來就是為了寫詩的,正如蔡元培所評價的那樣,他“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作為中國現代詩歌史上的一位重要詩人,值此徐志摩誕辰120周年之際,我們特意從徐志摩的全部詩作中精心篩選出了120篇作品,劃分為“聲出似天籟”“翡冷翠的一夜”“柔情滿懷的心”“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性靈深處的妙悟”五個部分,集結成了這本《志摩的詩》,以饗詩友。
徐志摩 ·現當代詩 ·3.3萬字
面對人世的諸多悲歡離合、生死無常后,白先勇感嘆道:“擁有的從來都是僥幸,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所有的成熟都是從失去開始。”“我一向相信人定勝天,常常逆數而行,然而人力畢竟不敵天命……我們全力以赴,卻仍一敗涂地。”在無數次提筆與落筆之間,思索文學的意義、寫作的目的,白先勇如是說:“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上,最深刻最心底的投射,替那個民族說出心中話。”“我寫作,因為我希望將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變成文字,用文學寫人性人情。”在這部散文集中,作者或懷人憶舊,或自述過往,或抒情感懷,或談文論藝,雖然寫的是個人記憶,根子里其實寫的是歷史。留在白先勇童年記憶底片里的是上海“最后的一抹繁華”,而“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漫長過程閃回的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歷史的流變滄桑。
白先勇 ·現當代隨筆 ·14.6萬字
尼采是一個在中國廣為人知而又知之不多、頗具爭議性的哲學家,有著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特點。他是大學教授,然而他否定其他兢兢業業從事教育的教授的工作;他是哲學家,但他異常起勁地反對出現在他以前的諸家哲學;他與傳統辯駁,卻同時也成為傳統的一部分。編者君特·沃爾法特是國際著名的尼采研究專家,他不按體系,而是嚴格按照年代,從考訂版(KSA)第7卷至第13卷5000頁尼采遺稿中選編出這部作品。選編的第一條原則是,特別重視尼采哲學涉及“意志”“權力意志”“永恒輪回”“虛無主義”等關鍵詞的文章段落;尼采人生道路上所接觸過的重要人物,如叔本華和瓦格納;還有尼采經常思考的問題諸如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藝術和道德等。選編的第二條原則是盡力追求客觀,甚至呈現出一種批判性閱讀的視角。閱讀這部哲學遺稿就好比在欣賞“一個知識分子寫的日記”。沃爾法特研究尼采思想所得亦附文后。閱讀這本書能看到最真實的尼采,更能使我們具體、直觀、不受約束地理解尼采的“實驗哲學”精神,對于尼采哲學的初入門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上佳讀本。
(德)尼采 ·名家作品 ·16.5萬字
博爾赫斯創作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詩歌代表作,也是他獲得世界聲名之后出版的作品,嚴格來說是詩歌與散文的集合,是集中體現博爾赫斯風格的作品。書名原文Elhacedor,本義為“制造者”、“創造者”,整部作品就是關于作家腦中出現的各種場景、形象、意象、概念的詠唱:老虎,鏡子,飛鳥,黃玫瑰,沙漏,棋,月亮,雨,盲人,地圖,編年史,對話,俘虜,騙局,問題,見證,變異,劫難,界限……作家仿佛造物主,造成一個光怪陸離的精神世界,這些詩行顯示了作家很多作品共同的基調和主題。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外國詩歌 ·3.4萬字
這本書里的故事,百年后的今天仍在重演。魯迅經典小說集《狂人日記》,從《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魯迅自編小說集中收錄經典名篇小說共十三篇,包括《狂人日記》《孔乙己》《阿Q正傳》等。這本書里有害怕被吃掉的狂人,窮苦又迂腐的孔乙己,失神囈語的祥林嫂,國民劣根性的集合體阿Q……還有一眾麻木的看客,以及所有被愚昧的封建禮教所束縛、讓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人們。你能在這本小說集中看到那個冷峻的魯迅,也能看到那個對底層人民充滿悲憫與關愛的魯迅。從那些永不褪色的經典形象中,你還能看到百年前的中國縮影,同時也能看到百年后的自己。因為閱讀魯迅,也就是在認識我們自己。
魯迅 ·名家作品 ·9.8萬字
該書是作者在公眾號“真水無香”發表的文章的精選集。十幾年來,作者以“前警察”和警嫂的身份,更以公益基金創辦人的身份,采訪了數量眾多的普通警察,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警種涉及刑警、交警、緝毒警等,也有警嫂、警犬等與警察工作有關的采訪。該書記錄和書寫中國警察為維護國家和社會安全所做的貢獻,記錄他們不事張揚的奉獻精神以及埋藏在日常中的英雄主義情懷,在突出他們的崗位職責的同時,也注重他們作為普通人面對生老病死的那一面。因彰顯警察的奉獻精神,弘揚正能量,該基金會和公眾號多次受到相關部門的表揚。書名《訥河往事》是其中一篇影響最大的文章,是這些記錄中的優秀代表,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大反響。該書由著名作家麥家作序推薦。
黃蓉 ·紀實文學 ·9.2萬字
張幼儀在不重視女性的傳統中國社會長大,離婚后力爭上游,成為上海的銀行家、服裝公司的總經理;而她的后輩,在上一代在東西方沖突的恩怨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張幼儀和張邦梅各自為中國婦女的經歷書寫了值得記憶的一頁,對生活在現代的女性而言,更是一件寶貴的禮物。
(美)張邦梅 ·紀實文學 ·11萬字
《無緣社會》系NHK電視臺資深采訪記者作品合集。采訪主題是“現代人的孤獨老死”。高齡、少子、失業、不婚、城市化,造就了這樣一批人,他們活著,沒有人和他們聯系,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不回家鄉;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沒有人認領他們的尸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布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他們所在的社會也會漸漸從“有緣社會”變成“無緣社會”。日本每年3萬2千人走上“無緣死”的道路。他們中間,有在公司20年沒有遲到請假,可是一夜之間變成街頭流浪漢的工薪階層,有一個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兒女遠離自己的空巢老人,有從來只在網絡上交友的年輕人,社會聯系日益脆弱,連一般家庭的30-40歲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獨死去的陰云籠罩。日本NHK電視臺特別節目錄制組,節目熱播后將記者的真實采訪手記合成此書,將當今社會中那些不受關注的人們的臨終慘景呈現到大家面前,呼吁社會的警醒和反思。因為采訪到后來這些無緣死者身份都漸漸明朗時我們才發現,他們曾經幾乎都是和我們一樣的人。
(日)NHK 特別節目錄制組 ·紀實文學 ·12.9萬字
本套叢書選文廣泛、豐富,且把閱讀文學與掌握知識結合起來,既能增進廣大讀者閱讀經典文學的樂趣,又能使我們體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
蕭楓主編 ·名家作品 ·3.8萬字
生命就是一場盛大的花開,每一個曾經的步履,都會留下成長的陣痛和印記。親情、愛情、友情,甚至是每一次不經意的邂逅,都是讓我們璀璨艷麗的養分。生命的過程,就是自己左右手較勁的過程;只有永不放棄地雕琢自己,終會遇見更好的自己。作者用唯美凝練的文字,韻致優雅的語言,在綿韻悠長的思緒中,為讀者呈現一幅光陰打磨下內外兼修的錦瑟華年。
解晚晴 ·現當代隨筆 ·10.5萬字
這罕見、奇特的“膠著戰”,在岡巒起伏、神秘莫測的亞熱帶叢林中,進行了整整十年。這部紀實作品,以大膽的筆觸、大量鮮為人知的事實,披露了中越戰爭爆發的真實背景,世界各國的關注與議論,戰爭的殘酷、戰場的慘烈、戰士們可歌可泣頑強戰斗的精神。同時通過具體、生動的描繪,使戰士們走出了“英雄的神環”,在生死未卜的前方,他們作為普通人的感情世界……
張衛明 金輝 張惠生 ·紀實文學 ·15.6萬字
本書為哈佛經典叢書第十八卷——“現代英國戲劇”中的一部。這里所指“現代”為本書編著者所處年代的時代劃分方式。現稱“古典主義”。《族徽上的污點》是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一部頗負盛名的戲劇作品,作于1842年,次年被搬上舞臺。這部作品講述了一個貴族之家的悲劇故事,一對青年男女之間的真摯愛情卻導致家族名譽受損,而這塊“族徽上的污點”,必須由鮮血來洗刷……羅伯特·勃朗寧(1812-1889),維多利亞時期代表詩人之一。主要作品有《戲劇抒情詩》、《劇中人物》、《指環與書》等,與丁尼生齊名,是維多利亞時代兩大詩人之一。他以精細入微的心理探索而獨步詩壇,對20世紀的英美詩歌產生了重要影響。
(英)羅伯特·勃朗寧 ·戲劇 ·2.6萬字
英國18世紀“富閑紳士”、博物學家懷特,以書信體描繪家鄉的自然風物,以其閑適的心境、嚴謹科學的態度,觀察并記錄了塞爾伯恩的鳥獸魚蟲。懷特質樸、率性的行文,將塞爾伯恩描繪得宛如畫卷,同時展現了18世紀的英國鄉紳生活,充滿了牧歌般的趣味。塞爾伯恩更因此成為自然愛好者的朝圣地。
(英)吉爾伯特·懷特 ·外國隨筆 ·14.5萬字
第一本書《亂時候,窮時候》出來以后,在北京開了個讀者見面會。有個女孩想問俺啥,她叫了聲奶奶就哭了,一邊哭一邊說,說的啥俺沒聽清。她這么難過,俺覺得對不起她,就說:“孩子,看俺的書不要哭,不要流淚,事都過去了。要是沒有這么多苦難,俺也寫不出這本書來。”俺這輩子跟彈花錘子似的,兩頭粗,中間細,經歷的事太多了。
姜淑梅 ·現當代隨筆 ·11.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