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1949年的紐約,曼哈頓一間沒有暖氣的公寓里,三十三歲的窮作家海蓮,偶然看到一則倫敦舊書店的廣告,憑著一股莽撞勁,她開始給這個倫敦地址寫信。這一寫,就寫了二十年。很多年后,她和這家書店的通信集,被稱為“愛書人的圣經”,不斷演繹。而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來,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里彼此問候,相互取暖。
(美)海蓮·漢芙 ·外國隨筆 ·6.4萬字
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知名導演吳念真暌違12年感人之作。本書是他經歷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和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記事。他用文字寫下心底掛念的家人、日夜惦記的家鄉、一輩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臺灣各個角落里真實的感動。這些人和事,透過他真情摯意的筆,如此躍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淚交織的同時,也無可取代的成為烙印在你我心底、這一個時代的美好縮影……特別收錄吳念真近年小說創作《遺書》,寫下對胞弟離開人間的真情告白。特別邀請作家雷驤繪制插畫,看兩位大師以圖文激蕩出精采火花。
吳念真 ·現當代隨筆 ·8.2萬字
生命里刮過很多場風,吹落了我們那么多葉子和果實,風帶走無數的笑聲,嘆息靜靜沒入河床。誰會紀念我們短暫的生命,誰會收藏我們每一片落葉、歡笑和嘆息。阿殼溫柔地記下,童年,家鄉,童話,小小的情歌在卑微的外表下區別出每個生命的光輝,像是我們都不會忘記。
阿不殼 ·現當代隨筆 ·2.6萬字
《樹猶如此》是白先勇的散文自選集,主要收錄他回憶個人經歷、親友交往的文章。其中紀念亡友的《樹猶如此》將至深痛楚沉淀六年,被稱為“以血淚、以人間最純真的感情去完成的生命之歌”。另收兩篇寫友人的新作:畫家奚淞修佛之旅《尋找那一棵菩提樹》,救助上萬艾滋孤兒的杜聰《修菩薩行》。可見白先勇近年心中所系。書中作品多成于白先勇“五十知天命”之后,董橋曾“驚訝他已然像自在、放下的老僧,任由一朵落花在他的掌心默默散發瞬息燦爛”。寫至友王國祥、三姊先明,平實中蘊藏波瀾壯闊,人間悲憫。桂林、上海、南京、臺北,文化鄉愁疊加,難覓歸處。在傾注心血和青春的同人雜志《現代文學》,白先勇以文會友,情篤一生。
白先勇 ·現當代隨筆 ·18.8萬字
本書是傅雷夫婦與長子傅聰在其留學波蘭期間(1954-1958年)的往來家信,由傅雷家人編定。這是一份兩代人之間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厚重不失輕松,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它不僅反映了親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學子在閱讀中理解父輩、增進溝通。中學生閱讀后自然明白,即使傅聰這樣的天縱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婦的“嘮叨”“說教”中成長的,中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責任就是以這種方式傳達的。貫穿全書的傅雷家人照片與文字相輔相成,拉近了家書與讀者的距離。
傅雷 朱梅馥 傅聰 傅敏 ·文集 ·16.5萬字
世界讓我遍體鱗傷,但傷口長出的卻是翅膀。向我襲來的黑暗,讓我更加閃亮。孤獨,也是我向光明攀登的一道階梯。這是聞名于世界詩壇的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詩集,經阿多尼斯親筆授權,由譯者從詩人踏入詩壇至今近五十年的十七部詩集中精選并譯出。詩人阿多尼斯,是一位態度鮮明的叛逆者,以百折不撓的倔強抗爭權勢與時俗。他的詩歌,是了解阿拉伯社會現狀的一個窗口。他為祖國蒙受的苦難而傷懷,為自身不被祖國所容而喟嘆,為整個阿拉伯民族的落伍而悲憤。
(敘利亞)阿多尼斯 ·外國詩歌 ·4.5萬字
“文學包羅萬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華親自編選的一本最新雜文集。本書正是他近年來所發表的雜文結集,余華充滿睿智又真誠地分享了他的觀察和思考,內容包羅萬象,從往事到現實,從自我到時代,既漫談生活體驗,也談及創作心得,他生動回憶了他和福貴、許三觀等筆下人物的相遇,也講述了走訪世界時和勇敢的波蘭農民、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時候他們千千萬萬,有時候他們就像是同一個人。這些對人性寬廣與豐富的探究,展現出一位優秀作家對生活的深刻洞察,而命運無常中凝練出的一個個故事,不僅連接著我們的過去與未來,也最終指向了所有文學和藝術創作中最根本的力量來源。
余華 ·名家作品 ·10.7萬字
盡管生命充滿苦痛與辛酸,但《我不要你死于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這本書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節都能讓人見到希望的陽光。信仰超越了死亡,歲月沉淀了從容,人生綻放出最奪目的光彩。《我不要你死于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向讀者展現了一個不該被我們忘記和忽視的國家。
(阿富汗)法齊婭·庫菲 ·外國隨筆 ·16.4萬字
余華將這部《文學或者音樂》稱作他的個人閱讀之書,和聲之書。所收錄的28篇文章,記錄了余華三十年的個人閱聽史,他對經典巨作的一次次沉潛,一遍遍重讀與回響,都被濃縮在330頁的字里行間。在這里,他以“寫小說者”的敏銳和同感力,反復叩問,引領我們走近博爾赫斯、福克納、卡夫卡、契訶夫、馬爾克斯、肖斯塔科維奇、柴可夫斯基等巨匠大師,條分縷析他們的敘事技巧,抵達他們創作中的秘密所在,而這些經典作品也正是在不懈的閱讀和解讀中,煥發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無論共鳴也好,反駁也好,這些繽紛時刻的來臨,都激蕩出閱讀和原典之間的應力。打開書,一趟文學與音樂經典的啟蒙之旅由此啟程。
余華 ·文學評論 ·14.2萬字
本書以傅雷長子傅聰的留學打拼經歷、情感婚姻之路為主線,精心選編傅雷夫婦與傅聰及彌拉的往來家信,內容偏重“人倫日用”,突出傅雷“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做人”準則,少了文化藝術的長篇論述,多了日常生活的短小故事。這份兩代人雙向交流的文字實錄,嚴肅不失親切,深刻不離日常,以小見大,樂在其中。它不僅反映了親子交流的重要,也利于青年學子在閱讀中理解父輩、增進溝通。書中珍貴照片、樓適夷初版代序、傅聰家信及英法文信為獨家版權,2017年不隨傅雷著作權進入公版,其他任何家書選本不能收錄。作
傅雷 朱梅馥 傅聰著 傅敏編 ·現當代隨筆 ·19.2萬字
在歷時五年的“世界文學史”課程中,木心曾應聽課生再三懇請,于1993年3月7日至9月11日,以九堂課的半數時間,講述了自己的文學寫作。其全部內容,包含在陳丹青的原始筆記中。2013年初,依據這五本聽課筆記,《文學回憶錄》出版了。出于當時的顧慮,陳丹青沒有收入九堂課的相關內容。近經商酌,為讀者考慮,仍以他的筆記為依據,編成《木心談木心》一書,是為《文學回憶錄》補遺。《木心談木心》面世,應是大可尋味的文本,賞鑒木心而有待申說的作者,會留意他所謂“精靈”的自況、所謂“步虛”的自供嗎——承老頭子看得起我們,提前交了底,以世故論,誠哉所言非人:這是文學法庭再嚴厲的拷問也難求得的自白啊。
木心 陳丹青 ·文集 ·8.5萬字
惠特曼的《草葉集》打破傳統的詩歌形式,開創了全新的自由詩風,詩情奔涌澎湃,不拘一格;是代表了美國精神之根、美國文化之源的經典詩集。惠特曼本人一生中多次對《草葉集》改版擴充,最終收錄詩作多達三百多首。《草葉集:惠特曼詩選》由惠特曼研究專家李野光先生精心選目迻譯,囊括了惠特曼原作中的各精華篇目。
(美)惠特曼 ·外國詩歌 ·11.2萬字
《看不見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靈的埃伊納烏迪出版社出版的。在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從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爾維諾曾在多家報紙的文章和訪談中談到它。下面用卡爾維諾1983年3月29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寫作碩士班的一次講座中的文字,來介紹“奧斯卡”叢書中的這個新版。講座原為英文,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兩次訪談為基礎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沒有發表過。在《看不見的城市》里人們找不到能認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虛構的;我給它們每一個都起了一個女人的名字。這本書是由一些短小的章節構成的,每個章節都應提供機會,讓我們對某個城市或泛指意義上的城市進行反思。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4.8萬字
每個城市都有一個“上東區”,那是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當耶魯人類學博士薇妮斯蒂·馬丁和丈夫一起帶著孩子搬到上東區時,她對那里的生存規則還一無所知。從物色公寓、購買學區房、給孩子申請私立校開始,她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其緊張激烈程度絕不亞于競選美國總統。這場“戰爭”持續了六年,為了讓孩子迅速實現階層躍遷,她又排除萬難買到了愛馬仕的鉑金包。
(美)薇妮斯蒂·馬丁 ·外國隨筆 ·14.6萬字
吳念真細述人間邂逅的“臺灣筆記”,《這些人,那些事》后感動再襲故事中的主角都各有各的困頓和難處,一如吳念真電影作品《戀戀風塵》和文學作品《這些人,那些事》中的主角們,但他們也有他們的生命哲學和尊嚴,渺小但自得其樂,都有值得驕傲的東西來支撐,所有這些,都會給讀者安心的力量。《臺灣念真情》中記錄的小人物故事,印證了“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說法,體現了中華民族最淳樸的民風,能喚起人們對民族美德的回憶和向往。吳念真總在書中提起的“尋找臺灣生命力來源”,也是指一個民族去追憶它曾經美好,現在已經失去的精神生命力。《臺灣念真情》故事中的主角都是臺灣最質樸的平民百姓。
吳念真 ·現當代隨筆 ·12.1萬字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之一。阿廖沙三歲喪父,與母親寄居在外祖父家。在那個充滿仇恨、小市民氣息濃厚、令人窒息的家庭里,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與外祖父大打出手,母親因忍受不了壓迫而離家出走。外祖父時而善良仁慈,時而暴力冷血,但是教會了他做人和立足社會的道理。外祖母對阿廖沙和顏悅色,常給他講傳說、歷史故事等,給了他應對困苦生活的源源不絕的勇氣。不久母親離世,外祖父家也因種種原因而破產,外祖父對他說:“你自己出去混口飯吃吧!”他便獨自走上了社會。
(蘇聯)高爾基 ·名家作品 ·15.2萬字
《莎士比亞書店》是創辦者畢奇小姐的回憶錄,書中不僅講述了書店經營中的歡樂、悲傷、成就、遺憾和與很多知名作家、藝術家交往的細節,也記錄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文化和社會變遷。畢奇小姐以率直風趣的文筆,將繁華熱鬧的巴黎左岸風景徐徐展開:喬伊斯禁書《尤利西斯》的出版盛況;安塞爾《機械芭蕾》的瘋狂演出;海明威解放劇院街的神勇英姿;順著書店招牌爬上自己公寓的喬治`安太爾,醉酒差點跳下樓的菲茲杰拉德,拿烏龜捉弄人的紀德……守著這座書本砌成的城堡,一位單純的愛書人西爾維亞畢奇,看遍作家百態,嘗盡人世冷暖,見證一段以書結緣的文壇傳奇。
(美)西爾維亞·畢奇 ·外國隨筆 ·18.1萬字
本書是小說寫作指導書,立足于作者自創的“雪花寫作法”,以寓言的形式架構,傳授將心中故事順利落到筆尖的10個步驟。“雪花寫作法”的10個步驟是利用“雪花分形”的原理,不斷將小說創作的環節細化,令寫作者自身對小說內容的構思更加清晰。本書將告訴你:如何正確界定你的目標人群;如何用一句話說出你的故事;如何進入你的角色,包括反派角色;如何把握節奏,抓住揭示主題的最佳時機點;如何預演每一個場景,確保故事具有超強沖擊力……作者鼓勵每一位小說創作者不要放棄探索適合自己的寫作模式,如果你所已知的小說寫作方法都無法捋順你的思路,“雪花寫作法”一定能為你帶來驚喜。
(美)蘭迪·英格曼森 ·文學理論 ·10.4萬字
《樹上的男爵》是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騎士》《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這三個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關于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經驗:在《不存在的騎士》中爭取生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完整人生,在《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一次倔強的反抗,讓科希莫從十二歲起就決定永不下樹。從此,他一生都生活在樹上,卻將生命更緊密地與大地相連。是不是真的只有先與人疏離,才能最終與他們在一起?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14.1萬字
《獨居日記》是梅·薩藤五本日記中公認的經典之作。梅·薩藤于聲譽正隆之時,隱居避世,與內心搏斗,以獨居療愈。日記中,她時常談論自己的思考和創作、戀情與友情,不斷記下日常生活的瑣事,和對變幻無常卻又驚喜不斷的四季的細致觀察,這一切不斷撫慰著她敏感、脆弱的內心。
(美)梅·薩藤 ·外國隨筆 ·9.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