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描寫精確細微,開啟了后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其文藝理論見于《草枕》、《文學論》等多部著作中。本書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集中研究夏目漱石的文藝理論和文藝思想。
何少賢 ·文學理論 ·27.1萬字
1954年江淮大洪水、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長江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災害與汶川地震,當代中國災害不斷,當代文學中出現了一大批反映這些重大災害的文學作品。本書搜尋、匯集了眾多的當代文學作品,征引了政治、社會、經濟等不同學科的大量資料,運用歷史學、文化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分析方法,對當代文學中描寫自然災害的作品進行了全面具體的考察,對自然災害下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探究當代作家面對自然災害的主體意識與歷史姿態(tài),總結災害文學的理論特征,展現當代文學自然災害書寫的廣闊畫卷,以期構建一幅多層次、立體的當代文學史圖景。
張?zhí)脮?/a> ·文學理論 ·23.7萬字
《現代詩歌的國家主題研究》從現代詩歌的國家主題入手,并輔以主題學等多種方法展開研究。課題的內容主要由四部分構成,相繼涉及國家主題在現代詩歌中的歷史演變、意象的解讀與詩意的考辨、國家的想象與詩人心態(tài)的探析等論題。通過多角度探討國家主題在現代詩歌中的基本表現樣態(tài),呈現國家主題在現代詩歌中的復雜構成,從而以若干范疇、專題的論述,再現在國家主題影響下,現代詩歌在歷史演變、創(chuàng)作選擇、文化價值、詩人命運等方面的獨特性與必然性。
張立群 ·文學理論 ·22.6萬字
《夷堅志》是中國文言小說史上最杰出的小說集之一。本書在細讀文本、重視原始材料梳理的基礎上,從成書論、主題論、文化論、傳播論等方面入手對《夷堅志》展開研究,認為作者洪邁對小說文體有著獨特的認識,小說理論觀念豁達通脫,注重并追求小說創(chuàng)作的娛樂功能與社會認識價值,他以超出常人之意志和熱情堅持六十年之久采用采編記錄、修訂增補、摘錄互證、刪潤傅益等多種創(chuàng)作方式編撰了這一皇皇巨著,借表面上奇幻不經的志怪故事相當深刻地揭露了兩宋時期的政治黑暗、朝綱不振、吏治腐敗、社會動蕩,同時大力關注宋人的婚姻戀情、商業(yè)與手工業(yè)活動、城市發(fā)展與市民壯大、詩詞創(chuàng)作及流傳傳播,多層面反映了宋代平民百姓的生活情態(tài),對底層小人物的苦難和不幸充滿了深切關懷與同情,因此《夷堅志》是宋代官場文化、市民文化、詩歌文化的載體,是宋代民眾的生活史、心靈史和風俗史,在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化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邱昌員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是國內外從整體上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第一部著作。本書在總體概括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總體概貌的基礎上,主要從實踐美學的存在維度、語言符號學轉向、藝術樣式理論及其批評實踐來探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核心問題。本書依據第一手資料的深入解讀,從中國立場出發(fā),依據蘇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視野,充分考慮文藝理論中的符號學、語言學等重要命題,系統(tǒng)地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問題,具有視野獨特性、問題意識的當下性和研究結論的原創(chuàng)性。
傅其林 ·文學理論 ·18.7萬字
本書著眼于李漁文化品格及其成因的考辨研究,梳理影響李漁一生的主要線索,選取一些存有爭論但又對李漁一生極為關鍵的問題作深入研究,力求較為客觀地描述李漁思想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闡釋李漁人生選擇、思想演變、創(chuàng)作風格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從歷史的高度,全方位地去把握李漁,還原李漁。本書共分七章,第一章探討李漁早期人生選擇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中李漁的心理動因,第二章第三章探討醫(yī)學修養(yǎng)與養(yǎng)生哲學對李漁思想、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第四章是李漁思想觀念中幾個問題的專論,第五章探討李漁技藝觀念與技藝修養(yǎng)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第六章論及李漁詞與詞學,第七章是關于《合錦回文傳》、《肉蒲團》兩篇小說著作權的考論。
張成全 ·文學理論 ·24.9萬字
吳偉業(yè)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詩人、戲曲家、書畫家,他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長篇歌行體詩歌被譽為“梅村體”,以沉雄博麗、哀感頑艷的風格奠定了其在長篇敘事詩領域的地位、吳偉業(yè)寫詩之余,兼及戲曲,創(chuàng)作了傳奇作品《秣陵春》和雜劇作品《通天臺》《臨春閣》,抒發(fā)了朝代更替之際的黍離之悲和內心之痛,可備一代心史。本書從吳偉業(yè)戲曲方面的交游出發(fā),分析其戲曲作品的內容和敘事方式,在對戲曲文本進行細讀的基礎上,分析其“梅村體”詩歌創(chuàng)作與戲曲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并對其戲曲理論進行了梳理。
楚萍 ·文學理論 ·17萬字
本書在全面梳理“新批評”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新批評”主要理論家布魯克斯、沃倫的理論主張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布魯克斯、沃倫的小說情節(jié)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的人物性格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的小說主題理論及批評實踐;布魯克斯、沃倫“問題式”文本批評面面觀。
王有亮 ·文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理論依據,將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等文藝批評理論探討與小說文本分析相結合,全面、深刻、系統(tǒng)地研究納博科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探討他如何在繼承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后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創(chuàng)新。納博科夫的創(chuàng)作,既是對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又是為表現后現代社會人類經驗而進行的藝術創(chuàng)新,實現了深刻的思想意義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tǒng)一。
劉文霞 ·文學理論 ·19.7萬字
本書從形象構建的角度還原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人如何接受美國文學,闡釋其內在邏輯和歷史文化意義,不僅揭示了中國文人認知、選擇美國文學的基本狀況和美國文學形象在中國的多元呈現形態(tài),而且分析了美國文學形象構建、美國形象構建與中國“自我”形象構建之間的復雜互動關系。
張寶林 ·文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以陸游文為研究對象。首先指出陸游志士之文的特點,即鋒穎銳利、情感濃郁、立意高遠、見識卓異、文備眾體、風格朗暢、文采飛揚。主體部分分別論述陸游文中最有文學價值的序跋、書啟、雜記、筆記、史傳、碑志和頌贊等七種文體。最后將陸游文置于兩宋文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中,認為陸游可人兩宋一流古文家之列,是南宋中興文壇的杰出代表。
倪海權 ·文學評論 ·16萬字
該著作為作者的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研究成果的深化,意欲在成果累累的“魯學”研究之中,另取文藝民俗這一獨特的視角,從文學和民俗兩個方面對于魯迅作品的民俗表現給予觀照,借助于一個具體的個案,在個體和群體、精英與民眾、本土和外來、文學和社會、傳統(tǒng)和現代等多重張力關系的營造之中,探究和思考中國現代文學現代性生成的努力和艱難。全書由引言和數個章節(jié)組成,分別從課題研究的意義、魯迅民俗興趣發(fā)生的內外因素、民俗文化在其寫作中的具體表現、其寫作表現的價值和意義等方面,對魯迅創(chuàng)作和民俗文化的關系進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對于讀者理解魯迅精神和作品世界的構成以及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性建構可以提供有益的幫助。本書視角獨特,文本分析細致,理論思考系統(tǒng)而深入,文學表達嚴謹且富有文學性,是一本適合于廣大魯迅作品愛好者和研究者閱讀的好書。
王元忠 ·文學理論 ·15.9萬字
本書給英美1908年—1923年間的自由詩理論進行了分期,提出草創(chuàng)期、調整期、回歸期的三階段說,并對英美自由詩理論背后的現代美學、法國詩學、東亞詩歌美學等資源進行了探析。
李國輝 ·文學理論 ·21.9萬字
本書對當代詩歌的中堅力量,如北島、昌耀、于堅、韓東、臧棣、藍藍等十五位詩人的十五首詩作,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國詩人的五首漢譯詩作進行了詳盡、細致的閱讀分析。這些細讀文字融鑒賞、解釋、闡發(fā)為一體,結合作者自身的創(chuàng)作體會,可說是獨出機杼。本書的寫作時間超過十五個年頭,由作者錙銖積累而成。一如書名所言,希望能夠帶領讀者透過一粒“沙”看到一個“世界”,也期等能夠帶給讀者更多閱讀、欣賞的示范與啟發(fā)。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5.5萬字
這是作者2007—2017年間的部分論文結集,共分為四輯,涉及近代文化交涉和比較文學等方面的相關議題。第一輯是以梁啟超與晚清文學新變?yōu)橛懻撝黝}。第二輯則集中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涉與翻譯研究。第三輯涉及傅蘭雅于1895年推動的“時新小說”征文事件。第四輯算是附錄,收有2篇書評、2篇考證小文和1篇翻譯的論文。這部論文集包含了一系列有趣的個案,以跨學科的視角來討論近代中外文化交涉,以文學、歷史和翻譯的互動等個案來研究比較文學。這些個案的探討,較為注重所涉文本的思想性與歷史性,也注意到所涉事件中各方面的沖突和交涉。本書是為近代文學/近代史、翻譯研究、中國宗教、文化交涉學和比較文學等研究領域的有益參考。
姚達兌 ·文學理論 ·25.8萬字
目前,對海子“小詩”,即他的“抒情詩”的研究可以說是種顯學,但學界很少關注他的長詩(“大詩”)寫作。基于此,本書對海子的十部長詩展開論述,結合了海子小詩及相關評論文字,建構了海子“大詩”詩學思想形成的精神軌跡,以期時代能夠重新認識海子的詩學和文化價值。本書不僅解讀了作為詩人的海子,同時,也解讀了海子長詩所蘊含的思想以及對當代理論建構的話語影響,讓讀者領略海子大詩所追求的詩、哲學、神性合一的心靈價值與生命意蘊。
董迎春 ·文學理論 ·19.7萬字
中國古代的小說中,動物形象主要出現在涉及神話傳說、志怪記載、民間故事記錄的內容中,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借以寄托的主要對象。早期的神話傳說,由神話而衍生出的動物寓言、相關民間故事、志怪記載等,成為動物形象活躍于文壇的主要載體。借助于這種更具流傳性的文學樣式,動物形象較之于植物意象,以更為直觀的形式展示其本身被人類賦予的文化特性,成為一種文化動物。本書題旨在梳理動物形象在古代小說中的變遷,以此探究隱藏在這種逐步理性化之背后的文化根源。首先,神話中的動物形象不僅是現代人回溯自身歷史的憑借,更是我們面對未來的力量源泉,也成為后世寓言生成的主要來源之一;其次,志怪故事中的動物形象在后世的出現主要有兩個不同的發(fā)展分支。其一,將神話中的動物神降格演變?yōu)槭甲婀适拢в忻黠@的演變痕跡,并具有明顯的類型化特征;其二,開創(chuàng)了志怪記載的先河,為后世宣教故事的大量盛行奠定基礎。第三,人類對動物的認識始終在客觀現實與浪漫幻想中徘徊,唐以后的小說多借助動物構筑異類世界,進而在異域世界塑造動物化形的人物,這種借形于動物的方式并被普遍接受。《西游記》《聊齋志異》等作品成為此類動物形象定型并集大成的代表作。
張瑞芳 ·文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是作者以新世紀以來的陜西詩人及其創(chuàng)作為對象,所寫的詩歌論評文章的結集。其中既有對陜西詩歌過去60多年發(fā)展的綜論,也有對陜西從“50后”到“90后”的幾代詩人與詩作的專論。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在概述陜西詩歌近60多年發(fā)展的基礎上,分論新世紀以來沈奇、閻安、周公度等代表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下篇”在概述新世紀以降,陜西“80后”詩人詩歌創(chuàng)作概貌的基礎上,分論秦客、子非、袁源等“80后”和“90后”代表詩人的創(chuàng)作實績。全書以相當篇幅關注“80后”詩人的創(chuàng)作,以開放的態(tài)度對新世紀以來陜西詩歌的新生力量給予大力肯定和揄揚,對陜西詩歌乃至西部詩歌的發(fā)展寄予厚望。
宋寧剛 ·文學理論 ·13.3萬字
本書共收錄14篇文章,分三部分:批評困境、文本及探險,集中論述了中國新詩諸多顯要議題。第一部分主要討論當前詩歌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問題,對詩歌史書寫問題、長詩寫作問題、現代抒情精神、新媒體語境下的詩歌寫作加以觀照;第二部分是探索詩學經驗所取得的藝術效果,主要研究對象為昌耀、多多、蕭開愚、孫文波、靳曉靜;第三部分在一種科學分析和史學態(tài)度的關照明晰“地方之于詩歌”的作用,研究對象主要有徐玉諾、蘇金傘、森子、羅羽。
李海英 ·文學理論 ·17.7萬字
本書在國內學術界首次較為全面地梳理、探討了比較文學實證方法與審美批評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精細入微地考察了法國學派實證批評中所蘊含的審美精神,而且穩(wěn)健扎實地闡析了美國學派審美批評中的實證精神,從理論上澄清了多年來人們對發(fā)過比較文學實證方法認識上的誤區(qū),客觀、公正地揭示了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之間的相容性與共通性,進而有助于全面理解比較文學研究的本質和意義。
李偉昉 ·文學理論 ·19.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