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王直方(1069-1109年),字立之,號歸叟,汴(今河南開封)人。舍人棫之子,補承奉郎。少樂從諸丈人行游,好晝夜讀書。嘗監懷州酒稅,尋易冀州糴官。僅數月,投劾歸。凡十五年處城隅小園,嘯傲自適。蘇軾、黃庭堅、陳師道、諸晁、呂本中及詩僧道潛、饒節等,皆與之善。著有《歸叟集》、《王直方詩話》。

《王直方詩話》,原書久佚。曾慥《百家類說》有節編本,錄存五十二條。《詩話總龜》前后集共稱引二百零三條,《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稱引一百零九條,《詩人玉屑》稱引四十六條,他如《竹莊詩話》、《詩林廣記》及《能改齋漫錄》等亦有稱引。郭紹虞、羅根澤均曾據以上各書輯其佚文,郭得三百零六條,羅得二百八十二條,略有出入。是書諸家稱引用名頗不一致,有《歸叟詩話》、《蘭臺詩話》、《歸叟詩文發源》、《詩文發源》等異名;《郡齋讀書志》著錄于子部小說家類,作《歸叟詩話》;《遂初堂書目》著錄于文史類,亦作《歸叟詩話》。《王直方詩話》,約成書于直方晚年退居城南之時。

《郡齋讀書志》稱:“元祐中,蘇子瞻及其門下士,以盛名居北門東觀。直方世居浚儀,有別墅在城南,殊好事,以故諸公亟會其家,由是得聞緒言余論,因輯成此書。然其間多以己意有所抑揚,頗失是非之實。”

王直方曾為呂本中列入《江西詩社宗派圖》中,其評詩亦本諸江西詩派之尊杜,謂杜甫“才力富健”,“不行一萬里,不讀萬卷書,不可看老杜詩”,作詩亦應如杜之“開廣”,“著意深遠”。論詩重在詩興,所謂“興來筆力千鈞重”(歐陽修語),“筆頭挽得數萬江起”(蘇軾語)。以好詩多得之自然,如詩人與可之詩,“非與可詩,世間原有此句,與可拾得耳”(歐陽修語),故可秀出眾人。反之,“但知有韻底是詩”,“以聲律作詩”,則必為詩之“末流”;“言工”而無“高致”,或“至寶丹”之堆砌,亦非好詩。如賀鑄《望夫石》詩,“所得者漸磨之工,所失者太粘著皮骨”,楊蟠《莼菜詩》,“可以言詠物,未可以語詩”,均屬著意不深,匱無詩興之作。

王直方論詩藝稱:“詩文必自成一家”,“圓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于干枯,不失于二者之間,可與古之作者并驅矣。”推許王安石用賈誼事之精,言其“可為詩法”。稱“作詩者容易有意思相犯,亦不必為病,但不可太甚”,而“遞相踵襲”,則為“詩之大患”。又言“詩不厭多改”,以王安石改劉攽句,蘇軾改己作《蝸牛》詩為范例。書中拈出眾多佳句,供讀者考較。是書援引歐陽修、蘇軾、黃庭堅、張耒諸家集外論詩語,尤為珍貴。

王直方以詩為抒寫個人“胸次”之具,識見狹窄,所論多為前人所道;記事、考據且多失實,所錄他人語,亦間有訛誤。《苕溪漁隱叢話》、《石林詩話》、《能改齋漫錄》等書,均曾評其失。

一、西池唱和

元祐中,秘閣①上巳日會西池,王仲至有②詩,文潛和之最工。云:“翠③浪有聲黃傘④動,春風無力彩旌⑤垂。”〔至秦少游即云“簾幕千家錦繡垂”。仲至讀之笑曰:“此語又待入小石調也。”然〕⑥少游有“已煩逸少書陳跡,更屬相如賦上林”之句。⑦諸人亦以為難及。(《類說》本、《叢話》前五十一、《玉屑》十八)

案:此事亦見《孔氏談苑》卷四。

①《漁隱叢話》“秘閣”二字作“諸公以”三字。

②《漁隱叢話》“有”下有“二”字,疑誤衍,說詳下。

③《張右史集》二十六“翠”作“沸”。

④《類說》“傘”誤作“撒”,據《孔氏談苑》改。《右史集》及《叢話》、《玉屑》均作“帽”。

⑤“旌”,《右史偤》作“旗”,《孔氏談苑》作“衫”。

⑥《詩人玉屑》所引無“至秦少游”云云數語,及此句“然”字。

⑦案《淮海集》九《西城宴集詩》凡二首。據其自注,垂字韻者次王敏中少監韻,林字韻者次王仲至侍郎韻。《張右史集次韻王敏仲至西池會飲詩》用垂字韻,《次韻王敏仲池上詩》用林字韻,又不言為王仲至作。

二、詩備四景

“手把寒梅撼雪英,婆娑暫見綠陰成。隔窗昨夜蕭蕭雨,已有秋風一葉聲”。歐公云:“此詩備四時景。”(《類說》本)

三、顧屠

〔元祐中〕①顧子敦有顧屠之號,以其肥偉也。故東坡《送子敦奉使河朔詩》云:“我友顧子敦,軀膽多雄②偉,〔便便十圍腹,不但貯書史。〕”③又云:“磨刀向豬羊,〔釃酒會鄰里。〕”④至于云“平生批敕手”,亦皆用屠家語也。子敦讀之頗不樂。東坡遂和前篇末句云:“善保千金軀,前言戲之耳。”錢穆父眉宇秀整。東坡云:“穆四莫亂呼它名字。”是時穆父已有九子,東坡遂以九子母丈夫呼之。有詩云:“九子羨君門戶壯,〔八州憐我往來頻。〕”⑤(《叢話》前三十九、《類說》本)

案:錢勰事亦見陸游《老學庵筆記》。

①《類說》有此三字。

②《類說》“多”作“兩”,《東坡集》同。又《東坡集》“雄”作“俊”。

③《類說》無“便便”二語。

④《類說》無“釃酒”句。

⑤《類說》無八州句。又《類說》先引《贈錢詩》,次引《送顧詩》。

四、長白山主

歐陽仲純夢道士持告身云:“上帝命汝為長白山主。”既沒,東坡哭之云:“死為長白主,名字書絳闕。”(《類說》本)

五、掃愁帚醒酒冰

〔東坡與孫巨源同會于王晉卿花園中。晉卿言都教喂飼了官員輩馬著。巨源云:“‘都尉指揮都喂馬’,好一對。”適長主送茶來,東坡即云:“大家齊吃大家茶。”蓋長公主呼大家也。山谷嘗以“賣菜賣生菜”,對“磨刀磨剪刀”。〕①東坡以洞庭春色為掃愁帚,山谷以水晶膾為醒酒冰。〔余為正好作一對。〕②(《類說》本、《叢話》前四十一)

①《類說》無以上諸語,據《叢話》增。

②《類說》無此句,據《叢話》增。

六、動人春色不須多

荊公作內相〔時〕,①翰苑中有石榴一叢,枝葉茂盛惟發一花。公詩云:“秾葉②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類說》本、《叢話》前三十四)

①《叢話》“相”下有“時”字。

②《叢話》“秾葉”作“濃綠”。案《遯齋閑覽》謂此荊公書唐人詩。

七、晁無咎時文

元豐中,晁無咎時文①有聲,無己以詩戲之曰“聞道新文能入樣,相州紅纈鄂州花”。〔蓋是時方尚相州纈、鄂州花也。晁堯民子損之云。〕②(《類說》本、《總龜》前三十九)

①《總龜》“時文”作“詩極”。

②《總龜》有此數語。

八、陳無己詩啟

陳無已有《除官》一篇云:“扶老①趨嚴詔,徐行及圣時。端能幾字正,②敢恨③十年遲。④肯著⑤金根謬,寧辭乳媼譏。向來憂畏斷,不盡鹿門期。”〔臨川饒推守云:“此詩不作可也。〕⑥才得一正字,亦未須云趨嚴詔。”無己后作謝啟,復曰:“名雖文字⑦之選,實為將相之儲。”又云:“頭童齒豁,敢辭乳媼之譏;聞淺見輕,益⑧畏金根之謬。”(《類說》本、《總龜》前七、《叢話》前五十一、《詩林》四)

①《為說》“老”誤作“者”,據《后山集》及《總龜》改。

②《詩林廣記》作“正集字”。

③《類說》“恨”作“限”,據《集》改。

④《總龜》“遲”作“違”。

⑤《叢話》“著”作“復”。

⑥《類說》及《詩林》無“臨川饒推守云,此詩不作可也”二語,作“或云”。

⑦《后山集》十五“字”作“學”。

⑧《后山集》十五“益”作“但”。

九、山谷論詩

山谷論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①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長篇須曲折三致意②乃③成章耳。(《類說》本、《修辭鑒衡》一引作《詩文發源》)

案:此則亦見《童蒙詩訓》35條。

①《修辭鑒衡》引至此。又《鑒衡》以下文為別一條。

②《鑒衡》“意”下有“焉”字。

③《鑒衡》“乃”下有“為”字。

一〇、軟紅香塵

前輩①有西湖風月不如東華②軟紅香塵之語。故東坡〔和錢穆父、蔣穎叔《從駕景靈宮》〕③詩云:“半白不羞④垂頷⑤發,軟紅猶戀屬車塵。”(《類說》本、《總龜》前二十七、《叢話》前三十九、《說詩樂趣》十二)

①《總龜》、《叢話》“前輩”下均有“戲語”二字。

②《總龜》“華”作“洛”。

③《總龜》及《叢話》均有此數字。《總龜》“穆父”作“穆公”、“宮”作“官”,均誤。

④《總龜》及《叢話》“羞”作“嗟”。

⑤《總龜》“頷”作“項”。

一一、書法詩格

東坡云:“書之美者莫如顏魯公,然書法之壞自魯公始;詩之美者莫如韓退之,然詩格之變自退之始。”(《類說》本)

案:此即東坡《書黃子思詩集后》一文中意,惟詞句不同。《詩人玉屑》十五所引東坡語即此文。

一二、反舌有聲

山谷云:“余讀《周書月令》云:‘反舌有①聲,佞人在側’,乃解老杜《百舌》②‘過時如發口,君側有讒人’之句。”(《類說》本、《總龜》二、《樂趣》六)

案:此條出《山谷題跋》七,亦見陳師道《后山詩話》。《漁隱叢話》引此則亦只言山谷云,不言出《王直方詩話》。意山谷此語,《直方詩話》與《后山詩話》均引之。

①《總龜》及《樂趣》“有”作“無”。

②《總龜》“舌”下有“詩”字。

一三、陶淵明詩

山谷云,“寧律不諧,不可①使句弱,寧用字不工,不可使語澀,②此庾開府所長也。然有意于為詩也。至于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雖然,巧于斧斤者多疑其拙,窘于檢括者輒病其放。孔子曰:‘寧武子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淵明之拙與放,豈可與不知者道哉?道人曰:‘如我按指,誨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說者曰:‘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若以世眼觀,無真不俗。’淵明之詩,要當一邱一壑者共之耳。〕”③(《類說》本、《鑒衡》一引《詩文發源》)

案:此則出《山谷題跋》二《題意可詩后》。

①《鑒衡》“不可”作“而不”,下句同。

②《鑒衡》及《山谷題跋》“澀”作“俗”。

③《鑒衡》有此數語。

一四、鬼作人語人作鬼語

〔劉諷參軍宿山驛,月明,有數女子自屋后來,命酌庭中,歌曰:〕①“明月清風,良宵會同。星河易翻,歡娛不終。〔綠樽翠杓,為君斟酌。今夕不飲,何時歡樂。”〕②此《廣記》所載鬼詩也。山谷曰:“當是鬼中曹子建所作。”〔東坡亦以為然。〕③又有一篇云:“〔玉戶金缸,愿悟君王。〕④邯鄲宮中,金石絲簧。〔鄭女衛姬,左右成行。紈綺繽紛,翠眉紅妝。王歡轉眄,為王歌舞。愿得君歡,長無災苦。”蘇公以為“邯鄲宮中,金石絲簧,”〕⑤此兩句不唯人少能⑥作,而知之者亦極難得耳。⑦張文潛〔見坡谷論說鬼神,忽〕⑧曰:“舊時鬼作人語,如今人作鬼語。”〔二公大笑。〕⑨(《類說》本、《總龜》前三十九、《叢話》前五十八)

案:此則亦見《總龜》后集四十二,文與《漁隱叢話》所引同。

①《類說》、《叢話》無以上數語,據《總龜》增。

②《類說》無此四句,據《總龜》、《叢話》增。

③《總龜》、《叢話》有此語。

④《類說》無“玉戶金缸”二句,據《總龜》增。《叢話》“悟”作“陪”。

⑤《類說》無此數語,據《總龜》、《叢話》增。

⑥《叢話》無“能”字。

⑦《總龜》、《叢話》此句后有“皆醉中為余書此”七字。

⑧《總龜》、《叢話》有此數字。《叢話》“神”作“詩”。

⑨《總龜》、《叢話》有此四字。

一五、尋常百姓

丹陽陳輔每歲清明過金陵上冢,事畢,則過蔣山,謁湖陰先生,〔歲率為常。元豐辛酉、癸亥兩歲,訪之不遇,因題一絕于門,云:〕①“北山松粉未飄花,白下風輕②麥腳斜。身似③舊時王謝燕,一年一度到君家。”〔湖陰歸見其詩,吟賞久之,稱于荊公。〕④荊公笑曰:“此正戲君為尋常百姓耳。”〔湖陰亦大笑。蓋〕⑤古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類說》本、《叢話》前五十四)

案:湖陰先生為楊驥,字德逢,張邦基《墨莊漫錄》亦記此事。 又案:吳坰《五總志》謂此為輔之謁荊公于定林,不值,留詩壁間,介甫見之,笑謂龔深之曰:“此郎復以我為尋常百姓矣。”與此所載不同。

①《類說》無此數語,作“嘗作詩云”,據《叢話》增改。

②《五總志》“輕”作“高”。

③《五總志》“身似”作“正是”。

④《叢話》有此數語。

⑤《叢話》有此六字。

一六、王逢原詩

王令逢原,〔廣陵人,既〕①見知于王荊公,②〔聲譽赫然,〕③一④時附麗之徒,〔望風伺侯,守牧冠蓋,〕⑤日滿其門,⑥〔進譽獻諂,初不及文字間也。〕⑦逢原厭之,大署其門云:“紛紛閭巷士,看我復何為?來則⑧令我煩,去則我不思。”〔意有知恥者,而干謁不衰。〕⑨(《類說》本、《四庫本》《類說》無此條、《總龜》前三十七、《叢話》前三十七)

①《類說》、《叢話》無此四字,據《總龜》增。

②《總龜》“王荊公”作“舒王”。

③《類說》、《叢話》無此四字,據《總龜》增。

④《總龜》無一字。

⑤《類說》,《叢話》無此八字,據《總龜》增。

⑥《類說》作“冠蓋滿門”。

⑦《總龜》、《叢話》均有此二句。

⑧《總龜》、《從話》“則”作“即”,下同。

⑨《總龜》、《叢話》有此二句,《叢話》“意”下有“當”字。

一七、上王正仲詩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7 01:10:18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黔东| 东乌| 万山特区| 凭祥市| 宽城| 兴山县| 辽宁省| 丰台区| 台安县| 海安县| 皋兰县| 蒲江县| 甘泉县| 邢台县| 湖州市| 齐河县| 花垣县| 涿州市| 宁德市| 朝阳市| 安陆市| 镇坪县| 陆川县| 北宁市| 普陀区| 泰州市| 石棉县| 五寨县| 突泉县| 滕州市| 武隆县| 巴东县| 凤山县| 福安市| 益阳市| 慈利县| 通辽市| 中超| 曲靖市|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