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 王直方詩話
  • 王直方
  • 4970字
  • 2015-12-27 01:10:18

宥護(hù)尚書言來禽以味甘眾禽也,①而東坡和舒王詩云“青李扶疏禽自來”,何邪?(《總龜》前二十七)

①按李綽《尚書故實(shí)》云:“王內(nèi)史帖中有《與蜀郡守書》,求來禽青李,日給藤子。來禽言味甘來眾禽也。”又《尚書故實(shí)自序》稱“賓護(hù)尚書張公,三相盛門,博物多聞,綽避難歸田,每容侍話,凡聆征引,必異尋常,遂纂集尤異,作此書”。據(jù)是則“宥護(hù)”當(dāng)作“賓護(hù)”。又“甘”下當(dāng)脫“來”字。

一八九、鴨腳詩

京師舊無鴨腳,李文和自南方來,移植于私第,因而著子,自后稍稍蕃多,不復(fù)以南方者為貴。歐陽文忠作詩云:“鴨腳生江南,名實(shí)未相浮。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致遠(yuǎn)有余力,好奇自賢侯。因令江上根,結(jié)實(shí)夷門秋。始摘才三四,金奩獻(xiàn)凝旒。公卿不及識(shí),天子百金酬。歲久子漸多,累累枝上稠。玉①人名好客,贈(zèng)我此珠投。博望昔所徙,葡萄安石榴。想其初來時(shí),厥價(jià)與此侔。今也遍中國,籬根及墻頭。物性久雖在,人情逐時(shí)流。惟當(dāng)貴②其始,后世知來由。是亦史官法,豈徒續(xù)君謳。”(《前龜》前二十七)

①案:《六一集》“玉”作“主”。

②《六一集》“貴”作“記”。

一九〇、劉太真推尊韋蘇州詩

劉太真《與韋蘇州書》云:“〔顧著作來,以〕①足下《郡齋燕集》相示,是②何情致暢茂遒逸如此。宋齊間,沈謝吳何③始精于理意,緣情體物,稱④詩人指。后之傳者,甚失⑤其源,惟⑥足下制其橫流。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于足下之文見之矣。”則知蘇州詩為當(dāng)時(shí)所貴如此。《燕集》所作,乃“兵衛(wèi)森劍戟,晝寂⑦凝清香”也。(《總龜》前二十七、《玉屑》十五、《詩林》一)

①《詩林》無此五字。“以”原作“已”,《玉屑》作“巴”。茲據(jù)《唐紀(jì)》六及《全唐文》改。

②“相示是”三字,原作“想亦云”,誤,據(jù)《全唐文》改。《詩林》“是”作“有”。

③《全唐文》三百九十五“吳何”作“何劉”。

④《唐紀(jì)》、《詩林》、《全唐文》“稱”作“備”。

⑤“失”原作“矣”,據(jù)《全唐文》改。

⑥《唐紀(jì)》、《玉屑》、《詩林》“推”作“惟”,今據(jù)改。

⑦《詩林》“晝寂”作“燕寢”。

一九一、詩詠文潞公榮遇

昔文潞公來朝,裕陵待以殊禮,禁從三省皆為賦詩。李籍云:“三公歷拜榮無敵,二府更居貴莫倫。”畢仲游云:“十年三冊(cè)命,四海一師臣。”皆為能敘其官爵。錢長卿云:“三陪藻燕簪裾上,五對(duì)龍顏日月邊。”又云:“黼座勸觴鈞樂逸,云章屬韻侍貂傳。”此為敘其恩禮。蓋公自初覲至出關(guān),賜特燕者三,登對(duì)者五,上親勸以御觴,而后復(fù)和其所賦,故長卿云爾。(《總龜》前二十七)

一九二、二十八字媒

“白藕作花風(fēng)已愁,①不堪殘睡更回頭。晚云帶雨歸飛急,去作西窗一夜秋。”②此趙德璘細(xì)君王氏所作也。德璘既鰥居,因見此篇,遂與之為親,余以為乃二十八字媒也。(《總龜》前二十七、《玉屑》二十、《竹莊》二十二)

案:此則亦見吳幵《優(yōu)古堂詩話》,當(dāng)由吳氏轉(zhuǎn)錄。《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十亦載此文,惟于二十八字媒句后復(fù)有“德麟名令畤,東坡作《秋陽賦》云:‘越王之孫,有賢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詠無言之詩’,蓋‘畤’字也。坡云:‘且教人別處使不得’”諸語,足補(bǔ)此文所引之闕。末復(fù)有苕溪漁隱曰云云,則胡氏自加之語,《總龜》后集卷四十八全錄其語,均以為出《王直方詩話》,則誤甚矣。

①原注:“愁”或作“秋”。

②原注:“秋”或作“愁”。

一九三、秦少游食粥詩

秦少游為黃本,①錢穆父為戶部,②皆居于東華門之堆垛場。少游春日嘗以詩遺穆父云:“三年京國鬢如絲,又見新花發(fā)故枝,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shí)。”穆父以米二石送之,③復(fù)為二十八字云:“儒館優(yōu)賢蓋取頤,校讎尤自困朝饑。西鄰為祿無多少,希薄才堪作淖縻。”時(shí)人以少游有如此人而亦食粥,似不相稱耳。(《總龜》前二十七,《叢話》前五十,《宋紀(jì)》二十四、二十六)

①《宋紀(jì)》二十六所引“黃本”下有“校勘甚貧”四字。

②《叢話》“部”作“書”。

③《叢話》引至此。

一九四、蘇黃詠竹夫人詩

東坡寄柳子玉云:“聞道床頭惟竹幾,夫人應(yīng)不解卿卿。”又送竹幾與謝秀才云:“留我同行木①上座,贈(zèng)君無語竹夫人。”蓋俗謂竹幾為竹夫人也。山谷云:“竹夫人乃涼寐竹器,憩臂休膝,非夫人之職,而冬夏青青,竹之所長,故為名曰竹奴。②嘗作詩曰:‘秾李四弦風(fēng)拂席,昭華三弄月侵床。我無紅袖堪妖③夜,正要青奴一味涼。’”李秾、昭華貴人家兩女奴也。張文潛后作《竹夫人傳》。(《總龜》前二十七)

案:《詩林廣記》三引此則謂出《志林》,今不見《東坡志林》中。

①《詩林》三引《志林》“木”作“床”。

②案《山谷集》當(dāng)作“青奴”。

③案《山谷集》“妖”當(dāng)作“娛”。

一九五、詩用宣勸字

“宣勸”字,東坡數(shù)使之。其一和《王仲至喜雪御筵詩》曰“宣勸不多心自醉”;其一和《蔣穎叔端門觀燈詩》云“十分宣勸恐難勝”。(《總龜》前二十七)

一九六、東坡海棠詩

東坡謫黃州,居于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而獨(dú)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貴。東坡為作長篇,平生喜為人寫,蓋人間刊石者,自有五六本,云:“吾平生最得意詩也。”(《總龜》前二十七)

案:陳思《海棠譜》、梁廷柟《東坡遺事》卷十四引此作《古今詩話》。

一九七、東坡兩為西湖之長

杭州有西湖,而潁亦有西湖,皆為游賞①之勝,而東坡連守二州。其初得潁也,有潁人在坐云:“內(nèi)翰只消游②湖中,便可以了郡事。”蓋言其訟簡也。秦覯少章③因作一絕以獻(xiàn)云:“十里荷花④菡萏初,我公初置⑤有西湖。欲將公事湖中了,見說官閑事已⑥無。”后東坡到潁,有《謝執(zhí)政啟》亦云:“入?yún)山跨璞泵抑畼s;出典二邦⑦,輒⑧為西湖之長。”⑨(《總龜》前二十七、后九,《叢話》前四十一、《詩林》四、《東坡詩話錄》下)

案:此則亦見《鶴林玉露》十四。又案:《詩林廣記》卷三引《詩文發(fā)源》,錄歐陽文忠公西湖詩“綠漪紅蓮畫舸浮,使君那復(fù)憶揚(yáng)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并云“杭州西湖,潁亦有西湖,皆為游賞之勝,此潁州西湖也”。據(jù)是,歐公詩亦應(yīng)在此條中間。

①《詩林》“賞”作“宴”。

②《詩林》“消游”作“逍遙”。

③《詩林》作“少游”。

④《鶴林玉露》“荷花”作“熏風(fēng)”。

⑤《叢話》、《鶴林玉露》、《詩林》“初置”作“所至”。

⑥《叢話》、《鶴林玉露》“已”作“亦”。

⑦《鶴林玉露》“邦”作“州”。

⑧《詩林》“輒”作“迭”。

⑨《詩林廣記》此句后有“或云秦少章作”六字。

一九八、杜甫社日詩

老杜有《社日》兩篇。其一曰“尚想東方朔,詼諧割肉歸”。然而《漢書》所載事,乃伏日。(《總龜》前二十九)

一九九、杜詩黃獨(dú)解

山谷云:老杜“長镵短①镵白木柄,我生托此②以為命。黃獨(dú)無苗山雪盛,短衣數(shù)挽不揜脛”。往時(shí)儒者不解黃獨(dú)義,改為黃精。學(xué)者承之。以余考之,蓋黃獨(dú)是也。《本草》赭魁,注:“黃獨(dú),肉白〔皮〕③黃,巴漢人蒸食之,江東謂之土芋。”余求之江西,江西謂之土卵,蒸煮食之,類芋魁也。(《總龜》前二十九、《樂趣》十一)

案:此則見《山谷題跋》七,亦見《后山詩話》,疑《總龜》誤引。《漁隱叢話》前集卷六引此則只言山谷云,亦不言出自《直方詩話》。又案張耒《明道雜志》、王觀國《學(xué)林》八所言亦均與山谷合。

①案《少陵集》當(dāng)作“長”。

②案《集》當(dāng)作“子”。

③《山谷題跋》有“皮”字。

二〇〇、杜詩紫邏解

老杜《送賈閣老出守汝州》云:“云山紫邏深。”世之注云:“邏,塞也,取巡邏之義。”而余觀《九城圖》,乃云汝州有紫邏山。(《總龜》前二十九)

二〇一、戲用語訛為詩

京師人呼大夫?yàn)榇蟾舫兄茷槌谐兀w語訛也。有人戲?yàn)榫湓疲骸按蠓蚝螄L斧,承制豈當(dāng)池?”①(《總龜》前二十九)

①原注:“豈當(dāng)池”,或云“石當(dāng)池”。

二〇二、王維詩取前人句

舊以王維有詩名,而好取人章句,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shí)”,乃《英華集》詩也。“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乃李嘉祐詩也①,余以為有摩詰之才則可;不然,是剽竊之雄耳。(《總龜》前二十九)

①案以上數(shù)語見《古今詩話》。

二〇三、劉貢父詩話誤解功曹

劉貢父作《詩話》,稱“杜甫云:‘功曹非復(fù)漢蕭何’。按光武謂鄧禹何以不掾功曹,謂曹參嘗為功曹,云酂侯非也”。雍丘江子載云:“《高祖紀(jì)》‘何為主吏’,孟康曰:‘主吏,功曹也’,貢父之言過矣。”(《總龜》前二十九)

二〇四、劉貢父詩話誤讀請(qǐng)字

貢父又云:“白樂天詩云:‘請(qǐng)錢不早朝’。請(qǐng)作平聲,唐人語也。”江子載亦云:“顏師古注《漢書》,請(qǐng),或音才性反,或不音。唐或以請(qǐng)作平聲,誤矣。”(《總龜》前二十九)

二〇五、王安石落星寺詩

舒王①集中有落星寺詩,其末云:“勝概惟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閑來。”落星寺在彭蠡湖中。劉咸臨嘗親見寺僧言幼時(shí)目睹閩中章傳②道作此詩,其前六句皆同,其末云:“勝概詩人盡收拾,可憐蘇石不曾來。”蘇、石謂子美并曼卿也。后人愛其詩者,改末句作舒王③詩傳之,遂使一篇之意不完,其體與舒王所作詩語不同也。④(《總龜》前二十九、《叢話》前三十四、《玉屑》十七)

案:胡仔謂“細(xì)觀此詩句語體格,真是荊公作,余人豈能道此?今具載全篇,識(shí)者必能辨之。詩云:‘窣云臺(tái)殿起崔嵬,萬里長江一酒杯。坐見山川吞日月,奮無車馬送塵埃。雁飛云路聲低過,客近天門夢易回。勝概惟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閑來。’”

①《叢話》、《玉屑》“舒王”作“荊公”。

②《玉屑》“傳”作“源”。

③《叢話》、《玉屑》“舒王”作“荊公”。

④《叢話》、《玉屑》“語不同也”作“亦不類”。

二〇六、陳無己詩讖

陳無己賦《高軒過①詩》云:“因②知書畫真有益,卻怪③歲月來無多”,不數(shù)月遂卒。〔或以為詩讖。〕④(《總龜》前三十二、《叢話》前四十)

①案“過”下當(dāng)有“圖”字。

②《叢話》“因”作“老”。

③《叢話》“怪”作“悔”。

④《叢話》有此五字。

二〇七、東坡詩讖

東坡有《送戴家赴成都玉局觀詩》云:“莫欺老病未歸身,玉局他年第幾人。”又有過嶺一篇云:“劍南西望七千里,乘興真為玉局游。”后卒于是觀。(《總龜》前三十二)

案:《叢話》前四十引《王直方詩話》云:“東坡在定武作《松醪賦》有云‘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濤’,蓋自定再謫惠州,自惠而遷昌化,人以為語讖。”

二〇八、共釣城南方

方元修,宇時(shí)敏,一日與楊信祖、饒次守過余,坐中分題,人以姓為韻,而楊有“共約城南方”之句。后數(shù)日,錄此唱和于前,忽有一同人讀云:“共釣城南方”,蓋釣字以約字草不相辨,而讀者誤之。時(shí)敏大以為惡,不三日,其父省中歸,暴卒,后數(shù)月,其母亦亡。(《總龜》前三十二)

二〇九、東坡絕筆

東坡將亡前數(shù)日,夢中作一詩寄朱行中云:“舜不作六器,誰知貴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號(hào)空山。相如起睨柱,投璧相與還。①何如鄭子產(chǎn),有禮國自閑。雖微韓宣子,鄙夫亦醉環(huán)。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覺而記之,自不曉所謂,東坡絕筆也。②(《總龜》前三十四、《東坡詩話錄》下)

①案《東坡集》“投璧相與”作“頭璧與俱”。

②案曾慥《百家詩選》云:“東坡《寄朱行中》一篇,北歸時(shí)絕筆也。”

二一〇、蕭貫夢中作詩

陳明信云,蕭貫少時(shí),嘗夢至宮廷中,長廊邃館,如王者所居,有千門萬戶,望之洞然,金碧爍耀,既過數(shù)門,見群婦人如神仙,視貫,驚問何所從來?貫愕然,亦不知對(duì)。貫自陳進(jìn)士,能為詩。中有一人投貫紙,曰:“此所謂衍波箋,煩賦宮中曉寒歌。”貫援筆立成,既有奇語,其人甚賞之,因曰:“先輩異日必貴,此天上,非人間也。”貫寤,尚能記所賦。俞秀老往嘗得之于蕭翰林之孫。其詩有云:“十二峣關(guān)隱空綠,獸猊呼焰①椒壁馥;渴烏涓涓不相續(xù),轆轤欲轉(zhuǎn)霏紅玉;百刻香殘隕蓮燭。九龍吐水漫寒漿,紅絹②佩魚無左珰;兩兩趨走③瞻扶桑。紅萍半圭山④波面,回首觚棱九霞絢。鳴鞘聲⑤從天上來,大劍高冠滿前殿。”秀老誦之,尚有四五韻忘之。(《總龜》前三十四)

①《宋紀(jì)》八“呼焰”作“呀酒”。

②《宋紀(jì)》“絹”作“綃”。

③《宋紀(jì)》“趨走”作“懸足”。

④《宋紀(jì)》“圭山”作“規(guī)出”。

⑤《宋紀(jì)》“鞙聲”作“鞘遠(yuǎn)”。

二一一、鬼 詩

王太初傳言有焦仲先者家于南徐,元豐末年,因詣京師訪知己,忽夢一婦人相顧遇,或以詩筆相往來。其一聯(lián)云:“吳王臺(tái)下無人處,幾度臨風(fēng)學(xué)舞腰。”又曰:“吳山之北,會(huì)稽之陽,①古木蒼蒼。”其最后一章云:“仲冬之月,二七之間,月圓風(fēng)靜,車馬相扳。”其人如病狂,緣太初而后愈。至秦少游書柳鬼事②所載詩語前后皆同,但年月乃是熙寧九年,所病者乃是嘉興令陶集,③而所論者乃是天竺辯才法師。二者不知孰是。(《總龜》前三十四)

①案《異聞總錄》所載詩句雖少異,當(dāng)出同一典型。“會(huì)稽之陽”下句當(dāng)有“是吾之家”四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栾城县| 临江市| 东兴市| 汉源县| 商城县| 炎陵县| 息烽县| 右玉县| 泉州市| 信丰县| 桑植县| 汝南县| 沈丘县| 依安县| 潞西市| 化德县| 来凤县| 鲁山县| 调兵山市| 从化市| 新昌县| 中西区| 巧家县| 筠连县| 海南省| 宁武县| 南漳县| 安达市| 鹤庆县| 兴义市| 虎林市| 海口市| 巨鹿县| 尖扎县| 会东县| 呼图壁县| 怀远县| 南宁市| 巴楚县| 茌平县| 城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