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九針十二原第一

馬云。內有九針之名。又有十二原穴。故名篇。自篇內小針之要以下。岐伯盡解于第三篇小針解之內。

素問有針解篇。亦與此二篇小同。當合三篇而觀之。其義無余蘊矣。舊本以第一篇為法天。第二篇為法地。三篇法人。四篇法時。五篇法音。六篇法律。七篇法星。八篇法風。九篇法野。乃后人襲本經七十八篇九針論之意而分注之。殊不知彼乃論針。而非論篇目也。甚為無理。簡案本經多不下編字論字。乃所以為古書也。

余子萬民 馬云。按本紀、記帝經土設井。立步制。畝藝五谷。撫萬民。則子萬民。收租稅信矣。

百姓 國語周語注。百姓、百官有世功者。又書堯典孔傳。百姓百官。

租稅 租稅、田賦也。又凡賦取者曰稅。史、食貨志。食租衣稅。

不給而屬有疾病 給、相足也。屬、附也。

微針 志云。按篇名九針。而帝曰微針。伯曰小針。是九針之外。又立小針也。簡案、微針小針。蓋謂九針中之毫針。下文曰。尖如蚊虻喙。靜以取往。微以久留之是也。

營其逆順出入之會 志云。皮膚經脈之血氣。有逆順之行。有出入之會。簡案、營。運也。

易用難忘 志云。明其理則易用。持于心則難忘。

經紀 志云。經、徑。紀、維也。月令鄭注。經紀。

謂天文進退度數。

為之終始 志云。九針者。圣人起天地之數。始于一而終于九。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黃鐘之數。

先立針經 張云。靈樞即名針經。義本諸此。

易陳而難入 張云。易陳者。常法易計也。難入者。精微難及也。志云。易言而難著于人也。

粗守形 上守神 馬云。下工泥于形跡。徒守刺法。上工則守人之神。凡人之血氣虛實。可補可瀉。一以其神為主。不但用此針法而已也。

神乎 神客在門 馬云。所謂神者。人之正氣也。神乎哉。此正氣不可不守也。邪氣之所感。有時如客之往來有期。名之曰客。客在門者。邪客于各經之門戶也。張云。神乎神。言正氣盛衰。當辨于疑似也。

客在門。言邪之往來。當識其出入也。簡案、小針解曰。神客者。正邪共會也。神者。正氣也。客者。邪氣也。

在門者。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據此。則神乎二字句。神客。謂神與客也。

刺之微 在速遲 馬云。刺之微妙。在于速遲。速遲者。即用針有疾徐之意也。

粗守關 上守機 張云。粗守關。守四肢之關節也。上守機。察氣至之動靜也。

不離其空 馬云。素問有骨空論。指各經之穴言。簡案、據小針解。空下當有中字。

清靜而微 張云。言察宜詳慎也。

其來不可逢 其往不可追 志云。如其氣方來。乃邪氣正盛。邪氣盛則正氣大虛。不可乘其氣來。即迎而補之。當避其邪氣之來。其銳氣已往。則邪氣已衰而正氣將復。不可乘其氣往。追而瀉之。恐傷其正氣。在于方來方去之微而發其機也。離合真邪論曰。俟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

不可掛以發 馬云。知機之道者。唯此一氣而已。猶不可掛一發以間之。志云。靜守于來往之間而補瀉之。少差毫發之間。則失矣。

工獨有之 甲乙任務上。

往者為逆 來者為順 張云。往、氣之去也。故為之逆。來、氣之至也。故為之順。

正行無問 志本問作間非。

逆而奪之 惡得無虛 追而濟之 惡得無實 甲乙。逆、作迎。張云。逆其氣至而奪之。瀉其實也。

惡得無虛。隨其氣去而濟之。補其虛也。惡得無實。故瀉必因吸內針。補必因呼內針。此即迎來隨去之義。高武云。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于肺。卯時氣來注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于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虛而補濟之也。余仿此。

大要 簡案、蓋古經篇名。

徐而疾則實 疾而徐則虛 張云。徐出針而疾按之為補。故虛者可實。疾出之而徐按之為瀉。故實者可虛。簡案、張據素針解篇釋之。與小針解之旨乖。

若有若無 馬云。實者止于有氣。虛者止于無氣。氣本無形。似在有無之間耳。

察后與先 張云。求病所急。而治分先后也。若存若亡。察氣之行與不行。以為針之去留也。

若得若失 張云。欲虛而虛。欲實而實。是得法也。

粗工妄為。則失之矣。簡案、小針解云。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 然若有得也。瀉則恍然若有失也。

知張注失經旨矣。

補瀉之時 針解篇曰。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張云。當補當瀉。用有其時。

瀉曰 必持內之 放而出之 排陽得針 甲乙作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內之。放而出之。排揚出針。

張云。凡用瀉者。必持內之。謂因其氣來。出之疾而按之徐也。故可排開陽道以泄邪氣。簡案、據下文補曰。

甲乙近是。

按而引針 是謂內溫 簡案、連下二句言補法。若病當用瀉法。而反按而引針以補之。是謂內溫。

引針謂退其針。溫、蘊同。乃素問溫血之溫。謂血氣蘊蓄于內。而不得散泄也。諸注并接下文補曰為釋。恐誤。

意若妄之 志云。之、往也。張云。妄、虛妄也。意若妄之。言意會于有無之間也。妄、甲乙作忘。

若行若按 若蚊虻止 張云。若行若按。言行其氣。按其處也。若蚊虻止。言當輕巧無跡。而用得其精也。

如留如還 去如弦絕 張云。留、留針也。還、出針也。去如弦絕。輕且捷也。故無損而能補。

還、甲乙作環。

令左屬右 張云。右手出針。左手隨而按捫之。是令左屬右也。

必無留血 急取誅之 馬云。如有留血。當急取以責之。但此補法。必無留血者。張云。凡取血絡者。不可使有留血。宜急取之也。志云。此補正運邪之法。故必無留血。設有留血。急取而誅之。簡案、以理推之。此間恐有遺脫。

堅者為寶 甲乙寶作實。王注素針解篇。手如握虎者。欲其壯也。云壯、謂持針堅定也。針經曰。

持針之道。堅者為實。則其義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經。實字作寶。乃與今本異。

正指直刺 簡案、針解篇云。義無邪下者。欲端以正也。王注正指直刺。針無左右。

神在秋毫 張云。醫之神見。在悉秋毫。必精必確。

屬意病者 針解篇云。神無營于眾物者。靜志觀病患。無左右視也。王注。目絕妄視。心專一務。

則用之必中。無或誤也。

審視血脈 馬云。審視其血脈之虛實而刺之。則無危殆矣。

必在懸陽 及與兩衛 甲乙必作心。衛作衡。注云。一作沖。張云。懸、猶言舉也。陽、神氣也。凡刺之時。必先舉神氣為主。故曰懸陽。兩衛者。衛氣在陽。肌表之衛也。脾氣在陰。臟腑之衛也。二者皆神氣所居。不可傷犯。凡用針者。首宜顧此。故曰兩衛。簡案、馬陽為揚。志以懸陽為心。并義難通。姑仍張注。

血脈者 甲乙。血上有取字是。

在 橫居 視之獨澄 切之獨堅 甲乙。澄、作滿。志云。 、經 也。刺節真邪篇曰。六經調者。

謂之不病。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大加于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取謂解結也。故有血絡橫在于經 者。當視之獨清。切之獨確。而去之也。張云。視之獨澄者。必欲索其隱。切之獨堅者。欲拔其本也。

針。 、鋤銜切。犁鐵也。說文。銳器也。史扁鵲傳。 石注。 、石針也。 針。 、音時。又音低。鏑也。箭鏃也。鋒針。鋒、王本作蜂非。鈹針。鈹、音皮。說文。大針也。毫針長三寸六分 九針論作一寸六分是。吳氏尊經集云。毫針又名小針。取用益多。猶布帛菽粟。

為日用之所急也。馬云。此言九針之體。而及其所以為用也。大義見本經九針論。第七十八篇。故此不詳解之。

今亦從此。

介按、考針類有九種。分述如后。

一曰 針。即今之箭頭針也。此針長一寸六分。上去末寸半。下只留一分之鋒。欲淺刺不令深入也。二曰圓針。即絮針也。長一寸六分。取其筒其身而卵其鋒者。身直如竹筒。末鋒員如卵銳也。 三曰 針。長三寸半。取法于黍粟之銳者。圓而微尖。利于用補者也。 四曰鋒針。即今日之三棱針也。長一寸六分。是上去八分。下留八分。取法于絮針刃三隅者。謂直壯而銳。可以瀉熱出血也。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取法于劍鋒。以其能開通也。 六曰圓利針。其形微大。其末反小。其身長一寸六分。取法于 者。以毛之強者曰 。

用其細健可稍深也。七曰毫針。長二寸六分。其尖如蚊虻喙者。取其微細徐緩也。八曰長針。長七寸。取法于綦針。以能使深邪出遠痹也。九曰大針。長四寸。尖形如挺。粗而且巨。其鋒微圓。取法于鋒針。可以瀉通機關也。

如 前王莽傳。師古注。毛之強曲者曰 。又后漢岑彭傳。注 。長毛也。

以取暴氣 甲乙云。痹氣暴發者。取以圓利針。張云。暴氣。痹氣之暴發也。

靜以取往 諸本取作徐。當改。

如挺 道藏本挺作 。簡案、挺 同。杖也。

邪氣在上 馬云。邪氣之中人也高。凡風寒暑雨之邪。

由上感之。故曰邪氣在上也。 此以下。當參考小針解。

陷脈 張云。諸經孔穴。多在陷者之中。故凡欲去寒邪。須刺各經陷脈。則經氣行而邪氣出。乃所以取陽邪之在上者。志云。陷脈、額顱之脈。顯陷于骨中。故針陷脈。則陽氣之表邪去矣。簡案、張注為是。

中脈 小針解云。取之陽明合也。馬云。陽明合。即足三里也。

病各有所宜 甲乙宜、作舍。是。

無實無虛 甲乙作無實寶虛虛是。

五脈 張云。五脈者。五臟五輸也。志云。五臟諸陰之脈也。義具小針解。

三脈 據小針解。當三陽之脈。

馬云 曲王切。不足也。張云。音匡。衰殘也。志云。怯也。

奪陰者死 甲乙死、作厥。簡案、與小針解之義不合。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2 16:26:10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奈曼旗| 呼玛县| 清徐县| 澄江县| 舒城县| 陆川县| 伊吾县| 阿克| 健康| 四子王旗| 山东省| 儋州市| 灵山县| 南充市| 宁强县| 秦皇岛市| 宁南县| 胶州市| 顺平县| 四平市| 五指山市| 台中县| 长春市| 岐山县| 尚志市| 林甸县| 黄陵县| 宿迁市| 宁河县| 离岛区| 瑞丽市| 怀宁县| 都江堰市| 佛教| 承德市| 惠州市| 阿拉善右旗| 龙门县| 巴中市| 汉沽区|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