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4章

  • 靈樞識
  • 佚名
  • 1474字
  • 2015-12-22 16:26:10

五味論篇第六十三

趙府正脈道藏熊本無篇字。志本無論篇二字。

酸入于胃(止)故癃 甲乙無以收上之兩焦六字。膀胱下有之胞二字。馬云。酸之氣味。滯澀而收斂。

既入于胃之中脘。則上兩焦。即上中二焦也。其氣味弗遽能出入。乃留于胃中。久則胃中和溫而下注膀胱。膀胱為胞之室。胞在其中。其體薄。其氣懦。得此酸味。則縮而且綣。所以約而不通。水道不行而為癃也。張云。

綣、不分也。約、束也。癃、小水不利也。味過于酸。則上之兩焦。弗能出入。若留于胃中。則為吞酸等疾。

若胃中溫和不留。則下注膀胱。膀胱得酸則縮。故為癃也。愚按、胞、溲脬也。類纂曰。膀胱者。胞之室。王安道又有胞居膀胱之室之說。甚屬不經。夫胞即膀胱。膀胱即胞也。焉得復有一物耶。簡案、懦、音儒。說文。

駑弱也。又音軟。又作 。玉篇。弱也。縮綣。馬云。連讀為是。說文。新附字。繾綣不相離也。又釋名。繾綣束縛也。張注。縮下為句。非。

陰者(止)走筋矣 甲乙終下有聚字。張云。陰者。陰器也。積筋者。宗筋之所聚也。肝主筋。

其味酸。故內為膀胱之癃。而外走肝經之筋也。又宣明五氣篇曰。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

咸入于胃(止)走血矣 甲乙注于脈則血氣走之。作注于諸脈。脈者血之所走也。十一字。則凝凝則作則血 則胃中汁以下八字。無。又走血矣下。有腎合三焦。血脈雖屬肝心。而為中焦之道。故咸入而走血矣。四句。張云。血為水化。咸亦屬水。咸與血相得。故走注血脈。

若味過于咸。則血凝而結。水液注之。則津竭而渴。然血脈必化于中焦。故咸入中焦而走血。又宣明五氣篇曰。

咸走血。血病無多食咸。簡案、咸入于胃。其氣上走中焦。又上文云。酸入于胃云云。上之兩焦。弗能出入。

此似胃與中焦。所指各異。然考下文辛入于胃。苦入于胃。甘入于胃。每章必有此一句。則殆似章首標識。故云胃。云中焦。云兩焦。宜無異義。前注未疑及之。錄以俟考。

辛入于胃(止)與汗俱出 甲乙。熏之、作熏至營衛四字。洞心、注云洞。一作 。馬云。辛入于胃。

其氣必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氣而運諸陽者也。故辛味既走于上焦。則不得不走于氣耳。如姜韭者。氣味之辛者也。衛氣由下焦而生。亦必出而行于分肉之間。所以不時受此辛味之氣也。惟此姜韭之氣。久留心下。則物在心下。而氣熏于上焦。上焦氣湊。心內似空。故多食辛者。必洞心也。且此辛氣與心中之氣。相得而俱行。

辛入則汗必出。汗之出者。以氣之出也。其心安得而不洞。宣明五氣篇云。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張云。洞心。透心若空也。甲乙注千金云。辛入胃而走氣。與氣俱出。故氣盛。

苦入于胃(止)知其走骨也 甲乙下脘下有下脘者三字。變上有氣字。復出下有必黧疏三字。馬云。苦入于胃。而胃中五谷之氣。皆不能勝此苦味。故苦入下脘。則上中下焦之氣皆閉而不通。遂使五谷在胃者。氣味不知所以變而為嘔也。況齒者。乃骨之所終。故苦入則走骨。走骨則走齒。今入而復出者。即從齒出也。宣明五氣篇云。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志云。苦乃火味。故入于下而復出于上。以其性下泄而上涌也。簡案、變嘔即嘔變。佛典有變吐之文。可以證焉。張云。其變為嘔。非也。入而復出未詳。

據甲乙乃似苦味之氣入而復出。為齒黧黑疏豁之義。

甘入于胃(止)故甘走肉 甲乙。弱小、作弱少。留于胃中者。者上有甘字。潤下無者字。 作悶。其氣外通于肉以下。作其氣通于皮。故曰甘走皮。皮者肉之余。蓋皮雖屬肺。與肉連體。故甘潤肌肉并皮也三十二字。蟲、馬本作蠱。注。蠱、作蟲。張云。甘性柔緩。故其氣弱小。不能至于上焦。味過于甘。則與谷氣留于胃中。令人柔潤而緩。久則甘從濕化。致生諸蟲。蟲動于胃。甘緩于中。心當 矣。 、悶也。甘入脾。脾主肉。故甘走肉。宣明五氣篇曰。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札达县| 汶上县| 葫芦岛市| 兴化市| 彭州市| 长垣县| 湖南省| 句容市| 木兰县| 十堰市| 葫芦岛市| 丹寨县| 邵武市| 海伦市| 福建省| 蓬溪县| 永寿县| 舞钢市| 新蔡县| 凤庆县| 紫阳县| 文山县| 东港市| 阿图什市| 日照市| 无为县| 历史| 望城县| 横峰县| 辰溪县| 资源县| 塔河县| 乌拉特后旗| 永丰县| 昌乐县| 仙居县| 且末县| 永泰县| 蒙阴县| 甘南县| 达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