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癰者(止)用毫針也 馬云。此承上文而言刺五邪之針。各有所宜用也。九針論。五曰鈹針。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故此曰。刺癰者用鈹針。又四曰鋒針。主癰熱出氣。故此曰刺大者用鋒針。又六曰圓利針。主取遠痹者也。故此曰刺小者用圓利針。一曰 針。主熱在頭身。故此曰刺熱者用 針。又七曰毫針。主寒熱。痛痹在絡。故此曰刺寒者用毫針。
介按、考癰疽刺法。其輕重徐疾。自有一定。在人心度量用之。不可亂施。蓋皮薄針深。反傷好肉。肉濃針淺。毒又難出。大抵腫高而軟者在肌肉。針四五分。腫下而堅者在筋脈。針六七分。腫平肉色不變者。附于骨也。宜針寸許。若毒生背腹肋脅等處。宜扁針斜入。以防透膜。針既透膿。視瘡口必有膿意如珠。斯時欲大開口。則將針斜出。欲小開口。則將針直出。所謂逆而奪之。順而取之也。
解論 張云。解結之論也。人與天地相參應。必知其道。斯可與言解結矣。
下有漸洳 上生葦蒲 張云。漸洳、伏泉也。下有漸洳。則上生葦蒲。內外之應。理所皆然。人之表里。可察盛衰。亦猶是也。志云。漸洳、濡濕之地。葦蒲生于水中。其質柔弱。中抽堅莖。名曰蒲槌。內剛外柔。為堅心之坎水。以比人之元陽。生于精水之中。故曰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謂充于形中之氣。生于天一水中。知所秉之濃薄。則知氣有多少矣。簡案、志注甚鑿。以葦蒲為一物。非也。然漸洳之解。為是。洳、說文作 。漸濕也。詩。魏風。彼汾沮洳。集韻。漸洳、濕貌也。
血氣減 甲乙。減、作盛。
熱則滋雨而在上 馬云。暑熱則地氣上蒸。而滋雨氣在于上。所以物之氣。亦不在下而在上。其根當少汁。
治厥者(止)以解結者也 張云。此治厥之法。倘天時未溫。而必欲用針。則必藉火氣以熨調其經。
凡掌腋肘腳項脊之間。皆溪谷大節之交會。故當熨之溫之。則火氣通而血脈行。然后視其病脈。淖澤者。衛氣浮也。故可刺而平之。堅緊者。邪氣實也。故當破而散之。厥逆除而宗氣下。乃可止針矣。結者邪之所聚。刺去其邪。即解結之謂也。
用針之類(止)弗能取之 甲乙。留于海、作留積在海。張云。凡用針者。必在調氣。人受氣于谷。
故氣積于胃。然氣義有三。曰營氣。曰衛氣。曰宗氣。清者為營。營在脈中。濁者為衛。衛在脈外。故各行其道也。宗氣、大氣也。大氣者。留止于上下之氣海。其下者。蓄于丹田。注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于足。其上者。積于胸中。出于息道而為呼吸。凡此三者。皆所謂氣。當各求其屬而調之者也。(按氣街義如衛氣篇曰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當與此參閱)厥者逆也。陰寒之氣也。
厥逆在足。則陽道不行。故宗氣不下。而血脈凝滯。不以火溫。不能取也。
視其應動者 乃后取之而下之 馬云。視其氣之來應而動者。然后取其穴而下針焉。斯可也。張云。
視其氣之應手而動者。其微其甚。則虛實可知。然后用法取之。而氣自下矣。
六經調者(止)解結也 甲乙。視而瀉之下。有通而決之一句。馬云。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謂之六經也。六經之脈各調和者。謂之不病。內有一經之脈。上實下虛而不通。此則足經之氣。厥逆而上。故上實而下虛。其在外必有橫絡之脈。盛加于大經之中。令其不通。乃視之可見者也。當視而瀉之。此亦所謂解結之法也。
上寒下熱(止)上之者也 甲乙注。一本合、作冷。張云。上寒下熱者。陽虛于上。而實于下也。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大杼、天柱、等穴。久當其針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
上熱下寒(止)下之者也 甲乙。陷之、作陷下。馬云。凡上熱下冷者。視其下脈之虛而陷之于經絡者補之。使上之氣下乃止。此其熱在于上者。若引而下之。所謂引而下之之法也。
大熱遍身(止)散之者也 甲乙。因其、作因令。諸本。切之、作切推。馬志與此本同。甲乙作切推之下。至缺盆中。馬云。上文上寒下熱。上熱下寒。其熱非遍身者也。今大熱遍身。狂而聞見言語。以無為有。
則熱之極也。足陽明經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當視其足陽明之大絡取之。虛則補之。血而實者則瀉之。
又必因病患偃臥之際。醫工居其頭前。以兩手各用大指食指共四指。挾其頸之動脈而按之。即人迎、大迎、處也。又久而持之。又卷而切之。
下至缺盆之中而后止。又如前法行之。候其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之法也。張云。蓋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卷、 同。
一脈 張云。猶言一經也。
真氣者(止)充身也 甲乙。谷上有水字。張云。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于鼻而喉主之。在水谷者。入于口而咽主之。然鐘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于已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里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
正氣者(止)非虛風也 甲乙。無來非實風又五字。虛風注太素云。非災風也。志云。正氣者大塊噫氣。
其名為風。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此天地之正氣也。張云。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篇曰。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
邪氣者 馬云。如冬居葉蟄之宮。而風自后來者是也。大義見歲露篇。
合而自去 甲乙無合字。張云。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閔士先云。人秉天地之正氣所生。
故天之正氣。與人之真氣相合。不能勝真氣者。合并之氣盛也。
灑淅 甲乙作凄索。張云。寒栗也。
陽勝者(止)搏于皮膚之間 張云。若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
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搏聚于皮膚之間矣。簡案、馬以陽經之氣勝陰經。陰經之氣勝陽經釋之。且以寒則真氣去。去則虛云云。按下文為行則為癢之所因。并非也。
其氣外發(止)為不仁 甲乙行上有微字。留上有氣字。搖氣、注云。一本作淫氣。諸本為痹、作則痹。
馬志與原文同。張云。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或毫毛動搖。則毛悴而敗。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謂不仁。簡案、張搖下句。然不若作淫氣。義易通。
虛邪偏容于身半(止)脈偏痛 甲乙。虛、作淫。容、作客。簡案、中風偏枯之所因。的在于此。續命諸湯。立方之皆。亦本于此。
骨蝕 馬云。骨有所損也。張云。其最深者。內傷于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簡案、骨蝕未詳。
豈謂多骨附骨等之疽歟。
有所疾前筋筋屈 甲乙無一筋字。樓氏云。前筋二字。衍文也。筋當作結。簡案、今從樓說。
筋溜 甲乙。溜、作瘤。張云。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于筋也。筋之初著于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聚于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簡案、劉熙釋名云。瘤、流也。血氣聚所生瘤腫也。陳氏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腸溜 甲乙作腸疸。注。腸、一本作瘍。張云。留而不反。則蓄積于中。流注于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簡案、腸溜、他書未見詳論其證者。俟考。甲乙腸疽亦同。
昔瘤 張云。其有久者。必數歲而后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或上或下。已有所結。及其久也。
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中邪氣。則易于日甚。乃結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謂。簡案、即宿瘤也。
骨疽 張云。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于骨而然。骨與氣并。其結日大。名為附骨疽也。
簡案、骨疽不言有膿。此似指骨瘤而言。陳氏云。骨瘤者。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堅貼于骨。
肉疽 張云。又有結于肉中者。則宗氣歸之。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
故為膿。無熱則結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疽。簡案、無膿而謂之肉疽。此亦似指肉瘤而言。陳氏云。
肉瘤者。軟若綿。硬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終年只似覆肝凡此數氣者(止)有常名也 張云。雖有常名。而發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
樓氏云。此皆虛邪中人為病。弗去而久留著。故積歲累月。而成疽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