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3章

  • 靈樞識
  • 佚名
  • 4709字
  • 2015-12-22 16:26:10

邪客篇第七十一

諸本無篇字。

目不瞑不臥出者 甲乙。作目不得眠者五字。考下文答語。甲乙為是。馬云。邪之感于人身。

令人目不得瞑。或不臥而出于外者。張云。令人寐無從生。故云不臥出也。

五谷入于胃也(止)行呼吸焉 甲乙。心脈、作心肺。張云。宗氣、大氣也。隊、道也。糟粕之道。

出于下焦。津液之道。出于中焦。宗氣之道。出于上焦。故分為三隧。喉嚨為肺之系。而下貫于心。故通宗氣而行呼吸。(營氣營運見營氣篇五十營篇衛氣之義見痹論及經脈篇)夜行于陰 甲乙。陰下有其入于陰也一句。馬云。大義見衛氣行篇。

厥氣客于五臟六腑 甲乙。厥、作邪。無六腑二字。

陽氣盛則陽蹺陷 甲乙。陷、作滿。樓氏云。陷、當作滿。汪云。大惑論作陽氣滿則陽蹺盛。

盛字是。又曰。衛氣盛于陰。不得行于陽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陽氣虛。故目閉也。(徐振公引大惑論亦云此章陷字疑誤)簡案、張云。陷者受傷之謂。非也。

補其不足 瀉其有余 張云。此刺治之補瀉也。補其不足。即陰蹺所出足少陰之照海也。瀉其有余。

即陽蹺所出足太陽之申脈也。若陰盛陽虛而多臥者。自當補陽瀉陰矣。

飲以半夏湯 張云。謂既刺之后。仍當用藥以治之。凡不臥之證。有邪實者。多屬外因。有營虛者。多屬內因。此半夏湯一法。蓋專為去邪者設耳。樓氏云。半夏湯去飲之劑也。

所謂 甲乙。謂、作以。簡案、壅塞。蓋水飲也。故以半夏湯決瀆之。

陰陽和得 甲乙作得和。

其湯方(止)三飲而已也 置、甲乙作煮。李云。千里流水。取其流長源遠。有疏通下達之義也。揚之萬遍。令水珠盈溢。為甘瀾水。可以調和陰陽。炊以葦薪者。取其火烈也。治半夏猶言制過半夏也。味辛性溫。能下氣化痰。用以為臣。張云。古今量數不同。大約古之黍量一斗。合今之鐵斛數三升二合。然則云八升者。即今之二升五合六勺。云五升者。即今之一升六合許耳。(簡案物氏度量考云明一合今五勺七撮明一升今五合七勺一撮)火沸者先以火沸其水。而后置藥于中也。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類。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為小黃米。其性味甘粘微涼。能養營補陰。半夏味辛性溫。能和胃散邪。除腹脹目不得瞑。故并用之。秫米一升。約今之三合二勺。半夏五合。約今之一合六勺。炊至一升半。約今之四合八勺也。滓、音子。

也。汪云。半夏能和胃而通陰陽。今人率以為燥而不敢用。誤矣。本草以秫為糯粟。疑是糯稻。樓氏云。按本草秫米。即所謂糯米也。王子接云。北地之膏粱茄粟也。李時珍云。火用陳蘆枯竹。取其不強。不損藥力也。

(出蘆火條)又云。秫即粱米之粘者。靈樞經。岐伯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瞑。半夏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簡案、爾雅。秫、粘粟也。一名糯粟。一名黃糯。樓說非也。千金方治虛煩不眠。

千里流水湯。三因方治膽寒。溫膽湯。俱祖世方耳。

天圓地方 張云。圓者徑一圍三。陽奇之數。方者徑一圍四。陰偶之數。人首屬陽居上。故圓而應天。人足屬陰居下。故方而應地。

地有九州 張云。九州者。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也。簡案、此本于禹貢。詳見素問識生氣通天論。

天有風雨 張云。和風甘雨。天之喜。摧拉霖潰。天之怒。

天有六律 張云。六律者。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六陽律。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鐘、為六陰律。

天有十日 張云。十日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謂天干。陰陽系日月篇云。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

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

辰有十二(止)以抱人形 張云。十二辰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謂地支。故應人之足趾。

足趾惟十。并莖垂為十二。莖者宗筋也。垂者睪丸也。女子少此二節。故能以抱人形。抱者懷胎之義。如西北稱伏雞為抱者是也。(見楊氏方言)人有肩膝 張云。肩膝骨大而高。故以應山。

人有腋 張云。腋 深陷。故以應谷。

地有泉脈 張云。泉脈出于地下。衛氣行于肉中。

地有草 張云。 莢、瑞草也。堯時生于庭。隨月雕榮。朔后一日莢生。望后一日莢落。歷得其分度則 莢生。簡案、張注本于帝王世紀。然無毫毛獨應瑞草之理。爾雅。菥 大薺。郭注。薺葉細。俗呼之曰老薺。李時珍云。薺與菥 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種耳。由此考之。蓋薺之為草。隨在易生。故草 乃對下文林木。謂地上眾草也。( 莢之 音冥菥 之 音覓)集注。仇汝霖亦以上古 草釋之。不可從。

人有牙齒 張云。齒牙疏朗。故象似列星。說文云。牙、牡齒也。一曰銳者為牙。齊者為齒。上古天真論。以女子三七。男子三八。則真牙生而長極。是以后生之大者為牙也。女子七歲。男子八歲齒更。是以前生之小者為齒也。故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齔、毀齒也。

高骨 張云。顴肩膝踝之類。

募筋 張云。募者筋脈聚蓄之處。募、音暮。簡案、募、當作幕。幕、膜同。痿論。肝主身之筋膜。

全元起注云。膜者人皮下肉上筋膜也。可以證矣。詳見素問識瘧論。

人有 肉 張云。 肉者。肉脂之聚處也。簡案、聚邑者。聚落邑里也。

十二筋 張云。四肢各三節。是為十二節。簡案、陰陽別論云。十二月應十二脈。本篇上文云。十二脈應十二經水。

地有四時不生草 張云。地有不毛之地。人有不育之人。徐振公云。男子沖任不盛。宗筋不成。則須不生。是以四時之草不生。以應人之無子。

縱舍 馬云。或縱針而不必持。或舍針而不復用。張云。縱、言從緩。舍、言弗用也。

捍皮 馬云。捍分其皮。以開其腠理。而入刺之也。張云。捍、說文忮也。謂恐刺傷其皮。而開腠理。

則奈之何也。簡案、捍、為捍御之義。于本文難通。張注亦迂。考集韻與 同。以手伸物也。馬捍分之解。似略通。

焉至而出(止)聞其方 張云。出止徐疾入。即五輸之義。別離之處。言經絡之支別離合也。

手太陰之脈(止)屈折也 甲乙。內屈、作內側。留、作溜。外屈上于本節之下、作外屈本指以下。注云。一作本于上節。陰諸絡、作諸陰絡數脈。并注云。疑此處有缺文。馬云。屈、讀為曲。壅骨、即掌后高骨也。張云。此下二節。皆言五 之屈折也。大指之端。少商井也。

內屈循白肉際。至本節之后。大淵 也。凡人身經脈陰陽。以紫白肉際為界。紫者在外屬陽分。白者在內屬陰分。大概皆然。澹、水搖貌。脈至大淵而動。故曰留以澹也。從此外屈上于本節之下。內屈與諸陰絡會于魚際滎也。諸陰皆會于此。故數脈并注。其氣滑利。伏行掌后高骨之下。外屈出寸口而行經渠經也。上至肘內廉。

入于大筋之下。尺澤合也。乃由此內屈 陰入腋走肺。然肺經之脈。從臟走手為順。此則從手數至臟。故為順行逆數之屈折。簡案、澹、馬志并為澹滲諸經之義。恐非也。數脈并注。義自分明。甲乙注為有缺文。誤。沈彤釋骨云。手大指本節后。起骨曰壅骨。邪客篇云。云是壅骨。固在魚際旁寸口前。舊說謂即掌后高骨。誤。

心主之脈(止)絡于心脈 甲乙。心脈、作心胞。馬志作心肺。非。張云。中指之端。中、沖井也。內屈循中指以上掌中勞宮。滎也。伏行兩骨之間。外屈出兩筋之間。骨肉之際。大陵 也。其氣滑利上二寸外屈出行兩筋之間。間使經也。上至肘內廉。入于小筋之下留兩骨之會者。曲澤合也。由此上入胸中。內絡于心脈。

乃手厥陰經。順行逆數之屈折。按本篇于十二經之屈折。獨言手太陰心主二經者。蓋欲引止下文少陰無 之義。

故單以膈上二經為言耳。諸經屈折詳義。已具經脈本輸等篇。故此不必詳也。

少陰心脈也(止)故獨無 焉 甲乙。大主也下。有為帝王三字。張云。手少陰心經也。手厥陰心包絡經也。經雖分二。臟實一原。但包絡在外為心之衛。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乃精神之所居。其臟堅固。邪不可傷。傷及于心無不死者。故凡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外之包絡耳。然心為居主之官。而包絡亦心所主。故稱為心主。凡治病者。但治包絡之 。即所以治心也。故少陰一經。所以獨無焉。詳義出本輸篇。

少陰獨無 者(止)因天之序 甲乙。不病上有心字。外經下有脈字。張云。凡臟腑經絡。有是臟則有是經。臟居于內。經行于外。心臟堅固居內。邪弗能容。而經則不能無病。故少陰經病者。當取掌后銳骨之端。

即神門 也。其余脈之出入。屈折余疾。皆如手少陰心主之脈行者。言少陰心主之 。其行相似。故曰本 者。

言少陰本經之 。非上文皆在心包之謂也。然則邪在心包臟者。當治心主之 。邪在少陰經者。當治本經之 。

因其虛實以取之。則邪氣去而真氣固。乃不失諸經天道之序也。按本 篇。所載五臟五 。六腑六 。獨手少陰經無 。故此篇特以為問。正欲明心為大主。無客邪傷之義。然既曰無 。而此節復言取其經于掌后銳骨之端。及如心主脈行本輸等義。可見心臟無病。則治臟無 。少陰經有病。則治經有 。故甲乙經備載少陰之云。少沖為井。少府為滎。神門為 。靈道為經。少海為合。于十二經之 。始全其義。蓋本諸此。馬云。外經有病。獨取其掌后銳骨之端神門穴耳。其余脈之出入曲折。所行之徐疾。皆如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行也。故本經本輸篇。謂治手少陰者。即治心包絡經。皆調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是謂因邪氣所沖而瀉之。真氣衰而補之。如是者。則邪去而真固。有以循天道四時之序。簡案、少陰無 云云。王冰三部九候論注引之云。靈樞經持針縱舍。論曰乃知古篇名。與今本不同。

陰陽如一者病難治 馬云。人迎氣口若一。則脈為關格。病當難治。張云。表里俱傷。血氣皆散者。

是為陰陽如一。刺之必反甚。當舍而勿針也。志云。皮膚筋骨之淺深。皆病也。

其本末尚熱者病尚在 甲乙。作察其本末上下。有熱者病常在。馬云。胸腹為本。四肢為末。凡本末尚熱者。其病尚在。張云。胸腹臟腑為本。經絡四肢為末。尚熱者。余邪未盡也。宜從緩治。其病亦去者。

可舍針也。

持其尺(止)寒熱痛痹 志云。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脈滑者尺之皮膚亦滑。脈澀者尺之皮膚亦澀。故持其尺。察其尺膚之堅脆大小滑澀。以知皮膚分肉之寒熱燥濕也。五臟之血色見于目。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蓋病在臟者。半死半生也。視其血絡。察其皮毛。以知痛痹之寒熱也。皮部論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余未得其意也 張云。不惟病形輕重有縱舍。而持針之際。其進止退留。亦有縱舍。未得其詳。因而復問。

持針之道(止)真氣得居 甲乙。左指作左手。(趙熊道臟正脈張同)果、作裹。(馬同)輔、作轉。邪下有氣不二字。張云。持針之道。宜審而慎。必從和緩從容。庶可無誤。故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病之虛實。以施疾徐之法。左手執之。右手循之。必中其穴。無中其肉。而與肉果。果、即裹也。瀉者欲端以正。補者必閉其膚。以手輔針。導引其氣。必使邪氣潰決而散。真氣得復而居。然后可以去針。此持針縱舍之道也。志云。無與肉果者。刺脈無傷肉也。簡案、甲乙改字。似是。

因其分肉(止)邪氣得去 馬云。所謂 皮開腠理者。因其分肉之在何經而捍分其皮。以開其腠理而入刺之也。先以左手別其皮膚。然后右手微納其針。而徐徐端正其針以入之。斯乃捍皮開腠理之法。其神氣自然不散。而邪氣乃得以去矣。

八虛 張云。即五臟生成篇。所謂八溪也。是皆筋骨之隙。氣血之所流注者。故曰八虛。

肺心有邪 張云。人之五臟。惟肺與心居于膈上。其經屬手。脾肝腎俱在膈下。其經屬足。故肺心有邪。乘虛而聚。其氣必留于兩肘。在肺則尺澤。在心則少海之次。

肝有邪 張云。肝與膽合。其經自足而上。皆行脅腋之間。故肝邪乘虛而聚者。其氣當流于兩腋。即期門、淵腋、等穴之次。

脾有邪 張云。脾與胃合。其脈皆自脛股上出沖門、氣沖之間。故邪氣留髀 間者。知為脾經之病。

腎有邪 張云。腎與膀胱為表里。其經皆出膝后陰谷、委中、之間。故邪氣留于兩 者。知為腎經之病。馬云。前四留字。俱當作流。簡案、肝獨作流。余并作留。義俱通。

凡此八虛者(止)病攣也 甲乙。趙本。張本。病、作 。是。張云。機、樞機也。關、要會處也。

室、猶房室也。凡此八者。皆氣血之所由行也。正氣居之則為用。邪氣居之則傷經絡機關。而屈伸為之不利。

此八虛可候五臟也。簡案、 、說文。曲脊也。即拘攣之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辉南县| 清水河县| 扎鲁特旗| 南雄市| 临沭县| 桦甸市| 柏乡县| 遂溪县| 绥中县| 泸定县| 新巴尔虎左旗| 大同市| 高要市| 陆良县| 通榆县| 南城县| 马龙县| 卓尼县| 汪清县| 威海市| 淅川县| 长垣县| 东港市| 崇仁县| 营口市| 邮箱| 江阴市| 苍山县| 大庆市| 福建省| 翁牛特旗| 吉木乃县| 木里| 明星| 平罗县| 武功县| 贡嘎县| 泰来县| 千阳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