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絕對相同的兩個人。僅以世界上65億人的指紋各不相同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研究一個人不比研究整個人類容易。”所以我們決不可以只見森林而忽視了每棵樹木。眾多的樹木構成了森林,而森林決不能完全代表每一棵具體樹木的屬性。這種哲理也完全符合矛盾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符合人體科學中的共性和個性的研究。錢學森先生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指出:“人體科學的研究范圍,它是研究人體的功能,如何保護人體的功能,并進一步發展人體潛在的功能,發揮人的潛力。”。
體質,是一個古老而又長新的人體科學中的重要命題,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內經》時代如《靈樞經》中就提出“五形”(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的體質學說,甚至細致分為二十五形之人,后來歷代發展研究,如吳德漢的《醫理輯要》,吳又可的《瘟疫論》等著作中都有關于體質致病的特點,治療的不同等等研究……
在國外醫學史上自公元前400年的體質學說開始到1935年巴甫洛夫體質類型學說為止,已不下30余種。
體質學說不但在臨床治療上極為重要,而且在養生防病中也不可忽視,著者早在30年前就發現一對夫妻來診時主訴的情景,丈夫看妻子服用人參歸脾湯身體日益強壯后,也跟著服用,可僅僅服了3天,就鼻子出血,煩躁不安,眼干耳鳴……,丈夫大惑不解,多虧夫妻恩愛,否則他會懷疑妻子在他服用的補品中做了手腳呢?我詳細診察其脈象舌苔,并根據其以往的體質形態,告訴他是“陰虛型”體質,也可稱為燥紅質,是不適合用人參、黃芪等溫熱補品的,如果想補,只能選擇“清補”之品如銀耳、沙參、寸冬之類,而他妻子恰好是“陽虛型”體質,也可稱為“遲冷質”,是適合溫補的,所以才愈服愈佳。可見錯不在人參、黃芪,而在于不同體質的同一選擇。
其實這種現象俯首皆是,西藥的反應也足以說明這種哲理,如有人對青霉素、黃胺類藥過敏,還有人對酒精過敏等等。
還有當代對牛奶的利弊之爭,吃肥肉之爭等等,其實哪一方都沒錯,錯在于我們忽視了不同體質對某一物質的不同應激,過敏等反應的事實,正如盲人摸象一樣,感受的是局部,所下的定義豈能全面、豈能科學……
體質形成的先天因素即遺傳基因,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通過對環境、營養、運動、性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去主動調適和加以改變。而改變的前提是,首先要真正知道自己屬于哪一類體質類型,然后才能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科學的養生防治措施,這就是個性化養生防治的道理。
有鑒于此,筆者根據古今中外的源流文獻,以及多年來的臨床實踐,綜合、歸納、總結出不同體質與養生防病的具體方法,其目的是使每個熱愛生命、注重養生、防病治病的朋友從此不會再盲目跟從,人云亦云,有圭臬為準繩地走在健康長壽的光輝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