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好父母,放手讓孩子成長》:父母要成全孩子

最好的關系

我的老家有一句俗語:“若要好,老敬小。”意思是,長輩能很好地成全自己的孩子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我的父母現在七十多歲了,他們對我說過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現在沒辦法幫你太多,但我們努力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這樣,你在外面工作的時候更安心些,也更省心些。”每當回想起父母說的這句話,我內心就充滿了感動。我能感受到他們對我滿滿的愛意。

我一直認為,真正和睦的家庭是這樣的:家人彼此相親相愛,爸爸做爸爸的事,媽媽做媽媽的事,孩子做孩子的事,每個人的職能都非常完善。家庭的架構就像一棟房子的框架。如果父親沒有發揮父親的職能,那房子的某一部分肯定是要坍塌的。

最好的家庭結構是三元的,即爸爸、媽媽和孩子。而最好的家庭關系就是,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孩子是孩子。一旦家庭結構只有二元,如孩子和媽媽黏得很緊,爸爸被邊緣化,或孩子夾在父母中間,根據要求,一會兒和爸爸親近,一會兒和媽媽親近,那么這種結構模式中的二元就基本上會呈對立的狀態。失衡的關系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很難找到相對平衡的精神狀態,總充滿著深深的焦慮感。

許多孩子小的時候經常會被大人問一個問題:“你和爸爸親,還是和媽媽親啊?”其實,對于孩子來說,爸爸媽媽都是和他最親近的人,如果非要他選擇其中一個,孩子的心中肯定對另一個充滿愧疚。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成長在夫妻關系不和諧的家庭中的孩子,內心會有自卑感。原因很簡單,夫妻關系失和后,孩子可能成為父母的“父母”,替代父母的職能。但孩子終究是孩子,事實上,孩子不可能做父母的“父母”。現實中的挫敗也在告訴他“你做不到”。慢慢地,他會把無法拯救父母泛化為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逐漸產生自卑感。尤其是現實中比較怯懦、對未來充滿恐懼的父母會無意識地把自己的渴望投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幫他們完成他們自己做不到的事。

有位朋友這樣夸獎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很厲害,學習、性格等各方面都很優秀,你一定為他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吧?以后你年紀大了,不怕沒人給你養老了。”我很認真地回答他:“我過得還不錯,不需要靠自己的孩子,將來不管他們做什么樣的選擇,我都尊重他們、成全他們。”

我傳遞給孩子的信息是:“你們想做什么,盡管去做,只要是做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有利的事,老爸一定無條件地支持你們,盡我所能給你們力量。”我的孩子不需要承擔我的愿望,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就像我前面說的,父親是父親,母親是母親,孩子是孩子的家庭結構是比較穩定的。有了孩子,才有“父”“母”這兩個稱謂。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很多東西。父母同樣需要學習和成長。

建立愛的關系

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我一直在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好父親。

我有一個優勢——我是一位研究客體關系的心理學家。也許有些人會好奇,什么是客體關系?一句話概括就是人的內在和父母的關系模式。因為我們長大以后建立的所有關系模式都是我們內心和父母關系的一種投射。如果我們的內在覺得父母是愛我們的,在父母那里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那么,我們以后對任何人就都會有相同的感覺。

父母和孩子建立什么樣的關系模式才是比較好的呢?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就需要提到我喜歡的一本書了。

我特別喜歡《小王子》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或看過它。雖然它看上去是一本兒童小說,但我認為里面闡釋的內容值得每一個孩子的父母讀一讀。書中有段經典的對白。狐貍對小王子說:“請你馴養我。”小王子不知道什么是馴養,于是問了狐貍。狐貍說:“馴養就是建立關系。”

什么是關系呢?

我認為這里的“關系”一定指血緣關系、法律關系和一些客觀存在的關系之外的,由內心的體驗呈現出來的,看不見摸不著的關系。

關系中只有兩種情感:一種是愛,另一種是恨。事實上,愛和恨都是和對方建立關系的方式。

人為什么要建立關系?因為人一出生就是孤獨的,我們像小王子一樣,只是藍色星球上一個單獨的個體。單獨的個體有一種存在性的孤獨,這種存在性的孤獨迫使我們建立關系,讓自己感受到陪伴,從而獲得安全性體驗。在關系中,我們需要體驗各種各樣的感覺。

關系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血緣關系可以經過DNA檢驗,其他關系也能檢驗,檢驗的標準就是我們在這段關系中體驗到的感覺是什么。例如,你在馬路上看到了一個陌生人,那個陌生人沒做任何事情,但走到你面前時,你忽然感覺不太好,這時,怎樣理解你和他之間的關系呢?可能這個人的形象以及散發出來的某種信息或氣味特別像曾經給你帶來不適感的人,他的出現把你的記憶激發出來。你和那個陌生人之間的關系就是內心關系的投射。

關系中的一切都是體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是需要體驗的。

父母在和孩子建立關系的過程中要明白兩點:

第一,要有愛。一個孩子有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長大后能不能做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能不能很好地應對未來生活中的困難和坎坷等,都取決于孩子是否擁有自由的能力。孩子自由的能力主要來自父母給孩子的愛。在沒有愛的親子關系中,孩子是很難學會自由的。

第二,愛的感覺是成全。我們經常說,父母的愛是非常偉大的,其偉大之處就在于父母懂得成全孩子,放手讓孩子成長。

可是,有些父母沒有成全孩子,他們想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將來事業有成,孩子可能從小就開始為這個目標付出很多努力,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拿我的個人經歷來說,我是家族里的長子、長孫。在我還沒出生之前,我的名字就已經定好了。我在父母和所有家族成員的期待中降生,他們對我的期待通過各種方式被我接收到。

有的父母在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就期待孩子是男孩,如果出生的是個女孩,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員無意識中對孩子出生的失望就會通過各種方式傳遞出去。慢慢地,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她會用很多方式證明自己不是家庭的累贅,如聽媽媽的話或為家庭做很多貢獻。只有這樣,她才感覺自己在這個家庭里有存在感和價值。

這就意味著,有時候,父母可能會把孩子當成工具,讓其去完成、滿足自己的心愿,不成全孩子的成長。

父親好不好的檢驗標準是孩子的感覺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不僅僅靠血緣連接。家庭的三元關系中需要有愛的自由流動,身處關系中的我們都需要體會到這種流動。

你是不是好爸爸、好媽媽,你說了不算,孩子在關系中的感覺才是衡量標準。如果孩子體驗到的感覺很好,那么你就是一位好爸爸或好媽媽;如果孩子在關系中的體驗是糟糕的,但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那么你的好也稱不上是真的好。也就是說,認定你是否是好爸爸、好媽媽的權利不在你自己這里,在孩子那里。

一般情況下,孩子認定的好爸爸、好媽媽都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支持和自由,滿足他們需要的成長要素。在他們的不同成長時期,父母會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來適應孩子的成長需要。

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所需的父母職能是不一樣的。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父母要給予孩子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父母不僅要關注自己的養育方式,更要關注孩子的感受。

上架時間:2025-02-12 17:18:31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舒城县| 武平县| 固原市| 吴旗县| 福贡县| 大姚县| 巧家县| 丰都县| 云浮市| 巨野县| 永年县| 柞水县| 金坛市| 翼城县| 额敏县| 天等县| 朔州市| 探索| 西华县| 清河县| 鱼台县| 卢湾区| 元谋县| 密云县| 张家界市| 鄱阳县| 库车县| 外汇| 牡丹江市| 扬州市| 荥阳市| 始兴县| 高密市| 乳山市| 衡东县| 邹平县| 仁化县| 德化县| 崇左市| 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