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一.平心靜氣看三國

中國歷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三國時代!

“三國”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符號,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甚至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歷史代名詞。

這首先要歸功于小說家羅貫中和毛宗崗。掰著手指算一算,中國古代四大白話文小說中只有《三國演義》是純粹意義上的歷史小說,可以說沒有羅貫中就沒有這么多人欣賞這段歷史,沒有毛宗崗就沒有我們今天廣為流傳的這版《三國演義》。我提議有關部門不妨搞一個統計,有多少人認識歷史是從三國開始的?又有多少人認識三國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

正因為小說寫的好,才讓后人手不釋卷之余再生繁衍和創造。民間戲劇、曲藝乃至現今的電影、電視劇、連環畫、電腦游戲無處不充斥著三國的文化氛圍和歷史氛圍。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人從孩提時代看著三國的小兒書、動畫片,上了小學聽家長講三國故事、讀著三國典故改編的課文,上了初中買一本廉價的《三國演義》作為課外閱讀,到了高中學曹操、曹植的詩、遇到《三國志》節選的文言文閱讀,上了大學后聽著講師引用三國典故的學術案例分析,亦或更有甚者干脆就學了歷史。我恐怕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類似這樣的經歷吧?

單就我個人而言,沒上小學就知道諸葛亮、周瑜、關羽、曹操這些人了,因為老爸講故事呀!后來小學四年級時,電視劇《三國演義》播出了;鮑國安的曹操、唐國強的諸葛亮、濮存昕的孫策,看得那個帶勁兒!后來就是游戲,南宮夢的FC游戲《霸王大陸》,街機廳里的《吞食天地》,玩上一天都不累,其實大部分男孩子通常是先接觸到三國游戲,后接觸到《三國演義》。再后來更了不得,什么《三國志》、《三國群英傳》、《曹操傳》、《鄭問三國志》、《三國無雙》紛紛登場,可叫喜歡三國的人過足了癮……

但是,有一天你遇到問題解不開的時候,或者遇到心煩事想借歷史逃避的時候,或者做學問要考證問題的時候,再或者干脆閑著沒事兒尋書解悶的時候——找了本《三國志》翻開一看就傻了眼!這是我印象當中的三國嗎?

當然不是!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三國文化絕大部分還是來源于《三國演義》。可小說畢竟是小說,說白了就是民間流傳的故事。流傳嘛,和瞎傳、謠傳可就差一個字呀!更何況有些事是羅貫中張冠李戴的,顛倒是非的,無中生有的,甚至是憑空臆造的。而且別忘了,這羅貫中的東西還經毛宗崗父子大批大改過呢,更見不著本來摸樣啦!

好了,這時候我們就要靜下心來看三國史。

因為你要知道,你看到的是中國史中最難弄清楚弄明白的一段歷史。看歷史難,看古代史更難,看三國歷史是難上加難!

先說看歷史難。這是因為歷史就像一位任人打扮的老太婆,你不用心去洗,看到的只會是光華燦爛,而這些光華燦爛百分之八十是沒有什么營養的東西。所以我們就要想方設法洗去歷史的鉛華找到它本來的面目,于是老太婆的皺紋、雀斑、傷痕、污垢就都露出來了,而歷史的經驗、教訓、機緣、規律這些真正的好東西也就出來了。

再說看古代史更難。因為古代史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要加上六個困難:兩個途徑上的,兩個客觀的,兩個主觀的。

這兩個途徑上的困難是:

一.古代文獻的文字困難

大家都知道,古代史是文言文寫的,這就是第一個困難。有時候一個字差沒弄明白,差好多事呢!比如我們看《三國志》了解到曹操寫過一部書叫《兵書接要》。曹操多了不起,在孫武之后又接著他寫了一部兵法。這就錯啦!當時的“接”通“節”,就是說曹操把《孫子》、《司馬法》、《三略》、《六韜》這些書的重要內容節錄下來,抄了一本實用手冊。你看,一字之差轉載變原創了!

二.古代史書寫法的缺陷

古代史書大體上分為三種:紀傳體史書,比如《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國別體史書,比如《戰國策》、《國語》、《左傳》;編年體史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資治通鑒》。這三種體式一交織就有了漏洞:紀傳體寫人而時間和整體局勢不詳細;編年體把事情得大體說清楚了,具體細節又忽略了;國別體帶有國家性的觀點,常是一面的理。你說難不難?

本來就夠難的了,還有兩個問題你無法避免。

兩個客觀的困難:

一.文獻流傳過程中造成的繆誤。

一本書寫下來要流傳,怎么辦?現在有電腦排版了,倒退二十年就是鉛字排版,說白了也是畢升活字印刷術的變種,而宋朝前是雕版印刷,至于咱看的這個《三國志》、《后漢書》連雕版都沒有——手錄!為什么?那時候用竹簡,你想印可得印得上呀!得墨筆寫,刀子刻。舉個例子,《后漢書》說漢靈帝年間馬日磾、蔡邕、盧植這些人在皇宮校訂六經,為什么校書?以前手錄的不準呀!那時候的四書五經就已經不準了,你琢磨琢磨現在你家里的《論語》、《詩經》能和原來的東西一樣嗎?

二.文獻作者的錯誤

寫歷史不是光敢寫就行的,得翻資料、作調查、搞研究,都弄完了再下筆。但是本朝人寫本朝事的有多少?有些古代作者他看到的、聽到的本身就是錯的,他寫書用的資料就是錯的,那就更何況咱們這些讀者了。

其實光這些錯也就罷了,關鍵是他故意往錯處寫!

兩個主觀的困難:

一.封建時代的局限

其實現在多多少少還有一些這樣的事兒,就是皇帝不允許你寫,你就不能寫。因為有些事情涉及帝王隱私、宮廷秘文,寫了殺頭!對于史家來說是成就重要還是腦袋重要?似乎還是腦袋重要一點兒,沒了那玩意吃東西不好嚼。比方說,趙匡胤怎么死的?到現在也說不清楚,當時就真沒人知道嗎?還是知道不敢說不敢寫?單以三國為例,司馬昭殺曹髦是事實吧,可是《三國志》不明說,還搬出太后來給被害者說了一大堆壞話。陳壽虧心呀!可是不虧心又能怎么樣呢?晉朝篡魏,真寫?書也完了命也沒了……

二.史學家的個人好惡

寫東西嘛,難免有一些個人觀點,甚至是個人好惡。感興趣的就多寫寫,不喜歡就少寫寫,欣賞的人就寫好點,討厭的人就寫壞點,涉及到自己親友就大寫特寫,關于又過節的人嘛就一筆帶過啦!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史書。

還沒完呢!這都是次要的,關鍵是看我們的這個三國歷史,難上加難!現存的《三國志集解》多全呀,問題大了!

陳壽是處于晉朝修史,有太多的話不能明說,所以《三國志》很簡短;裴松之做注要標新立異難就翻了一堆材料,真的假的都擺上去了;盧弼要創最詳細注解,又旁征博引一番;此外,再加上羅貫中、毛宗綱弄了本小說也跟著攪和。你說亂不亂?

正因為亂,所以我們要靜下心來,平心靜氣的看這段歷史。當然了,我這樣寫,你們這樣看,我靜你不靜也行呀!

好了幾句閑言算是開場,后面我們就正式開始了。

首先咱們糾正一個概念——三國

三國,是從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的這一段歷史時期。就是從曹丕逼東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使東漢滅亡開始,直到西晉吞并孫吳政權重新形成大一統局面。這種說法許多人不接受,因為這么講就等于曹操、孫策、周瑜都不是三國的人物了嗎?告訴你,他們真就不是三國人物,他們是地地道道的東漢歷史人物。公元220年以前東漢沒有結束,看看《后漢書》,劉表、袁紹、董卓等人都有傳記。一個主權國家沒有滅亡,我們怎么能把它是歸于下一個朝代呢?

有人不服氣,于是就有人出來和稀泥,提出另一個概念——廣義三國

所謂廣義三國,是從公元190年至公元280年。就是從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算起,因為那個時候東漢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了。其實我們還可以更慷慨一些,把公元184年到280年都可以算在內,因為自184年黃巾起義開始,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走向崩潰。既然已經廣義了,我們不妨多廣一點兒,又何必在意漢靈帝一人的死活關系呢?

所以我把公元184年到280年通通歸為“三國時期”。說實話,這段歷史中最值得我們研究的還是在公元220年以前。三國真的確立,政治軍事穩定下來就沒有什么大的疑難問題了,而且董卓、劉表、袁紹、呂布等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在這以前,官渡、赤壁、合肥等重要的戰役也是發生這以前。所以三國史且不可以與東漢史分離開來。

同樣的道理,陳壽的《三國志》也不能與范曄的《后漢書》分開來看。以上的例子且不提,不少事件和人物是必須要兩本書參照來看。舉兩個例子,我在后面有一個專題是研究后漢士人意識形態變化的,法雄是一代循吏,他兒子法真是著名隱士,孫子法衍跟隨劉焉入蜀,曾孫法正又引劉備入川,一門四代意識形態各不同,他們的事跡就得拿《后漢書》與《三國志》參照來看。還有研究曹操的家世,就得從曹操的祖父曹騰身世說起,那也得查《后漢書》的好幾個傳。

另外還有,青徐豪強是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從臧霸說起一直能說到王導、王敦南下,連晉史都拉進來了。

當然,我不是搞專題,也不是寫論文,淺嘗輒止就可以了。

好,就叫我們從王莽說起……沒錯!我講三國就得從王莽開始講。雖然是淺嘗輒止,但也得知道油鹽醬醋才嘗得出滋味。所以我們先得認識幾樣作料:豪強、經學、宦官、外戚、民族戰爭、讖緯。我把這六樣叫做壓在東漢王朝身上的六座大山!

記住了嗎?我再說一遍這六座大山——豪強、經學、宦官、外戚、民族戰爭、讖緯。

一樣一樣講,這樣以來咱們就得從王莽說起。

放心,我不會把問題搞枯燥。究竟怎么講,下文再說。

品牌:中文在線
上架時間:2020-10-23 23:11:41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文在線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睢宁县| 巴彦县| 夏河县| 桐庐县| 洱源县| 东乌珠穆沁旗| 错那县| 麻栗坡县| 巴里| 黎川县| 郴州市| 孟津县| 夏邑县| 龙游县| 乳山市| 瑞丽市| 鄄城县| 宿迁市| 阿拉善左旗| 山西省| 荃湾区| 余庆县| 武城县| 宽甸| 浏阳市| 宿迁市| 荣昌县| 灵石县| 安义县| 织金县| 东阳市| 监利县| 兰坪| 桓台县| 绵竹市| 饶阳县| 鱼台县| 错那县| 玛曲县| 金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