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角狀態下要達到穩定與平衡,就必須保持三者處于持平的狀態。
在漢順帝以前皇帝、宦官、外戚基本持平,雖然時有此消彼長的浮動,但大體上還算過得去。可是在漢順帝死后,這樣的平衡被打破了!
我把漢順帝死后的東漢政局分為三個階段:
一. 外戚占據主導地位的階段
這一時期從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漢順帝駕崩到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外戚大將軍梁冀倒臺。
二. 宦官占據主導地位的階段
這一時期從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外戚大將軍梁冀倒臺到光和四年(公元184年)大宦官曹節死。
三. 皇帝、宦官、外戚三大勢力趨于平和走向消亡階段
這一時期從光和四年(公元184年)大宦官曹節死到昭寧元年(公元189年)漢靈帝、何進、張讓相繼死亡,三角格局結束。
先講第一階段:
建康元年(公元144年)漢順帝駕崩,這位本有可能拯救東漢王朝的皇帝死時僅有三十歲,他兒子劉炳繼承皇位,史稱漢沖帝,當時僅僅兩歲,并且在轉年就死了。
之后迎立了漢明帝玄孫勃海王劉纘,史稱漢質帝,這時候梁氏外戚抬頭了。梁氏外戚基于順帝皇后梁妠,梁妠的父親梁商在順帝死后成為梁家第一代大將軍,客觀來講這個人還算是比較正直的,他本身沒有過激的行為,甚至約束子侄遵守法度。但在他之后,其子梁冀在漢質帝時期成為第二代大將軍——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跋扈將軍”。
梁冀為大將軍平尚書事,把握朝權近二十年。漢質帝初立時年僅八歲,但是他與后來的漢獻帝劉協一樣聰明伶俐,可運氣還不如劉宏,他僅僅因為指責梁冀為“跋扈將軍”就被梁冀毒殺。他死之后繼承人又成了問題,當時最據資歷的是清河王劉蒜(好腥氣的名字)。但是梁冀不愿立這個年長的皇親,正在躊躇間,宦官曹騰出現了!
曹騰就是曹操的祖父,想必大家都知道。范曄寫《后漢書》用了一種奇特的春秋筆法,明褒暗貶、小功大過來暗示他的可怕?!逗鬂h書-宦官列傳-曹騰傳》寫得頗為簡短也極具贊美之意,但是范曄在整個列傳的序言里寫什么了呢?“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魏武因之,遂遷龜鼎?!边@一句話就把所有贊美都否定了,告訴咱們——后面的那個傳記是看在魏武帝曹操的面子上寫的!
寫史人的筆明褒暗貶皮里陽秋有時真是厲害!
閑話少論,曹騰的個人問題后面單講。且說這時候曹騰為了應和梁冀提出立年僅十四歲的漢章帝曾孫劉志為帝,梁冀照辦,這就是東漢兩大昏君之一的漢桓帝。其實說漢桓帝為昏君還不太確切,應該說是“懶皇帝”。因為在他當皇帝的前十二年里都是梁冀說得算,后面的日子里又全然聽宦官的,這一輩子都沒“自己承包”過。
梁冀在這十二年里是什么狀態?我們來看看:四方調發,歲時貢獻,都先將等次最優的供奉梁冀。官員重金賄賂以求升遷,往來不絕。梁冀還派遣賓客出塞,交通外國,廣求異物。他還大興土木,營造私舍,廣開園囿,采土堆山,拓展林苑,禁通王家,其范圍近千里!他曾經規起數十里的兔苑,因為有個人誤殺一兔,轉相告言,竟然有10余人因此被處死!他還奪良人為奴婢,多至數千人,名之為“自賣人”。百官升遷要先到他門下謝恩,接受他的指示和要求,然后才能到尚書臺報到。官員不能順從的,例如李固、杜喬,都被殺害。梁氏一門,有7人封侯,3人為皇后,6人為貴人,2人任大將軍,女子食采邑封君者7人,與公主結婚者3人,其余任卿、將、尹、校者57人。
看看他的所作所為,歷代暴君除了隋煬帝誰比得了他?他可不是皇帝,外戚到了這個地步被成為“跋扈將軍”一點兒不為過吧?這個人的暴虐與專橫已經到了變態的程度。
最后這個外戚大將軍因為暴虐太過終于逼瘋了好脾氣的漢桓帝,逼得他與小黃門唐衡避開其耳目在廁所里制訂了計劃,由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個宦官出手,集合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侯劍戟士千余人并聯合司隸校尉部才鏟除這個大惡人。梁氏一族全部被誅殺,史稱“公卿失其度,官府市里沸騰,數日乃定,百姓莫不稱慶。”可見大塊人心。至此外戚獨霸局面徹底結束。
再說第二階段:
梁冀死了,留下的問題卻不小。
《后漢書-梁統列傳-附梁冀傳》記載“所連及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三百余人,朝廷為空?!背]人了!宦官又鉆空子了。
由于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個宦官在剪除梁冀方面立了功,五人同日被封侯:單超為新封侯,食邑兩萬戶;徐璜為五原侯、具瑗為東武陽侯,食邑各一萬五千戶;左悺為上蔡侯,唐衡為汝陽侯,食邑各一萬三千戶。是謂“五侯”。
注意,單超是兩萬戶侯,比孫程又翻了一倍!
這以后“權歸宦官,朝政日亂”,這種局面形成有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是宦官權力太大,而這五個人絕不是鄭眾、孫程那樣的正人君子,而是李閏、江京之流。另一方面,漢桓帝也不是漢順帝那樣的精明之主,而是地地道道的無能之人,他甘愿讓宦官牽著鼻子走。
在轉年單超死,剩下四人橫行天下,大起第宅樓觀,窮極奢侈,生活消費完全仿照宮中制度。其兄弟姻戚宰州臨郡,殘害百姓與盜賊無異。當時民間有諺語“左回天,具獨坐,徐臥虎,唐兩墮”可見一斑。
而且由于漢桓帝的無能昏庸,專權宦官開始形成了新舊交替的局面,“五侯”之后,侯覽、管霸、王甫、曹節等大宦官崛起,并且開始逐漸掌握國家動向、篡奪朝政大權、鎮壓反對的士人。
漢桓帝死后無子,在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與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妥協下,迎立了年僅十二歲的章帝玄孫劉宏,是謂漢靈帝。此后宦官與外戚勢力沖突不斷,直到了光和二年下半年到光和三年的上半年這段時間里,外戚、宦官兩家具損,皇后宋氏一族,宦官王甫一黨,四個大臣一派(司徒劉郃、永樂少府陳球、司隸校尉陽球、步兵校尉劉納)皆亡,這才告一段落。轉年最后一個獨攬大權的宦官曹節去世標志著宦官獨霸局面徹底結束。
最后第三階段:
這一階段里昏君漢靈帝大肆揮霍并賣官斂財,張讓、趙忠為首的宦官勢力逐漸做大,外戚何氏籠絡士人,三方面并起,最終在昭寧元年(公元189年)三方面各自殄滅。這段時間后面有專題,不多說了。
下面我試著做一個分析:
如果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其原因是漢順帝鑒于宦官的危害和對十九侯的芥蒂,過度壓制了宦官一方,致使外戚一方獨自發展。當處于統治地位的漢順帝本人不在了,他的繼承者又實力太弱的情況下,外戚就占據了主導的地位。這就是第一階段的狀態。
然而物極必反,當外戚一方發展到極點又無法突破三角格局時,造成被壓抑的兩方聯合反擊,受到重創。此后與皇帝相比占優勢地位的宦官勢力占據了上風。直到三方相互磨合趨于一致。這是第二階段。
當三者磨合趨于一致后,重新洗牌,矛盾重新產生激化,但是由于外因的影響,他們的平衡被徹底打破,三角格局不復存在。這就是第三階段。
聽糊涂了嗎?
如果你還沒糊涂,想聽我接著胡說,那我們不妨把三角格局套用到魏蜀吳三國里。蜀穩住魏打吳就是相當于第一階段,吳蜀聯合攻魏就是第二階段,魏蜀吳趨于平和司馬氏外因介入平衡打破三者滅亡,這又像第三階段。
所以三足鼎立的原則就是——此消彼長!
請記住“此消彼長”四個字,將來咱們說到東吳襲取荊州、殺關羽的時候用得著。
在東漢所有大宦官中,我認為行為最為惡劣的當屬王甫。這個王甫在史書里面沒有傳記,僅附屬《后漢書-宦官列傳-曹節傳》當中,但是他的權勢及所作所為的惡劣程度遠遠超過了曹節。
我給他總結了八大罪狀:
1.索要賄賂——索賄助劉悝恢復勃海王王位、收受田晏賄賂
2.戕害宗室——誣告勃海王劉悝、逼殺顧命大臣劉倏、借竇武事件殺劉淑
3.屠殺外戚——屠殺竇氏一族、宋氏一族
4.謀害士人——借竇武事件屠殺“黨人”、掀起“謗書屠殺”
5.扶植親族——任其子王吉為沛相、王萌為永樂少府等
6.荼毒皇后——逼害竇太后、鼓動漢靈帝廢宋后
7.結黨營私——聯合司隸校尉段熲、小黃門淳于登、永樂五官史朱瑀
8.挑起戰亂——鼓動漢靈帝進行對鮮卑發動戰爭
這八大罪狀中最后一條是最為嚴重的,就是這場戰爭險些動搖國本。所以接下來,我們要講一講壓在東漢王朝身上的第五座大山——民族戰爭。不過,下回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