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了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福,“封狼居胥”四個字被人們印在了腦子里,成為漢人大敗匈奴的標志性詞匯,霍去病的名字也被人們牢牢記住。殊不知在東漢還有一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燕然勒石”大勝仗,而恰恰是這一仗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正是燕然勒石以后匈奴開始走向頹敗,最終西遷,在亞洲的版圖中徹底消失。而這一系列成就應當歸功于兩個人——竇憲與班超。
要想把這段歷史弄清楚,話還得從漢武帝說起。
說句話心里話,雖然不少人心目中漢武帝是個大英雄,但我對這個劉徹實在沒有什么好感!好大喜功,濫殺大臣,聽信小人讒言,活活逼死自己兒子,為了泡沫繁榮去打匈奴,搞得勞民傷財,還把“天人感應”搬到了政治高度,給后人造成不少麻煩。
我覺得他應該與朱元璋這號人物放在一起,是沒有資格與嬴政、李世民、趙匡胤排在一起的。與他相比,劉秀、曹操、玄燁都出色得多?!扒鼗蕽h武唐宗宋祖”不過是毛主席詩詞里的一句話,既然是寫詞就難免要注意對仗和韻腳。試想我們的主席要是吟出“秦皇光武唐宗宋祖”那就對不上朝代了;吟出“秦皇清祖唐宗宋祖”豈不把朝代順序顛倒了;而“秦皇魏武唐宗宋祖”我們的曹大白臉那時候還沒被人們認同。所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就成了最好的搭配。
單論詩詞氣魄和煉字的功夫,毛主席絕對稱得起一代大詩人。這樣有氣魄而又不失文采的詩句,恐怕也只有曹操、李白、蘇軾、辛棄疾和毛澤東了!好像又扯遠了……
話拉回來,漢武帝用衛青、霍去病跟匈奴苦苦打了半輩子,結果卻是勞民傷財、百姓痛苦。這個心比天高的人終于在逼死自己的兒子以后腦子變得清醒起來,頒布《輪臺罪己詔》承認自己在統治上過于極端、過于嚴酷的錯誤,并且結束了對匈奴的戰爭。此時兩大民族都已經疲憊不堪,慶幸這樣的敵對終于有了結果。
可是在西漢和新莽結束以后,中原步入了群雄割據的大動亂,匈奴變得不安份,開始支持援助內地的分裂勢力盧芳。東漢建立伊始,劉秀專心于統一事業,所以對匈奴采取寬讓態度,所以盧芳是叛了又降,降了又逃??墒切倥藚s是你退我進登鼻子上臉的,干脆遷入了幽并二州,并且不斷騷擾上黨、扶風、天水、上谷、中山這幾個郡,細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這幾個郡了:西到涼州,東到幽州,中間是并州,也就是說匈奴已經完全逼近了東漢的北部邊境,戰爭一觸即發。
關鍵時刻,天災幫了大漢。匈奴地區遭受了連年的旱災和蝗災,草木盡枯,赤地千里,人畜饑疫,死耗大半。人說白了也是動物,餓到一定的程度什么事兒都干得出來。去爭!去搶!去從別人嘴里奪!你想想,現在馬路上停輛汽車,儀表盤上要是有一個包,總有人敢打破玻璃去偷。為什么?餓到一定份兒上什么事兒都能干出來!
匈奴內部這次為了活命起內訌,而東邊的烏桓人也來趁火打劫。最終的結果就是,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自號單于,帶著八個部族歸順了東漢。這里需要說的是,我查了查相關書籍,這個日逐王比在歷史上也稱呼韓邪單于,這與西漢的那個稱號一樣,據說他就是那個呼韓邪單于的孫子。至于他之所以再次使用祖父單于名號就是要表現一種姿態,意思是要像祖父一樣“依漢得安”。
從此,內附的這一部分叫南匈奴,而仍然占有舊地的叫北匈奴。不用我說你們也猜得到,北匈奴才是正真兇悍的匈奴主力。南匈奴內附后定居生活,從事農耕,日益向內地遷徙,后來基本漢化了。可是北匈奴卻渡過了困難時期,部族日漸恢復,又強大了起來。說到這兒咱們該咱們的第一位大英雄竇憲登場了。
前面說了竇憲是東漢第一個做大的外戚人物,其實開始時他卻兇不起來。他的幾個長輩包括父親都在劉秀剪除外戚勢力的運動中被殺了,他妹妹雖是漢章帝的皇后卻奈何不得那個咄咄逼人的丈夫,所以他只能夾著尾巴做人。后來漢章帝死了,可情況也沒好多少,他因為忤怒太后姐姐被監禁在宮中。
萬般無奈,竇憲為了將功贖罪請求出擊匈奴。我不知道她姐姐是怎么想的,結果是我們這位竇國舅與他的副手耿秉僅僅每人帶了四千士兵就殺出了關外。雖然匈奴因為內亂衰弱了些許,但要知道,他們是在敵人的地盤上挑釁,而除去這八千主力軍,配合其行動的南匈奴、雜胡全加在一起總共也不過兩萬多人。要知道當初衛青、霍去病出關時僅主力軍就有十萬呀!這樣打能贏嗎?
還是那句話,人逼到一定份兒上真是厲害。竇憲憋著一肚子的怨氣和贖罪之意,這一仗竟然打贏了!他在稽落山(今蒙古汗呼赫山脈)打敗匈奴主力,此后乘勝追擊竟然殺出關外三千多里地,一直打到烏布蘇諾爾湖。這一仗斬殺敵人一萬三千余人,俘虜和招降匈奴達二十余萬人。竇憲就是靠這樣少的人打了一場絕對完美的戰爭。當時竇憲和耿秉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叫護軍班固(沒錯,就是寫《漢書》、撰《白虎通義》的那一位)刻石記功而還,所以這一仗在歷史上被稱為“燕然勒石”。
北匈奴經此一仗再也無力南侵,請求歸順;竇憲這時候卻得理不讓人了,轉年他又掀起了戰爭,在金微山(今蒙古阿爾泰山)再敗北匈奴。這一次匈奴徹底完了,敗得連他們的大單于都不知道死在哪里了。從此殘余的匈奴被迫西遷,零星留下來的則死在了鮮卑人手里。自秦始皇時期就困擾漢人的匈奴威脅到了漢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終于得到解決,同時竇氏外戚也在這一年走向覆滅。
但是問題還存在隱患,因為匈奴當年趁著中原內亂在西域結下了盤根錯節的關系,西域55國基本臣服于他們,這就給他們留下了東山再起的本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就輪到我們的第二大英雄班超出場了。
班超的家室絕對不比竇憲遜色。他有一個文武雙全的父親班彪,一個大文學家、史學家哥哥班固,一個才氣逼人又美麗動人的妹妹班昭。值得玩味的是班彪曾投奔竇融,班超曾是竇固的中護軍,而班固又是竇憲的中護軍,所以兩家絕對稱得起老世交。
班家是一個文化氣息很濃的家族,一家四人出了仨史學家這就可想而知了。而班超就偏偏是那第四個,剛開始他也是從事文書工作的,可是他性子急,沒寫兩天字就把筆扔一邊兒啦!他說:“男子漢大丈夫,應當學張騫立功西域,掙個侯爺當,哪兒能天天坐這兒耍筆桿子?”嘿!這就是我們說的成語“投筆從戎”的來歷。看看人家班超多有氣魄,關注我文章的人留神吧!那天說不定我把電腦一砸,我也參軍去?。ǚ判?,我們家沒那路子)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竇固之命與郭恂率領三十六名部下出使鄯善,在那里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膽色夜襲斬殺匈奴使者,邁出了鞏固西域的第一步。此后他就率領著三十多個敢死的部下開始了對西域的游說,于闐、烏孫、莎車等國先后歸順東漢。
到了竇憲燕然勒石之后,匈奴余部竄入西域,以月氏、龜茲為首的勢力開始協助匈奴行動。永元二年(公元90年)班超以區區數百人擊敗月氏等聯軍七萬,迫使龜茲、姑墨、溫宿等國皆降。最后在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終于聯合各國逼降了焉耆、危須、尉犁這三個最后負隅頑抗的勢力。至此西域55個大小國全部歸附東漢,共同盟誓驅逐匈奴。班超被封為定遠侯,終于實現了自己“掙個侯爺”的愿望。
那么匈奴到哪兒去了呢?
他們遠走歐洲,滅掉阿蘭人,侵略日爾曼人和古拜占庭帝國。再后來出了一對民族英雄布雷達和阿提拉(玩過電腦游戲《帝國時代》的都知道吧?。?。他們倆險些將羅馬帝國徹底滅掉。
但是現代詩人海子有一句詩“豐收之后荒涼的大地”。公元453年,阿提拉去世(據說是因為房事不當),匈奴帝國崩潰。公元468年,阿提拉的兒子向拜占庭發起了自殺性的侵略,他自己戰死,匈奴這個民族也隨之不復存在……不過現在保加利亞人沿襲了他們的血統,還有人說匈牙利人和意大利人中也有他們的后裔。
好了,不談這個民族了?。▽懞竺孢@些純粹是為了滿足我一個愛好匈奴歷史的朋友,可是最近他又跑去研究日本史了)
那么南匈奴呢?屠特若尸遂就單于、羌渠、呼徵、於夫羅、呼廚泉、去卑,乃至劉豹、劉淵。這些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后面說他們的地方還多得是呢!
書歸正傳,北匈奴完了,但東漢的民族戰爭才剛剛開始。隨著北匈奴的滅亡,另外兩個民族飛速崛起,成了東漢的重要外患。
這兩個民族是……下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