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四.亂糟糟的經學(下)

上次說到東漢的麻煩不遠了,這麻煩又從何而來呢?

話得從劉秀說起,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到“東漢功臣多近儒”,是這樣嗎?一點兒都不假,以“云臺二十八將”為例:鄧禹善誦《詩經》,受業長安;寇恂修鄉學,教授《左氏春秋》;大樹將軍馮異通《左傳》《孫子》;膠東侯賈復熟讀《尚書》;耿弇知《老子》之道;祭遵乞資學經、投壺為樂;李忠好禮易俗;劉隆游學長安。

再說劉秀本人,《后漢書-儒林列傳上》記載“光武中興,愛好儒術”,他遷都洛陽時,車載經書達兩千多輛。那時候都是竹簡,這得糟盡多少竹子?要不怎么生態破壞呢!對不起,跑題了。

正是由于他重視經學,所以他子孫和士人投其所好也重視經學。漢章帝曾經在白虎觀集會群儒,就儒學進行辯論,于是就有了班固撰稿的《白虎通義》,此后更了不得了,動不動朝廷就要征辟通曉《榖梁春秋》、《毛詩》、《古文尚書》的人做官。

曹操早年因為家族通婚的問題也曾被免了官,怎么翻的身?通經學!后面再說……既然通經學跟做官聯系到一起,學術與政治掛鉤,這就離壞事兒不遠了。

士人為了做官就投名師訪高友學經。而通經學的人為了保有這一長處就世代相傳,好讓子孫得利——經學世家就形成了!

這些家族的人世代高官成為公卿家族。

舉三個例子:

伏氏,第一代伏湛,就是藏《尚書》的那個伏勝的后代。伏湛本人又是經學家,又是光武帝功臣,又是豪強地主——五毒俱全!當時人不這么認為,他家就是世代相傳,《尚書》的絕對權威,而且伏湛本人又研究《詩經》。他把經學傳給子孫,一直傳到第七代伏完,壞在曹操手里,伏氏才算完。好在這伏家人稱“伏不斗”,就是從不參與政治斗爭,影響還不算太大。

后面這兩家就不一樣了:

楊氏,就是楊彪、楊修他們家。他家世傳《歐陽尚書》,楊震、楊秉、楊賜、楊彪,四世三公。這里解釋一下,東漢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最高的官,一家四個最大的官還了得?

袁氏,就是袁紹、袁術他們家。更厲害,袁安、袁敞、袁京、袁湯、袁逢、袁隗都是。仔細數數,說是“四世三公”,其實整個族里出了六個!這還不算袁紹是大將軍呢!

經學世家的出現實際上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伴隨而來的門生故吏問題出現了。中國人古來就擅長“關系學”,東漢時期,選官靠“察舉”和“征辟”,就是靠人推薦。經學世家推薦誰,當然是自己的門生故吏呀!中國人的習慣——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于是門生故吏紛紛為官,楊震死時,他的墓碑后面刻了他孫子楊統的“門生”193人!那還僅是他這個孫子一人的門生呢!還有太尉劉寬(后面我要重點說說這個人),他的墓碑上有門生350人,多大一塊碑呀,其中各級官員97人,地方行政長官中縣長和縣令37人,郡太守4人,州刺史2人。想想吧,這些人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呀!成立個黨沒問題吧!

于是終于出現了可怕的東西——門閥!

所謂門閥,就是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都有優先權的家族。門閥大族靠經學起家,到了掌握當官權力的地步,用一句日本小說《平家物語》里面的話說就是“非此一族,皆屬賤類!”誒?我怎么跑日本去了?嗐!其實萬國一理,看看日本戰國以前,源氏、平氏、藤原氏、橘氏可不就是門閥?門閥發展到一定地步,平安朝不就滅亡了嗎?

所以門閥的出現是一個可怕的現象,但是也是無可避免的歷史階段。到了陳群給曹丕出主意“九品中正”的時候門閥就更了不得了。這個東西一直折騰到唐朝才算告一段落,想知道這個我不講,也講不清、講不好,誰要有興趣,找陳寅恪、田余慶、周一良三位大師的書去。

門閥本身就可怕,要是與人勾結就能左右朝政控制天下,皇帝?那就是玩物!

拿袁家舉例,他們家既串通宦官,又依附外戚,這個家族最最厚顏無恥猥瑣不堪!

那外戚、宦官又是什么呢?下回再說。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西省| 吴江市| 吉木萨尔县| 合作市| 灯塔市| 乌拉特前旗| 广西| 夏津县| 珠海市| 公安县| 丽水市| 山阴县| 白玉县| 岢岚县| 白河县| 舒城县| 平山县| 静宁县| 德州市| 萝北县| 吴堡县| 光泽县| 建宁县| 镇坪县| 合阳县| 高邮市| 凤凰县| 新竹市| 寿宁县| 双峰县| 巫溪县| 达孜县| 凌源市| 巴马| 嵩明县| 高台县| 潢川县| 佛坪县| 蓝田县| 达日县| 达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