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這東西不是中國人的專利,世界各國都有迷信。比如從天主教延伸出來的13不吉利,西方許多國家的樓房沒有13層,12層叫12A,13層叫12B,刻意把13空過去。還有日本的一些人相信沏茶的時候茶葉要是立起來是一種吉兆,再比如德川家康禁止民間打造村正刀,稱其為“妖刀”(因為他祖父松平清康、父親松平廣忠以及兒子德川信康都死于這種刀下),都是迷信。
可我覺得中國人的迷信最豐富、最多元化、最有創造性、最合乎理論,當然也危害也最大。例數中國人的迷信,有原始崇拜演化的、有宗教產生的、有傳說演化的、有個人禁忌后來流傳開的、有家族性質的……五花八門。
這其中有三種特別值得我們關注:道教衍生的迷信、佛教衍生的迷信、儒家衍生的迷信。
儒家也衍生迷信?啊!一點兒不假,儒家迷信影響最大。
人們說儒家是孔子創立的,這不假。可是孔子宣揚的是什么呢?復禮!就是恢復周代及以前的禮制。而禮制托生于原始的崇拜,說白了這不就是迷信演化來的嗎?所以我們說封建迷信封建迷信——迷信是和封建禮教是分不開的。
但是孔子他老人家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宣揚迷信。什么時候迷信作為儒家的附屬品占據統治地位的呢?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不是支持董仲舒搞了一個“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嗎?從此儒家占統治地位,儒家迷信也就跟著占統治地位,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天人感應”宣揚君權神授,就是講反對皇帝就是反對天,反抗朝廷就是逆天而行;當然天地自然界產生一些現象也預示著皇帝以及大臣的過失。所以我們看《后漢書》,只要一有什么地震、暴雨、海嘯等災害,三公大臣就要更換。漢靈帝時期自然災害頻繁,你看那三公換的跟走馬燈一樣!可是換了半天卻還是那幾個人。
隨著儒家迷信的發展,讖緯出現了。
何為讖緯?
《說文》記載“讖,驗也,有徵驗之書。”讖說白了就是預言。緯,是古代的紡織物,因為預言長以圖畫方式出現又畫在織物上,所以緯也可以解釋為“圖讖”,有圖畫的預言。
讖緯出現得很早,也是托生于原始崇拜,而且多多少少跟神話有關,又與科學擦了一點邊兒。因為它跟河圖、洛書關系密切,所謂“龍馬銜甲,赤文綠字,甲似龜背,袤廣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錄紀興亡之數。”(這是《尚書緯-中候》里寫到的)可是讖緯的真正興盛還是和大部分儒家迷信一樣在漢武帝以后,當時許多的“方士化”的儒生經常按自己的意圖去附會經典,這些附會的方法無外乎介入五行術數、在字的引申義上另辟蹊徑或者干脆靠諧音亂加聯系,目的是要把經書搞得玄之又玄,仿佛可以預言千百載之后。
太深了吧?咱深入淺出,我絕對叫大家明白了。
我說經學時講過,后人著書為經書作注就形成經學。同樣道理,我們可以講讖緯就是后人為河洛作注——河圖、洛書的注釋!夠清楚了吧?
咱清楚,古人不清楚!
《懷南子-說山》曰:“六畜生多耳目者不祥,讖書著之。”看見了嗎?讖緯當黃歷甚至百科全書這么使。關鍵是民間掛掛黃歷也就算了,有個人非得把他上升到政治高度。誰呀?王莽!
王莽不是要篡漢嘛,他得打造輿論,就被讖緯搬到朝堂上了。大肆宣揚他得當皇帝,底下的人投其所好呀!寫“黃歷”、改“黃歷”,反正怎么有利于你王莽我們怎么編!關于王莽這個人,大家翻翻史書,他當皇帝利用迷信,他本人也迷信。他的改革什么“五均六莞”、“王田私屬”、“分州定域”不是想復古就是應和迷信。王莽到了就要國破身死的時候,還抱著御璽說:“我是天子,他們滅不了我!”這個人就迷信到這個地步。
后來王莽完了,劉秀當了皇帝,而他的迷信程度絲毫不亞于王莽。
王莽時代流行的讖緯之書有四十二部,可到了劉秀時代不但不予取締反而增加到了八十一篇。其中《河圖》九篇,《洛書》六篇,說是黃帝到周文王時期的作品;還有各類的雜讖三十篇,說是九圣所作(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文王﹑周公﹑孔子);還有就是部分流傳至今的《七經緯》三十六篇,都說是孔子所作。其實只要稍微留心就會發現者八十一部書絕非古代“圣人”所作,只需看看那些書名,什么《寶號命》、《皇參持》、《帝覽嘻》、《帝視萌》、《考河命》、《靈準聽》,圣人作書豈會起這樣俗氣而帶有蠱惑性的名字呢?可劉秀偏偏就信這一套。
細細考究劉秀的一生,他每遇大事必定要從讖緯之中尋找根據。當初劉秀早就有起義的能力,但是遲遲猶豫不絕,最后是因為一句“劉氏復興”的讖文才下了決心;劉秀的稱帝也是因為一道《赤伏符》,所謂“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其實這道符的解釋牽強至極,唐代李賢(武則天的兒子)在注《后漢書》時解釋這句話為:“自高祖至光武初起,合二百二十八年,即四七之際也;漢火德,故火為主也”。就是說,在劉邦之后228年的時候,天下會有大動亂,只有據有漢室后裔劉秀,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大家想想,四七是二十八,而實際的時間差距是二百二十八年,只對了一個零頭,可見這東西牽強得很。
后來漢家天下統一,群臣勸劉秀效仿漢武帝去泰山封禪,他卻下詔說:“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欺天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編錄!桓公欲封,管仲非之。若郡縣遠遣吏上壽,盛稱虛美,必髡,兼令屯田。”自古帝王能這樣坦誠的恐怕只有劉秀了!什么?沒看懂?我來解釋一下:“我當皇帝30年了,老百姓還是一肚子怨氣,用孔子的話說‘我能騙得了誰?難道還欺騙得了上天嗎?’孔子還說過泰山之神不如魯國人林放懂禮,又因為什么無緣無故去污穢那七十二代封禪的先圣呢?當年齊桓公要去泰山封禪,卻被管仲制止了。如果地方郡縣大老遠派遣官吏上壽,大肆稱贊虛美,我就講他處以髡刑(把頭發剃禿),還要罰他去屯田。”天子能夠這樣實事求是,確實是不可多得的。
這里還要普及一下,所謂的“封禪”,實際上是“封”與“禪”兩種祭祀形式的合并。按照《史記》里面的解釋,“封”就是“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禪”則是“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封”就是向上天做報告,“禪”就是向大地做報告。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七十二個君主曾封禪過,所以劉秀說“七十二代之編錄”。傳說就是傳說,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把封禪付諸實踐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在公元前219年搞了一次,可是挺遺憾,秦始皇祭天結束下山的路上就叫大雨給淋了!秦始皇之后,漢武帝先后在元封元年(前110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太初三年(前112年)、天漢三年(前98年)、太始四年(前93年)、征和四年(前89年)六次封禪,每五年一次。另外,霍去病大破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年)也曾“封狼居胥,禪于姑衍”。看見了吧,封狼居胥的典故就是從這兒來的,而且記住封禪不分家,霍去病還在姑衍祭過地呢!一言以蔽之,封禪是一種重要的祭祀之禮。在東漢最重要的禮儀典籍《白虎通義》(班固撰寫,想研究漢代歷史的朋友一定要看這本書)里面記載“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報告之義。始受命之日,改制應天,天下天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也。”就是說只要改朝換代都應該去泰山祭天。但是我們的大英雄劉秀偏偏就說不去。不去就不去唄,可是后來他又出爾反爾了。為什么?因為圖讖!
劉秀說完了大話,突然有一天他私下里研究讖緯,偶然發現一種讖書《河圖會昌符》里面有這樣一句話“赤劉之九,會命岱宗。不慎克用,何益于承。誠善用之,奸偽不萌”意思可以附會為:赤帝劉邦九世孫德時候,際會天命于岱宗(也就是泰山);如果不及時完成封禪,對于繼承漢統將不利;如果能及時完成的話,奸偽將不會萌生。
劉秀看完這句話就坐不住了,連著好幾天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匆匆忙忙叫人準備封禪儀式奔了泰山,把原先的大話扔到爪哇國去啦!而且在他封禪泰山之后,在洛陽城南“立靈臺、辟雍、明堂,宣布圖讖”,建立三個宗教性質的建筑,把圖讖掛起來,公布天下!讖緯正式成為了一種統治手段。
客觀來講,劉秀夠得上一位英明君主和民族英雄,他擅長戰爭而酷愛和平,行政嚴厲而愛民如子,就人格而言也善良和藹平易近人。但是他對讖緯的深信卻是一個無法掩蓋的污點。可以說劉秀從一個平頭百姓到一代開國帝王,雖然外人看來光彩十足,但是其內心里卻充斥著種種不自信,他總是要尋求天意為自己建立自信,來彌補這種心理上的“失重”。讖緯就像是劉秀用來麻醉心靈的鴉片,畢竟皇帝也只是人而已!
他可就忘了,這讖緯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被你利用,也可以被別人利用呀!最好的例子,有一句讖語叫“代漢者,當涂高”,都知道吧!出自哪?都不知道吧!考證不清楚了,有人說司馬遷的《漢武故事》里寫到了。但是我跟你講,首先《漢武故事》是不是司馬遷寫的本來就說不清楚;即便是他寫的,劉徹能說出這話來絕不是自己編著玩的!絕沒有皇帝閑著沒事兒編故事咒自己家江山的。
劉秀聽說后怎么解釋的?他說將來在當涂縣有一個姓高的,他會取代漢朝。聽著有鼻子有眼兒的!
可是“代漢者,當涂高”引起的麻煩太大了,袁術就說:“我字公路,路不就是‘途’嗎?我最高!”他就當皇上了。他行嗎?
還有呢!有人說“當涂高”就是在道路兩旁最高的建筑,就是“闕”,又叫“魏闕”,所以將來代替漢朝天下的一定是魏國!應驗了嗎?我覺得固然是應驗了,但也沒什么科學根據可言,是曹操、曹丕父子故意按照這個思路干的。有人一定還想反駁我,就算是曹操附會,那也合乎本意呀!
關鍵是,曹操之前早就有人按這個思路干過,沒成功!
誰呀?張角!
不信?下回我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