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一.鮮卑盡有單于之地
- 閑著沒事侃三國
- 魔紗兔
- 2583字
- 2020-10-23 23:27:30
說起來,東漢正真的威脅還是來自北面的一個民族——鮮卑。
鮮卑本事東胡的一個部族。所謂東胡,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因長期活動與匈奴(胡人)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后為燕將秦開所破,遷于今遼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圖河流域。燕筑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土地,后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烏桓不陌生。其實在東漢建立伊始,烏桓和匈奴一度和好并聯手侵犯中原,介于這種情況劉秀決定“以幣帛招降烏桓”。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招還真是見效,遼西的烏桓首領郝旦率領一支多達922人的隊伍來洛陽進貢。劉秀得知后刻意命令“大會勞饗,賜以珍寶”,京師洛陽被裝扮得莊嚴美麗,那些從荒山野嶺而來烏桓人被磅礴的宮殿、盛大的宴會、光華的珠寶、絢麗的絲綢深深吸引,從來沒見過的、沒吃過的、沒玩過的都體驗到了,真有點兒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意思。
等一系列招待結束后,當場便有不少人表示愿意留下來宿衛皇帝,他們真是被天朝氣象震撼了。一切進行的水到渠成,烏桓各部渠帥被加封為侯,各帶部族移居邊郡,并承諾“助擊匈奴、鮮卑”,朝廷設立護烏桓校尉,烏桓這個民族的矛盾未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
但是烏桓的內附遷徙又給鮮卑壯大創造了機會,使其超越成為了強大部族。據說鮮卑早年一直受匈奴壓迫,族人死亡殆盡,剩下的全部龜縮在一座叫“鮮卑”的山上,因此以山為名。
東漢初年,由于匈奴的內亂,鮮卑得到了喘息,而他們與漢朝的關系卻是時戰時和。直到漢光武帝末年,許多鮮卑首領才相繼內附,被東漢王朝封為王侯。青州、徐州每年給錢27000萬成為常例。說句心里話,漢光武帝劉秀確實是一代英主,他打了半輩子仗才統一天下,深知戰爭的破壞性,所以在優勢的狀態下還能照顧少數民族,這與劉徹相比真是天淵之別!不過話說又回來,這筆保證安定的錢是不是太多了呢?見仁見智吧……
等到竇憲平滅匈奴之后,鮮卑人終于可以放心大膽地在草原上生活了。他們大量西遷,人口急劇增長,并消滅了不少匈奴的殘余力量。剩下匈奴的殘留者為了活命,干脆自己號稱鮮卑以自保。
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占有匈奴之地后的鮮卑變得貪婪與殘暴。他們沿襲了匈奴人的一切惡性,又開始劫掠東漢的北部邊境。50年間,他們或降或叛,逐漸成為了難以馴服的一大勢力。
而就在這個時候,鮮卑族里又出了一個孔武有力的青年——檀石槐!他“勇健有智略”用武力將各個部族統一起來。史稱“檀石槐乃立庭于彈汗山歠仇水上,去高柳北三百余里,兵馬甚盛,東西部大人皆歸焉。因南抄緣邊,北據丁零,東卻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
這里需要解釋一下,高柳就是現今山西省陽高縣一帶;彈汗山在現今內蒙古商都縣附近;歠仇水就是洋河??梢娝膭萘姶?,而且其統治核心相當靠近東漢邊庭,甚至已經開始滲透到邊郡以里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原先小打小鬧的騷擾掠奪變成了大規模的攻擊侵略。
檀石槐還將他所控制的地域分為三個部分: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為西部,各置大人分管,皆隸屬于檀石槐。在這期間常有一些逃亡出塞的漢人為他們充當向導,于是危機越來越嚴重。
不過,好在東漢有能人可以招架。前面我們說過,東漢中后期有一些出色的軍事將領,這些人以“涼州三明”為首。這三個人是:
皇甫規,字威名,安定朝那人。他的主要功勞是數次戰勝羌人,并且恩威并施降伏了先零羌一部。
張奐,字然明,敦煌淵泉人。他的主要功勞是戰勝、降伏烏桓,恩威并施結好鮮卑,處理邊境關系,也曾戰勝過羌人。
段熲,字紀明,武威姑臧人。他屬于強硬派,與羌人打了許多大仗硬仗,出塞千里追敵,而且他基本上掃滅了東羌勢力,結束了漢羌大規模戰爭。
其中這個張奐在鮮卑人眼中的形像頗為高大!
鮮卑人對于張奐抱有一種敬畏的心態?;矢σ幫诵莺?,只要張奐在邊庭,鮮卑不敢侵犯,張奐一離開,鮮卑就來打??陀^來講,張奐與段熲,一剛一柔,一智一勇,加之手下臧旻、夏育、田晏、董卓一流的將軍,確實可是為東漢打造出一個鐵的邊防。
但是很可惜,張奐、段熲兩人先后卷入內部政治斗爭,喪失了指揮戰斗的權力(都是大宦官王甫造的孽)。此后再沒有人能成功制止鮮卑的行動了。鮮卑人攻入幽州地界,甚至逼死了遼西太守趙苞(這個趙苞是大宦官趙忠的族兄,但是人品和聲望卻相當好)。
在這種情況下漢政府該怎么辦呢?我的看法是積極防御,積累實力,先緩解長期以來的內部壓力,然后再圖解決。但是這叫我們前面提到的王甫攪亂了。事情是這樣的,護羌校尉田晏因為犯了點兒小罪受到處分(具體什么罪無法考證了),他就賄賂王甫幫他官復原職。正趕上鮮卑在幽州進行軍事行動,王甫就出了一個餿主意,叫他打鮮卑!這仗打贏了就將功贖罪了。這與當年的竇憲征匈奴道理一樣。
可是情況變了,鮮卑的實力比當初的匈奴要強,而且經過長期戰亂漢朝的后備力量十分薄弱,是不具備出塞遠征的資本的。朝廷中以議郎蔡邕為首官員就表示反對。但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王甫因為受賄就一個勁兒在漢靈帝耳邊吹風,最終還是促成了這次戰爭。
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的八月,漢軍發兵六萬分兵三路,出高柳、云中、雁門出征匈奴,并且征調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代郡、上谷八郡的匈奴部族配合行動,由南匈奴屠特若尸逐就單于親自指揮。
國力薄弱,兵力較少,又勞師遠征,結果一敗涂地,十損七八。屠特若尸逐就單于負傷,半年就死了。經過這一戰,東漢再沒有實力抵抗鮮卑了,直到黃巾起義爆發,這八年間沒有組織過軍事活動。
鮮卑殺進來了?沒有,如果殺進來恐怕五胡亂華就提前了。
原因是關鍵時刻檀石槐死了。前面我說過,鮮卑是檀石槐用武力統一起來的,所以一旦檀石槐不在了,其內部沒有強有力的領袖,這個組織就自然瓦解了。這就跟阿提拉死后匈奴帝國崩潰的道理一樣。東漢也就撿了個便宜,暫時緩和了這一危機。但是鮮卑日后還是強大起來,尤其是慕容一部,到西晉八王之亂時攻入了中原,十六國中的前燕、后燕、西秦、南涼、南燕都是他們鮮卑人建立的。當然這是后話了。
其實凡事都有內因、外因。東漢的外部危機不少,內部危機也不少。其中還有一些是由迷信造成的,很值得我們分析。
不少人知道“代漢者,當涂高”,這就是一種迷信說法。
那么,迷信為什么會在東漢這么猖獗呢?他給東漢造成了怎樣大的麻煩呢?下面一回,咱們講一講讖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