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溫疫論》亦作《瘟疫論》,系溫病專書。2卷,補遺一卷。明·吳有性撰。書成于1642年(崇禎15年)。書中討論瘟疫證治,吳氏謂“溫”、“瘟”二字沒有區別,都屬于溫熱病范圍,因以“溫疫”名書。書中闡明了瘟疫與傷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見解,認為“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又稱癘氣、戾氣)。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間;其傳變有九。又列舉溫疫與傷寒相反的十一種情況(如脈、舌等的不同),提出溫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療總原則,創用達原飲、三消飲等方劑予以調治,開后世治溫疫一大法門。原書2卷未多加詮次,很象是隨筆記錄而成。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將下卷安神養血湯、太極丸等條,以及成書后陸續補入的正名、傷寒例正誤、諸家瘟疫正誤等篇,并為一卷,以作補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此書曰:“瘟疫一證,始有繩墨之可守,亦可謂有功于世矣。”同時指出書中不足為:“其謂數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傷寒;數百傷寒之中,乃偶有一陰證,未免矯枉過直。”該書問世后,流傳甚廣,康熙年間日本即有刊本,國內翻刻本及闡釋發揮之書甚多,建國后有多種鉛印書及評注本。
·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