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專其政。其政肅太陽在下。左厥陰。石陽明。故天氣下降。陽氣退辟。其令寂。大風時起。原野昏露。白埃四起。云奔南極。寒雨數至物成于差。夏濕寒合德。黃黑埃昏。流行氣交。上應鎮星。其谷 玄。用谷命大角之 。寒化雨化勝復同。是謂和氣化度也。陰凝于上寒積于下。水勝火則為冰雹。陽光不治。殺氣乃行。裸蟲靜。鱗蟲育。是為歲物所宜羽蟲耗。熱毒不生。是謂地氣所制。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有余吐之。利氣之化也。民病亦從之。
其病寒溫腹滿。身慎憤肘腫。病逆寒厥拘急。是歲濕土在上寒水在下。土能制水。天氣盈。地氣虛。宜取化源。以平土氣。益氣歲氣。無使邪食 黃之谷。以令其食間氣之谷。以保其精。歲宜以苦燥之濕之。甚者嚴之泄之。不發不泄。則濕氣外溢內漬。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贊其陽火令御。其寒運異寒濕燥濕熱宜少。故藥食之。宜其化上。若濕中寒溫。下熱。
〔初之氣〕自壬子年大寒日巳初。至是歲春分日卯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火。角水火營運風不得位。地氣遷寒。乃去春氣正風乃來。生布萬物以榮。民氣條舒。風濕血溢。經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宜調厥陰之客。以辛補之理中湯四逆湯。以酸瀉之。(大柴胡湯之類)以甘緩之。(桂。苓。甘露。竹葉。石膏湯之類是也。)歲谷宜 。間谷宜稻。〔二之氣〕自春分日卯正。至小滿日丑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微。火客氣。少陽火中居其位。下司氣化是謂灼化火。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濕屬盛行。以咸補之。(五苓散也。)以甘瀉之。(白虎湯。益元散之類。)以酸收之。
(建中湯之類。)歲谷宜 。間谷宜豆。則熱氣不能為害。〔三之氣〕自小滿日寅初。至大暑日子初。凡六十日有奇。主少微火客。氣火絕中。土見火運。歲火當位。濕化郁之。天政而濕降。地氣騰滿雨。其時降寒乃隨之。感于寒濕。則民病身重。肘胸腹滿。宜治太陰之客。以甘補之。(四君子。桂枝甘露之類。)以苦瀉之。(大柴胡。大小承氣之類)以甘緩之。(平胃散之類。)歲谷宜 。間谷宜麻。則濕氣不能為害。〔四之氣〕自大暑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宮土。客氣少陽火。中見火運。氣與運同位。火臨溽蒸。化地氣。騰天氣。痞膈客氣。晚暮蒸熱。相搏。草木凝煙。濕化下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虛脹。甚則肘腫。宜治少陽之客。以咸補之。
(五苓散之類。)歲谷宜 。間谷宜宣。則火氣不能為害。是氣也無犯司氣之熱。〔五之氣〕自秋分亥初。至小雪日酉初。
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氣陽明。金中見火。運氣與位同。燥令已隨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黃落。寒風及體。
君子周密。民病皮腠。以調陽明之客。以酸補之。(平胃建中湯之類。)以辛瀉之。(麻黃湯。川芎石膏湯之類。)以苦瀉之。(神芎丸。桔梗枳實湯之類。)歲谷宜 。間谷宜禾黍。則燥氣不能為害。〔終之氣〕自小雪日酉正至大寒日未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大羽水。客氣太陽。水中見火運。永當其位。而能勝火。寒火舉。濕火化霜乃積。陰乃凝冰。陽光不治。感于寒。則病患關節同。腰腳痛。寒濕持于氣交而為疾也。宜調太陽之客。以苦補之。(黃連解毒湯之類。)以苦堅之。(大小柴胡湯。大小承氣湯之類。)以咸瀉之。(涼隔散。通圣散之類。)以辛潤之。(小青龍湯。五積散之類。)歲谷宜。間谷宜稷。則寒氣不能為害。
此六節之氣。其氣交之化。天氣盛者。則為厥陰之復。地氣盛者。則為太陰之復。各以其法治之。
逐年病日是司天。前進三辰為在泉。陽前陰后加人命。順到司天起病源。
子午少陰君火心。丑未脾土太陰存。寅申相火少陽位。卯酉陽明只是金。
辰戌太陽居水位。巳亥肝木足厥陰。醫師若會如此例。便是神仙生世塵。
日月治鈐上太陽。日七月六各分張。便有日千看日月。以此相隨作雁行。
甲日為頭乙為二。丙三丁四請參詳。以上規模皆效此。便知幾證可尋方。
貪巨祿文廉武破。六十七證屬中央。震離兌坎五十九。次第分為下太陽。
陽明卯酉屬金水。四十四法五行藏。若屬少陽只一證。太陰三證母身傍。
天地人分少陰證。囗囗囗囗囗囗囗乾坤厥陰十九證。霍亂大證守心王。
日辰月巳太陽光。貪巳巨午祿至未。文申康酉武為戌。破軍亥上正相當。
亥巽胸兌坎寅地。東方卯上居 鄉。陽明卯酉木先數。火龍土巳金馬鄉。
水位法方四十四。若至申中霍亂方。寅為勞復陽明證。少陰四號沒底傍。
丑寅卯辰第一證。巳午未申第二章。酉戌亥子第一證。太陰為母合三堂。
子丑寅卯天字號。辰巳午未是人良。申酉戌亥傳于地。少陰病證話行藏。
亥上起干厥陰證。至辰六位可推詳。巳上起坤至于戌。干十坤九不須張。
仲景卻來多少證。二百二十零三章。法分三百九十七。藥有一百十二方。
內有五丸并八散。除卻十一俱是陽。陽證一百一十六。陰病五十七篇章。
曉得陰陽活法例。為醫天下自名揚。
靈樞經內分出節要
樞機運轉。可兆生死。
注曰。脾胃者。是關格。亦號樞機也。故脾者。運水谷。滋榮四肢。胃者受納水谷。營運百脈。流注于人迎氣口。
三脈周流。十二經而復大會于胃也。乃脾胃之脈絕與不絕。則可以明其吉兇死生之兆矣。
春土氣之絕者。三年仲秋之日死。
注曰。春脈不見長。只見弦緊者。土氣衰。而胃脈將絕也。應肝屬木。生數三。故得三年。至仲秋金旺應時。其人必死。何也。其病肝之疾形見左脅下。自仲秋間。金氣旺動。至秋加嘔逆。至秋變喘息氣厥。至仲秋金氣旺。木氣絕。
故知死。
夏土氣之絕者。二年仲冬之日死。
注曰夏脈不見大。只見浮洪者。土氣衰。而胃將絕也。應在心屬火。生數二。故得二年。仲冬水旺應時。其人必死。
何也。其病心之積形。見心脅間。自仲夏間動。至秋加喘息氣急。至仲冬水氣旺。火氣滅。又土氣絕。故知死。
秋土氣之絕者。四年仲夏之日死。
注曰。秋脈不見細。只見毛澀者。土氣變而胃脈將絕也。應肺屬金。生數四。故得四年。至仲夏火旺應時。其人必死。何也。其病肺之積形。見右脅下。自仲秋間動。至仲夏間變。腹虛鳴喘逆嘔吐。至仲夏火氣旺。金氣消。又土氣絕。
故主死也。
冬土氣之絕者。一年仲夏之日死。
注曰。冬脈不見弱。只見沉滑者。土氣衰。而胃脈將絕也。應在腎為水。生數一。故得一年。至仲夏土旺應時。其人必死。何也。其腎積形。見在右脅后脊膂之間。動無定位自仲夏間動。至春和喘呼氣逆。小腹脹滿。夜夢鬼交。至仲夏土氣旺。水氣涸。又土氣先絕。是故死也。
土寄旺于四季。至四仲而氣先勝。
注曰。土氣正位。寄旺四季。故每至四季之月。土氣先勝胃。金木水火不可無土也。土寄中央。以濕土之氣。滋榮萬物。故有四時之旺。九天呈上。帝所居之位也。凡胃脈絕。而返應于仲夏死。何也。謂胃之勝土。居高位而克水也。
土主胃脈。當絕于冬。若仲冬之時。弱脈不見。至仲夏之時。火土相應子母同居。故至仲夏之時。土勝水絕。故知必死也。
春脈弦緊而毛。返見八緩而止者。九日死。
注曰。春脈應弦緊而長。不見長而見毛者。胃氣將絕也。返見八緩而止者。至九日當死。何也。八者木數。九者金數。肝氣自勝。胃氣將絕。金又勝木。故九日死。
夏脈浮洪而滑。返見七澀而止者。六日死。
注曰。夏脈浮洪而大。不見大而見滑者。胃氣將絕也。返見七澀而止者。至六日當死。何也七者火數。六者水數也。
心氣自盛。胃氣將絕也。水又勝火。故至六日死。
秋脈毛澀而鉤。返見九細而止者。七日死。
注曰。秋脈應毛澀而細。不見細而見鉤者。胃氣將絕也。返見九細而止者。七日當死。何也。九者。金數也。七者。
火數也肺氣自盛胃氣將絕。火又勝金故七日死。
冬脈浮滑而緩。返見六洪而止者。五日死。
注曰。冬脈應沉滑而弱。不見弱不見緩者。胃氣將絕也。返見六洪而止者。五日當死。何也。六者永數也。五者土數也。腎氣自盛。胃氣將絕也。土又勝水。故五日死。
病應四時。不見胃脈者不治。
注曰。凡十二經。十五絡。八脈受客邪而生諸病。若應四時不見胃脈。土氣絕。則無生氣。當死。春弦緊而不長。
夏浮洪而不大。秋毛澀而不細。冬沉滑而不弱。此四時不見胃氣之脈也。病者必死。故人以胃氣為百脈之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