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志門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2評(píng)論第1章 黃帝素問
陰陽應(yīng)象大論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dòng)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注 心志喜,故發(fā)聲為笑。心獨(dú)無俞,故變動(dòng)在志,心氣并于肺則憂。在志為喜,此心中和樂也。過于喜則心志自傷。恐勝喜者,恐為腎志,水勝火也。】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dòng)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注 肝者將軍之官,故在志為怒,而發(fā)聲為叫呼也。怒傷肝者,用志太過,則反傷其體矣。悲勝怒者,悲為肺志,以情勝情也。】
脾在聲為歌,在變動(dòng)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
【注 脾主運(yùn)用,故其志在思,發(fā)聲為歌也。思傷脾者,用志則傷氣,氣傷則臟傷也。怒為肝志,故能勝思。】
肺在聲為哭,在變動(dòng)為咳,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注 肺志在悲,故發(fā)聲為哭。臟氣變動(dòng),則及于喉而為咳也。若精氣并于肺則憂。憂傷肺者,過則損也。喜則氣散,故能勝憂。】
腎在聲為呻,在變動(dòng)為栗,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注 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呻出之。腎藏志而為作強(qiáng)之官,故慮事而時(shí)懷恐怖也。恐傷腎者,恐懼而不解則傷精也。思慮深則處事詳,故勝恐。】
靈蘭秘典論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注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luò),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玉機(jī)真臟論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注 因而喜大則心氣虛而腎氣乘于心矣,怒則肝氣傷而肺氣乘于肝,思則脾氣傷而肝氣乘于脾,恐則腎氣傷而脾氣乘于腎,憂則肺氣傷而心氣乘于肺矣。如一臟虛而受乘,即傳之五臟,五臟有五變,則五五二十五變矣。如喜大而腎氣乘心,心即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是五臟傳化,亦各乘其所勝。故曰,傳者乘之名也。】
舉痛論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dá),榮衛(wèi)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wèi)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nèi)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
【注 怒為肝志,肝主藏血,怒則肝氣上逆,故甚則嘔血;木氣乘脾,故為飧泄。脾位中州,肝臟居下,故嘔血飧泄,皆為氣上也。喜則志意和達(dá),榮衛(wèi)疏通,其氣舒徐而和緩矣。心氣并于肺則悲,心悲氣并,則心系急,而上焦之氣不通,榮衛(wèi)不能行散矣。氣郁于中則熱,中氣不運(yùn)行,故潛消也。恐傷腎,是以精氣退卻而不能上升。膻中為氣之海,上出于肺,以司呼吸,然其原出于下焦,故精氣卻則上焦閉,閉則生升之氣還歸于下而下焦脹矣。上下之氣不相交通,故氣不行矣。寒氣客于腠理,則腠理閉而氣不通,故氣收于內(nèi)矣。炅則腠理開,汗大泄,則陽氣從而外泄矣。驚則心氣散而無所倚,神志越而無所歸,思慮惑而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腎氣傷而喘息于內(nèi),陽氣張而汗出于外,外內(nèi)皆越,故氣耗散矣。思則心神內(nèi)存,正氣留中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
調(diào)經(jīng)論
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注 心在志為喜,在聲為笑,故有余則笑不休,不足則金氣反勝而為悲。】
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
【注 肝志怒,故血有余則肝氣盛而主怒。腎志恐,故血不足則母氣衰而并于脾,故恐。】
血并于上,氣并于下,心煩惋,善怒。
【注 血并上則脈氣實(shí)而心煩惋,氣并于下則不舒氣而多怒也。】
大奇論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 脈至如華者,如華之輕微也。小腸為心之腑而屬丙火,其脈當(dāng)來盛,反如華者,氣予不足也。腑氣不足則臟氣亦虛,神虛則恐懼自失,神志不寧,故坐臥不安也。小腸之脈入耳中,屬聽宮,常有所聽者,如耳作蟬鳴,或如鐘磬聲,皆虛證也。遇金水生旺之時(shí)而死。】
脈解篇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注 陽明氣厥,則陽明之脈病,乃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
少陽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dāng)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注 少陽主氣,秋時(shí)陽氣下降,而不治于外,則少陽之氣亦不得出,故少氣也。厥陰肝氣與少陽標(biāo)本相合,少陽之氣不得出,則肝氣當(dāng)治而亦未得矣。肝氣內(nèi)郁,故善怒。煎厥者,焦煩顛倒也。】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
【注 秋時(shí)陽氣雖入,而陰氣尚少,故萬物雖衰而未盡去。陰氣雖少,當(dāng)正出之時(shí),而與陽氣之入相薄,則少陽厥陰之氣皆傷,肝氣虛則恐。膽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將捕之。】
四時(shí)刺逆從論
夏刺肌肉,血?dú)鈨?nèi)卻,令人善恐。
【注 夏氣在孫絡(luò),而使之溢于肌中,則血?dú)馓搮s于內(nèi)矣。陽明脈虛則恐,如人將捕之。】
夏刺筋骨,血?dú)馍夏妫钊松婆?
【注 夏氣浮長(zhǎng)于上,而反逆之使下,則氣郁不疏而使人善怒也。】
經(jīng)脈別論
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
【注 墮則傷筋,肝主筋,故喘出于肝。木勝土,故淫氣害脾。驚則氣亂,故喘出于肺。肺者心之蓋,故淫氣傷心。】
疾走恐懼,汗出于肝。
【注 疲勞傷筋,故汗出于肝。】
宣明五氣論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膽為怒。
【注 胃受肺之寒氣所逆,而欲復(fù)出于胃,故為噦。胃之逆氣,下并于腎則為恐。蓋腎于胃戊癸相合也。膽為中正之官,性秉剛決,病則氣郁而為怒。】
五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是謂五并,虛而相并者也。
【注 心為陽臟,陰精并之故喜。肺虛而肝氣并于肺則悲,肝虛而脾氣并于肝則憂,脾虛而腎氣并于脾則畏。陰氣少,陽氣入陰,陰陽相薄故恐也。】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注 陽分之邪入陰,則病者靜,蓋陰盛則靜也。陰分之邪出陽,則病者多怒,蓋陽盛則怒也。】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zhǎng)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zhǎng)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注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五臟陰陽之正氣也。反得所勝之脈者,邪賊盛而見于脈也。在內(nèi)所傷之臟氣,而外見于脈,故名之曰陰出之陽。邪出于脈則血有余,經(jīng)曰血有余則怒,此正氣為邪氣所勝,故為不治。所謂不治者,謂五脈皆為邪勝也。如五臟之氣為邪所勝,見四時(shí)相克之脈,皆為死不治矣。】
風(fēng)論
心風(fēng)之狀,多汗惡風(fēng),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注 心為火臟,風(fēng)淫則火盛,故唇舌焦而津液絕。風(fēng)化木,木火交熾,故善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qiáng)而言不可快。】
肝風(fēng)之狀,多汗惡風(fēng),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shí)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注 肝開竅于目而主泣,故善悲。風(fēng)木合邪,則火熱盛而嗌干,肝氣病,故善怒。】
病能論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注 肝雖順傳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氣,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為怒狂。】
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注 肝氣上逆則陽氣暴折而不得出,陽氣難于流行則肝氣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
臟氣法時(shí)論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注 虛者,精氣奪也。少陽經(jīng)脈入耳中,故無所聞。肝病者,心下淡淡,如人將捕之。】
痹論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注 淫氣憂思,則心氣不藏,而痹聚在心矣。】
診要經(jīng)終論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huán)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shí)驚,又且哭。
【注 病在肝而反傷其肺,是以筋攣。血?dú)猸h(huán)逆,故咳嗽。魂魄不安,故哭也。】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shí)欲怒。
【注 夏月陽氣外張,而反逆藏于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氣善怒也。】
氣交變大論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意不樂。
【注 腎藏志,志不舒,故意不樂。】
歲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
【注 善怒,肝志之病也。】
歲土不及,民病善怒。
【注 風(fēng)木之病。】
五常政大論
發(fā)生之紀(jì),其病怒。
【注 怒,肝氣盛也。】
伏明之紀(jì),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
【注 心神不足也。】
太陽司天,火氣高明,喜悲。
【注 火熱鑠金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民病善悲。
【注 陽熱中盛之證。】
太陽之復(fù),善悲,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注 木火之氣衰也。】
解精微論
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注 悲哀則動(dòng)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腎臟之精水,由宗脈而上通于心外,注于目,故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則精持于下,輔之裹之,水精不出于宗脈,故水不行于上也。】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于目也。
【注 心之所之謂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臟之專精,故水精與心精,共湊于目而為泣。】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于心,精不上傳于志而志獨(dú)悲,故泣出也。
【注 精不上傳于志而志獨(dú)悲于上,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陰:《太素》卷二十九水論作「陽」。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注 骨之精髓充于骨髓,從骨空而上通于腦,故腦滲之為涕也。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與志悲而腎精出于目之為泣者,相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行:《素問》解精微論王冰注:「行恐當(dāng)為流」。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注 涕泣俱出而相從者,緣腎臟所屬之同類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dú)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注 陰陽相持,謂水火之神志,主持于內(nèi),則精不出也。沖陰,謂志上沖于腦也。夫目系上屬于腦,故志上沖陰則志去走于目,志去則神不獨(dú)守其精,精神并去,出于目而涕泣皆出也。】
六元正紀(jì)大論
少陰所至為語笑。
【注 此冬病之常也。】
疏五過論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注 暴怒則血并于陰,故傷陰。暴喜則氣并于陽,故傷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