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曰:肝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飛揚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后,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靈樞經》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淡淡,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善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取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余不足。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喜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后調足厥陰。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甲乙經》曰:短氣心痹,悲怒逆氣,怒狂易,魚際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饑之狀,心憺憺而驚,大陵及間使主之。
心憺憺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千金方》曰:列缺,主四肢厥,喜笑。
內庭,主喜頻,數欠伸,惡聞人音。
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若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治陰。
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
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月真)滿急。
天井、神道、心腧,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
間使,主善悲驚狂,面赤目黃,喑不能言。
少沖,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行間,主心痛數驚,心悲不樂。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太沖,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支正、魚際、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驚恐。
然谷、陽陵泉,主心中怵惕,恐如人將捕之狀。
少府,主數噫恐悸,氣不足。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瞇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