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簡稱《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醫官五懷隱及副使王祐、鄭彥,醫官陳昭遇等奉宋太宗詔令編纂。自太平興國三年(978)始,到淳化三年(992)完成。宋太宗賜名《太平圣惠方》,并親自為之寫序,記述該書編撰經過。全書分1670門,方16834首,約282萬條。包括診法、處方用藥、五臟諸病、內、外、婦、兒、服食、丹藥、外益、針炙等內容。每一病證先列《諸病源候論》的論述,對病因病機,疾病證候,方劑藥物進行理論的闡述。該書重視“臟腑疾病”,置于所載各種疾病之首,有別于前人。并首記“五臟用藥”。另外關于外科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的分辨,眼科“開內障眼論”所載白內障針撥手術的詳細過程,亦均為我國現存最早記載。書的又一特點,是設立專篇,闡述醫德與醫術的修養。本書是一部大型臨床方書,反映了北宋前期醫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臨證參考價值。但因卷帙浩大,在當時不易流傳。北宋中期,慶歷六年(1046)福建醫家何希彭,曾選錄《太平圣惠方》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輯為《圣惠選方》,作為教本應用,對后世方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該書已佚?!短绞セ莘健番F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衛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
·16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