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7章

次佛告大會。即是經文初。云十世界塵數金剛菩薩也。今說經欲了。故加付囑也。汝等應住不放逸者。即是承攝前文。此大乘密教。當如是法相承。若授受失宜。即是專檀自恣而越法則故。云住不放逸也。復次如上三句義。自利利他之行。汝等當住阿字義。秘密教中而為佛事。若不隨此。即是住于放逸也。以差機而授或損彼善根。故經云。有智若聞即能信解。無智疑悔即為永失。若菩薩不深觀眾生本末因緣種相體性。而率爾傳法。即是為人天怨。是為大放逸行也。故次云。若不知彼根不得授與。根即信等五根利鈍之相也。除我弟子者。謂已依我教而住。心相體信方堪授之。若余世間外道之類。未入正法信心未固。當且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善。不得輒爾為說也。若菩薩照機。固自由己智力。今為末代傳法人等。更明外跡可傳之相也。前經初明擇弟子相。今又說之。然皆略舉宗。大本中具明也。良晨生者。大本中具明如是宿次如是執曜時節而生。則有如是根性如是相貌。宜即與如是教法。其言甚廣。又一一皆有淺略深秘兩說。今此中但舉其綱目耳。求勝上事。即是發菩提心。唯求如來具足道之行。凡所施為非求余事。所行廣普妙也。微細者。謂聞一字一句。即能自以智力廣解無量義趣。廣演無僻之類也。思念恩德者。乃至從師聞一句之義。乃至成佛。猶不忘報之。常知恩報恩也。渴仰者。謂心殷勤希求勝法。猶如薩陀波倫之類。乃可為說。歡喜住者。謂聞妙法心喜踴躍遍于身心也。不求彼法者。乃至不受余經一字之類也。次又辯其外相。略說其色。謂青白也。即是非白又非大黑。是吉祥色也。大本廣明。今但舉一隅耳。頭廣。謂如羅云頂如傘蓋之類。然不太廣又不合小。要直豐纖得中而相具也。高頸。謂頸不太長又不太短。以要言之修直得中而不過甚也。額廣而嚴。亦謂極理太廣。又須具足端嚴之相也。鼻修者。謂非太隆高非太卑平。當如金鋌之類也。略說身心堪為道器之相。如是之人乃堪傳習也。彼具相者。謂佛子。如是人當與之。殷勤攝受教之也。瑜伽論十地中說也。又勸囑必是堪繼傳者。當勤教授之勿令失時也。時金剛手等具大德者(即是上來會眾也)時彼聽眾聞說是者。于諸本尊所說之教。我頂戴受持得已。謂已如受王教奉行流布。當作供養。時眾重起禮佛。為法久住故請佛加持也。問佛所說頂受奉持。為一切智作禮而請如來加護。所以者何。佛已付囑如是秘藏。以荷重任行如來事其職不輕。然此妙法。如來在世猶多怨疾。何況末代惡世之中。然我等已發誠愿。要令如是之經廣行流布也。是故請佛以自在神力。加護我等令所愿得成也。法眼道久住世遍一切者。即是弘經之愿。以佛加持愿令此法眼久行于世也。此是開佛知見之大慧道。一切諸佛所行之路。故云法眼道也。當令此道久住于世窮眾生際。又橫遍世界無不流通也。即是上行等云。隨佛有跡之處我皆誓傳此法。此本問弘經之意也。時佛受彼請故。即以真言而加持此法。如經中說也(未說句義更問)時諸上首菩薩等。聞佛說已頂戴受持。已廣說摩訶毗盧遮那成菩提加持神變經竟。問前三句。一者菩提心為種子。二者大悲為根。三方便為后。今就大悲藏漫荼羅說之。為以中臺為菩提心。次八葉為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答云此有二種。若有修行者因中說之。有如來之果地說之也。且如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已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是大悲胎藏花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乃至令成就世間八心以來。即是外院之位。次漸漸向里。及二乘亦在此內。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方便句也。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即一毗盧遮那耳。為欲分別如來內證之德表示于外故。于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說耳。且如四菩薩東南。普賢者何也。普賢者是菩提心也。若無此妙因。終不能至無上大果。故最初得名。次文殊師利者大智慧也。先發凈菩提心。如普賢觀經次第。乃至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常樂我凈波羅蜜等之所攝成。皆是凈菩提心也。次即說第一義空。我心自空善惡無主。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等。即妙慧也。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慧。凈彼遍一切處凈菩提心。平等慧利刃。斷無始無明根。即入菩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可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次西北方彌勒。即是大慈大悲。俱是第二句中之義也。以此大悲藏。增長成就妙菩提樹枝條花葉。故次說彌勒也。若慧而無悲。則方便不具。則不得成菩提。不能具六度攝眾生也。次東北觀音。即是證也。證謂行愿成滿。得入此花臺三昧也。若就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如來平等慧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耶。故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其八部之眾。皆是普現色身之境界也。若就情機而說。則三重壇。從深令至淺。乃至世天真言義淺。但是應身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性。即世天真言與大日如來。何相異耶。從如來。則從深至淺從內漸外。而成三重壇。從眾生。則從淺至深從外漸內。而成三重壇也。又如字義。即是此之次第也。初阿字在東方。如梵音阿字即有動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次即是阿(平)字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萬行。終不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花開敷也。次即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陀。即西方也。次鼓音即是大涅槃。其惡字是正等覺之果。果故次說也。次即入中惡(長聲)字。是方便也。此是毗盧遮那佛本地之身花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為念本誓開示大悲藏。普引眾生入佛慧故。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滿生死中。當知此即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為諸上首等菩薩說。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于大空。而現眾像。當知一切大會漫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門身。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又菩提黃色。是金剛性次行赤。是火義。即同文殊之義。萬行以妙慧為導。不得離慧而有作也。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圓明究極之義。又是水義。如我昔所愿。今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為是事故。是起大悲故也。次即是大涅槃跡極返本。眾生有緣之薪盡則如來方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已隱于涅槃山。故色黑也。中心空。具一切色。即是加持世界漫荼羅。普門之會。畢竟清凈無所不有也。其百字輪。所以從外向內。亦是此義。如中臺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說。如金剛手種子◇字。嚩即成五事。嚩是菩提心。◇是行。◇是三菩提◇是涅槃◇是方便。所以云方便為后。是此義也。如蓮花尊亦有五事◇娑是菩提心◇是行◇是成菩提◇是涅槃◇是方便。如文殊以◇字為種子。亦有五義◇菩提心◇行◇成菩提◇涅槃◇方便。余一切尊種子字。皆亦如是廣說。以是義故。金剛手者即是大日如來。觀世音者亦是大日如來。文殊師利者亦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義。亦即是成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所以瑜伽中云。毗盧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是人。即是鬼神即是龍鳥。如是等無不即是者。由此義也。又云。此大悲藏本尊位次等及形色各殊。為未深入瑜伽者初學之時。不正觀本尊故。佛以方便示此。令心有所緣耳。及觀成時。以法力所加故。自然恒與佛會相應。設不作念猶自明了。況加觀耶。如是時。自然真見漫荼羅也。此地者。即是凈菩提心是。已上所表。皆是大日如來法身妙莊嚴之相也。又觀音文殊普賢彌勒。已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故漸出于外。故次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也。又云。如八葉中。普賢是菩提心。文殊是慧。彌勒是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而有菩提心也。大慧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此大日如來別有慧也。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于大日如來別有悲也。當知準此說之。萬德皆爾。猶如天臺法身般若解脫義。若但法身主得名之類。與此相合也。問百字輪外內。一一作如是次第。即是漫荼羅引入。漸攝至于中之義耶。答此謂于因果也。若修行者。初發菩提心。次進行。次成正覺。次住涅槃。次起方便。即作如是次第也。若自果地而說者。即以◇迦字最在內。次◇行。次◇菩提。次◇方便最在外也。其◇迦字同于◇阿體。即為法體之果。不作菩提心因地之說也。從法身起應。次流向外。以度眾生。猶如漫荼羅自中臺出。至八部世天之位。又從外引入佛果。猶如漫荼羅從乃至八心之初。直至成菩提方便等也。云仰壤拏那么等字。亦隨出入義。或在百字內。或在百字外也(更問)又問就行者心中觀行。作漫荼羅大悲藏義。即以中臺為菩提心。漸次向外。乃至世間天位為方便耶。答凡進行者。有次第也。先依法持誦。作真言手印等觀于圓明。或但觀字或但觀印。隨作一事成時。三事成也。初觀圓明亦不能見。由手印真言及念本尊故。三業漸凈心障凈故。即漸見圓明。若見圓明時。或于其中有本種子字宛然明著。如其形色也。若得如是見時。自心亂想息除。湛寂心常一。不為外緣所動也。既如是見猶是外緣。次當引外向內作如是觀察。此圓明者。即從我心而出。當知內亦復如是。夫圓明清凈。即心之體性。無別法也。猶勤方便觀察內心故。即見此圓明字。唯是自心。不復外緣也。乃至若外圓中。明見本尊等。如上方便。今內觀時。即是自身作毗盧遮那等本尊也。既如是與瑜伽理相應。即是隨分成就也。以瑜伽相應。所觀隨意即成。即觀此心八葉。如上方便。即于此心花臺上。為漫荼羅中胎。其外八葉。亦隨佛位次列布也(又云此八葉即是大悲藏第一重也)爾時行者。觀心八葉作中胎。觀其身即是漫荼羅。從心以上為第一院。從心下至臍第二院。從臍以下為第三。世間天院。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之。猶如親入佛會也。然未見諦人。猶未能如毗盧遮那作種種神變等。但是觀心成就耳。然有一事真實不虛。所謂我即是也。我即是者決定諦信我即法界我即毗盧遮那我即普門諸身。此事不謬。如上真言。加持義中我即法界是也。又云。法身而有自在神變加持。此不足疑也。如瑜伽金剛頂中引數百喻。大本廣說其意。云如帝釋處在天宮中。其地一切皆琉璃寶。外內清凈。一一天眾自居其宮室內。而見帝釋常在其宮宛然相對。何以故。以此地等一切皆妙寶所成。遞相暉映更相引發。彼不來此不去亦不相和合。而緣具故如此。而實無生無所有。不可不信也。又如諸天在歡喜園。放逸太甚。爾時以其宿業力故。從樹葉于中有法教之音。呵彼令住正行。爾時天等。即暫止放逸心念善行。然實一一樹葉中。求不可得。亦不從天身中生。不自不他而成此事。又如與修羅戰時。天鼓出聲安慰天眾。令發勇健之想。令修羅怖畏退散。而實此鼓無形無住處。但以諸天功德眾緣所成。皆不可思議。況法身耶。又如大梵王在本宮中。一切天眾念欲得見者。無不皆現其前。以諸天等。皆知彼清凈行又端嚴相好第一故。煩惱貪欲等心息。為生無量善愿。隨分進修凈行。然梵王于本宮中。不動不搖亦不作意。我當普應于彼而。各各皆現其前。皆作是念。獨為我現為我說法。是等世間以少福愿。尚有如是不思議用。何況如來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自在神力加持神變耶。然常途說法。或云法性或云法身。寂靜如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其未了也。問漫荼羅第一院東方。唯有三角虛空眼及如意寶三事。余空缺云何。答如真言及手印中。如如來毫相如來舌。如來牙如來齒。如來臍如來甲等。皆在此重也。當次列之。其佛頂在第三院。此中無也。問寶幢佛是何義。答此是菩提心也。如世軍中有幢。是眾中之軍首之標幟。咸所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之。猶如一切萬行。皆為此菩提心也。以之為標為主。故得名也。次寶幢即云華開敷佛何耶。自此是行義。十度萬行資菩提心。次第敷榮。牙莖花葉滋榮可愛。故得名也。次花開敷云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皆得名也。次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是自受用而已即普為一切眾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之音無思而成事業。故得名也。又前云北方阿閦者。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為定也

嘉保二年二月廿日于金剛峰寺奧院東庵室觀音院大僧都奉受了

觀音院大僧都寬意大御室性信御付法也式部卿敦貞親王御息東寺第二長者存日辭退高野山御籠居云云 從嘉保二年至寬永六年五百三十五年也

廣澤受法末資顯證記之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班戈县| 新密市| 重庆市| 喜德县| 章丘市| 宾川县| 黔江区| 克山县| 开远市| 柳河县| 都兰县| 乳山市| 屏东县| 新建县| 雅江县| 阿鲁科尔沁旗| 柳林县| 尚义县| 桃江县| 岚皋县| 鹤山市| 伊吾县| 金寨县| 沙田区| 高青县| 象州县| 乌鲁木齐市| 当阳市| 桓台县| 仙游县| 巴彦淖尔市| 桐庐县| 绵阳市| 府谷县| 新昌县| 视频| 石城县| 万州区| 贡嘎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