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的代表作,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他用傳統的詞話形式及傳統的概念、術語和思維邏輯,較為自然地融進了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其總結的理論問題又具有相當普遍的意義,這就使它在當時新舊兩代的讀者中產生了重大反響,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本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該書觀點新穎,立論精辟,自成體系,特別是書中提出的三重境界說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王國維 ·國學 ·12.2萬字
近代詩集。又題《散原老人手書詩稿》。陳三立著。1961年臺灣中華書局據手稿影印,平裝1冊。卷首刊有作者《題辭》、1961年俞大綱《序言》。此集收詩稿手跡169題200余首。寫作時間始于1919年,止于1926年。開篇為《始春初堂望鐘山余雪》,終卷為《為姚虞琴題吳柳堂侍御罔極圖遺墨》。陳三立在《題辭》中說:“此手稿付新午收藏”。俞大綱《序言》說:“《散原先生手書詩稿》起民國八年己未,訖十五年丙寅,都如干篇,次第與刊本《散原精舍詩》同。惟稿本錄存《為海客索贈鼓娘詩》、《雪娘曲》、《庸庵尚書逸社第二集詩》、《庸庵尚書來游白下賦贈》、《寄題曹公亭》及《胡琴初母壽詩》等篇汰不入刊本,蓋一時酬答遣興之什,去取間有所經界也。”“先生詩造辭精眇,不茍下一字,侔色揣稱,務極深美之致,稿端竄異之跡斑然可征。穎悟之士,抽繹巧繪,宜有會心。”“先生書法法山谷,略參以北碑,不假鉤勒而幽姿古趣橫溢毫端”。按:此詩稿原件的收藏者陳新午為陳三立之次女,俞大維之妻。此書整理者及《序言》作者俞大綱為陳三立之內侄,俞大維之弟。
陳三立 ·國學 ·3.6萬字
凡十六卷。印度提婆設摩(梵Devas/arman,意譯天寂、賢寂)造,唐玄奘譯。又作說一切有部識身足論。略稱識身足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乃阿毗達磨六足論之一。本論說明識心與肉身相應具足,應如法修行。有七千頌,分為六品,即:目干連蘊、補特伽羅蘊、因緣蘊、所緣緣蘊、雜蘊、成就蘊。初品論破目干連之過去無體現在有體說,建立說一切有部之教義;第二品論破補特伽羅論者之有我說;第三品以下敘述教義,顯明我空法有之說。
(唐)玄奘 ·國學 ·13.4萬字
清鄭達撰。二十卷,僅存十三卷。成書于康熙年間。是書主要匯輯了南明永歷朝建立和滅亡的史料以及永歷、魯王諸政權的名臣傳記。書中之鄭成功海東事及陳永華、張名振等傳頗具史料價值。有海鹽朱氏舊藏抄本、上海圖書館藏桐城姚氏藏抄本、中華書局鉛印本、中華書局晚明史料叢書本。
(清)鄭達 ·國學 ·11.3萬字
《阿Q正傳》是魯迅創作的一部小說。該書有力的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敗等社會特點,有力地揭示了舊中國人民的生活場景和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病態。該書創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描寫了未莊流浪雇農阿Q,雖然干起活來“真能做”,但卻一無所有,甚至連名姓都被人遺忘的故事。
魯迅 ·國學 ·2.2萬字
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一千個漢字組成的韻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韻、不對仗的文字,被稱為“筆”,而非“文”)。
(梁)周興嗣 ·國學 ·1250字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廣泛,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王應麟 ·國學 ·1920字
《聲律啟蒙》是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啟蒙讀物。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
(清)車萬育 ·國學 ·8769字
明周高起著。周高起,江陰人,富收藏,精鑒賞,嗜茗飲,好壺藝。該書不分卷,載《檀幾叢書》等刊本,主要記述芥茶的品類、產地、制作等,其中述湖南南岳茶:“貢茶,即南岳茶也。天子所嘗,不敢置品。縣官修貢,期以清明日入山肅祭,乃始開園。采制視松羅、虎丘,而色香豐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下并記其采制、烹煎之法,頗為周詳。
周高起 ·國學 ·1643字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所著的一部政論性史書。全書共計10卷40篇。總結唐太宗時代的政治得失,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全書以君臣對答的方式,分類編撰貞觀年間唐太宗和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溫彥博、劉洎、馬周、戴胄、孔穎達、岑文本、姚思廉等四十五人的政論,方便后人參考前人經驗,以古為鏡,擇善而從。可能因為與作者吳兢同為諫臣的緣故,魏徵在書中的地位重要。吳兢完成此書之后曾經上呈給當時的皇帝唐玄宗,不料非但沒有得到贊賞,反而因此而被貶官。
吳兢 ·國學 ·8.6萬字
道教書名。原題“東方朔撰”,乃依托,蓋出于魏晉時之古道書。一卷。此書敘述道教靈山五岳(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恒山)四山(青城山、廬山、霍山、潛山)之形勝靈跡。仿山水上下曲折之狀繪制成圖。謂有此真形圖,則入山不迷,可避兵災毒害。并有道士入山書佩符圖之法。收入《道藏》第197冊。
東方朔 ·國學 ·4854字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從38章開始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春秋)老聃 ·國學 ·2.2萬字
明代詩文別集。吳儼(字克溫)著。其集初藏于家,直到萬歷十二年(1584)才由其孫吳士遇刊版。此版由王升、章煦及其仲孫達可刪節、編輯,故曰摘稿,凡4卷。其中詩2卷,文2卷。前有萬士和序,后有三升及達可跋。《四庫全書》正以此刻本為底本收錄。四庫館臣評其集說:“儼當何、李未出以前,猶守明初舊格,無鉤棘涂飾之習。其才其學,雖皆不及李東陽之宏富,而文章局度春容,詩格亦復嫻雅,往往因題寓意,不似當時臺閣流派,沿為膚廓。雖名不甚著,要與東陽肩隨,足相羽翼也。”(《四庫全書總目》卷171)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評論說:“儼文章莊重簡古,詩詞清麗可諷。”如《聽鄭伶琵琶》:“鄭伶名價重江東,五百梨園伎盡空。子夜猿啼殘月白,上林鶯老落花紅。江頭商婦愁無限,塞外明妃恨不同。可惜曹綱今去遠,何繇兩市斗西風。”可見其詩作的風格的確與其文稍有不同,較有文學色彩。
吳儼 ·國學 ·1.1萬字
一名《蒲江詞稿》、《蒲江居士詞》。詞別集。南宋盧祖皋撰。一卷。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自號蒲江居士,永嘉(今屬浙江)人。慶元進士。歷官池州教授,吳江主簿。嘉定中為秘書省著作郎,以軍器少監,直北門。權直學士院。工樂府。有《蒲江集》。傳世版本,有汲古閣刊本;北京圖書館藏南詞本;知圣道齋藏明抄南詞本;毛扆校本;《四庫全書》本;《永嘉詩人祠堂叢刻》本;朱祖謀《彊村叢書》本《蒲江詞稿》1卷,用南詞本;《全宋詞》收其詞96首。
盧祖皋 ·國學 ·1.8萬字
二卷。明袁袠(1502—1547)撰。袁袠字永之,號胥臺,吳縣(今屬江蘇)人。嘉靖五年(1526)中進士,選庶吉士。歷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廣西提學僉事等職。以病告歸,讀書于橫塘別業。著有《皇明獻實》、《袁永之集》等書。此書共二十篇,分別為《官宗》、《遴傳》、《簡輔》、《降交》、《誘諫》、《廣薦》、《崇儒》、《遺士》、《裁閹》、《汰異》、《距偽》、《抑躁》、《久任》、《惜爵》、《懲墨》、《節浮》、《革奢》、《正典》、《實塞》、《均賦》,所論皆指陳時弊,切中要害,毫無所隱。作者在自《序》中,以“鑿柄異用,竽瑟殊好,空言無益,祇增多口”之語,指斥不務政事的文臣武將。他在《距偽》篇中謂“今之偽者則不然:其所誦讀者,周孔之《詩》、《書》也;其所講習者,程朱之傳疏也;而其所談者,則佛老之糟粕也”。“黨同而伐異,尊陸以毀朱,不出老生之常談,庸人孺子皆知其非,而士之好名利,趨富貴者,方以為孔孟復出也”。即指斥姚江末流之弊。其他所論,亦皆憂時感事,發憤而作。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四庫全書》本等。
袁袠 ·國學 ·3.3萬字
一卷,舊題元吳澄著。其書以三百六十天,五天為一候,共七十二候,又以七十二候分屬二十四氣,各加訓釋。吳澄作《禮記纂言》,曾引唐《月令》,分著五日一候之義,但并未聞其著有此書。書中說多矛盾膚淺,故清儒多以為此書為好事者托名吳澄。
吳澄 ·國學 ·5980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趙鉞 ·國學 ·7.2萬字
日記體史學著作。又名《先王實錄》、《海上實錄》、《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書成于1674年至1681年間,按編年體詳細記載鄭成功自1649年至1662年間征戰南北、經營臺灣的史實。這些史實,多為作者身經目睹,或采自六官案牘,翔實可信。因作者職務之便,書中所記財政與軍政之事尤詳。鄭氏子孫后世秘藏此書。1921年在鄭氏故里南安石井鄉發現抄本,1931年影印行世。1958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將其收入《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出版。
楊英 ·國學 ·9.9萬字
綜合性醫書。3卷。舊題元朱震亨(丹溪)撰,明吳尚默校輯。全書160篇,以“陽有余,陰不足”學術思想為中心,論述氣、血、痰、郁諸般雜病特點。并依據《傷寒》、《金匱》,明辨類證。上卷首載評脈、審視、五臟、汗吐下溫水火刺灸八法等八篇,繼列傷寒、時行疫癘等六十七種病證;中卷首列傷寒方論、發明五味陰陽寒熱、傷寒湯丸藥性、雜病分氣血陰陽三篇,繼列惡寒、發熱等四十九種病證;下卷列咳嗽逆痰、積聚、消渴等三十二種病證和臟腑病及各部所屬藥性、音釋二篇。計有論述十三篇,一百四十八種病證。從基礎到臨床無不賅備。體現了“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術思想及以氣血痰郁論治雜病的特點。陳乾陽評論:“其文簡而旨奧衍……非《素問》弗道也”。可供研究朱氏學術思想及臨證參考。一說為二卷。有天啟元年刊本。
朱丹溪 ·國學 ·14.4萬字
本書(一冊一二零面七二、零零零字)不分卷,今據臺灣省立博物館所藏前淡水廳筑城案卷整理輯成。淡水廳設自清雍正元年,至道光年間始行建城。此輯起自道光六年十一月地方人士、鋪戶具呈吁嶼請城,以迄二十三年繕修水關及其他未竣工程,記載顛末綦詳。
佚名 ·國學 ·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