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聲無哀樂論
免費

晉人嵇康著,從聲音本性與情感特征的關聯上研究音樂本質的著作。同阮籍一樣,他們都去探究追尋“樂”的“自然”本體;與阮籍不同的是:嵇康從“養生論”角度去發掘,而“養生論”在阮籍的樂論中沒有什么地位。嵇康認為音樂可以養生,而養生的根本在于精神上的和,因此,嵇康認為音樂的本質就是“和”。《聲無哀樂論》的直接理論基礎是他的養生論。這種養生,與道家“全身保生”的養生不同,主要是“養神”即培養個體人格的獨立性。但是,《聲無哀樂論》又不是以“養生”為直接出發點的。他的直接出發點在于“養生”后面的“本體”——“和”。“和”不僅是“養生”而且也是“樂”的“本體”。人體有盛衰,“和”不變;音樂有“五音”,“和”常存。“樂”的“本體”—“和”,是永恒的常駐不變的,它本身沒有歡樂與悲哀可言。人之所以感到似乎“樂”有“哀樂”,是把現象與本體混為一談了。在嵇康看來,“哀樂”是人的情感的體現,是情感的特征,與“樂”的“本體”不是一回事,“心之與聲,明為二物”。但又有一定的聯系。”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如果你高興了,就從“和聲”中聽到歡樂;如果你悲哀了,就從“和聲”中聽到憂愁。其實,“和聲”還是“和聲”,它并不改變本性,還是如風一樣,自由吹拂。至于你感到“哀樂”那是你的情感使然,并非聲音使你“哀樂”。這一點,在美學上有重要價值。它強調了主體自身情感狀態在審美和藝術欣賞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審美感受的個體差異現象。“聲無哀樂”而人能感受哀樂,人有哀樂卻不能改變聲音,正說明聲音超越了哀樂,不被哀樂所局限。這正是藝術的本質。就是要使藝術超出有限而達到無限,使“至和之聲,無所不感”,“兼御群理,總發眾情。”

嵇康 ·國學 ·6697字

最新章節 第1章 2015-12-24 14:00:30
四巧說
免費

清代白話短篇人情小說選集。一函四冊,每冊一卷,每卷為一種短篇,共四篇,題“吳中梅庵道人編輯”,選編者姓名不詳。四種小說為:《補南陔》、《反蘆花》、《賽他山》、《忠義報》。其中第一、第二種與《八洞天》中所收相同,第四種《忠義報》也即《八洞天》中《勸匪躬》,其第三種《賽他山》實即《照世杯》中第一篇《七松園弄假成真》。此書各篇題目都如《八洞天》、《五色石》,以三字為名,復綴一聯為“總名”,然此書于目錄處又在每篇“總名”之后各分六段(正文中未分段),此與《八洞天》《五色石》不同,而與《照世杯》相類。如第一篇《補南陔》“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兒尸七年逢活兒”下分:“聞兇信仰天號哭”,“被妒忌舍身出家”,“嚴擇婿路逢才子”、“奏軍功父子偕榮”,“請修院一家會合”,“認繡裙幼子活來”六段。其第三種《賽他山》只是把《七松園弄假成真》中人名改換,其中將男主人公阮江蘭改成高涉川,揚州名妓畹娘改成潤容,阮江蘭之友張少伯改成何靖調,設騙局的應公子改成彭公子。并于結尾處加一段高涉川的話:“小弟前日若非吾兄激發,安有今日之榮?詩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吾兄之謂也。且吾兄又使小弟夫婦復合,不惟可比他山之石,實可賽他山之石也。”以點篇題。

梅庵道人 ·國學 ·5.4萬字

最新章節 第4章 忠義報 2015-12-26 22:02:27
三國史記
免費

朝鮮古代通史。金富軾著。1145年問世。1394年慶州府使金居斗等人出版的木刻本,是現存最古老的版本。金富軾(1075—1151),30歲中舉,歷任戶部尚書、平章事和元帥等重要文武官職。1147年受封為樂浪郡開國侯,是朝鮮史學的奠基人。除本書外,還參與編纂《睿宗實錄》、《仁宗實錄》,另有詩文集20多卷。本書用漢文寫成,共50卷。記敘前57年至935年的朝鮮歷史。分為三國本紀、年表和志、列傳3部分。1.三國本紀(1—28卷)。新羅本紀12卷,高句麗本紀10卷,百濟本紀6卷。新羅本紀是重點,敘述從酋長赫居世至敬順王共56王、992年的新羅歷史。高麗本紀記錄從酋長東明(朱蒙)至寶藏王共28王、705年的高句麗歷史。百濟本紀記敘從酋長溫祚至義慈王共31王、678年的百濟歷史。2.年表和志。年表(29—31卷)。從前57年至936年,按年代順序共記載新羅、高句麗、百濟三國105位國王(有的是酋長)在位的年表,并和中國諸朝的年代逐年對照。志(32—49卷)。是有關文化、經濟、地理、職官等方面的記事。3.列傳(41—50卷)。主要記述50個人物的事跡。大體分為貴族傳記、封建知識分子傳記和人民傳記三類。本書雖有某些缺點,如地名、人名、事件相互差錯,重要史實有所遺漏。書中記載的高句麗第10代王經中國學者考證亦非真實。但由于朝鮮三國時代的其他古籍一本也未流傳下來,使本書成為研究朝鮮古代歷史最寶貴的資料。

金富軾 ·國學 ·32.2萬字

最新章節 第51章 2015-12-27 00:56:23
成實論
免費

梵名Satyasiddhi-s/a^stra。凡十六卷。又作誠實論。訶梨跋摩(梵Harivarman)著,鳩摩羅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至十四年(411~412)間譯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二冊。為成實宗之根本經典。“成實”即“成四諦之實”之意。論中說明宇宙各種現象之存在皆為無實體之假象,最后終歸于空,修如是觀可體解四諦之理,以八圣道滅除所有煩惱,最后到達涅槃。內容分發聚(序論)、苦諦聚、集諦聚、滅諦聚、道諦聚(以上為本論)等五聚,計二零二品。發聚共三十五品,先論述佛、法、僧三寶,后說造論之理由及四諦之法義,并列舉佛教有關有相、無相等十種重要異說,以示明本論之立場。苦諦聚共五十九品,說明五受陰(五取蘊)之苦,并詳敘色、識、想、受、行。集諦聚共四十六品,說明苦因與業、煩惱。滅諦聚共十四品,披瀝本書獨特之見解,即謂滅盡假名心、法心、空心等三心,可達于涅槃之境界。道諦聚共四十八品,說明滅苦而實現涅槃之方法,為禪定與智慧。其中,智乃空無我之真智,系滅煩惱后所得者;此外,復言及空與無我之實踐。本論之立場取二世(過去及未來)無論、性本不凈論、無我論等,且說人法二空;全書之教說不僅網羅部派佛教(小乘佛教)重要教理,亦含有大乘之見解;又多立于經量部之立場,以排斥說一切有部之解釋。在佛教史上,被認為是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過渡時期之重要著作。古來對本論究竟為大乘或小乘時有爭論,如南朝梁代之三大法師站在般若、法華、涅槃諸經立場,判定本論為大乘論,嘉祥大師吉藏一派則斷定本論為小乘論。南北朝時一度出現專講此論之成實學派。

鳩摩羅什 ·國學 ·20.7萬字

最新章節 第50章 2015-11-20 18:56:02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滕州市| 林西县| 武陟县| 佛坪县| 肃南| 穆棱市| 盖州市| 伊川县| 岗巴县| 城市| 太谷县| 冷水江市| 师宗县| 和田市| 洛南县| 栾城县| 玉树县| 台东县| 平利县| 汕尾市| 武汉市| 璧山县| 东源县| 青浦区| 张家界市| 沅陵县| 莱西市| 余姚市| 方山县| 阿克陶县| 布尔津县| 班戈县| 咸丰县| 汾阳市| 仲巴县| 象山县| 枞阳县| 舟曲县| 焦作市|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