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儒門事親【元張從政】

大小便不通

凡小兒大小便不通,《內(nèi)經(jīng)》謂三焦約。約者不行也,可用長流水煎八正散時(shí)時(shí)灌之,大小便利則止。若不因熱藥所攻而致此者,易治;或因多服熱藥而燥劇至此者,非惟難治,不幸夭耳。亦可用蜜水調(diào)益元散送通膈丸。

淋瀝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閉癃,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diào)下。八正散、石葦散,依方服用。此三藥皆可加減服之。

小兒病沙石淋及五種淋瀝癃閉,并臍腹痛,益元散主之,以長流水調(diào)下。蓋因熱在膀胱,燥其津液,故俗謂冷淋者,天下之通弊也。五淋散減桂加益元散,名曰淡滲散。

嬰童百問【明魯伯嗣】

議曰:調(diào)理嬰孩傷寒,體熱頭目昏沉,不思飲食,夾駕夾食,寒熱,大小便閉濇不通,煩躁作渴,冷汗妄流,夾積傷滯,膈滿脹急,青黃體瘦,日夜大熱,及療傷風(fēng)、傷暑、驚癎、客忤、腎臟疳氣等熱,并宜脫甲散主之。亦可服大連翹湯加大黃、神芎,治小兒驚風(fēng)積熱,大小便濇滯,其效尤速。又掩臍法:用連根蔥一根,不洗帶泥土,生姜一片,淡豆豉二十一粒,鹽二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綿扎定,良久氣透自通,不然另換一劑。小便不通亦可。

大便不通

議曰:小兒大便秘,乃是肺家有熱在里,流入大腸,以致秘結(jié)不通乃實(shí)熱也,當(dāng)以四順清涼飲加柴胡。熱甚者加山梔、黃芩流利之。其表里俱熱者,面黃頰赤,唇燥口干,小便赤濇,大便焦黃,無汗者,先解表以柴胡散汗之;解后大便秘或肚疼者,以清涼飲、大柴胡湯、承氣湯皆可下之。積熱者,神芎丸尤妙。

小便不通

湯氏云:凡小兒小便不通,皆因心經(jīng)不順,或伏熱,或驚起,心火上攻,不能降濟(jì),腎水不能上升,故使心經(jīng)愈熱,而小腸與心合,所以小便不通,木通湯主之,甚者八正散。又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梔子仁散主之。積熱者,神芎丸效。

遺尿

巢氏云: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于水故也。腎主水,腎氣下通于陰。小便者,水之余也。膀胱為津液之府,既冷氣衰弱,不能約水,故遺尿也。楊氏云:小兒尿床,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里自出,宜破故紙散治之。益智之劑,亦不可闕。

尿白濁

湯氏云: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jié),過傷于脾,故使清濁不分,而尿白如米泔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宜疏脾土,消食化積,通利小腑也,茯苓散主之。三棱散、消食丸可選而用之。分清飲亦可服。

便血臟毒

議曰:兒生七日之內(nèi),大小便有血出者,此由胎氣熱盛之所致也。母食酒面炙煿熱物,流入心肺,兒在胎內(nèi),受其熱毒,亦傳心肺。且女子熱入心,故小便有之;男子熱入肺,故大腸有之。血出淡淡,有似胚水,盛則其血加鮮。凡遇有此不可以他藥,只以生地黃根取自然汁,入蜜少許和勻,溫溫與服,移時(shí)自安,男子皆效,甘露飲宜兼與服。茅根、茅花煎濃湯服亦效。犀角地黃湯亦可服。臟毒聚金丸用之效。地黃丸亦可用。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脫肛并痔證

湯氏方治脫肛,大腸自糞門出,宜用蔥湯熏洗令軟,款款送上。此因?yàn)a利得之者,方可服瀉利之藥,然后用槐花等藥。又有用一味五倍子煎湯,入(石卜)硝熏洗而縮者;又有用真蒲黃碾極細(xì),以豬膽拌勻敷肛門上而入者。《全嬰方》用濇腸散。兼有痔證腫痛者,用黃丹、滑石等分,井水調(diào)涂即消;并用鉛白霜半錢,片腦半字,好酒調(diào)敷腫處甚佳。黃連解毒湯亦可服。用苦參湯洗亦效。亦有密陀僧、白礬、片腦末敷上,更用荊芥、防風(fēng)等項(xiàng)洗之。用生瓜蔞根者效。

五淋

巢氏云:小兒諸淋者,腎與膀胱熱也。膀胱與腎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腸,下于胞,行于陰為小便也。膀胱熱則津液內(nèi)涸,水道不通,停積于胞,腎氣熱則濇,故令水道不利,小便淋瀝,故謂之淋。其狀小便出少而數(shù),其小腹急痛引臍是也。又有石淋、氣淋、熱淋、血淋、寒淋,五淋形證,各有說焉。

其石淋者,淋而出砂石也。腎與熱所乘則化為石,小便莖中痛,尿不能卒出,時(shí)自痛引,膀胱里急,砂石從小便而出也。

其氣淋者,腎與膀胱受肺之熱氣則脹,氣為熱所乘,故流入膀胱,則氣壅不散,小腹氣滿,水不宣利,故小便濇而成淋也。

其熱淋者,三焦有熱氣,得于腎與膀胱,故熱氣流入于胞而成淋也。

其血淋者,是熱之盛,甚則尿血,謂之血淋。心主血,其熱甚者,血則散漫失其常經(jīng),滲溢入胞而成血淋矣。

若寒淋者,其病狀先寒戰(zhàn),然后尿是也。小兒取冷過度,下焦受之,冷氣入于胞,正氣交爭,寒氣正氣相勝則戰(zhàn),寒氣解,故得小便也。

治淋之法,金砂散立效。五苓散、木通散等劑,機(jī)變用藥,必可求痊。導(dǎo)赤散亦效。與大方脈相參用藥,不亦可乎?

明醫(yī)雜著【明王綸】

大小便白

小兒大小便,時(shí)時(shí)審看小便如米泔,或澄停少頃,變作泔濁,此脾胃濕熱也。若大便油白色,或如魚凍,或帶紅,或色黃黑,此積滯濕熱也,宜理脾消滯,清中宮,去濕熱,節(jié)飲食。若忽然變青,此是變蒸也,不必用藥。若久不愈,用補(bǔ)脾制肝藥一二服,亦不宜多用。

【注 按小便如泔,或大便泔白,宜用肥兒丸。若積滯黃黑,宜用四君子加黃連、木香。若色青日久不復(fù),或兼泄瀉,或兼腹痛,當(dāng)用六君子加木香、芍藥。若肌體色黃,小便不利,發(fā)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色者,須用梔子茯苓湯。】

古今醫(yī)統(tǒng)【明徐春甫】

遺尿

小兒遺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約于水,故遺尿也。又有尿來者,亦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胞里自出,謂之尿來也。用破故紙散、益智仁散、雞腸散服。

保嬰撮要【明薛鎧】

遺尿

腎主水,與足太陽相為表里。經(jīng)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臥則陽氣內(nèi)收,腎與膀胱之氣虛寒,不能約制,故睡中遺出,《內(nèi)經(jīng)》謂膀胱不約為遺溺是也。用破故紙散、益智散、雞腸散之類主之。亦有熱客于腎,干于足厥陰之經(jīng),廷孔郁結(jié),而血?dú)獠荒苄ǎ瑒t痿痹而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而漩溺遺失者,用六味地黃丸。虛熱亦用前丸。脾肺氣虛者,用補(bǔ)中益氣湯加補(bǔ)骨脂、山茱萸。

證治準(zhǔn)繩【明王肯堂】

大小便不通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大小便閉濇者為何?答曰:乳食失度,使之四大不調(diào),滋味有貪,遂乃五臟受病,甘甜聚食,咸酸滯涎,食滯留結(jié)于腸胃,風(fēng)壅漬癖于心肺,氣脈不順,水谷不行,不壅逆于上焦。即秘結(jié)于下部,小兒不知疼痛,莫說因由,驚啼叫以頻頻,但怒脹而不乳,不知孩兒痛刺連臍,則面色青黃,但按脈息與治。若不見病源,只依外變用藥,安能克效?

大便不通

此因乳母或兒膏粱積熱,及六淫七情,郁火傳兒為患者,用清邪解郁之劑。稟賦怯弱,早近色欲,大便難而小便牽痛者,用滋補(bǔ)肺腎之劑。《褚氏遺書》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則四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老人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nèi)敗,精已耗而復(fù)竭之,則大小便牽痛如淋。今童子即有此患,益見今人所稟,與古人大徑庭矣。人之氣血厚薄既殊,而醫(yī)之用藥療法,又豈可泥執(zhí)古方而無加減之變乎?

小便不通

嬰兒小便不通者,有陰陽二證:陰閉者為冷濕乘虛入里,因而不通,名曰陰閉,以白芍藥湯加南木香;及用炒鹽以絹帕兜,令帶熱熨臍四圍;并投五苓散入靈砂末,鹽湯空心調(diào)服,其效尤速。陽閉者,因暴熱所逼,濇而不通,名曰陽閉。又有癃閉與淋不同。《內(nèi)經(jīng)》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蓋癃者,乃內(nèi)臟氣虛,受熱壅滯,宣化不行,非濇非痛,但閉不通,腹脹緊滿,但以(口父)咀五苓散加車前、燈心之類,及投木通散、玉露飲、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貼姜豉餅于臍上取效,不拘陰陽二證,悉能療之,并與萬安飲尤妙。

東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氣在血之異。夫小便者,足太陽膀胱之所主,長生于申,申者金也,金能生水,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治法用清燥金之正化氣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扁蓄之類,皆為淡滲,能泄肺中之熱,而滋水之化源也。若不渴,熱在下焦,是熱濇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竊謂前證,若津液偏滲于腸胃,大便瀉利而小便濇少者,宜分利。若熱蘊(yùn)于下焦,津液燥而小便不行者,宜滲泄。若脾胃氣濇,不能通調(diào)水道者,宜順氣。若乳母肝心二經(jīng)有熱者,用梔子清肝散;肝經(jīng)怒火者,用柴胡梔子散。若因父母曾服燥劑而致者,用四物、麥門、甘草。數(shù)而黃者,用四物加山茱萸、黃蘗、知母、五味、麥冬。肺虛而短少者,用補(bǔ)中益氣加山藥、麥門。陰挺痿痹而頻數(shù)者,用地黃丸。熱結(jié)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脾肺燥不能化生者,用黃芩清肺飲。膀胱陰虛,陽無以生而淋瀝者,用滋腎丸。若膀胱陽虛,陰無以化而淋瀝者,用六味丸。若因乳母厚味酒面積熱者,用清胃散、五淋散,仍參諸淋覽之。

遺尿

《原病式》云:遺尿不禁者為冷。《內(nèi)經(jīng)》云:不約為遺溺。仁齋曰: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腎主水,膀胱為津液之腑,腎與膀胱俱虛而冷氣乘之,故不能約制其水,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里自出者,謂之尿床。此皆腎與膀胱俱虛而挾冷所致也,以雞腸散主之。

曾氏云:心腎傳送失度,小腸膀胱之關(guān)鍵不能約束,有睡夢而遺者,皆是下元虛冷所致。亦因稟受陽氣不足,用《三因方》家韭子丸治之,及參苓白朮散、補(bǔ)腎地黃丸。然又當(dāng)實(shí)土以存水,乃免滲泄之患。所謂補(bǔ)腎不如補(bǔ)脾是也。平胃散倍加益智仁銼碎,姜棗燒鹽煎,空心溫服。

尿白便濁

《全嬰方》云:小便初出微赤,良久白濁者,乃熱疳之邪也。初出黃白久白濁者,乃冷疳之候也。冷者,益黃散主之;熱者,牛黃丸主之;冷熱者,蘆薈丸主之;純下白濁者,厚樸丸主之;諸失津液欲成疳而小便白者,茯苓散主之。

小便如泔,或良久變白,亦有脾虛食積濕熱下注者,先用茯苓散五七服,次用四味肥兒丸。若乳食少思,或肚腹脹,大小便頻數(shù),此脾虛元?dú)庀孪菀玻梦逦懂惞ιⅲτ盟奈斗蕛和琛H趔w肥色黃,小便不調(diào),發(fā)黃脫落,鼻下瘡痍,嗜土少食,大便青褐者,用梔子茯苓湯,仍審其乳母飲食七情治之。

諸淋皆腎虛所致,腎與膀胱為表里,至水下入小腸,通于胞行于陰而為溲。腎氣通于陰,下流之道也。淋有五名:曰膏,曰冷,曰熱,曰血,曰石。各具于后。

膏淋,見小便有肥脂似育,而浮于小便之中,此腎虛不能制其肥液而下行也。

冷淋,先戰(zhàn)栗而后小便,此亦腎虛而下焦受冷,冷氣入胞,與正氣交爭,故小便濇而戰(zhàn)栗。

熱淋,下焦有熱,熱氣傳于腎,流入于胞,其溺黃多而濇,間有鮮血而同來者。

血淋,熱之極也。心者血之主,外行經(jīng)絡(luò),內(nèi)行臟腑,熱盛則失其常道,心與小腸為表里,故下流而入于胞,則為血淋。

石淋,腎主水,水結(jié)則化為石,腎為熱所乘,遇小便則莖中痛,不得流利,痛引小腹,則沙石從小便出,甚至塞痛,令人昏悶,遍身有汗而后醒,此痛之使然。蓋五淋者,雖曰腎虛所致,然小腸為受盛之府,氣通于膀胱,膀胱為津液之府,氣通于腎,余化下流而不通,皆曰腎氣不足,熱入膀胱,水道濇而不利,出入起數(shù),臍腹急痛,蘊(yùn)作有時(shí),或如豆汁膏血,并以局方五淋散下龍腦雞蘇丸,自然平愈;及香芎丸、補(bǔ)腎地黃丸與之,疏導(dǎo)補(bǔ)益為上。

夫淋有五;石淋者,腎熱化石,內(nèi)塞水道,痛引膀胱。氣淋者,肺氣壅熱,小腹脹滿,小便濇滯。熱淋者,三焦有熱,傳入腎膀胱,流入于胞,小便赤濇。血淋者,心熱血散,失其常經(jīng),溢滲入胞。寒淋者,膀胱氣冷,與正氣交爭,寒戰(zhàn)氣解是也。亦有因妊母肝熱,及乳母恚怒者,當(dāng)分五臟蓄熱治之。若心臟有熱者,導(dǎo)赤散加黃連。肝臟有熱者,柴胡梔子散。大便不通,瀉青丸。脾臟有熱者,瀉黃散。脾氣不足者,異功散。脾氣下陷,補(bǔ)中益氣湯。肺臟有熱者,瀉白散。肺氣虛熱者,異功散加炒黑山梔。腎臟有熱者,地黃丸。或因乳母肝經(jīng)熱者,用梔子清肝散。恚怒者,用柴胡清肝散。乳母厚味者,用加味清胃散。心小腸熱者,用清心蓮子飲。或兒早近色欲,小便濇滯或作痛,及更去后大小便牽痛者,皆屬肝腎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補(bǔ)印益氣湯加牛膝、車前、肉桂;未應(yīng),當(dāng)參五臟所勝。不可輕用滲泄寒涼之藥,大損胃氣,仍參前大便不通證覽之。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宋撰人未詳】

大小便論

小便大便有秘濇者,有不通者,皆由臟腑有熱乘于腸胃,胃熱則津液少,少則糞燥結(jié)實(shí)而大便難下。則為秘濇,甚則不能便,乃為不通也。小便有滴瀝者,有不通者,由小腸與膀胱有熱,二經(jīng)俱主水,水入小腸,傳于膀胱,循水道出而小便也。熱氣乘之,則水耗少而行濇,故滴瀝而下也。甚者,水道干而不通也。若熱入小大腸,則壅滯不得宣利,故大小便俱不通也。

五淋論

淋病有五:一曰熱淋,即血淋;二曰寒淋,即膏淋;三曰氣淋;四曰勞淋;五曰有淋。五淋之中,小兒有所患者,惟寒熱氣之三證外,勞石二證極虛所致。小兒未親色欲,故無患者,恐兒本怯腎弱者有之,亦千中無一矣。今并具五淋之證于下。

熱淋者,因熱乘小腸膀胱,二經(jīng)皆主水,水入小腸,傳于膀胱,行于水道,壯于陰中而為小便也。故陰為水液之路,膀胱為津液之府,熱則水道燥煿,水濇行濇,致水道不利,小便淋瀝,因名曰淋。其候出少而起數(shù),小腹急痛,引臍連莖中痛也。熱甚者溺血,故亦曰血淋。血得熱則流散,滲入于胞,隨淋溺而下也。

寒淋者,因寒冷干于二經(jīng)而作。其候先寒戰(zhàn)而后溺之,是邪氣與正氣交爭也。寒氣勝則發(fā)寒戰(zhàn),正氣勝則寒戰(zhàn)解而得溺,溺則出少濇滯,小腹連莖中而痛。寒甚者,溺白如稀膏,故亦曰膏淋。亦如痢下,熱則便血,寒則便膿也。痢下者,寒熱搏于大腸也。今淋者,寒熱搏于小腸也。

氣淋者,小兒因怒而啼,氣入二經(jīng),留滯不散,邪正相搏,胞內(nèi)氣脹,其候每溺則臍下憋膨,水道濇不能下,莖中相引而痛,常有余瀝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于陰,水道干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里,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shù)而下,水道干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nèi),數(shù)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勞淋者,因腎虛精竭,氣通于陰,水道干濇之所為也。腎與膀胱為表里,今腎虛精竭,則膀胱亦虛,不能約制其水,故水液頻數(shù)而下,水道干燥,則不能通利,其候尿留莖內(nèi),數(shù)起不出,引小腸連莖而痛也。

石淋者,小者為沙,大者為石。皆云腎主水,水為熱結(jié),化而為石,其言雖近而不知其本也。且腎有二臟,左者為腎,右為命門,主水而為壬。《圣濟(jì)經(jīng)》云:壬者一水一石之謂歟。不知一水一石之道,未達(dá)生化之妙,本太一精真在上,兆于水,立于石,是腎中本有真之物也。患者,乃真精化而真物出焉。其候沙石從水道出,塞痛悶絕,故痊者鮮矣。

地膚子湯 【 《千金方》】  治小兒熱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則濇痛不出,出少如血,須臾復(fù)出。

地膚子 瞿麥 知母 黃芩 枳實(shí) 升麻 大黃十八銖 冬葵子 豬苓各六銖 通草 海藻 橘皮各三銖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兒服一合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兒一合半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兒二合為三服,四十日兒以此為準(zhǔn),五十日以上七歲以下以意加藥益水。

大黃丸 【 《小兒直訣》,下同】  治風(fēng)熱便秘飲水。

大黃一兩,酒洗蒸曬 炙草二錢五分 川芎 黑牽牛各五錢,半生半炒

右為末,糊丸麻子大,每服數(shù)丸,溫蜜水下。薛己曰:按前方乃內(nèi)疏之峻劑,審其因果屬臟內(nèi)實(shí)熱,方可用。

脫甲散 【 《嬰童百問》,下同】  治大小便不通。

柴胡 當(dāng)歸 膽草 白茯各二錢半 知母 炙草 川芎各三錢 人參二錢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連須蔥白帶土三寸,煎至半盞,溫服,不拘時(shí)。

大連翹湯 治二便閉結(jié)。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當(dāng)歸 赤芍藥 防風(fēng) 蟬蛻 柴胡 活石 甘草炒,各一錢 山梔子 黃芩各五分

右銼細(xì),每服一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為佳。

神芎丸 治二陰并閉。

生大黃 黃芩 生牽牛末各二兩 滑石四兩 黃連 薄荷 川芎各半兩

右為細(xì)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后溫水下。一方加蒲黃,止血證用。

掩臍法 治大小便不通。

海螄四十九粒 蔥根七個 黑豆七個 鹽少許

右同研爛,捏成一餅,烘熱放臍上,以帛扎定,久則自通。

四順清涼飲 通順大腸,令無壅閉。

赤芍藥 當(dāng)歸 生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口父)咀,三歲以上,每服一錢,水一盞,煎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fēng)邪,加去節(jié)麻黃。中風(fēng)體強(qiáng),眼睛上視,加獨(dú)活。量兒大小虛實(shí)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柴胡散 治大便不通。

石膏 黃芩 生甘草 赤芍藥 葛根各一分 麻黃去節(jié) 柴胡各半兩

右(口父)咀,三歲兒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生姜少許,蔥白三寸,豉二十粒,煎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出汗為效。治熱嗽,加杏仁、五味子各二錢。

大柴胡湯 治大便閉結(jié),蓄熱于內(nèi)。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 赤芍藥各三錢半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二錢五分 枳實(shí)麩炒,半錢

右(口父)咀,加姜棗煎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大承氣湯 治邪熱結(jié)于胃中,及停宿積不去。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樸一兩 枳實(shí)二枚

右銼散,每服三字,姜三片,煎服。

輕號散 治小兒初生,大便不通。

輕粉一分 蜜少許

右以熱湯調(diào)開,蜜糊輕粉點(diǎn)兒口即通,與一二次,再不可與。

木通湯 治小便不通,小腹疼痛。

木通 滑石各一兩 黑牽牛半兩,炒

右(口父)咀,燈心蔥白煎去滓,大小加減以意。

八正散 治小兒小便赤濇不通,熱淋血淋之證。

車前子 瞿麥 滑石末 大黃濕紙裹煨 山梔 扁蓄 木通 生甘草

右銼散,每二錢,水一盞,入燈心煎七分,去滓溫服,食后臨臥,小兒量力少少與服。

蔥號散 治七日小便不通。

蔥白三四寸 人乳

右件同搗如泥,付兒口內(nèi),即與乳下。

梔子仁散 治小兒小便不通,臍腹脹悶,心神煩熱。

梔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兩 生甘草減半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五分去滓,不拘時(shí)溫服。

茯苓散 治小兒尿白如米泔,因乳哺失節(jié)傷脾,致使不分清濁而色白也,久則成疳,亦心脾伏熱兼而得之。

三棱 蓬朮煨 砂仁 赤茯各半兩 青皮 陳皮 滑石 甘草微炒,各二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麥門冬燈心煎湯調(diào)下。

三棱散 治小兒尿白者,由乳哺不節(jié),過傷于脾,故使不分清濁而白也,久則成疳,宜疏土消食化積。

三棱 蓬朮煨,各一兩 益智仁研 生甘草 神曲炒 麥芽炒 橘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diào)下。

分清飲 治通心氣,補(bǔ)漏精。治小便余瀝,并赤白濁。

益智仁 川萆薢 菖蒲鹽炒 天臺烏藥各等分

右為細(xì)末,入些子鹽,空心服,或燈心煎湯調(diào)下。可加茯苓、白芍藥。

金砂散 治小便淋瀝不通。

郁金 海金砂 滑石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三歲兒一錢,煎地膚子湯調(diào)下,燈心木通湯亦可。一方用冬瓜汁煎,最治小兒實(shí)熱,小便不通,淋瀝并渴。

立效散 治小兒諸淋不通,莖中疼痛。

木通 生甘草 白孩兒花名王不留行 胡荽 滑石 海金砂 山梔 檳榔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服。

破故紙散 治小兒夜間尿床,由膀胱冷,夜屬陰,小便不禁,睡里自出。

破故紙

右一味炒為末,熱湯調(diào)下。一方用黃蘗湯調(diào)下。

益智散

生益智 白茯苓去皮 茯神去皮,等分

右為細(xì)末,空心清茶調(diào)下。亦治白濁。

又方

五倍子一半生,一半燒存性

右為末,雪糕為丸,每服三十粒,米飲下。

甘露飲 治小兒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濇,或時(shí)身熱,并皆治之。

熟地黃 麥門冬去心 枳殼去穰 炙草 茵陳 枇杷葉蜜炙 石斛 黃芩 干地黃 天門冬去心焙,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仍量歲數(shù)加減服。

聚金丸 治大便下血。

黃連四兩,一兩水浸曬,一兩炒,一兩炮,一兩生用 黃芩 防風(fēng)各一兩

右件為細(xì)末,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量意加減,以米泔浸枳殼水下,不拘時(shí)候。夏月入大黃一兩,三時(shí)不須用。或枳殼為末,入前藥為末亦效。小兒丸菉豆大。亦治血痢。

犀角地黃湯 治大便黑。

生犀角如無以升麻代之 丹皮去骨,各一兩 生地黃半斤 芍藥七錢半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服。

千金地黃丸 治心熱腸風(fēng),臟毒去血。

黃連四兩粗末 生地黃半兩,研取汁連滓

右二味拌勻,日中曬極干為末,蜜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麥門冬湯下,量大小加減。

桃仁承氣湯 治大便瘀積,下鮮血或黑。

大黃四兩 桂皮 生甘草 芒硝各二兩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雙仁,諸本皆同,惟外書用一百五十

右銼散,每三錢,水煎服,以快利為度,未利再投。

濇腸散 治小兒久痢,大腸脫出不收。

訶子炮 赤石脂 龍骨

右為末,臘茶少許和藥,摻腸頭上,絹帛揉入。又治痢,米湯調(diào)。又用五倍子焙為末,入茶,依前方用。

丹石散 治外痔如神。

黃丹 滑石各等分

右為細(xì)末,新汲水調(diào)涂,日三五上。

勝雪膏 治隨腸番花鼠奶等痔,熱痛不可忍,或已成瘡者,并皆治之。

片腦 鉛白霜

右件各半字,用好酒少許,研成膏子涂之,隨手輒愈。

黃連解毒湯 治痔漏下血,大腸火證。

黃連三錢 黃蘗半兩 梔子四個,擘 黃芩一兩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六分,去滓服。

苦參湯 治脫肛并痔。

枳殼 黃連 大黃 生甘草 荊芥 苦參 赤芍藥 黃芩各等分

右銼散,每用五錢,以車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又方

生瓜蔞根

右研粉,豬油溫暖挼入;又用萆麻子貼頭頂上,腸即入,便去萆麻。

赤石脂散 【 《醫(yī)學(xué)綱目》】  治小兒因痢后努躽氣下,推出肛門不入。

真赤石脂 伏龍肝各等分

右為細(xì)末,每用五分,敷肛頭上,頻按入。一方加白礬。

錢氏郁李仁丸 【 《證治準(zhǔn)繩》,下同】  治小兒大小便不通,并驚熱痰實(shí)欲得溏動者。

川大黃去粗皮,取實(shí)者銼,酒浸半日,控干炒為末 郁李仁去皮,各一兩 滑石半兩,研細(xì)

右先將郁李仁研成膏,和大黃、滑石,丸如黍米大,量大小與之,以乳汁或薄荷湯下,食前。

犀角丸 治小兒風(fēng)熱,痰實(shí)面赤,大小便秘濇,三焦邪熱,臟腑蘊(yùn)毒,疏導(dǎo)極穩(wěn)。

大黃二兩,酒浸切片,以巴豆去皮一百個,貼在大黃上,紙裹飲上蒸三次,炒令黃焦,去巴豆不用 生犀末一分 人參去須切 枳實(shí)去瓤炙 檳榔各半兩 黃連一兩

右為細(xì)末,煉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臨臥熟水下,未動加丸數(shù)。

芍藥散 洽大小便下藥不通者。

芍藥 大黃 甘草炙 當(dāng)歸 (石卜)硝各三分

右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瓦器中煎至半盞,去滓服,即通。

吉氏治二便不通方

甘草節(jié)炮 槐花洗,各一兩

右件末,每服一錢,茶半錢,湯點(diǎn)下。

又方

滑石一大錢 燈心一握

右以水二碗,煎至一盞,溫服。《子母秘錄》用蜂房燒末,酒服一錢,日再。

握宣丸 治小兒便難燥結(jié),或服濇藥,腹脹悶亂,命在須臾,可用此方,不移時(shí)大小便自利。

巴豆一錢半 硫黃 良姜 附子 檳榔 甘遂各等分

右為細(xì)末,粟米飯和丸如菉豆大,用椒湯洗,小兒男左女右手握之,用綿裹定,看行數(shù)多少,將藥洗去,不用即止。

圣惠芎黃散 治小兒大便不通,腹脅煩悶。

大黃銼微炒 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各三分 川芎藭半兩

右件藥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溫水半盞調(diào)服,量大小以意分減,以利為度。兼治大小便不通。

雞腸散

雞腸一具,男用雌女用雄,燒存性 牡蠣 茯苓 桑螵蛸炒,各五錢 桂 龍骨各二錢半

右為極細(xì)末,仍以雞(月坒)胵一具,雞腸一具,燒存性,研極細(xì)末,每用前藥末一錢,用溫酒調(diào)化,食前服。

張氏雞腸散 治因膀胱有熱,服冷藥過多,小便不能禁止,或遺尿病。

雞腸草 龍骨 麥門冬去心焙 白茯苓 桑螵蛸各半兩 牡蠣粉七錢半

右件藥搗為粗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按此與前方蓋一方而傳寫之訛,竊謂用雞腸較是,而張氏、婁氏、薛氏皆主用草,今兩存之。

五淋散

赤茯苓去皮 赤芍藥炒 山梔子去殼 甘草 當(dāng)歸 黃芩炒 車前子 淡竹葉 燈心 木通去皮節(jié) 滑石水飛 葵子 葶藶炒

右(口父)咀,用蔥白一莖,水煎,入車前草杵搗取汁,用五苓散調(diào)化,食前服;或硝石末調(diào)化服。白淋,白茅根燈心煎湯服。有氣淋小腹脹滿,尿后有余淋,木通煎湯服。熱淋小便赤而淋瀝,臍下痛,新水煎服,或黃芩煎湯服。石淋莖內(nèi)痛,尿濇有砂石,令人悶絕,滑石隔紙炒焦為細(xì)末,葵子煎湯服。

五淋散 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如膏,或熱怫便血。

赤茯苓六錢 當(dāng)歸 甘草各五錢 赤芍藥 山梔子各二錢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小盞,入燈心煎服。

導(dǎo)赤散 治小兒血淋。

坐地黃 木通各二錢 黃芩 生甘草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井水入燈心煎服;仍以米飲調(diào)油發(fā)灰,空心灌下。

葵子散

葵子 車前子 木通 桑白皮炒 瞿麥 赤茯苓 山梔子 炙甘草各等分

右,水一盞,煎服。

香芎散 治諸淋證,若患風(fēng)閉尤效。

香附鹽水炒 川芎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海金砂 滑石 枳殼泡去穰麩炒黃 澤瀉 石葦去老皮梗取葉 檳榔不過火,各二錢半

右銼曬為末,糯米粉煮為清,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三丸至五十五丸,或七十七丸,并用麥門冬熟水空心送下。若小便濇痛,滴三五點(diǎn)者,取流水用火微溫,入鹽少許,調(diào)勻,空心咽下。

清心蓮子飲 治小兒小便赤濇,或欲成淋,并宜服之。

黃芩 車前 炙草 麥冬 地骨皮各半兩 黃芩蜜炙 白茯苓 蓮肉去心 人參各七錢半

右銼碎,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服。如發(fā)熱,加柴胡、薄荷。

血淋神效方

紫草 連翹 車前子各等分 水煎服。

又方

海螵蛸 生地黃 白茯苓

右等分為末,柏葉、車前草煎湯調(diào)下。

氣淋方

赤芍藥一兩 檳榔一枚,面裹煨

右為末,燈心同棗子煎湯下。

石燕丹 治小便淋濇痛悶。

石燕燒赤醋淬細(xì)研 瞿麥 滑石各一兩 木通銼 海蛤細(xì)研,各半兩

右伴搗羅為細(xì)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以蔥白湯下,食前,量兒大小加減。

石葦散 治諸淋濇,水道中痛,臍下妨悶。

石葦去毛一兩 葵子 木通 赤茯各半兩 車前子 瞿麥 榆白皮 滑石 甘草各二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量兒大小加減。

葵子散 治腎熱水結(jié),化為石淋,甚者水道中濇,痛不可忍。

冬葵子一兩 石楠 榆白皮銼 石葦去毛 木通銼,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以蔥白湯調(diào)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滑石散

滑石 瓜蔞根 石葦去毛,各等分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錢,煎大麥飲清下,日二服,量兒大小加減。

蒲黃散 治膀胱熱甚,血淋水道濇痛。

蒲黃 冬葵子 生地黃各半兩

右件藥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量兒大小加減。

君樸丸 治小兒小便白濁,久則黃瘦,不長肌肉。

使君子煨去殼 厚樸制 黃連各一兩 木香三錢

右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湯下。

香砂丸 治嬰孩小便白濁。

香附子炒,一兩 縮砂去殼,五錢 三棱煨 蓬莪朮煨 陳皮 麥芽炒 蘆薈各五錢

右為極細(xì)末,煮面糊丸如黍米大,用米飲鹽湯,食前服。

捻頭散 治小便不通。

元胡索 川苦楝各等分

右同為細(xì)末,每服半錢或一錢,捻頭湯調(diào)下,量大小多少與之,食前服。捻頭湯即沸湯中滴油數(shù)點(diǎn)者是。

冬葵子散 治小兒腹急悶。

冬葵子一兩 木通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煎。

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悶亂者。

葵根一握,銼 滑石 木通各一兩 牽牛炒,五錢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大盞,入燈心蔥白各少許,煎六分,去滓放溫服,乳合煎。

車前散 治熱盛積于小腸,甚則尿血。

牡蠣燒為粉,半兩 車前子 甘草炙微黃銼 川(石卜)硝各一兩

右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量兒大小加減。

朱砂丹 治臟腑有熱,小便濇,兼大便不通。

朱砂細(xì)研水飛 續(xù)隨子各半兩 膩粉一錢

右件藥都研令勻,蜜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以溫水下,量兒大小加減,乳食后。

朱砂散 治心神煩躁,小便赤濇不通。

朱砂一兩,研細(xì) 滑石 犀角各半兩 黃芩 甘草炙微赤銼 車前子各七錢半

右件藥搗羅為散,入朱砂同拌勻,每服半錢,煎竹葉湯調(diào)下,食前。

清肺散 治渴而小便閉,或黃或濇。

即五苓散加入真琥珀半錢 燈心 通草 車前子炒,各二錢五分 瞿麥一錢 木通 扁蓄各一兩七錢半

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服。

單方

治小兒淋:用車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千金方》,下同】

又: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取蜂房、亂發(fā)燒灰,以水服一錢匕,日再。

治小兒小便不通:用車前草切一升,小麥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以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銖。

治小兒尿血;燒鵲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狀。

治小兒遺尿:用瞿麥、石韋、龍膽、皂萊、桂心各半兩,雞腸草、人參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六銖,八味為末,蜜丸,每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用小豆葉搗汁服。

又:燒雞腸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之。

孩子淋疾:槲葉三片,煎湯服一雞子殼,小便即時(shí)下也。

小兒石淋:特牛陰頭毛燒灰,漿水服一刀圭,日再。【張文仲方】

小兒小便不通,用延胡索、苦楝子等分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以馓子湯食前調(diào)下。如無馓子,滴油數(shù)點(diǎn)代之。【《錢氏直訣》】

尿床:以羊肚盛水令滿,系兩頭煮熟,開,取水頓服。【《瘍瘍?nèi)珪罚峦?

小兒月內(nèi),糞門上忽有瘡孔,此乃秤勾瘡也,深難療者,急用白褐燒灰摻之。

小兒遺尿:用紅紙剪馬四匹,令小兒自安身下,每夜如之。

小兒尿不禁:用蜜一杯,車前草汁和熬,夜露,清晨服之。

小兒睡中遺尿不自覺:以桂末、雄雞肝等分為末,日進(jìn)三服。

不小便:鹽安臍中熨之。

小兒秘結(jié):豬苓一兩,以水少許,煮雞屎白一錢,調(diào)服立通。【《外臺秘要》,下同】

少小尿床:薔薇根五錢,煎酒夜飲。

小兒下血:甑帶灰涂乳上飲之。

小兒尿血:甘草一兩二錢,水六合,煎二合,一歲兒一日服盡。【《姚和眾至寶方》,下同】

小兒尿血:蜀升麻五分,水五合,煎一合服之,一歲兒一日一服。

小兒大便秘塞:用枳殼煨去穰各一錢,以水煎服。【《全幼心鑒》,下同】

小兒虛閉:蔥白三根煎湯,調(diào)生蜜、阿膠末服,仍以蔥頭染蜜,插入肛門,少頃即通。

小兒不尿,乃胎熱也。用大蔥白切四片,用乳汁半盞同煎片時(shí),分作四服即通。不飲乳者,服之即飲乳。若臍四旁有青黑及口撮者,不可救也。

小兒沙淋:黑豆一百二十個,生甘草一寸,新水煮熟,入滑石末,乘熱飲之,良。

小兒尿閉,乃熱結(jié)也。用大地龍數(shù)條,去泥,入蜜少許,研敷莖卵,仍燒蠶蛻紙、朱砂、龍腦、麝香同研少許,以麥門冬燈心煎湯調(diào)服。

治小兒蟯蟲攻下部癢:取扁竹葉一握,以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空腹飲之,蟲即下。用其汁煮粥亦佳。

小兒下血,腸風(fēng)臟毒:五倍子末,煉蜜丸小豆大,每米飲服二十丸。【鄭氏方】

小兒下血或血痢:黃蘗半兩,赤芍藥四錢為末,飯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食前米飲下。【《閻孝忠集效方》】

治小兒遺尿:薏苡仁一合,去心不去殼,敲碎,入鹽一小撮,同炒黃色,用水二鍾,煎至半鍾,空心服之,累效。【初虞世方】

小兒脫肛:魚腥草擂如泥,先以(石卜)硝水洗過,用芭蕉葉托之上,坐之自入也。【《永類方》】

小兒脫肛,唇白齒焦,久則兩頰光,眉去唇焦,啼哭:黃瓜蔞一個,入白礬五錢在內(nèi)固濟(jì),煅存性為末,糊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 《摘元方》】

小兒脫肛:荊芥、皂角等分煎湯洗之。亦治子宮脫出。【《經(jīng)驗(yàn)方》】

治小兒脫肛:用五倍子為末,量多少摻患虛,以物襯手揉入。切忌食發(fā)物毒物。【《醫(yī)學(xué)綱目》,下同】

又:用蒲黃一兩,豬脂二兩,煉豬脂、蒲黃成膏,涂腸頭上,即縮入。

治小兒脫肛不收:用浮萍草,不以多少,杵為細(xì)末,干貼患處。

又:用東北方陳壁泥土湯泡,先洗下,后熏上。

小兒脫肛:螺螄二三升,鋪在桶內(nèi)坐之,少頃即愈。【《簡便方》】

治小兒二便不通:用麻子以水研飲之。【張銳《雞峰方》】

小兒脫肛: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服一匙,水一大碗,煎十?dāng)?shù)沸,淋洗。【《三因方》】

男女遺尿:枯白礬、牡蠣粉等分為末,每服方寸匕,溫酒下,日三服。【《選奇方》】

小兒脫肛:每天冷及吃冷食,即暴痢不止,肛則下脫,久療不瘥者,春間收紫堇花二斤,曝干為散,加磁毛末七兩相和,研細(xì)涂肛上納入,即使人噀冷水于面上,即吸入腸中,每日一涂藥,噀面。不過六七度即瘥矣。或以散如半杏子許,和酒空腹服之,日再服。忌生冷、陳倉米等。【《天寶單方》】

小兒遺尿:大甘草頭煎湯,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小兒大便下血:用鐵鏵燒赤淬水服。【時(shí)珍方,下同】

小兒血淋:雞屎尖白如粉者,炒研,糊丸菉豆大,每服三五丸,酒下,四五服效。

小兒脫肛:五倍子為末,先以艾絨卷倍子末成筒,放便桶內(nèi),以瓦盛之,令病者坐于桶上,以火點(diǎn)著,使藥煙熏入肛門,其肛自上。隨后將白礬為末,復(fù)搽肛門,其肛自緊,再不復(fù)脫。

小兒尿白:用大甘草頭煎湯服。【《證治準(zhǔn)繩》】

小兒遺尿:用破故紙炒為末,每夜熱湯調(diào)服五分。【《幼幼近編》,下同】

大便下血:用荊芥、槐花各二兩,炒黑為末,每二錢清茶調(diào)下。

小兒眠中遺尿:燒燕窠中草研末,水服方寸匕。亦止噦啘。

小兒小便不通:用琉璃炒成珠子,煎湯服之,愈。

針灸

《千金方》曰:小兒大小便不通,灸兩口吻各一壯。

治小兒遺尿,灸臍下一寸半,隨年壯;又灸大敦三壯。亦治尿血。

小兒尿血,灸第七椎兩旁各五寸,隨年壯。

《藥性論》曰:小兒不尿,安鹽于臍上,以艾灸之。

《醫(yī)學(xué)綱目》曰: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痊,灸龜尾一壯,炷如小麥大,脊端窮骨也。

小兒脫肛者,灸臍中三壯。

小兒脫肛久不瘥,及風(fēng)癎中風(fēng),角弓反張,多哭,言語不擇,發(fā)無時(shí)節(jié),甚即吐沫者,取百會一穴,灸七壯。在鼻直入發(fā)際五寸,頭頂中央旋毛中,可容炷如小麥大。

《古今醫(yī)統(tǒng)》曰:小兒潰尿,針氣海八分,灸則七壯。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

小兒脫肛瀉血,每入廁,臟腑撮痛不可忍,灸百會一穴三壯,在顛中旋毛間。

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灸十二椎下節(jié)間,名接脊穴,灸一壯。

黃帝療小兒疳痢脫肛,體瘦渴飲,形容憔悴,諸醫(yī)不效者,灸足【闕】上三寸[足闕上三寸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作「尾翠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岐伯云:兼三伏時(shí)內(nèi),用桃柳水浴孩,子午丑時(shí)當(dāng)日灸之,后用青帛拭,兼有似見疳蟲子隨汗出也。此法神效。

醫(y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小兒脫肛半載,恪服升補(bǔ)元?dú)庵幎?

《愛竹翁談藪》曰:小兒氣淋,宋寧宗為郡王時(shí)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y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大蒜、淡豆豉蒸餅,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曰:今日進(jìn)二服,病當(dāng)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賜以千緡。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能通利故也。

《儒門事親》曰:酒監(jiān)房善良之子,年十三,病沙石淋已九年矣。初因瘡疹余毒不出,作便血,或告之令服太白散,稍止;后又因積熱未退,變成淋閉,每發(fā)則見鬼神,號則驚鄰。適戴人客鄧墻寺,以此病請。戴人曰:諸醫(yī)作腎與小腸病者,非也。《靈樞》言足厥陰肝之經(jīng),病潰溺閉癃,閉謂小溲不行,癃為淋瀝也。此乙木之病,非小腸與腎也。木為所抑,火來乘之,故熱在脬中,下焦為之約,結(jié)成沙石,如湯瓶煎煉日久,熬成湯堿,今夫羊豕之脬,吹氣令滿,常不能透,豈真有沙石而能漏者邪?以此知前人所說,服五百丸散而致者,恐未盡然。《內(nèi)經(jīng)》曰:木郁則達(dá)之。先以瓜蒂散越之,次以八五散加湯堿等分頓啜之,其沙石自化而下。

又屈村張氏小兒年十四歲,病約一年半矣,得之麥秋,發(fā)則小腸大痛,至握其血(上皿下佳),跳躍旋轉(zhuǎn),號呼不已,小溲數(shù)月不能下,下則成沙石,大便秘濇,肛門脫出一二寸,諸醫(yī)莫能治。聞戴人在朱葛寺避暑,乃負(fù)其子而哀請戴人。戴人曰:今日治,今日效,時(shí)月在辰巳間矣。以調(diào)胃承氣僅一兩,加牽牛頭末三錢,汲河水煎之,令作三五度咽之;又服苦末丸如芥子許六十粒,日方晡,上涌下泄,一時(shí)齊出,有膿有血;涌瀉既覺定,令飲新汲水一大盞,小溲已利一二次矣。是夜凡飲新水二三十遍,病去九分,止哭一次。明日困臥如醉,自晨至暮,猛然起走,索食于母,歌笑自得,頓釋所苦。繼與太白散、八正散等調(diào)理一日,大瘥。恐暑天失所養(yǎng),留五日而歸。戴人曰:此下焦約也。不吐不下則下焦何以開?不令飲水則小溲何以利?大抵源清則流清者是也。

又柏亭劉十三之子,年六歲,病沙石淋,戴人以苦劑三涌之,以益腎散三下之,立愈。

萬氏《幼科發(fā)揮》曰:本府三守一女溺出如青水,著肉處潰爛成瘡,其母憂之。守問全云:莫非女之臟腑壞也?答云:膀胱受五臟之液以藏之,是為溺也,各隨本臟之色,青者肝之色也;著處成瘡,肝火盛也,火之所灼則潰爛矣。全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黃蘗為丸,調(diào)理五日而安。

《醫(yī)學(xué)綱目》曰:湯氏云:肝風(fēng)搖頭,諸方不載。鄭都丞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已服百余方,前后所服,治搖頭者無非風(fēng)藥,止血者或作痢,或作腸風(fēng),百藥無效。予既視其病,又知其詳,亦不明其標(biāo)本。退而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fēng)熱乘之。肝屬木,盛則脾土為木所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于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fēng)而益脾,初亦一時(shí)之見,只數(shù)服而愈。十余日后,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

《保嬰金鏡錄》曰:一小兒小便不利,服五苓散之類,不應(yīng),頦間及左腮色赤,乃肝腎虛熱,用四物湯加山梔而愈。后因感冒,悞用發(fā)汗,小便仍前不利,余用補(bǔ)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調(diào)補(bǔ)脾肺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及莖中濇痛,或尿血石,此稟賦腎熱為患,先用五淋散以疏導(dǎo),又用滋腎丸、地黃丸補(bǔ)其肝腎,漸愈。出痘色紫,小便短赤,頦間右腮或赤或白,屬肺腎氣虛而熱也,用補(bǔ)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而痊。

《保嬰撮要》曰:一小兒眼泡微腫,咳嗽惡心,小便泔白。余謂脾疳食積也,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后不節(jié)飲食,視物不明。余曰:目為五臟之精,脾胃復(fù)傷,須補(bǔ)養(yǎng)為主。不信,乃服峻厲之劑,變慢脾風(fēng),竟為不起。

一小兒三歲,素遺尿,余視其兩頦微赤,此稟賦腎與膀胱二經(jīng)陰虛也,與六味丸服之,赤色漸退,而遺尿亦愈。

一小兒四歲,飲食少思,便泄腹痛,素遺尿,額頦青黑,雖盛暑而惡風(fēng)寒。余謂經(jīng)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用八味丸治之,諸證悉愈。

一女子小便或黃或白,復(fù)前陰作癢出水,此肝經(jīng)濕熱,先用龍膽瀉肝湯一劑,又以加味逍遙散加龍膽草而愈。

一小兒兩耳后腦下各結(jié)一核,小便白濁,面色痿黃,體倦口干,大便不調(diào),用蘆薈丸而愈。后鼻外生瘡作癢,小便仍白,視物不明,用四味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小便不利,衄血,鼻色赤,屬脾肺有熱也,用濟(jì)生犀角地黃湯而愈。后頦間常赤,作渴有痰,此稟賦腎氣不足,用地黃丸而諸證瘥。

一小兒痢后脫肛,飲食少思,面色青黃。余謂:脾土虧損,肝木所勝也。不信,另服消導(dǎo)克滯之劑,腹痛膨脹,倦怠作嘔。余曰:脾氣虛甚矣。又不信,恪服前藥,腹益脹,重墜,四肢浮腫,復(fù)請治之,仍欲克滯。余曰:腹脹重墜,脾氣下陷也。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四劑;更手足冷,又加干姜四劑,而腹脹諸證漸愈。后因飲食過多,作瀉脫肛,用補(bǔ)中益氣湯加木香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脫肛半載,侵晨便泄,兩目白多,用升補(bǔ)脾氣之劑,不應(yīng)。余曰:腎開竅于二陰,此屬腎虛也。用四神、地黃二丸及補(bǔ)中益氣湯,月余而愈。

一小兒痢久脫肛,目睛多白,面色漸黃,余用補(bǔ)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調(diào)補(bǔ)脾腎而痊。

一小兒小便先頻數(shù)濇滯,次下痢脫肛,久而不愈。余以為稟賦腎虛,用六味地黃丸,尋愈。后患泄瀉,咳嗽聲喑,亦用前丸而瘥。

一小兒脫肛,用寒涼之藥,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肛門重墜,此脾氣虛而中氣陷也,用補(bǔ)中益氣湯加酒炒芍藥、白朮、茯苓而瘥。

一小兒脫肛,腫痛出血水,年余未愈。忽吐血便血,皆成紫塊,此腸胃積熱,用圣濟(jì)犀角地黃湯頓止;更用金銀花、甘草為末,白湯調(diào)服半載而痊。

一小兒脫肛,雜用除濕袪風(fēng)收濇等藥,面黃體倦,少食便血,余欲升補(bǔ)脾氣以攝其血,反服四物槐花之類,而血益甚,更加作嘔。余先用四君、木香治之,形氣漸充,便血頓止;又用補(bǔ)中益氣湯,更以萆麻仁涂頂心而愈。

一小兒因咳嗽服化痰等藥,或作或輟,服滾痰丸,更吐瀉,手足指冷,目直發(fā)搐,肛門脫出而赤。余朝用補(bǔ)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治之,諸證漸愈。但脫肛未入,恪服補(bǔ)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患痢,脫肛色赤或痛,用補(bǔ)中益氣湯,送香連丸而愈。后傷食作瀉,肛復(fù)脫不入,仍用前湯,更以萆麻仁研涂頂門而愈。

一小兒七歲,食菱芡過多,腹脹發(fā)熱,大便不通,小便下血,先用消積丸,大便即通,小便血止;又用保和丸及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因乳母飲酒,小便出血,用八正散去大黃,加干葛、山梔、漏蘆,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小便見血,或咳血衄血,此脾肺虛熱,食后用圣濟(jì)犀角地黃湯,食前用六味地黃丸,頓愈。后因食厚味復(fù)作,用加味清胃散及六味丸而愈。

一小兒久患便血,屬脾胃虛熱也,諸藥不應(yīng),用人參二兩,炒黑黃連、吳茱萸各半兩為末,米糊作丸;佐以補(bǔ)中益氣湯頓痊。

一小兒便血,面黃腹脹,用四味肥兒丸,及補(bǔ)中益氣湯加吳茱萸制、黃連、木香、蕪荑三十余劑而愈。至夏間患血痢,發(fā)熱晡熱,手足浮腫,仍用前藥而痊。

一小兒八歲,腹脹臍凸,大便下血如痢,小便色赤似血,面目皆黃,兩腮色赤,此食積所傷而肝侮之也。蓋脾病則肺虛不能生腎,故有是證。當(dāng)先消導(dǎo)積滯,遂用越鞠丸加三棱、蓬朮,姜湯下四服,二便通利;又用大安丸二服,下血亦止。后復(fù)傷食發(fā)熱,腹脹,小便下血,服保和丸四服而愈。

一小兒稟賦氣不足,不時(shí)便血,用六味地黃丸、補(bǔ)中益氣湯而愈。后因母飲酒炙煿,復(fù)致前患,母服加味清胃散,子服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便血,兩足發(fā)熱,齒齦潰臭,朝用六味地黃丸,夕用異功散如蕪荑,月余漸愈。乃佐以補(bǔ)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稟父腎氣,便血作渴,足熱形瘦,用六味丸尋愈。后出痘第四日,兩足發(fā)熱,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與恣飲三劑,后足涼渴止,其痘安然而靨。

一小兒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shù),此肝木侮脾土而不能統(tǒng)攝也,用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二劑,肝證頓退,仍用異功散而血止。

一小兒便血發(fā)熱,作渴飲冷,用黃連解毒湯一劑熱服,諸證頓愈。后因飲食過傷,下血甚多,發(fā)熱倦怠,飲食少思,先用補(bǔ)中益氣湯,元?dú)鈴?fù)而飲食增;又用四君加升麻而愈。

一小兒便血,作渴少食,先用七味白朮散,渴止食進(jìn);又用補(bǔ)中益氣湯而瘥。后食生冷,腹脹便秘,用保和丸,二便下血,或時(shí)發(fā)搐,此脾氣傷而肝火動也,用異功散加鉤藤、柴胡而搐止;又加升麻、木香而血止。

一小兒食生冷果品,腹脹作痛,發(fā)熱作渴,大便不利,小便尿血,用茯苓散加黃連二劑,大便通,尿血愈。

一小兒尿血,兩足發(fā)熱,用六味地黃丸而愈。后患痢久不愈,復(fù)尿血,作渴飲冷,以前丸料煎服,兼補(bǔ)中益氣湯而愈。

一小兒尿血,面青脅痛,小便頻數(shù),用五味異功散,加柴胡炒黑、龍膽草,次用地黃丸而愈。

一小兒十一歲,因勞發(fā)熱,尿血,小便不利,先用清心蓮子飲二劑,后用補(bǔ)中益氣湯加山梔而痊。

一小兒便血,服寒藥過多,腹脹,小便不利,其血益甚,余朝用補(bǔ)中益氣湯,夕用金匱加減腎氣丸而痊。

全書完
為你推薦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jì)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jīng)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yàn)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yù)。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shù)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jìn)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zhàn)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zhàn)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shí)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jìn)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fēng)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尉氏县| 永顺县| 哈密市| 桂林市| 台北县| 大余县| 什邡市| 磐石市| 信丰县| 汕尾市| 瓮安县| 探索| 阳新县| 静宁县| 牙克石市| 廉江市| 文安县| 沈丘县| 海原县| 巨鹿县| 南昌市| 景谷| 陇川县| 武乡县| 芜湖县| 改则县| 奇台县| 大港区| 榆社县| 方山县| 慈溪市| 灌南县| 彭水| 黔西县| 汕尾市| 新巴尔虎右旗| 玉山县| 镇沅| 资源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