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4章 附錄(3)

  • 歸有光集
  • 佚名
  • 4167字
  • 2015-11-25 10:32:55

先生自以負海內之望,明習古今成敗,即令召公、畢公為方岳,必且參與謀議,不令北面受事而已,故嘗直行其意。縣有勾軍之令,每闕一人,自國初赤籍所注,一戶或數百人,及鄰保里甲,人人詣縣對簿。熙甫不忍騷動百家,嘗寢其事,大吏弗善也。又長興多田之家,往往花分細戶,而貧戶顧充里甲。熙甫心知不可,乃取大戶所分子戶為里甲,因以充糧長。小民安居自如,而豪宗多怨之。有蜚語聞,將中以《考功法》。公卿大臣多知熙甫者,得通判順德。具疏乞致仕,輦下諸公不為上。

熙甫至順德,為土室蓬戶,讀書其中,不類居官者。庚午入賀,太仆寺留熙甫纂修寺志,以熙甫判順德,所掌者馬政也。會新鄭高公、內江趙公,皆平生愛慕先生,時相次入政府,遂引先生為南京太仆寺寺丞。而惟揚李公,復留先生掌制敕,修《世廟實錄》。蓋先生晚而登第,謂當在天子左右備顧問,而棲棲郡縣,重致人言,意壹郁不自得。已而列于文學侍從之間,旦夕且致大用,又閣中藏書,多世所未見,方欲遍觀以盡作者之變。亡何,不起矣。天下士聞者,莫不悲之。

先生于書無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經》。而好太史公書,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嗟嘆之,淫佚之,自不能已已。至于高文大冊,鋪張帝王之略,表章圣賢之道,若《河圖》《大訓》,陳于玉幾,和弓垂矢,并列圭璋黼黻之間,鄭、衛之音,蠻夷之舞,自無所容。嗚呼,可謂大雅不群者矣。然先生不獨以文章名世,而其操行高潔,多人所難及者,余益為之嘆慕云。

先生生于正德元年,卒于隆慶五年,享年六十有六。元配魏氏,繼配王氏,皆從先生之兆。再繼費氏,別葬。有子六人,詳具于狀。銘曰:

秦、漢以來,作者百家。譬諸草木,大小畢華。或春以榮,或秋以葩。時則為之,匪前是夸。先生之文,《六經》為質。非似其貌,神理斯述。微言永嘆,皆諧呂律。匪籩匪簋,焌肴有踠。造次之間,周旋必儒。大雅未亡,請觀其書。

明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撰。

書先太仆全集后

先太仆府君文集,凡三刻矣。始,府君之門人王子敬為令閩之建寧,刻于閩中。文既不多,流傳亦少。先伯祖某刻于昆山,其人不知文而自用,擅自去取,止刻三百五十余篇,又妄加刪改。府君見夢于梓人,梓人以為言,乃止。故今書、序二體中,往往有與藏本異者。其后宗人道傳又刻于虞山,篇數與昆山本相埒,文則昆山本所無者百有余篇,然頗多錯誤。諸刻既未備,又非善本,先君子常恫于懷,取所藏原本,考較是正。又慮有缺遺,命莊假館虞山,從先師錢牧齋宗伯借藏本,錄其所無者,合得八百余首,篋而藏之。語莊兄弟曰:“汝曾祖文章,可繼唐、宋八家,顧不盡流傳于世。吾欲以諸刻本與未刻者,合而鋟之,今窮老無力,他日汝輩事也。”莊謹志之,不敢忘。

今先君捐館,兩昆殉難二十余年,室家破散,孤窮困踣,開篋披先世著述,輒嗚咽不能讀,念至則涕汗交流,不可以為人。嘗謀之虞山族叔比部君裔興,比部慨然任其事,因以府君全集質之牧齋先生。先生先是已序府君之文,載《初學集》中,至是更加排纘,選定四十卷,自尺牘、古今詩之外,計五百九十六篇,重作一序,并定凡例。莊于是考較加詳。比部已梓三十余篇,會病卒。

嗟乎,韓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一時宗仰之者半,非笑之者半,后二百余年,得歐陽永叔而始大顯。府君之文,一時雖壓于異趨而盛名者,至于今未及百年,而世無不推崇之,比于歐、曾。方之昔賢,不為不幸矣。然韓公之文,世未嘗無之。但五代之亂不尚文,宋初又尚楊、劉之習,故不知貴重耳。未有世皆知尊仰,而文反不流傳,如府君者也。亡友南昌王于一嘗語莊曰:“吾在江西,欲觀君家太仆文,遍求不可得。”前年,黃州顧赤方亦言:“楚中士大夫多知震川先生之名,而無繇見其文集。”江、楚去吳中僅二千余里,已不能流傳到彼,則遠者可知矣。

夫文章者,天地之菁英,古今之寶藏也。一代之士,得與于此者,不過數人。士既畢一生之聰明思慮才氣,以收其菁英,獲其寶藏,亦必欲宣昭發揚以見于世,不甘沒沒也。天下之士,既愛慕其人之文章,亦思掇其菁英以自飾,襲其寶藏以自潤。秘而不與,亦復何取?天既篤生其人,阨其遇,老其才,使之專力一心于文章,以持天下之文運,以造天下之文才,亦必不愿其以菁英、寶藏私于一己也。今文章如太仆府君,而后之人不使之流傳,不能承父之志,揚祖之美,以副當世之士宗仰愛慕之心,而答上天生人才之意,豈惟得罪于先公,抑亦得罪于當世之士、得罪于天矣。顧莊自知負罪,而壁立磬懸,無可如何,惟有朝夕向家祠叩頭長跪,冀冥漠之哀宥。又自念老而無子,孑獨一身,而近日風波,幾不免禍,脫不幸溘先朝露,則此書更誰托哉?此其尤痛心疾首而不能一刻寬者也!既力不能付梓,且多留副本于世。及人有借抄者與之,仍刻期見還,此亦不得已之思也。若合鋟以流傳,不知當在何時?則莊之可告無罪于先世、于天、于當世之士,亦不知在何時?嗚呼,可哀也已!丁未四月既望,曾孫莊謹書。

當道明府及遠近士大夫助刻先太仆文集敬賦五章奉謝用文章千古事為韻

曾孫莊

【一】

在昔盛明世,天未喪斯文。篤生吾太仆,著作迥軼群。一時七才子,標榜皆淵云。其魁卒推服,卓哉紹前聞。

【二】

太仆絕代文,誠繼韓、歐陽。越今百余載,彌覺光焰長。所恨前人謬,刪改不成章。猶賴元本存,小子櫝而藏。

【三】

先子于是書,搜輯已有年。更賴錢宗伯,匯選加重編。卷帙計四十,葉數逾一千。較勘空勞心,無力使流傳。

【四】

邑宰董仁侯,無錫吳明府。捐俸鋟遺文,表章我曾祖。諸公因繼之,翕然相鼓舞。盛事慰九原,高義足千古。

【五】

文章關氣運,豈復一家事。茲集得流傳,后學受其賜。先澤幸不湮,小子差自慰。顧藉他人力,尋思終內愧。

(以上各篇見《震川先生別集》卷末)

補刊震川先生集序

歲壬午,余謁選天曹,得蘇之嘉定。客來賀余者,曰:“此邦之有安亭,在昔歸震川先生所居也。先生創學于是,邦人士大夫多師承之,故其地雖僻在海隅,而文獻常冠吳中。君之往也,將復昌其教乎!”余心韙其言,而懼不克任也。

座主廣濟金公,特為詩以見貽,其鄭重丁寧之意,尤惓惓焉。且謂:婁、程、唐、李,后震川而稱四杰,而陶庵黃先生表著尤偉,其他名于世者踵相接,風流文采,至今猶有存者。溯厥所由,則咸本之震川,猶江之導源于岷山,河之濫觴于昆侖也。

余聞是言,尤躍然以起。自為舉子,即熟讀震川先生制藝,以為其氣則歐、曾也,理則洛、閩也,其波瀾意度,則古之文章家所同,而震川之為震川者自在也。及以之讀先生古文亦然。然后知文無古今,其氣無不在也,理固出于一也,波瀾意度,神無方而總不離其則也。余雖居于遠,常私淑焉。竊意自為邑長于斯,不能作而新之,以恢弘其道,或有遺文而不能流布之,心常愧焉。

咨諏良久,適張君漢瞻為余言,震川古文有向來所未刻者,搜緝得若干首,久閉篋笥,恨其不能公同好也。既深契余夙心,又感疇昔師友之論,急命工繡諸梓。雖先生之述作傳于世者多矣,然譬之琳瑯觸目,珊瑚入網,委而棄之,則誠可惜。俾出而與今之學者共,將因其所已見者,益伏習其所未見,不獨其文之日昌,而幸其道之光明,庶幾于弦歌之助為不小也,余亦將藉是以復于廣濟座主矣。

時康熙甲申孟夏上浣,黃平后學王枟撰。

補刊震川先生集序

云章之先君子,篤嗜太史公書及唐宋大家文。云章年未成童,日授一篇,自所習諸經傳注及制舉業而外,唯以先君之所好為好,因得不廢。如是者有年,優游涵詠,而覺氣味日與之洽。弱冠,執業霍臨朱先生之門。出一編相授,題曰《震川先生別集》,云章讀之,則深喜其與向之作者合,然猶以為凡為文者當如是,未足為難也。及究觀諸子百家,蕪詞蔓說,離經叛道,亂雜而無章者多矣,然后知震川之文之可貴也。寥寥二千載,自周末荀卿子而下數之,如震川等比,不過數十人耳。然則其遺文之未傳于世者,可不珍重而愛惜之歟!即其率然下筆,牽于酬應之作,猶非他人所及,況其有得于中而為之者歟。

先生文凡四登剞劂,最后其曾孫玄恭所刊,經錢宗伯牧齋選定。余先師所授,在玄恭本未出前,約三百余首,皆舊刻所無,故名《別集》。玄恭亦知先師之有藏本,從而乞之,未有以應也。迨刻本出,而已登、未登者各半,其可愛猶多。先師以玄恭曾未之見,嘗怏怏于是。余疑其為錢宗伯囗囗所汰。后館昆山,遍搜得歸氏舊鈔,欲以觀宗伯所汰之何如,因增余之所未備,而余之所有而為歸氏所無者猶數十篇。表兄侯大年從常熟抄得宗伯選本所遺,其大略同歸氏,而所謂數十篇者仍缺,以是知先師疇昔所掇拾非偶然者。蓋先生居安亭,與嘉定士人甚習,為之文者亦多,故其藁本流落,實有他邑所無而獨存于吾邑者,即玄恭與牧齋纂輯之勤,訪求之博,而有不得而盡見者焉。

余持是編,謀所以梓之久矣,而未遇其人也。明府黃平王侯治吾邑逾年,文教大敷,昔之廢墜,皆已修舉。嘗對士子好舉震川經藝以訓導之,余因以其古文之未刻者進。明府欣然,即付雕工,而以校讎屬邑之夙學曰周文濤、印匯吉諸子,復命云章擇其可勿錄者而別存之。所刻凡七十余篇,分其類為六卷,以補向來刻本之所缺。

余非能知先生者也,顧少時賴先君之教,稍識所向方,而先師相委之重,時時恐負其意,今皆因明府而得償所愿焉。先生之文雖不藉是為光顯,然于后學所遭,謂非斯文光顯之一會哉!雖然,先生之文原本《六經》而言合于道,又博綜百氏,而擇其尤雅馴者,而與之馳騁上下,故能信今傳后,而令學者翕然師之。吾愿學先生者,毋徒求之先生也。

刻將成,邑有蘇君含如,復出其家藏論策一編,乃先生諸孫名馭世者所手錄。余閱之,無一篇偽者。策論舊亦有專刻,取而核之,策則已載而論皆未也。明府因命并梓其后,而令印君稍稍汰而存焉,復若干篇。

康熙四十三年六月望日,嘉定后學張云章謹敘。

(以上二篇見《補刊震川先生集》卷首)

補刊震川先生集跋

震川先生之文,既與唐宋大家并垂不朽,而尚有留遺未入集者。蓋先生昆人也,設教安亭江上。安亭江介昆、嘉兩邑間,嘉之讀書好古者咸宗之,故其遺編斷稿,無不奉為拱璧,秘之帳中,昆之人或失之而嘉之人得之者,往往而有也。

邑侯黃平王夫子平生既沐浴先生之文而慕其人,迨蒞嘉邑,甫一載,政修人和,百廢具舉。又以其暇,考獻征文,得其未刻者若干篇,捐貲付梓,俾茹校讎次第之。于以見先生之文,雖碎金屑玉,光焰炳蔚,令人愛惜珍重如此,而吾夫子搜遺于荒殘漫漶中以表章之,惓惓好古之心,堪與之并垂不朽也。因題數語于簡末。

嘉定后學印茅茹謹識

(以上一篇見《補刊震川先生集》卷末)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平县| 会宁县| 原阳县| 鲁甸县| 卓尼县| 清水县| 东兰县| 商水县| 莱西市| 双城市| 抚宁县| 布尔津县| 兰州市| 五河县| 博乐市| 文山县| 鄂伦春自治旗| 开化县| 海淀区| 太和县| 彰化市| 辰溪县| 抚远县| 安顺市| 邮箱| 阳曲县| 象山县| 德保县| 珠海市| 涞水县| 东丰县| 隆回县| 尖扎县| 定远县| 治县。| 当阳市| 延长县| 钟山县| 周口市| 龙江县| 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