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3章 附錄(2)

  • 歸有光集
  • 佚名
  • 4055字
  • 2015-11-25 10:32:55

錢宗伯所編集三十卷,首經解,末書。又《別集》十卷,首制辭,末論策。今大概因之,獨以為古人文集書多在前,不當置之末卷,今移置書三卷于贈送序之前,而以祭文為末卷。又論策,據《蘇文忠集》編在策問之前,今移置于《別集》之首,策問次之。《文選》諸書,詩在文前。今以府君所專攻者文也,詩不過余興及之,篇章亦不多,故從《柳子厚集》之例,以詩居末。

一、正誤。

他書刻本之誤,不過字畫略差,或偶脫一二字耳。惟此書舊刻之誤,不可勝舉,約有四端:有因聲音近似者,有因草稿紆糊者,有因葉數顛倒者,在因妄加刪改者。如尚書徐晞之為“熙”,少傅夏言之為“賢”,儒者錢德洪之為“宏”,此因聲音近似而誤者也;如“富貴淫佚隕命亡國”,本《漢書》成語,乃倒置錯出,以致上下不屬,文義難通,此因草稿紆糊而誤者也;至《水利策》一篇,遂顛倒四百余字,向來選家坊本,皆襲舛而不覺,此因板心數目顛倒而誤者也。凡此,皆因失于較訂,以致傳寫之訛。至于妄加刪改,為尤甚焉。昆山本則以從祖之好自用,凡篇首作文之由,往往刪去,篇中遂無照應。而擅改者尤多。常熟本則以宗人之少讀書,凡用經史彼所不曉者,非刪則改。今皆據家藏抄本正之。其抄本亦誤者,則考古書、據文義以正之。較勘數四,頗為精詳。間有疑者,闕之。訛謬既正,似可不言,但以舊刻行世已久,恐觀者見其參差,反致疑于新刻,不得不明言其故,非敢暴前人之短也。

一、刪重。

隆慶元年浙江鄉試時,府君任長興方逾年,以資淺故,不得為同考試官,僅入外簾。然夙負高望,主考推重,五策問俱委作,并屬作對策,后遂刻為程策。惟第五道,主考頗加刪改,府君與門人尺牘,以為竄入鄙語,故今集中對策止存前四道。昆山舊本因止刻策問,故首載前四策問。今既并對策俱刻,不必又重見,故去之。又《吳純甫行狀》《墓表》二首,大略皆同,今存《行狀》而廢《墓表》。《西王母圖序》二首,大同小異,今存前作而廢后作。《送周御史序》,一作頌而略改,今存序而廢頌。若題同而文絕不同、截然為二首者,如《送王子敬之任序》之類,則兩存之。

一、履歷。

凡古人文集,必載本傳以見其人之生平。府君之學術文章,宜入儒林、文苑。以未有國史,缺于無征,今但取前輩諸公志、銘、墓表、行狀、傳、贊、序、跋,凡有關于府君之文集者,附錄一卷于后,庶幾讀府君之文者,開卷而如見其人云。

曾孫莊識

謹按:恒軒先叔父府君所作凡例,屢經竄改而未有所定。玠于刻工處見抄本,凡八則,而中多可商,思欲刪逸之而未敢也。會往虞山謁從叔孝儀,孝儀叔出先叔凡例一冊,內止五則,云得之于錢子繡林。蓋錢子于黃洲董夫子署中攜歸,此為先叔最后改本無疑,而家中特遺其稿。因大喜過望,亟以付諸梓。集中選定編次之法,大約因錢宗伯而不無稍異。今系先叔凡例于后,而仍存錢宗伯凡例于前,庶幾不沒其實,且令世之君子有所考焉。

康熙乙卯孟春望后一日,玄孫玠謹識。

新刊震川先生文集較訂助刻姓氏

王崇簡簡上虞二球董正位吳興祚

趙昕嚴沆曹溶劉體仁薛信辰

張其翰秦迍嚴曾榘郝毓嵾高冕

秦松齡錢肅潤秦松岱華長發吳偉業

金俊明宋實穎蔣伊何平翁澍

陸廷祉王楫汝李臨陸士炳金望

錢士植黃璠張震維席啟疆張艾

嚴宗垂葉國華李可沠葉方恒盛符升

徐與喬葉方藹徐乾學葛云芝徐秉義

丘鐘仁馬鳴鑾徐元文何陸愷朱用純

葉方蔚葉奕苞王緝基李遙章王緝植

謝家柯李遙威黃泓陸時通李遙穣

張塱盛翊治沈廷瑗楊元咎周霑

金植徐渱侯榮金侃

侄孫

起先綸定世

曾侄孫

圣脈湸虹

允哲允謀允肅允臨芳德

玄侄孫

是集之刻,始于辛亥歲。宛平王宗伯素切表章,而龍門董夫子首捐俸助梓,鄰境邑侯如吳伯成、趙雪嵊兩明府共襄其事,于是當代文衡及遠近士大夫分任剞劂。自辛亥春王迄癸丑仲秋,全集已刻十之七,不幸先叔恒軒府君中道捐館。玠室同懸磬,無以卒業,賴董夫子復倡助鳩工,而俾克告成,則葉學亭、徐健庵兩先生之力居多。蓋全集之竣,其難如此。今府君之文行將風行海內,要皆諸君子之功,其姓氏不可以不書也,故備列之。至虞山從祖裔興公于庚子歲即梓太仆府君之文,功雖未竟,然全集之成,實由從祖倡之。他若吳門、練川、松陵諸同宗,凡助刻者,亦皆附識于后云。

康熙乙卯春王正月望后六日,玠拜識。

(以上各篇見《震川先生集》卷首)

歸太仆贊(有序)

王世貞撰

故太仆寺丞直文儀制敕歸震川先生,諱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也。生而美風儀,性淵沉,于書無所不讀,而尤邃經術,長于制科之業。自其為諸生,則已有名,及門之屨恒滿。而先生方以久次膺貢,尋舉應天鄉試第二人。故相張文毅公治時主試,得先生文而奇之,大以國士相許。然至公車輒報罷,行年六十,而始登第。又不得館選,出令湖之長興。逾三載,僅遷判順德府。高新鄭,其座主也,以大相乘銓,憐先生屈,拔為太仆丞。尋以太仆入司制敕,氣稍發舒。而浙之臺使復苛摘之,先生方屬疾,郁郁不樂,遂卒。先生于古文詞,雖出之自《史》《漢》,而大較折衷于昌黎、廬陵。當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超然當名家矣。其晚達而終不得意,尤為識者所惜云。

贊曰:風行水上,渙為文章。當其風止,與水相忘。剪綴帖括,藻粉鋪張。江左以還,極于陳、梁。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

震川先生小傳(見《列朝詩集》)

錢謙益撰

震川先生歸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歲能屬文,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八大家之書。浸漬演迤,蔚為大儒。嘉靖庚子,舉南京第二人,為茶陵張文隱公所知。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讀書談道,居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海內稱震川先生,不以名氏。

乙丑,舉進士,除長興知縣。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聽訟,引兒童婦女案前,剌剌吳語,事解立縱去,不具獄。有所擊斷寢息,直行其意。大吏多惡之。有蜚語聞,量移通判順德。隆慶庚午,入賀。新鄭、內江雅知熙甫,引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制敕,修《世廟實錄》。熙甫宿學大儒,久困郡邑,得為文學官,給事館閣,欲以其間觀中秘未見書,益肆力于著作。而遽以病卒,年六十有六。

熙甫為文,原本《六經》,而好太史公書,能得其風神脈理。其于八大家,自謂可肩隨歐、曾,臨川則不難抗行。其于詩似無意求工,滔滔自運,要非流俗可及也。當是時,王弇州踵二李之后,主盟文壇,聲華烜赫,奔走四海。熙甫一老舉子,獨抱遺經于荒江虛市之間,樹牙頰相搘柱,不少下。嘗為人文序,詆排俗學,以為茍得一二妄庸人為之巨子。弇州聞之,曰:“妄則有之,庸則未敢聞命。”熙甫曰:“惟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弇州晚歲贊熙甫畫像,曰:“千載有公,繼韓、歐陽。余豈異趨,久而始傷。”識者謂先生之文至是始論定,而弇州之遲暮自悔,為不可及也。

熙甫沒,其子子寧輯其遺文,妄加改竄。賈人翁氏夢熙甫趣之曰:“亟成之,少稽緩,涂乙盡矣。”刻既成,賈人為文祭熙甫,具言所夢,今載集后。季子子慕,字季思,以鄉舉追贈待詔。冢孫昌世,字文休,與余共定熙甫全集者也。

嘉靖末,山陰諸狀元大綬官翰學,置酒招鄉人徐渭文長。入夜,良久乃至。學士問曰:“何遲也?”文長曰:“頃避雨士人家,見壁間懸歸有光文,今之歐陽子也。回翔雒誦,不能舍去,是以遲耳。”學士命隸卷其軸以來,張燈快讀,相對嘆賞,至于達旦。四明余翰編分試禮闈,學士為具言熙甫之文,意度波瀾所以然者。熙甫果得雋。熙甫重平生知己,每敘張文隱事,輒為流涕。豈未有以文長此事聞于熙甫者乎?為補書之于此。

明太仆寺寺丞歸公墓志銘

萬歷乙亥,熙甫先生葬于昆山東南門之內。其子子駿,求予志其墓,而未暇為也。后或數歲一見,或一歲數見,必以為請,繼以涕泣,不懈益勤。嗟乎,子駿豈慮千百世之后,無復知熙甫者乎?夫千百世之后,必有知熙甫者,然必以熙甫之書,而不以予之志否也。既深悲其意,乃為序而銘之。

歸氏之先,出于高陽。重黎之后,封于韓墟,是為胡子。國絕于夏、商之際,武王克商,復為子國。其后散居吳、越者為歸氏。自漢以后,無聞焉。唐天寶中,有崇敬者,多識典禮,議辟雍之制,及天子謁先圣,當東面,如武王受丹書,師尚父者也。封余姚郡公,謚曰宣。宣公之子登,封長洲縣男。登子融,封晉陵郡公,謚曰憲。其后五世,皆以進士為大官。至十四世,曰罕仁,宋咸淳間為湖州判官。子道隆,居太倉之項脊涇。其孫德甫,為河南廉訪使。廉訪之孫度,當洪武初,避難于夜郎、邛、笮之間,幾死,數有神人護之。歸而復居昆山之外隍。又二世,為承事郎璿。璿生城武令鳳,鳳生紳,紳生正,皆縣學生。正贈文林郎、長興知縣,配周氏贈孺人,先生之考妣也。

先生在孕時,家數見禎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屬天,故名先生有光,熙甫其字也。熙甫眉目秀朗,明悟絕人,九歲能成文章,無童子之好。弱冠,盡通《六經》《三史》、大家之文,及濂、洛、關、閩之說。邑有吳純甫先生,見熙甫所為文,大驚,以為當世士無及此者,由是名動四方。以選貢入南太學。歲庚子,茶陵張文毅公考士,得其文,謂為賈、董再生,將置第一,而疑太學多他省人,更置第二,然自喜得一國士。其后八上春官,不第。蓋天下方相率為浮游泛濫之詞,靡靡同風,而熙甫深探古人之微言奧旨,發為義理之文,洸洋自恣,小儒不能識也。

于是讀書談道于嘉定之安亭江上,四方來學者常數十百人。熙甫不時出,或從其子質問所疑。歲乙丑,四明余文敏公當分試禮闈,予為言熙甫之文,意度波瀾所以然者。后余公得其文,示同事,無不嘆服。既見熙甫姓名,相賀得人。主試者新鄭高公喜而言曰:“此茶陵張公所取以冠南國者,今得之,有以謝天下士矣。”廷試,入三甲,選為湖州長興縣令。

長興在湖山間,多盜而好訟。熙甫平生之論,謂為天子牧養小民,宜求所疾痛,不當過自嚴重,赫赫若神,令閭閻之意不得自通。故聽訟時,引兒童婦女,與吳語,務得其情。事有可解者,立解之,不數數具獄。出死囚數十人。旁縣盜發而無故株連者,為洗滌復百人。有重囚,母死當葬,熙甫縱之歸治葬事。畢,還就獄,有勸之逸去者,囚不忍相負也。然宿賊四五十家,窟宅聯絡,依山岙中,數名捕之,不能得。熙甫率吏士掩之,賊蜂起格斗,矢石滿前,熙甫目不為瞬,竟服其辜。大戶魚肉小民者,按問無所縱舍。嘗夢兩人頭飛來嚙臂,若有所訴。明日,有提兩人頭,自言奴通其妾,輒斬以聞。熙甫令罷去,潛蹤跡之,實欲納奴妾耳,遂論如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嘉义县| 鹤山市| 镇江市| 陈巴尔虎旗| 宣汉县| 拉孜县| 达孜县| 紫云| 玉龙| 平顶山市| 鄂尔多斯市| 安达市| 乐东| 新密市| 太湖县| 玉溪市| 招远市| 固安县| 海晏县| 右玉县| 晋江市| 和静县| 蕲春县| 犍为县| 娄烦县| 凤城市| 偃师市| 南江县| 六枝特区| 建平县| 南宁市| 威信县| 马龙县| 博白县| 汕头市| 吕梁市| 锡林郭勒盟| 临武县| 义马市|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