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蠹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二卷。宋董汲(生卒年不詳)撰。董汲,字及之,東平(今屬山東)人,少時多病,立志務醫。作者對內、兒諸科均有研究,尤擅治小兒痘疹等疾患,著有《小兒斑疹備急方》等。《腳氣治法總要》撰成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原書一卷,《宋史·藝文志》有著錄,后散佚,《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輯出,分為上、下二卷。上卷首先闡述腳氣病研究歷史,探究病因、病機、病狀,論說證治原則。腳氣之疾在黃帝時名為厥疾,兩漢之間名為緩風,南北朝時稱作腳弱,唐代始稱腳氣。此病皆由風毒濕氣而致,但具體情況又各不相同,治療方式也應有別。接著分為十二篇論,詳論上述內容。下卷列療方四十六首,區分情況,內服外用,十分賅備。此書是一部論述周密、內容豐富的腳氣病學專著,也是我國醫籍中得以保存的此類著作中最早一部。有《四庫全書》本,振綺堂抄本,1958年商務印書館鉛印《董汲醫學論著三種》(包括本書)本。
《四字經》是一本詩經,作者不詳,許為清朝人。此書專講為人處世、孝親敬長之事,語言淺白,易于習誦。流傳不廣。《易經·序卦》上的解釋:“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這里的“蒙”字有兩層含義:一是蒙昧、幼稚之意;一是啟蒙、教育之意,引伸為新生兒童蒙昧幼稚,心智未開,需要啟蒙、培養。而《四字經》就是一部為兒童編寫的知識啟蒙讀物。
藥學著作。三卷。元·王好古撰。撰成于公元1238~1248年,至元十七年(1280年)時尚補充若干資料。作者以本草、湯液(經方)為醫家之正學,故撰此書。卷上為藥性總論部分,選輯李杲《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的部分內容并作了若干補充。卷中、下分論藥物,分草、木、果、菜、米谷、玉石、禽、獸、蟲等九部,共收238種藥物,每藥各有氣味、性能、主治等項。書中記載了許多藥用食物。現有《東垣十書》本。
《姜氏秘史》是明中葉的一部筆記類雜史,由弋陽人姜清所作,主要記載了建文四年間及靖難之役時史事。是書於故案文集搜輯遺聞,編年紀載。至於地道出亡等事,則未嘗載及。紀錄頗見精核。案《明史稿》例議、辨野史所載建文元年二月燕王來朝、行御道、登陛不拜、為御史曾鳳韶所劾,以為必無之事。而是書載鳳韶劾燕王事,云本《吉安府志》。又證以南京錦衣百戶潘瑄《貼黃冊》,內載校尉潘安三月二十三日敘撥隨侍燕王,還北平陸坐云云。據此,則來朝明矣。第不知所云潘瑄《貼黃》者,果足徵信否也。又世傳王艮於成祖入城前一日,與胡靖、解縉集吳溥舍,靖、縉陳說慷慨,艮流涕而已,其后獨艮死節。是書載其事而辨之,以為艮家譜載艮以建文辛巳九月卒,上遣黃觀諭祭,未嘗及成祖之來也。其言似乎可據。然革除之際,誅鋤異己,凡效忠於建文者,皆禍及子孫。安知王氏家譜非為宗族之計,諱其死難以自全,未必遽為定論。《明史·艮傳》仍用前說,蓋必有所考也。
《名賢集》是我國古代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蒙學教材之一,具體作者不詳,從內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學者撰輯。它匯集了孔、孟以來歷代名人賢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間流傳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治學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諺語,有些還滲透了佛、道兩教的因果報應等思想,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啟人心智之句。
又名《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注》。二卷。宋徐子平撰。徐子平生卒年與事跡皆不詳。據劉玉《己瘧編》說,江湖談命者有徐子平,精于星學,后世術士宗之。又說徐子平名居易,五代末人,曾與宋道士陳摶、呂洞賓俱隱華山。徐子平所注的《珞琭子三命消息賦》,是言祿命之書,其法專以人生年、月、日、時推衍吉兇福禍。李淑《邯鄲書目》說它是取“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之意,而不知撰者為何人。朱弁的《曲洧舊聞》說,世傳《珞琭子三命消息賦》,不知何人所作,序而釋之者以為周世子晉所為,但考其書所引有“秦河上公”,又如懸壺化杖之事,皆后漢末壺公費長房之徒,可見絕非周世子晉所為。又楚賾序以為是南齊陶弘景自稱珞琭子,但祿命之說至唐代李虛中還沒形成完整的八字,陶弘景如何能作?考此書始見于《宋史·藝文志》,而晁公武《讀書志》也說此書行于宋宣和、建炎之間,則此書應為北宋人所作。自宋以來注此賦者有王廷光、李同、釋曇瑩及徐子平四家。徐子平此注久無傳本,只有收入《永樂大典》者為全帙。《四庫全書》著錄時按《宋史·藝文志》分為上下二卷。書中論氣之向背,金木剛柔之得失,青赤父子之相應,所言多近于理。此書有《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刊本、《四庫全書》本等。
又名《類證普濟本事方》、《本事方》,中醫方書著作。十卷。許叔微撰。約刊于12世紀中期。現存刻本10余種,包括清康熙刊本、《四庫全書》本、日本刻本。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排印本。分為中風肝膽筋骨諸風、心小腸脾胃病、肺腎經病、補益虛勞方、頭痛頭暈方等25門,輯錄醫方、醫論、醫案。全書共收珍珠丸、獨活湯、星附散等318方,氣厥與中風論證、驚病抑肝補脾論證、補脾并補腎論證等簡短醫論70余則,諸方下多記有關治驗。
駢體言情小說,三十章。徐枕亞著。1912年6月起在《民權報》副刊連載,1913年1月由民權出版部初版,當年即再版兩次,以后重版三十二次,行銷數十萬冊,且到處發現翻版偽本,是民初最暢銷的小說。小說描繪了一個“寡婦戀愛”的悲劇。據說融匯了作者的一段少年經歷,因此寫來格外哀怨動人:梨娘不幸早逝夫婿,兒子鵬郎從師于教館先生何夢霞。隨著時光的流逝,梨娘和夢霞互相傾慕,產生了感情。但身為寡婦的梨娘,不敢逾越禮教的束縛,強迫自己過著痛苦的守節生活。為了從感情與道德的沖突中擺脫出來,梨娘說服夢霞與自己的小姑崔筠倩訂了婚約。然而何、崔兩人并無感情,大家的痛苦有增無減。梨娘于是采取慢性自殺的方式,含恨而卒。臨終留給小姑遺書一封,說明自戕身死的原因,并希望她的死能促使筠倩與夢霞成為眷屬。筠倩雖感嫂子的良苦用心,但她明白了夢霞另有所愛,終百感交集,一病而亡。夢霞眼見兩位女子為自己慘死,一腔孤憤,無處發泄,便東渡日本留學。次年,回國參加武昌起義,壯烈犧牲。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蘭室秘藏》,三卷,元·李杲撰,刊于公元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書名“蘭室”,取《素問·靈蘭秘典論》“藏靈蘭之室”一語,表示所載方論有珍藏的價值。全書分二十一門,包括內、外、婦、兒臨床各科。卷上,共六門,首列飲食勞倦、中滿腹脹、心腹痞、胃脘痛,以突出其脾胃學說;卷中自頭痛至婦人門,共六門;卷下自大便燥結門至小兒門,共九門。每門之下,先有總論,其內容是以癥候為主,詳論各癥候的病源和治療原則,然后根據治療原則載列各種處方。其中不少處方為東垣創制,藥味雖偏多,但配伍精當,療效頗高。本書為李東垣代表作之一。
金液大丹口訣,原題「沖虛妙靜甯真子鄭德安序」。約成書于宋代。一卷,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據卷首鄭德安序稱:從其師白衣道者得授金丹口訣,遂撰此書。其書有內丹口訣《太一含真火符直指》、七言詩《一稱金》十七首、《西江月》詞六首,以及《安樂歇》、《歸真篇示后學》、《抽添詩》等。其丹訣及詩詞論述內丹下手功夫、玄關一竅、藥物川源,火候秘旨、進退抽添、沐浴溫養、脫胎神化之要旨。丹法屬南宗先命后性之法,以坎離中鉛汞二物歸于土釜,黃婆媒合團圓而成丹。又重視心性修煉,認為修真須先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仙佛圣人皆由此心而得道,此心悟之者圣,迷之者凡。
《古今醫案按》系醫案著作。10卷。清·俞震纂輯。刊于乾隆43年(1778年)。此書以證析分門類,計106門,內容介紹以內科病證為主。卷1~8列述中風、類中、傷寒、溫熱病、溫疫、消渴、泄瀉、瘧、痢、眩暈、虛損、七情、咳嗽、喘、腫脹、癇、諸蟲、黃疸、痿、痹等(其中卷7有五官口齒病);卷9為女科;卷10為外科、幼科。所造編的病證,基本上屬于常見多發病。俞氏編寫此書,取江瓘《名醫類案》中部分醫案,并參錄其他有關醫學著述,間或收采諸史傳、說部、雜著中醫案之有新意或立奇法者,以廣讀者見聞。所選的醫案,一般以脈證俱全,辨證詳明,有議論、有發明者為依據。俞氏于案后加寫按語,按語注重說理,概括性強,對讀者有一定的啟發。對所選案例的辨證治法,能明辨其真偽、是非,分析其同中之異,指出證治要領和案例的特色。在編法上的另一特點是,俞氏將選案中“或涉鄙俚矜夸之語概削去,只存其脈證方論……偶有文繁而詞晦者,僭為修飾”(見本書“凡例”)說明編者選案較嚴格,并對若干醫案是下過一番整理功夫的。
明末黃宗羲撰。六十二卷。據明代學者文集語錄,摘其要點,辯別宗派,列十九“學案”,上無師承下無傳人者,別立“諸儒學案”。共收學者二百余人。每學者先列小傳,后載其語錄。對各人生平、著作、思想、學術傳授都有扼要敘述。借此書可見明代學術流派授受分合與主張得失。約成書于康熙十五年(1676)。書成后,中州許酉山、鄞縣萬貞一各刊數卷。此后版本主要有康熙年間故城賈醇庵刻本、道光年間會稽莫晉刻本、1933年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本等。
診法著作。清汪宏撰。二卷。宏字廣庵,新安人。汪氏在醫療實踐中體會到“非診無以知其病,非診無以知其治”,故以《內經》、《難經》之旨為宗,兼采張仲景、楊士瀛、李梴等諸家有關論述,結合個人臨床經驗,于光緒元年(1875)撰成此書。約七萬五千字。上卷為診法常以平旦、明堂周身部位、五色主病提綱等三十九論,闡述望診的要領、原則、方法以及人體生理氣色表象與病理狀態關系。下卷為目分臟腑部位、眼目形容提綱、望舌診法等六十二論,系統論述望眼、口、唇、齒、鼻、耳、眉、須、發、腹、背、手、足以及汗、血、痰、便等望診,對診斷的意義。文字簡練,綱目分明,是一部較為實用的臨床參考書,為重要的望診專著。有光緒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一九五九年科技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