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幼科(2)
- 古今醫案按
- 俞震篡
- 2781字
- 2015-12-20 15:32:54
方蔭山治朱氏子。八九歲。寄食外家。以肉汁拌飯啖之。口含飯。未下咽。因疾走顛蹶遂口噤。手足搐動。醫治不效。延七日。甚至令人口含開關等藥。合其口噴入。僅能開牙關。而四肢搐動。發熱昏沉不語如故。脈洪滑。方至。以石膏、青黛、甘草、陳皮、南星、天麻、薄荷、豬苓、澤瀉、白術、茯苓、兜鈴、元參、黃芩。加姜一片服。是夜熟寐不動。
唯起溺一度。熱退身涼脈靜。再進一服而愈。
潛村治仙潭孫自范甥慢脾證。痰涎涌盛。咳嗽身熱。四肢抽搐。自汗。嗜臥露睛。撮空手振。屢進補脾兼消痰逐風藥。不應。以方就商于楊。楊曰。此證風自內出。本無可逐。痰因虛動。亦不必消。只補脾土。諸證自退。但據所示兼證。則其面必晃白。眼必散大。舌必胖滑。色必嫩白。頸必軟而頭必垂矣。曰誠然。然救虛而不應。究何故耶。楊曰。諸證皆屬寒而諸方止救虛者也。使天柱未倒。固能取效。尚須除去逐風消痰之品。今頸軟頭垂。則天柱已倒。而虛上加寒。確有顯據。非炮姜、肉桂。何以追已去之陽。而蘇垂絕之氣哉。乃寫參附養營湯。囑之曰。如阻以稚幼無陽。無補陽之法。則百不救一矣。服三劑。竟全愈。次用五味異功散加煨姜、白芍。調理而健。
癇
立齋治一小兒。患癇。吐痰困倦。半晌而蘇。諸藥不效。年至十三而頻發。用肥濃紫河車。生研爛。入人參、當歸末搗丸。每服二錢。日進三五服。乳送下。一月漸愈。又佐以八珍湯全愈。
又一兒七歲。發驚癇。令其恣飲人乳。后發漸疏而輕。至十四歲。復發。用乳不效。亦用河車丸數具而愈。常用加減八味丸而安。后至二十三歲。復發而手足厥冷。仍用前法。佐以八味丸、十全大補湯而痊。
又治數小兒。皆以補中益氣、六君子、六味八味等。湯丸相間用之。皆得全愈。
螈
錢乙治皇子病螈囗。國醫莫能療。聞乙有異能。召之。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問此何以能愈此疾。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帝悅。擢太醫丞。
江應宿治一富家兒。病手足螈囗。延至二十余日轉篤。江后至。曰。此氣虛也。當大補之。以參、術、歸、囗、茯、芍、黃連、半夏、甘草。佐以肉桂。助參、囗之功。補脾瀉肝一飲遂覺少定。數服而愈。所以知兒病者。左脈滑大。右脈沉弱。似有似無。右手主于氣故曰氣分大虛。經所謂土極似木。亢則害。承乃制。脾虛為肝所侮而風生焉。證似乎風。
治風無風可治。治驚無驚可療。治痰無痰可行。主治之法。所謂氣行而痰自消。血榮而風自滅矣。見肝之病。知肝當傳脾。故先實其脾土。治其未病。否則成慢脾風而危殆矣。
黃膽
羅謙甫云。一兒季夏。身體蒸熱。胸膈煩滿。皮膚如潰橘之黃。眼中白睛亦黃。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熱。加以濕令。而蒸熱薄于經絡。入于骨髓。使臟氣不平。故脾逆乘心。濕熱相合而成此疾也。蓋心火實則身體蒸熱。胸膈煩滿。脾濕勝則皮膚如潰橘之黃有余之氣。必乘己所勝而侮不勝。是腎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內經云。脾熱色黃而肉蠕動。又言濕熱成痿。豈不信哉。所謂子能令母實。則瀉其子也。蓋脾土退其本位。腎水得復。心火自平矣。又經曰。治痿獨取陽明。正謂此也。乃以加減瀉黃散主之。方以黃連、茵陳各五分。黃柏、黃芩各四分。茯苓、梔子各三分。澤瀉二分。作一服煎。熱服食前。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愈。內經曰。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又云。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故以黃柏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梔子之苦寒。止煩除滿為佐。濕淫于內。以淡泄之。
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熱為使也。
魏云。陽明為胃土。而方中獨瀉脾土。故曰。土位之主。其瀉以苦。所以清燥湯治痿。
用黃連、黃柏。良有以也。治痿獨取陽明。不得專主人參、黃囗。
癖積
劉仲安治一兒。病癖積。左脅下硬如覆手。肚大青筋。發熱肌瘦。自汗咳嗽。日晡尤甚牙疳。口臭惡。宣露出血。四肢困倦。飲食減少。病甚危篤。先與沉香海金砂丸。一服。
下穢物兩三行。次日。合塌氣丸服之。十日。復與沉香海金砂丸利之。又令服塌氣丸。如此互換。服至月余。其癖減半。百日良愈。
明宗室富順王一孫。嗜燈花。但聞其氣。即哭索不已。時珍診之。曰。此癖也。以殺蟲治癖之藥丸服。一料而愈。
震按沉香海金砂丸乃牽牛頭末一兩。海金砂一錢。沉香、輕粉各一錢。獨囊蒜研泥丸之木香塌氣丸乃陳皮去白、蘿卜子炒各五錢。草豆蔻、胡椒、木香、青皮各三錢。蝎尾去毒二錢五分。水法丸。所服丸數皆三十丸。多至四五十丸。出東垣十書。
疳積
陳孝廉自述云。其子痘疹后。患疳積病。骨瘦如柴。大便不固。偶得市人傳一方。用山楂一兩。白酒曲一兩。取多年瓦夜壺人中白最多者。將二物裝內。炭火囗存性。研為細末。
每服六分。滾水送下。藥未完而病愈。
黃上舍瑤臺乃郎。患疳。肚大如箕。足細如管。眼生翳膜遮睛。幾不可為。在蘇州。得異人傳授一方。取雞蛋七枚。輕去殼。勿損衣膜。以胡黃連一兩。川黃連一兩。童便浸春秋五日。夏三日。冬七日。浸透煮熟。令兒服之。遂愈。后以治數兒。無不立效。
江應宿見丁氏兒醫。治疳積腹大腳小。翳膜遮睛者。用大蝦蟆十數個。打死。置小口缸內。取糞蛆不拘多少。糞清浸養。盛夏三日。春末秋后四五日。以食盡蝦蟆為度。為粗麻布袋一方。扎住缸口。倒置活水中。令吐出污穢凈。再取新瓦燒紅。置蛆于上。烙干。令病兒食之。每服一二錢。后服參苓白術散。而愈。若兒稍大見疑。用炒熟大麥面和少蟲作餅或丸看兒大小壯弱。無不驗者。
曲背
一女六歲。才發寒熱一日。即腰脊中命門穴間骨節腫一塊。如大饅頭狀。高三四寸。自此不能平身而立。絕不能下地走動。已半年。人皆謂龜背痼疾。莫能治。即以幼科治龜背古方。亦不效。孫東宿曰。此非龜背。蓋龜背在上。今在下部。必初年乳母放在地上坐早之過彼時筋骨未堅。坐久而背曲。因受風邪。不覺其漸入骨節間而生痰涎。致令骨節脹滿而大不急治之。必成痼疾。今起未久。可用萬靈黑虎比天膏貼之。外以晚蠶沙醋炒絹包。于膏上熱熨之。一夜熨一次。再以威靈仙為君。五加皮、烏藥、紅花、防風、獨活水煎服。一月而消其半。骨節柔軟。不復腫硬。下地行走如初矣。人皆以為神奇。后三個月。驀不能行。
問之。足膝酸軟。載身不起。故不能行。予知其病去而下元虛也。用杜仲、晚蠶沙、五加皮苡仁、當歸、牛膝、獨活、蒼耳子、人參、仙茅。水煎。服二十劑。行動如故。
異證
一兒初如魚泡。又如水晶。碎則流水。用密陀僧羅極細。糝之。一小兒七歲。聞雷則昏倒。不知人事。以人參、當歸、麥冬。少入五味熬膏。盡一斤。后聞雷自若。
建炎戊申。鎮江府民家兒生四歲。暴得腹脹疾。經四月。臍裂。有兒從裂中生。眉目口鼻。人也。但頭以下。手足不分。莫辨男女。又出白汁斗余。三日。二子俱死。
有舟人生子。身全無皮。人莫能曉。適吳門葛可久過。眾告之。令就岸畔作一坎。置兒其中。以細土隔衾覆之。戒勿動。久而啟衾視之。已生皮矣。蓋其母懷妊舟中。久不登岸。
失受土氣故也。
周恭曰。有懷胎即樓居不落地者。生子皆赤肉無皮。亦用此法按危氏得效方。宜用白早米粉干撲。候生皮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