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考信錄
免費

中國古史考證辯偽著作。崔述撰。其門人陳履和曾刊刻崔述遺書19種,光緒5年(1789)定州王氏謙德堂刻《畿輔叢書》收《考信錄》12種。顧頡剛搜羅整理、編成新的《崔東壁遺書》校點書于1936年在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另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崔述,字武承,號東壁,清直隸大名(今屬河北)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清代開疑古風氣之先的經史學家。一生著述凡34種,88卷。本書36卷,翼錄10卷。其中《考信錄提要》(一名《考古提要》)2卷,《補上古考信錄》2卷,為“前錄”2種;《唐虞考信錄》4卷,《夏考信錄》2卷、《商考信錄》2卷、《豐鎬考信錄》8卷,《洙泗考信錄》4卷,為“正錄”5種;《豐鎬考信別錄》3卷,《豐鎬考信余錄》3卷、《孟子事實錄》2卷、《考古續說》2卷,《考信附錄》2卷,為“后錄”5種;《王政三大典考》3卷、《續風偶識》4卷,《古文尚書辯偽》2卷、《論語余說》1卷,為“翼錄”4種。本書取司馬遷“載籍極博,猶考信于六藝”之意以名之。以懷疑、辨偽、考信三者為事。治學以儒家經典為主,凡諸子百家以及秦漢后傳注所言為群經所不具者,皆不輕信,必舉秦以前史實參互比較,以求其真;對異端邪說不經不言,則辟其繆而一律削去,系統考訂了中國上古及歷史和孔子、孟子的事跡。其治學用以經證經之法研究古史,與當時正文字、明音訓、釋名物、考典章的考據學在內容與方法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不為時人所重。雖然崔述治學謹嚴、目光銳敏,但其學術以尊經衛道為宗旨,故唯經是從,疑辨考信到經而止,有一定的局限性。且自信太過,致失是非之準者亦時有之。其疑古辨偽的精神對20世紀20年代崛起的古史辨學派產生很大影響。

崔述 ·國學 ·80.6萬字

最新章節 第177章 崔德皋先生遺書(16) 2015-12-24 16:30:54
弇山堂別集
免費

歷史著作。明王世貞撰。王世貞,字元美,自號鳳州。太倉(今江蘇屬縣)人。本書初刻于萬歷十八年(1590),雖名為“別集”,但并不是王氏個人的詩文集,而是一部記載明代典故的史料匯編。與作者另著的《弇山堂正集》區別,故稱別集。全書一百卷,有盛事、異典、奇事、史乘考誤、帝系帝歷帝統、表考六部分內容。其中皇明盛事述五卷(1—5卷)、皇明異典述十卷(6—15卷)、皇明奇事述四卷(16—19卷),為筆記體史料,記朝章典故、君臣事跡、社會經濟、人物軼事、民族關系、中外關系。史乘考誤十一卷(20—30卷),前八卷考國史、野史之誤,后三卷考家乘之誤,這部分內容作者用力甚勤,考證精辟,為全書精彩之處。帝系帝歷帝統六卷(31—36卷),記述明代帝系及其宗藩。史表二十八卷(37—64)分七十二目,所列上自功臣公侯伯,下至督撫守備,比清修《明史》中的史表完備。諸考三十六卷(65—100卷)中有皇帝、巡幸的記載,備述洪武至萬歷時的重大軍事活動;有皇帝各種賞賜的數量、等級和被賞人的功績;有一些文不雅訓、不登詔令的書檄文件;有明初以后兵制變化和軍隊數目、馬駝驢騾的數目;有洪武七年(1374)至隆慶五年(1571)明王朝與國內邊地民族及鄰國的馬匹交易情況。全書諸多方面的記述,不但有許多宮廷方面的內容,而且有考證,為后來撰史者提供了寶貴史料。比如,王世貞對明初傅友德、王弼、馮勝等人“暴卒”中的隱諱評加考證,大膽揭露了明太祖朱元璋兔死狗烹、誅殺功臣的殘忍面目,盡管作者仍跳不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窠臼,但這種修史據事直書,為還歷史本來面目所作的努力卻使本書增添了難得的史料價值。本書于王世貞去世那年(萬歷十八年)出版刊行?!端膸烊珪穼⒈緯杖搿妒凡俊るs史》類。

(明)王世貞 ·國學 ·73.1萬字

最新章節 第102章 2015-12-27 05:58:08
名臣碑傳琬琰集
免費

107卷,南宋杜大珪編錄。杜大珪生平履歷無考,書前自署“眉州進士”,自序作于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則他大約為孝宗朝進士?!扮币鉃槊烙?,意謂其所選皆系佳品。此書專門選錄匯輯宋代名臣碑傳,上起北宋太祖建隆年間,下至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全書分為3集:上集27卷,主要輯錄神道碑,共收碑文49篇;中集55卷,主要輯錄志銘行狀,共收123篇;下集25卷,主要輯錄諸家別傳和實錄的本傳等,共收81篇,此書材料主要取自宋人別集,少數取自實錄或國史,凡出自實錄的傳文,均在篇名下方標明“實錄”二字。碑傳文字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這些文字或出于門生故吏、親朋子孫,或出于名公巨卿、文人學士,其中不乏諛詞諱言,未可全信,但以當時人寫當時事,究屬第一手材料,其于傳主生平履歷,遠較史傳為詳,如歷官之次序,拜罷之年月,大都歷歷可考,因此此書是研究歷史人物的最主要的資料。元人所修《宋史》雜亂無章,其中訛誤觸目皆是,列傳主要取宋人所修國史作為藍本,而國史中的列傳則是主要根據碑銘志狀寫成的,用《宋史》列傳與碑傳文對照,常??梢园l現許多錯誤,更可以彌補《宋史》記載的闕略和不足。此書中的一部分碑傳見于今存的宋人文集,但還有一些碑傳別處已見不到,這是本書最有價值的部分,30年代,燕京大學引得編纂處將本書中不見它書的碑傳輯出來,編為《琬琰集刪存》3卷,由哈佛燕京學社排印出版。其全書今有1969年臺灣文海出版社出版的影印本。

杜大珪 ·國學 ·53萬字

最新章節 第107章 2015-12-17 15:55:49
摩訶僧祇律
免費

梵名Maha^san%=ghavinaya。凡四十卷。東晉佛陀跋陀羅與法顯共譯。略稱僧祇律。意譯大眾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冊。為部派佛教大眾部所傳之律藏。全書分為比丘戒法(初三十五卷)及比丘尼戒法(后五卷),前者詳列二百一十八戒,并舉雜誦跋渠法、威儀法,且詳述各戒制戒因緣、戒條釋文及其適用情形。其中,雜誦跋渠及威儀二法相當于四分律等之犍度品,即有關僧中所行儀式行事、羯磨,及日常衣食住等規律制條之隨類解說。比丘尼戒法則列舉二百七十七戒及雜跋渠法。本書乃大眾部所傳之廣律,與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共稱古來四廣律。與其他三律比較之,則其特色甚多,包括:(一)四波羅夷制定之年份,被推定為自佛成道后第五年冬分第五半月至第六年冬分第四半月期間。(二)于所記七百結集律藏中,不舉十事非法,卻提及制限凈等之五凈法,且跋耆子等否認之主張亦未提及。(三)內中并載有四十余種本生譚,援引二十余種之本生經。據本書卷三十二“五百比丘集法藏”條載,本書系優波離受摩訶迦葉之命所誦出者,其次并記有陀娑婆羅、樹提陀娑、耆哆等二十七人之相承,是乃本律傳承之記錄。

法顯 ·國學 ·51.9萬字

最新章節 第40章 2015-12-16 15:48:02
明文衡
免費

文總集。明程敏政輯。九十八卷。敏政有《篁墩集》已著錄。是集乃奉敕撰擬,凡七十六萬四千余字。卷首有敏政自序。正文含詔、制、誥、謚冊文、遣祭文一卷,賦、騷各一卷,樂章、琴操等一卷,表牋一卷,奏議三卷,議一卷,論二卷,說一卷,解一卷,辨二卷,原一卷,箴、銘二卷,頌二卷,贊一卷七,策題、問對各一卷,書四卷,記九卷,序七卷,跋、題跋五卷,雜著七卷,傳五卷,行狀一卷,碑五卷,神道碑十二卷,墓碑三卷,墓志、墓志銘八卷,墓表四卷,哀誄、哀辭、祭文各一卷,字說一卷,補缺二卷。收明太祖,《開科舉詔》、宋濂《瑯琊游記》、吳納《文章辨體序題》、蘇伯衡《空同子瞽說》、王祎《洛書辨》、方希古(即方孝孺)《民政論》等由明初至弘治期間的散文。悉從《玉臺新詠》之例,題作者姓名。唯方孝孺因避靖難文禁,而隱其名,書其字。雖編纂中有一篇占一卷,選文亦非全為當時名篇,而名篇又未盡選入等不合體例,不甚完美之處,然基本反映出明初散文創作成就較高時期,宋濂、劉基等作家作品注意反映現實,傳記富于特征,小品精悍警厲,游記清越幽秀之特點;亦反映出臺閣派作品表面雍容華貴,實際內容貧乏,散文創作處于低潮時期之情況。故是集特為明初至弘治間頗為重要之選本。有《四庫全書》本,《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四部叢刊》本,收一百卷,題目作《皇明文衡》。

程敏政 ·國學 ·69.1萬字

最新章節 第100章 2015-12-26 22:38:56
十誦律
免費

凡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羅、鳩摩羅什合譯。又稱薩婆多部十誦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三冊。本書將戒律分為十項(十誦)敘述,故有此稱,為薩婆多部(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之廣律。此律之梵本多已發掘出土,且已刊印出版。律藏系整理佛陀所制定之戒律,故各部派所傳,原則相同,但細部則不一致。十誦律首舉比丘戒法有波羅夷法四條、僧殘法十三條、不定法二條、舍墮法三十條、波逸提法九十條、波羅提提舍尼四條、眾學法一零七條、滅諍法七條,合計二五七條,除戒條外,并一一解說。其次為七法、八法、雜誦二法等十七法(十七章),系說明僧伽之組織與管理,約為他律之犍度部。其次說明比丘尼戒,計三五五條。最后附增一法、優波離問法與比丘誦。唐代義凈所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十誦律與義凈所譯之有部毗奈耶,同為有部之根本律。茲以十誦律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及有部苾芻尼毗奈耶二十卷相較,義凈所譯者相當于十誦律之比丘、比丘尼戒法,而內容較十誦律廣泛,多載錄本生因緣故事。據出三藏記集卷三新集律來漢地四部序錄載,大迦葉所傳之法藏原為八十誦,至優波掘多時,因恐后世鈍根者無法完全受持,遂刪為十誦?;蛑^羅什所譯者系迦濕彌羅國所傳之略律,義凈所譯者則系摩偷羅國所傳之廣本。又傳來我國之四廣律中,十誦律最早譯出,盛行于南方,南朝之僧業、僧璩、道儼、智稱等師皆精研此律。

弗若多羅 ·國學 ·76.2萬字

最新章節 第192章 2015-12-26 22:17:04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义乌市| 潮安县| 泰来县| 马龙县| 广汉市| 烟台市| 南宫市| 盐山县| 阳原县| 鄂托克前旗| 临猗县| 南岸区| 定日县| 五家渠市| 聂拉木县| 淮滨县| 正定县| 铜川市| 吕梁市| 宝应县| 洛扎县| 龙川县| 浮山县| 平谷区| 双辽市| 崇信县| 科技| 光山县| 凤翔县| 博野县| 荥经县| 长顺县| 崇义县| 南城县| 瑞安市| 襄垣县| 上杭县| 额尔古纳市| 水富县|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