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止觀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臺大師智顗(538~597)講述于隋代開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頂(561~627)筆錄。又稱天臺摩訶止觀。略稱止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冊。與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合稱法華三大部。本書為智顗晚年所講述,亦為其著作中體系最圓熟之論書。書中詳說圓頓止觀之法,闡述智顗獨(dú)特之宗教體驗與宗教實踐。智顗為敘說以禪觀思惟體得超常識之宗教境界之蘊(yùn)奧─圓頓止觀,故將其具體實踐法分成總論略說(五略)與別論廣說(十廣),詳加解說。五略,指發(fā)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wǎng)、歸大處等五段;十廣,指大意、釋名、體相、攝法、偏圓、方便、正觀、果報、起教、旨?xì)w等十章;二者并稱五略十廣。據(jù)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載,本書原有三種類本,一為二十卷,一為十卷,第三種即今本,三者皆稱圓頓止觀,時人傳說第二者為廣本,第三者為略本,實則第三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題為摩訶止觀。宋代天圣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請,將本書入藏;淳熙三年(1176),大藏開版時校刊。本書之注釋書頗多,有湛然之止觀輔行傳弘決四十卷、止觀義例二卷、止觀大意一卷,及梁肅之刪定止觀三卷等。
·2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