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案
清代公案俠義小說,原名《施案奇聞》,又名《百斷奇觀》,最初只有八卷九十七回為正集,續集一百回(不分卷),以后又有二續、三續、四續,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集刊《施公案》達十續,發展為五百二十八回。作者姓名生平不詳,可能由說書底本經文人改編加工而成。小說主要寫清康熙年間朝廷地方使官施仕綸察訴斷案的故事。其中穿插一些綠林好漢爭斗的情節。施仕綸長相奇特,“腿歪,手??、足跛、口偏”。但卻被塑造成“清似水、明似鏡、斷事如神”的“能吏”。他秉性正直、剛烈不阿,只要與民有害的事必欲除之。小說意在塑造一個“包青天”式的形象。但他又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在順天府尹任上本要治九門提督縱子之罪,可當他收到20封銀子之后,便一聲不吭了;面對桃杏村喊冤告窮的老婆子他說:“世上也有告窮的嗎?這是你生成的八字”。在施仕綸身上,正直和虛偽交織,封建和俠義結合。這是作者思想局限所致,因而影響了作品的藝術魅力。《施公案》所表現的另一個“俠士”黃天霸,本為施仕綸的仇人。但深為其“大義”感動。成為施仕綸的貼身保鏢。在他身上作者所塑造的是一個忠義并舉的形象。惡虎莊施仕綸被綠林好漢武天虬、濮天雕所捉,黃天霸闖莊救主,終于“鏢死武天虬,自刎濮天雕、火燒惡虎村”,《施公案》是俠義和公案合流創作的先導,具有民間通俗文學的特點,是此類作品中較有影響的一部。《施公案》現存最早的是道光四年(1824)刊本,1982年寶文堂書店再版該書。
·11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