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書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作者名: 永瑢本章字數: 3915字更新時間: 2015-12-26 16:11:54
國朝王又華撰。又華字靜齋,錢塘人。是編雜錄論詞之語。雖以古今詞論為名,而古人僅十之一。近人乃十之九。
《填詞名解》四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掇拾古語,以牽合詞調名義,始於楊慎《丹鉛錄》。先舒又從而衍之,附會支離,多不足據。末附先舒自度十五曲,尤為杜撰。古樂府在聲不在詞。唐人不得其聲,故所擬古樂府,且借題抒意,不能自制調也。所作新樂府,但為五七言古詩,亦不能自制調也。其時采詩入樂者,僅五七言絕句,或律詩割取其四句,倚聲制詞者,初體如竹枝、柳枝之類,猶為絕句。繼而《望江南》、《菩薩蠻》等曲作焉。解其聲,故能制其調也。
至宋而傳其歌詞之法,不傳其歌詩之法,故《陽關曲》借《小秦王》之聲歌之,《漁父詞》借《鷓鴣天》之聲歌之。蘇軾、黃庭堅二集可覆案也。惟詞為當時所盛行,故作者每自度曲。亦解其聲,故能制其調耳。金元以來,南北曲行,而詞律亡。作是體者,不過考證舊詞,知其句法平仄。參證同調之詞,知某句可長可短,某字可平可仄而已。當時宮調,已茫然不省。而乃虛憑臆見,自制新腔。無論其分析精微,斷不能識。即人人習見之《白石詞》,其所云《念奴嬌》鬲指聲者,今能解為何語乎?英雄欺人,此之謂也。
──右“詞曲類”詞話之屬,五部,十三卷,皆附《存目》。
《詩馀圖譜》三卷、《附錄》二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張綖撰。綖有《杜詩通》,已著錄。是編取宋人歌詞,擇聲調合節者一百十首,匯而譜之。各圖其平仄於前,而綴詞於后。有當平當仄,可平可仄二例。而往往不據古詞,意為填注。於古人故為拗句,以取抗墜之節者,多改諧詩句之律。又校讎不精。所謂黑圈為仄,白圈為平,半黑半白為平仄通者,亦多混淆。殊非善本。宜為《萬樹詞律》所譏,末附秦觀詞及綖所作詞各一卷,尤為不倫。
《嘯馀譜》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程明善撰。明善字若水,歙縣人,天啟中監生。其書總載詞曲之式。以歌之源出於嘯,故名曰《嘯馀》。首列嘯旨、聲音度數、律呂、樂府原題一卷。次《詩馀譜》三卷,致語附焉。次《北曲譜》一卷,《中原音韻》及務頭一卷。次《南曲譜》三卷。《中州音韻》及切韻一卷。考古詩皆可以入樂。唐代教坊伶人所歌,即當時文士之詞。五代以后,詩流為詞。金、元以后,詞又流為曲。故曲者詞之變,詞者詩之馀。源流雖遠,本末相生。詩不本於嘯,詞曲安得本於嘯。
命名已為不確。首列嘯旨,殊為附會。其皇極經世、律呂、樂府原題之類,與詞曲亦復闊絕。所列詞譜第一體、第二體之類,以及平仄字數,皆出臆定,久為詞家所駁。曲譜所載,亦不及南北《九宮譜》之詳備。徒以通俗便用,至今傳之,其實非善本也。
《填詞圖譜》六卷、《續集》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賴以邠撰。以邠字損庵,仁和人。是編踵張綖之書而作,亦取古詞為譜。而以黑白圈記其平仄為圖。顛倒錯亂,罅漏百出。為《萬樹詞律》所駁者,不能縷數。
《詞韻》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仲恒撰。恒字道久,號雪亭,錢塘人。詞韻舊無成書,明沈謙始創其輪廓。恒作是書,又因謙書,而訂之。考填詞莫盛於宋,而二百馀載作者云興,但有制調之文,絕無撰韻之事。核其所作,或竟用詩韻,或各雜方言,亦絕無一定之律。不應一代名流,都忘此事,留待數百年后,始補闕拾遺。蓋當日所講在於聲律,抑揚抗墜,剖析微芒。至其詞則雅俗通歌,惟求諧耳。所謂“有井水吃處都唱柳詞”是也。又安能以禮部韻略頒行諸酒壚、茶肆哉?作者不拘,蓋由於此,非其智有所遺也。自是以還,周德清作《中原音韻》,攤派入聲,立為定法。而《詞韻》則終無續定者。良以北曲必用北韻,猶之梵唄必用梵音。既已自為一家,遂可自成一格。至於詞體,在詩與曲之間,韻不限於方隅,詞亦不分今古。
將全用俗音,則去詩未遠。將全從詩韻,則與俗多乖。既虞針真、因陰之無分,又虞元魂、灰咍之不葉,所以雖有沈約陸詞,終不能勒為一書也。沈謙既不明此理,強作解事。恒又沿訛踵謬,轇轕彌增。即以所分者言之,平、上、去分十四韻,割魂入真、軫,割咍入佳、蟹,此諧俗矣。而麻、遮仍為一部,則又從古。三聲既真、軫一部,侵、寢一部,庚、梗一部,元、阮一部,覃、咸一部矣。
入聲則質、陌、錫、職、緝為一部,是真、庚、青、蒸、侵又合為一也。物、月、曷、默、屑、葉合一部,是文、元、寒、刪、先、覃、鹽又合為一也。不俗不雅,不古不今,欲以范圍天下之作者,不亦難耶?大抵作詞之韻,愈考愈岐。萬不得已,則於古韻相通之中,擇其讀之順吻者用之。如東冬、江陽之類。(江陽古亦不通,此據六朝以下言之。)其割屬也亦擇古韻相通者割之。如割魂入文,魂本通文。割咍入佳,咍本通佳之類。即入聲亦以此為消息。庶斟酌於今古之間,或不大謬。必欲強立章程,不至於非馬非驢不止。故今於諸韻書外,惟錄曲韻。而詞韻則概存目焉。
《詞學全書》十四卷(內府藏本)
國朝查繼超編。繼超字隨庵,海寧人。是編輯於康熙己未,以毛先舒《填詞名解》四卷,王又華《古今詞論》一卷,賴以邠《填詞圖譜》六卷,《續集》一卷,《仲恒詞韻》二卷,匯為一編。無所發明考正。
──右“詞曲類”詞譜詞韻之屬,五部,三十九卷,皆附《存目》。
《張小山小令》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張可久撰。可久字仲遠,號小山,慶元人。嘗仕為路吏,轉首領。李開先謂如今稅課局大使之職。蓋終於下僚者也,當時以詞曲擅場,其集久而失傳。明初宋濂得其詞半冊於禮賢館,后方孝孺又購得抄本一帙以示濂。乃參互校正,分為上下卷,鏤版行世。蓋僅就二人所見,編次成書。其實可久所作不止於是也。
自五代至宋,詩降而為詞。自宋至元,詞降而為曲。文人學士,往往以是擅長。
如關漢卿、馬致遠、鄭德輝、宮大用之類,皆藉以知名於世。可謂敝精神於無用。
然其抒情寫景,亦時能得樂府之遺。小道可觀,遂亦不能盡廢。可久之詞。太和正音稱其如瑤天笙鶴,既清且新,華而不艷,有不食煙火氣。又謂其如披太華之天風,招蓬萊之海月。今觀所作,遣詞命意,實能脫其塵蹊。故雖非文章之正軌,附存其目,以見一代風尚之所在焉。
《碧山樂府》五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明王九思撰。九思有《渼陂集》,已著錄。此其所作雜曲小令也。自宋趙彥肅以句字配協律呂,遂有曲譜。至元代如驟雨打新荷之類,則愈出愈新。不拘字數,填以工尺。俗傳僅知有正宮、越調為南北曲之分,而相帶、相犯之妙,填詞家又不知度曲四聲別有去作平,上作平之例。故論其體格,於文章為最下,而入格乃復至難。九思酷好音律,嘗傾貲購樂工,學琵琶,得其神解。是編所錄,大半依弦索越調而帶犯之,合拍頗善。又明人小令多以艷麗擅長,九思獨敘事抒情。
宛轉妥協,不失元人遺意。其於填曲之四聲,雜以帶字,不失尺寸。有謂聲音文字兼擅其勝。然以士大夫而殫力於此,與伶官歌妓較短長,雖窮極窈眇,是亦不可以已乎。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楊朝英撰。朝英自稱青城人。始末未詳。是集前五卷為小令,后三卷為套數。凡當時士大夫所撰及院本之佳者皆選錄之,亦技藝之一種。中多殘闕,蓋傳寫所脫也。
《詞品》一卷(編修程晉芳家藏本)
舊本題元涵虛子撰,不詳名氏。評論有元一代北曲,人各擬以品目,略如敖陶孫之《詩評》。臧懋循《元人百種曲》嘗列之卷首。此本載曹溶《學海類編》中。殆即從《百種曲》中鈔出,借其名以備數者也。
《雍熙樂府》十三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舊本題海西廣氏編。不著姓名。其凡例謂聲音各應宮律,原分一十七調。今所傳者一十有二,蓋闕其五。今考十二調,一曰黃鐘,二曰正宮,三曰大石,四曰小石,五曰仙呂,六曰中呂,七曰南宮,八曰雙調,九曰越調,十曰商調,十一曰商角,十二曰般涉。其商角及般涉二調,則有其目而無其詞,蓋闕佚也。明李元玉《北調廣正譜》,訂正諸調,頗為綜核。雖所摭較此書多道宮、高平、揭指、宮調、角調五類。而揭指及宮、角二調,則亦有其目而無其詞。其全具者,才十四調。核其體例,實皆原本是書。其間每調詞曲,有名同而實異者,有句字不拘可以增損者,亦皆因是書而推廣之耳。
《度曲須知》二卷、《弦索辨訛》三卷(內府藏本)
明沈寵綏撰。寵綏字君徵,吳江人。以度曲家沿流忘初,往往聲乖於字,調乖於義。因作此書以釐正音調。凡分二十六目,剖晰頗詳。其《弦索辨訛》,則載《西廂》二卷,《雜曲》一卷。各加標記,以明北曲字音之殊。蓋亦《九宮譜》之流亞也。
《瓊林雅韻》(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明寧王權編。權有《漢唐秘史》,已著錄。是書凡分十九韻,大抵襲周德清《中原音韻》體例。一穹、窿,二邦、昌,三詩、詞,四丕、基,五車、書,六泰、階,七仁、恩,八安、閑,九<角耑>、鸞,十乾、元,十一蕭、韶,十二珂、和,十三嘉、華,十四硨、<石邪>,十五清、寧,十六周、流,十七金、琛,十八潭、嚴,十九慊、謙。與《中原音韻》十九韻大略相似,特異其名耳。惟《中原音韻》第十韻標曰先、天,而此書第十韻則標曰乾、元,遂取元韻之半入於一先。
又是書每韻皆取平聲二字以括三聲,而第六韻泰階泰字則兼用去聲。是自亂其例。
至云北方無入聲,以入聲附平、上、去三聲之后,與《中原音韻》體例全合,而亦微有不同。如第四韻曰丕、基,其后附“悔”字,謂去聲作上聲,而《中原音韻》第四韻后不載此條。考“悔”字作上聲,其在紙韻,則有“詩不我以,其后也悔”可證。其在慶韻,則有陸機《凌霄賦》“悔”與“旅”為韻可證。周德清於此條似乎失收。然曲韻自用方音,不能據古韻為增減。權之所補,亦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
《南曲入聲客問》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毛先舒撰。先舒有《聲韻叢說》,已著錄。初,先舒撰《南曲正韻》一書,凡入聲俱單押,不雜平、上、去三聲。復著此卷,謂南曲入聲俱可作平、上、去押。設為客問,以達其說。
──右“詞曲類”南北曲之屬八部,三十五卷,內一部無卷數,皆附《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