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
清趙學敏撰。此書撰于1765年,刊于1864年,共10卷,分18部,其中716種藥物《本草綱目》未記載,加已載而需予補充藥物共921種,其為補充《本草綱目》的著作,故名《本草綱目拾遺》。《本草綱目拾遺》引用參考多種文獻資料,結合臨床經驗及采、種草藥予以介紹,參照《本草綱目》體例編撰,較之多出藤、花二部,書前首列“正誤”。全書內容皆論述《本草綱目》誤記或漏記的藥物,如“大腹子”條稱:“大腹子乃大腹檳榔,與檳榔形似而性異……至今日藥肆中所用檳榔,半多以大腹子代用,率由瀕湖一言之誤也。”凡例稱:“川貝不分川象(指川貝母、浙貝母);大棗不分南北,傳誤非淺。”又如“小序”中稱:“瀕湖之書成博矣,然物生既久則種類愈繁……如不解一也,今產霍山(在今安徽省西部)者則形小而味甘;白術一也,今出于潛(霍山,漢置潛縣)者,則根斑而力大,此皆近所變產,此而不書,過時罔識。”這說明許多藥物同物而異種。皆載錄以別之。書中所收許多藥物來自民間,如:紫草茸清解痘毒,鴉膽子治療冷痢,千年健治療風濕,獨角蓮治療毒蟲咬螫等等,還收錄了許多外來藥物,如西洋參、西國米、呂宋果、金雞勒等等,此外還發掘了民間驗方和當時傳入的西醫藥資料。趙學敏還著有《本草話》《升降秘要》《藥性玄解》等,但已佚失,僅存此著,解放后有排印本。
·23.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