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1章

  • 東周列國志下
  • 馮夢龍 蔡元放
  • 6145字
  • 2015-11-24 15:52:35

兼六國混一輿圖號始皇建立郡縣王翦替代李信為大將,率領六十萬大軍,聲言討伐楚國。項燕固守東岡以拒敵,見秦兵眾多,派使者飛報楚王,請求增添精兵強將。楚王又發兵二十萬,派將軍景騏率領,以幫助項燕。再說王翦將六十萬兵力屯扎在天中山,營連著營將近十里,堅壁固守,項燕每天派軍隊去挑戰,王翦始終不出兵

項燕說:“王翦是一員老將,怯戰倒是對的。”王翦讓兵士休息沐浴,每天殺牛設餐,與士兵一起飲食,將士們心中感激,都愿為王翦效力,屢次請戰,王翦都用醇酒招待他們。如此數月,士卒白天無事可干,就練習投石、超距等游戲。范蠡的《兵法》對投石、超距有所記載:所謂投石,就是將十二斤重的石塊,放在立著的木頭上擊出,石塊能達三百步遠就算贏了,不到的就算輸;那些更有力的人,能用手甩石頭達三百步遠的,就更勝一籌。所謂超距,就是立一橫木,離地七八尺,跳躍而過,以此比賽勝負。王翦每天派各營的小官吏,記住每一個兵士的勝負情況,以了解兵士力量的強弱。對外則越發謹慎地作出自守的樣子,而且不許兵士到楚國境內去樵伐,楚國人誤入了他的營地,他用酒食犒勞并放還。兩軍對峙一年有余,項燕終究沒有得到戰斗的機會,以為王翦名義上說是討伐楚國,實際上是保護著自己,因此就放松了戰備

忽然有一天,王翦大宴將士,說:“今天我與諸位一起去破楚國!”將士個個磨拳擦掌,爭先奮勇。于是選出驍勇有力的兵士近二萬人,稱他們為壯士,另立為一軍,作為先鋒。將軍隊分成若干隊從不同的道攻打楚國,吩咐楚軍一旦失敗,馬上分頭占領土地。項燕沒有料到王翦突然攻擊,倉皇出來迎戰。二萬名壯士蓄積力量已經多時,都想一試身手,于是大喊著沖向楚軍的陣地,一人足以對付百人。楚兵大敗,屈定第一仗就被打死。項燕與景騏,率領著敗兵從東面撤退,王翦乘勝追擊,又與項燕的殘部在永安城大戰,取得了勝利。王翦接著又攻下了西陵,荊州、襄陽兩地頓時都驚慌萬分。王翦分兵一半與副將蒙武,讓他屯兵鄂渚,向湖南的各郡縣發布檄文,宣傳秦王的威勢和德行。自己率領另一半軍隊直趨淮南,去攻打壽春,一面又派人去咸陽報捷。項燕到淮上招募兵士未回,王翦乘虛急攻,壽春城遂被攻破

景騏在城樓上刎頸而死,楚王負芻被虜。秦王發駕親自到樊口接受俘虜,定負芻有弒君之罪,貶為平民百姓。命令王翦的軍隊與鄂渚的屯軍會合,以收復荊、襄,于是湖、湘一帶的郡縣,聽到風聲,都驚恐萬狀,潰不成軍

再說項燕在淮上招募到二萬五千名兵士,走到徐城,正碰上楚王的同母兄弟昌平君逃難來到,他告訴項燕說:“壽春已被攻破,楚王被俘虜去了,死活不知。”項燕思量:“吳、越有長江作防線,方圓又有千里,還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于是率領那些人渡過長江,尊奉昌平君為楚王,建都蘭陵,訓練士兵,守衛城市

再說王翦平定了淮北、淮南兩地后,去鄂渚謁見秦王,秦王盛贊了他的功勞后說:“項燕又在江南立了楚王,怎么辦?”王翦說:“對楚國來說,有利的地方只有江、淮,今淮北、淮南皆被我們占領,他們茍延殘喘于江南,只要大兵一到,馬上就會投降的。哪里值得您憂慮呢!”秦王說:“王將軍年紀雖大,壯志可是未減啊!”第二天,秦王啟駕回咸陽,仍然留下王翦以及軍隊,派他們攻打江南。王翦命令蒙武在鸚鵡洲造船。一年多船造成,順著長江而下,守江的楚軍抵御不住,秦兵于是登上了江南。留下十萬兵士屯扎黃山,以斷長江的出口。大軍從朱方進圍蘭陵,在蘭陵周圍扎下營盤,軍士的喊叫聲響徹云天。夫椒山、君山、荊南山等處,皆布滿軍隊,以斷絕越中救兵的來路,項燕帶領全城的官兵,與王翦在城下交鋒。第一個回合下來,秦兵稍稍有些退卻。王翦將壯士分為左右兩隊,每個人都拿著短兵器,大聲吶喊著沖入敵陣。蒙武親身殺死了一員裨將,又生擒一人,秦兵的勇氣增加了十倍。項燕又一次大敗,逃回城中,加固城門以便防守。王翦用云梯仰面進攻,項燕用火箭射殺兵丁,燒壞了云梯。蒙武說:“項燕已成了鍋中的魚了!如果壘土與城墻一般高,四面八方一起加快攻城的速度,我眾彼寡,他們守備不周全,不消一月,城池必破。”王翦聽從了他的計策,加快了攻城的步伐。昌平君親自巡視城市,為流箭射中,軍士將他扶回行宮,半夜里就死了。項燕哭泣著說:“我之所以茍且偷生在此,是因為羋氏一脈沒有斷絕啊!我如今還有什么希望啊!”仰天長號三聲,用劍刎頸而死。蘭陵城中大亂,秦兵于是登上城墻打開了城門。王翦帶領著整齊的隊伍進了蘭陵城,安撫居民。又率大軍南下,到了錫山。軍士埋鍋做飯,在掘地時發現了一塊古碑,上面刻有十二個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找來當地人問情況,當地的土著說:“錫山是慧山的東峰,自周平王東遷到雒那一年,這山就出產鉛錫,于是命名為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完。近日鉛錫漸漸少了,這塊碑也不知道是誰做的。”王翦感嘆地說:“這塊碑的顯露,說明天下從此將漸漸安定了!難道古人先已得知了定數,所以埋下這塊碑以告示后人嗎?今后當稱這地方為無錫。”——今天無錫的縣名,就是從這句話中而來的

王翦的軍隊經過姑蘇,姑蘇的守臣將城市交出以示投降。于是渡過浙江,一路掃平了越國地界。越王的子孫,自從越國滅亡后,散居在南江到天臺一帶,依海而居,皆自稱君長,互相之間沒有統屬關系。到了此時,聽說了秦王的威德,都向王翦投降。王翦收下了他們的版圖與戶冊飛快地報告給秦王,同時平定了豫章,建立了九江、會稽兩個郡縣。楚國的社稷到此就絕斷了

——這是秦王二十四年時發生的事。楚國自從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強大并稱王開始,每年并吞小國,歷經五代傳到莊王旅,得以稱霸,又經過五代到昭王珍,幾乎被吳國所滅,又六代到威王商,兼并了吳越之地,接著江淮一帶都歸屬于楚國,楚國幾乎占有了天下一半的土地,懷王槐任用了奸臣靳尚,被秦國所欺負,國力逐漸衰弱,又傳五代到負芻,而國家被秦國所吞并

史臣記述如下:鬻熊之嗣,肇封于楚;通王旅霸,大開南土。子圍篡嫡,商臣弒父;天禍未悔,憑奸自怙。昭困奔亡,懷迫囚苦,襄烈遂衰,負芻為虜

王翦平定了楚國后,班師回了咸陽,秦王賞賜他黃金千鎰,王翦告老,仍舊回到了頻陽。秦王拜王翦的兒子王賁為大將,前往遼東討伐燕王。秦王囑咐他說:“將軍如果在遼東取得了勝利,乘著破竹之勢,一鼓作氣再攻下代國,那樣就不用再麻煩動兵了。”王賁帶兵渡過鴨綠江,圍住了平壤城,擊破了它,俘虜了燕王喜送到咸陽,被貶為百姓。燕國自召公開始,第九代是惠侯,那年周厲王投奔彘地,又傳八代到莊公,是年齊桓公討伐山戎,為燕國開辟了五百里疆界,燕開始強大,又經過十九代到文公,而蘇秦將合縱的計策向他傳授,文公的兒子易王開始稱王,列于七國之中,易王傳位于噲,噲被齊國所滅,噲的兒子昭王又恢復了國號,經過四代到喜,而國終究為秦國所滅。史臣記述如下:召伯治陜,甘棠懷德;易王僭號,齒于六國。噲以懦亡,平以強獲;一謀不就,遼東并失。傳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后亡,召公之澤

王賁攻下了燕國之后,率領部隊向西去進攻代國。代王嘉的軍隊一戰下來,全軍覆沒,嘉想要逃往匈奴,王賁一路追趕,到了貓兒莊,生擒了代王并將他囚禁起來。代王自殺。王賁得到了云中、雁門的所有土地。——這是發生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時的事。趙國自從造父在周朝任職,幾世都做周朝的大夫。幽王無道,叔帶離開了周朝來到晉,在晉文侯手下任職,確定了自己趙的姓氏。第五代傳到趙夙,侍奉獻公,再傳到趙衰,侍奉文公,趙衰的兒子盾在襄、成、景三公手下都任過職,晉國稱霸,趙姓家族世代輔佐晉帝的霸業。趙盾的兒子朔不再任職,朔的兒子武又一次被啟用,又經過兩代傳到簡子鞅,鞅又傳到襄子毋衈,毋衈與韓、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毋衈傳位給他的侄子桓子浣,浣傳位于其子籍,開始稱侯,謚號為烈,經過六代到武靈王時,匈奴臣服,又傳了四代到王遷被俘虜,其公子嘉立自己為代王,繼承趙氏宗祀,代王嘉在位六年,國家滅亡。自此六國就有五國被秦所滅,只有齊國尚在。史臣有記述說:趙氏之世,與秦同祖;周穆平徐,乃封造父。帶始事晉,夙初有土;武世晉卿,籍為趙主。胡服雖強,內亂外侮;頗牧不用,王遷囚虜。云中六載,馀焰一吐

王賁報捷的書信送到咸陽,秦王大喜,親手給王賁寫一封信,大意說:將軍您一出馬,就平復了燕和代,馳騁二千余里,比起您的父親來,勞苦功高,不相上下,盡管您已經很辛苦并建立了大功,但是齊國,是您班師的必經之道,齊國在,就像一個人缺了一條胳膊一樣,我希望將軍發揮您的威力,倏然擊滅它。將軍父子,對于秦國的功績,沒有誰能比得上啊!王賁接到秦王的手書后,帶領軍隊取道燕山,往河間一路行來

卻說齊王建聽從了宰相后勝的建議,不救韓、魏,秦每滅一國,齊王都派人到秦國去稱賀。秦王又用黃金賄賂使者,使者回到齊國,備述秦國對使者的優厚款待,齊王以為秦王與自己是和好的,依靠了這一點,就可以不修戰備。等到五國相繼被秦國吞并,齊王心中才開始不安,與宰相后勝商議,發兵守衛本國的西界,以防秦兵的突然襲擊。但齊王萬萬沒有想到,王賁帶兵經吳橋,直攻濟南。齊國自王建即位,四十四年沒有發生過戰爭,老百姓耽于安定,從來不曾演習過武藝。況且秦兵的強暴,他們一向聽說,今天數十萬秦兵,像泰山壓頂般沖將過來,老百姓怎么能不害怕?又有誰敢與他對陣呢?王賁一路經過歷下、淄川,直搗臨淄,所經之地,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臨淄城中,百姓亂奔亂竄,城門都沒有人守衛。后勝束手無策,只得勸王建投降。王賁兵不血刃,兩個月時間,就得到了山東所有的土地。秦王聽到捷報,傳下命令說:“齊王建用后勝的計策,拒絕秦國的使者,想要犯上作亂,今天幸虧將士聽從了我的命令,齊國得以被翦滅。本當君臣都殺戮,但念王建四十多年對我的恭順之情,免其死刑,可將他與妻、子一齊遷往共城,有司每天供給他一斗粟,以使他度完余生。后勝就地斬首。”王賁奉命,在臨淄殺了后勝,派遣小官押送王建等人到共城安置下來。王建住在太行山下的幾間小茅屋里,四周都是松柏,沒有任何人居住,王建的后宮及眷屬雖然都已分散,但還有十幾口,一斗粟根本不夠吃的,而且有司還不按時供給。王建只有一個幼小的兒子,半夜因饑餓而啼哭,王建凄凄怨怨地坐了起來,想起在臨淄時的日子,是何等的富貴!而因誤聽奸臣后勝的計策,以至于亡國,如今被困在大山里貧困潦倒,深深地感到后悔。想到此處,流淚不止,不數日就死去了。宮人各自逃走,王建的兒子也不知道最終的結果

齊國人聽傳聞說王建是被餓死的,都很悲哀,編出一首歌傳唱以示哀悼:松耶柏耶?饑不可為餐。誰使建極耶?嗟任人之匪端!后人傳唱這首歌的,稱它為“松柏之歌”,大意是怪罪后勝的誤國。齊國的始祖是陳厲公佗的兒子陳定,他于周莊王十五年避難到了齊國,于是在齊國任職,改陳氏為田氏。經過幾代到了田桓子無宇,又傳到僖子乞,因廣泛地施舍博得了民心,田氏日漸強大,田乞的兒子恒殺了齊國的君主,又經過三代到太公和,篡奪了齊國的君位自稱諸侯,又三傳到威王,齊國更加強大,于是稱王,又傳了四代到王建,國家被秦滅亡了。史臣有記述說:陳完避難,奔于太姜;物莫兩盛,媯替田昌。和始擅命,威遂稱王

孟嘗延客,田單救亡。相勝利賄,認賊為祥。哀哉王建,松柏蒼蒼

以上記錄的是秦王嬴政二十六年時的事。當時六國悉被秦國吞并,天下一統。秦王因為六國當年都自稱為王,以為王這個名稱不足以尊稱自己;想要改稱為帝,可當年也曾有東西二帝的議論,以為稱自己為帝,尚不足以傳后世,也不足以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攝;而上古君號,只有三皇五帝,秦國不但兼有三皇的美德,而且功績超過了五帝,于是將皇、帝兩號合并,稱自己為皇帝。追稱父親莊襄王為太上皇。又認為周公創立了謚法,使得兒子可以議論父親,臣下可以議論君長,這是不合禮法的,于是廢除謚法不用。并說:“我為始皇帝,后世以數目字的秩序排列,稱二世、三世,以至于百千萬世,傳到無窮。”天子自稱為朕,臣下奏事稱皇帝為陛下。召募手藝精良的工匠用和氏璧做成一枚傳國的寶印,上面刻著,“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又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朝屬火德,而火只有水才能撲滅,秦國取周而代之,應了水德之運,所以皇帝所穿的衣服、旌旗都用了黑色。水排列在第六位,所以皇帝所用器物的尺寸,都有六這個數目。規定十月為正月,朝賀都在這一個月內進行。正與嬴政的音同,皇帝的御諱不可犯,改正字的音為征。征,并不是一件吉祥的事,但因為出于始皇的意思,人們也就不敢多說了

尉繚見秦始皇意氣用事,紛紛擾擾沒有休止,私下嘆息道:“秦國雖然得到了天下,但元氣已經喪失殆盡了,它還能長久嗎?”與弟子王敖一起,在一個晚上離開了朝廷,誰也不知道他們的去向。始皇問群僚說:“尉繚為什么離我而去?”群臣都說:“尉繚輔佐陛下平定了天下,功勞最大,他希望陛下分給他一塊土地封他為諸侯,如周朝太公周公的做法。今天陛下已定下了尊號,但論功行賞的典禮卻沒有施行,他感到失意,因此離秦而去。”秦始皇問道:“周代那種分封疆土以立諸侯的做法,還可以實行嗎?群臣都認為,原本屬于燕、齊、楚、代的國土,離秦較遠,難以顧及,不設立諸侯就沒有辦法管理它。李斯分析說:“周朝分封了數百個諸侯國,同姓為多,他們的后代子孫,自相殘殺沒有停止過。今陛下統一了海內,應設立郡縣制,那些有功之臣,給他豐厚的利祿,但不能分割給他一寸土地及土地上的一個百姓,這樣,就避免了戰爭,這難道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嗎?”秦始皇聽從了他的意見,于是將天下分成三十六個郡。哪三十六個郡呢?內史郡漢中郡北地郡隴西郡上郡太原郡河東郡上黨郡云中郡雁門郡代郡三川郡邯鄲郡南陽郡潁川郡齊郡(即瑯琊郡)薛郡(即泗水郡)東郡遼西郡遼東郡上谷郡漁陽郡鉅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會稽郡鄣郡閩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長沙郡當時北邊有匈奴之患,所以漁陽、上谷等臨近胡地的郡縣,轄地最少,派兵鎮守。南方水鄉富足平安,故九江、會稽一帶的郡縣,轄地最多,所有郡縣的事項,都歸李斯調度。每郡設立守尉一人,監御史一人。盡數收取天下的兵器,聚攏到咸陽一齊銷毀,鑄成十二個金屬的人,每人都有千石重,將它放置在宮庭中,以應“臨洮長人”的祥瑞。將天下最富有的家庭遷到咸陽,共有二十萬戶。又在咸陽的北坂,仿照六國時后宮制度,建造了六所離宮,又建造了一所阿房宮。任命李斯為丞相,趙高為郎中令。有功勞的那些將帥,像王賁、蒙武等,都分封給他們萬戶,有些也給予千戶,他們都不必向國家交付稅賦。接著又焚書、坑儒,始皇自己冶游沒有節制,建造萬里長城以防匈奴的入侵,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難以生存。等到第二世,暴虐更甚于始皇,于是陳勝、吳廣等人揭竿而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史臣作了一首《列國歌》說:東遷強國齊鄭最,荊楚漸橫開桓文,楚莊宋襄和秦穆,迭為王霸得專征。晉襄景悼稱世霸,平哀齊景思代興。晉楚兩衰吳越進,闔閭句踐何縱橫?春秋諸國難盡數,幾派源流略可尋。魯衛晉燕曹鄭蔡,與吳姬姓同宗盟。齊由呂尚宋商裔,禹后杞越顓頊荊。秦亦頊裔陳祖舜,許始太岳各有生。及交戰國七雄起,韓趙魏氏晉三分。魏與韓皆周同姓,趙先造父同嬴秦。齊呂改田即陳后,黃歇代楚熊暗傾。宋亡于齊魯入楚,吳越交勝總歸荊。周鼎既遷合縱散,六國相隨漸屬秦

髯仙讀了《列國志》,寫下了一首詩:卜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綿延過歷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

六國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東遷

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源县| 墨江| 巩留县| 磐安县| 石城县| 高州市| 江口县| 囊谦县| 沙雅县| 辽宁省| 太保市| 铜山县| 洛南县| 巧家县| 阿鲁科尔沁旗| 旺苍县| 上蔡县| 扎鲁特旗| 拜泉县| 那曲县| 介休市| 凤台县| 青海省| 泸定县| 嘉峪关市| 乌兰县| 吉木萨尔县| 汉川市| 花莲市| 玉林市| 江都市| 安阳市| 津市市| 寿光市| 天津市| 贞丰县| 习水县| 岐山县| 扎赉特旗| 大姚县| 临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