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上清太上回元隱道除罪籍經》,早期上清派經典之一,約出于東晉。《真誥》卷二十稱東陽章靈民得東晉許翽所書《回元隱道經一卷》,當即此篇。今本收入《正統道藏》正一部。經文言“太上回元謝罪之道”,亦稱隱元內觀之法。其法以六甲之旬六丁之日,平旦入室,存思八星(太星、元星、真星、紐星、綱星、紀星、關星、帝星)之神及北斗七星之神,向諸星斗之神懺說七祖及自身罪過,求其消除罪愆,解脫死籍。據稱行此道法可列名上真,得成仙道。
佚名 ·國學 ·2463字
一卷,吳支謙譯。有梵志名迦羅。具足五通,能說法。閻羅王來聽法,悲梵志七日后當死,死墮閻羅界。梵志懼,見佛證果。
佚名 ·國學 ·1406字
本書為公版書,為不受著作權法限制的作家、藝術家及其它人士發布的作品,供廣大讀者閱讀交流。匯聚授權電子版權。
佚名 ·國學 ·7.6萬字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分四部分:(1)“發心”,依據《大乘起信論》解釋“發菩提心”;(2)“簡教”,論證修行是否要依賴經教,主張“理教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3)“顯過”;(4)“表德”。第三、四部分主要論述“色”與“空”的關系。其中“表德”列有五門: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而前三觀是《華嚴法界觀》的全文,故澄觀、宗密均認為是唐杜順撰。書首《凡例》則說為法藏《華嚴三昧觀》的異名。見載于日本《大正藏》。
(唐)法藏 ·國學 ·8299字
善導 ·國學 ·1.2萬字
是一部養生學著作。該文集卷首有唐禮部侍郎權德輿的序言,簡述了吳筠的生平,稱其文“合為四百五十篇”,但現存僅有一百一十九篇,包括詩、賦、論等文體?。
薜道光 ·國學 ·2.2萬字
四卷。清胡承諾(1607—1681)撰。承諾字君信,號石莊,天門(今屬湖北省)人。是書系其讀書雜論,內容龐雜,共九十八條。清王履謙作序稱此書論理精賅,敘事準確,引證史籍豐富,考據經義詳盡,且每敘一事立一題,層次分明,意義精深,對上足以供朝廷君相治國安邦,對下足以供百姓學士修身善行。版本有清光緒十七年(1891)三余草堂刊《湖北叢書》本,民國年間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
胡承諾 ·國學 ·11.5萬字
佛教著述。清續法集,如朗校。一卷。以鏡、燈為喻講述華嚴宗的判教學說和主要教義,故名。書中謂賢首法藏為使學者理解“事事無礙法界”的道理,曾于暗室中供五佛,于每尊佛像前各燃一燈,又取十面鏡子安置十方,使其“面面相對”,“影影交涉”,從而使學者“悟入剎海”。此書以時、儀、教、宗、觀五部分組織,與《華嚴宗蓮花章》所采用的方式相同。見載于日本《卐字續藏》。
續法 ·國學 ·2908字
沙門玄奘(譯) ·國學 ·8726字
一卷,唐金剛智譯,說金剛藥叉之念誦法。
佚名 ·國學 ·2361字
佚名 ·國學 ·1849字
本書首為瘍科總論,次分五發癰疽、疔瘡、瘰疬、腸癰、乳癰、肺癰、諸疳瘡、附骨疽、諸瘡、疥癬、癭瘤、臁瘡、便毒十三門,選方304首,各詳制方之理及用法。
趙宜真 ·國學 ·4.2萬字
佚名 ·國學 ·1456字
全一卷。略稱唯心訣。宋代僧永明延壽著。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書為永明延壽闡明其唯心思想之著作。延壽主張千途異說歸于一法,而萬法歸于一心;法華、般若、思益、華嚴、圓覺、楞嚴、大集等諸經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者在于觀心而達一心,故于書中列舉一二零種邪宗見解,以觀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并謂觀徹此一真心,是非取舍即可俱消,豁然清凈,而達于圓融解脫之境。卷末并附定慧相資歌。
延壽 ·國學 ·7313字
元末明初詩文別集。張以寧著。計4卷。初刻于宣德三年(1428),陳璉為之序,稱以寧文集為其子孟晦所編,宋濂序之;詩集為其門人石光霽所編,劉三吾、陳南賓序之;其孫南雄教官隆復以安南稿續版行世。再刻于成化十六年(1480),為其嗣孫淮所刊。卷內題:“前國子博士門人淮南石光霽編次,德慶州儒學訓導嗣孫張淮續編,德慶州儒學學正后學莆田黃紀訂定,德慶州判官后學閩泉莊楷校正。”宋濂、劉三吾、陳璉、陳南賓各序皆冠之于前。收入《四庫全書》者以此刻為底本。《翠屏集》尚有數種抄本行世。張以寧文學的成就和缺點,四庫館臣的評價較為全面、公允:“其文神鋒雋利,稍乏渾涵深厚之氣。其詩五言古體,意境清遠。七言古體,亦遒警。惟《倦繡篇》、《洗衣回》等數章,稍未脫元季綺靡之習。近體皆清新,間有涉于纖仄者,如《次李宗烈韻》詩:“浮生萬古有萬古,濁酒一杯復一杯”之類,然偶一見之,不為全體之累也。”
張以寧 ·國學 ·7.2萬字
代宗皇帝制 ·國學 ·1.6萬字
鄧廷楨 ·國學 ·4142字
醫案。清徐大椿(1693—1771)撰。一卷。大椿有《醫學源流論》已著錄。本書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載內科醫案三十二條、婦科醫案四條、外科醫案十二條。案中詳述病史、病因、病證以及治療原則,反映出徐氏豐富的臨床治驗和靈活多變的治療方法。徐氏治學嚴謹,療病善于審證求因。并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病因、癥狀,以及受病部位進行辨證論治,頗有獨到見解。辨證、制方遣藥切于病情,并強調痰火瘀熱應與各種癰癥鑒別,但病因病機又有聯系。這些經驗很有臨床意義。咸豐五年(1855)王士雄根據抄本編輯,并加按語刊行。另有咸豐七年刊本,光緒元年(1875))河南聚文齋刻本。
徐靈胎 ·國學 ·2.7萬字
經名:洞真太上八道命籍經。撰人不詳,約出於南北朝。言八節日解罪謝過之法。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參見《云笈七簽》卷五一。八道命籍部分與《上清太上帝君九真中經》中的八道秘言相同,《上清大洞真經目》中有《上清九真中經黃老秘言》。該經當為六朝上清經。述解罪法的八道命籍,勸人存禮神仙。又述二十四事,勸人營齋謝過。
佚名 ·國學 ·1.7萬字
金毓黻 ·國學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