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自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文明對泰文化的沖擊及其激發的回響構成了泰國追求現代性道路上的變奏曲。泰國社會一方面要強化南傳佛教作為泰文化特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又需要確證南傳佛教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位置。佛教成為現代泰國創造自身文明性的重要領域,其文明化過程同時在國家、社會與個人三個層面展開。本書嘗試在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基礎上展示南傳佛教在泰國的文明化路徑,并通過呈現復數的他者來理解由諸多矛盾因素構成的社會發展動力。
龔浩群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22.6萬字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創客文化的著作,聚焦創客文化與創新型城市建設,在描繪創客運動的世界軌跡,厘清其文化基因的基礎上,從創客教育、創客創新、創客經濟和創客手作等方面探討城市發展中的學習型社會構建、可持續發展、文創產業迭新和新工匠精神等議題,提出創客文化融入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路徑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本書在每章的論述之后輔以一至兩個案例觀察,書末附上國內外創客城市概覽及英國創客文化調研札記,以期為讀者刻畫全面、深入且生動的創客文化圖景。
溫雯 ·文化研究 ·23.7萬字
胡適的整個思想體系宏大而龐雜,其文化觀理論更是博大精深。胡適文化觀的研究絕不是簡單的材料堆砌,也不是將散落于文獻中有關文化觀的只言片語采摘出來,更不是生硬胡亂地編造與羅織。本書從文化觀的視角,重新詮釋與爬梳胡適的理論觀點,型構出胡適文化觀范式;并選擇胡適所參與的主要文化論戰進行研究,全方位地系統展示胡適文化觀的思想體系。
馬艷玲 ·文化研究 ·15.6萬字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ZemonDavis,1928—)是美國當代聲名卓著的思想史家、歷史學家。她曾任普林斯頓大學“亨利·查爾斯·李歷史講座”教授,美國歷史學會主席。戴維斯注意把人類學、心理學、人種志學和文學等學科的理論成果運用于歷史研究中,并在歷史書寫上采取敘述史學的寫作策略,成為跨學科的典范。本書通過梳理和解讀戴維斯各個時期的主要學術成果,分析她在婦女史、影視史和新文化史領域的學術觀點、研究方法及社會影響,認識其在西方史學界的地位。
梁艷春 ·文化研究 ·15萬字
本書從漢代的民族文化理想追求這一歷史場域中去尋找《淮南子》審美理想的生成意義,進而以《淮南子》審美理想整體設計、審美范疇、大美形態、審美人格、藝術理想為內容體系,選取其中能概括每一命題的核心范疇、話語為綱目,建構起《淮南子》美學思想研究的完備形態。
方國武 ·文化研究 ·28萬字
宋代是行記創作的黃金時期,涌現出眾多行記佳作,其中不少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學內涵與審美價值。作者從文獻、文學、文化諸層面對宋代行記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分析,梳理其源流演變,明辨其文體內涵,探討其中折射的宋人行旅生活面貌。同時,以他者形象為切入點,分析宋人筆下的異域風物、異族形象以及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因子。并從旅行文化的視角研究行記中地—人—文三者之間的關系,借此剖析宋人的文化心態。
阮怡 ·文化研究 ·31.4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多年來在全國尋茶、品茶的親身經歷,為熱愛生命的人展現了一種明心見性的生活方式。
老甌 ·文化研究 ·12.2萬字
用通俗有趣的文字對山海經中的一百余種珍奇異獸按所居場所、外貌特征、習性等進行全方位梳理和考證,其中把博物科學與神話相結合,生動傳神地描摹出我國上古神話中諸多傳奇形象以及神話背后的科學現象。同時,為更直觀地展現這些異獸的魅力,本書特別選取古代《怪奇鳥獸圖卷》和《山海經圖鑒》中的彩繪圖片作為插圖,文圖對應,以增強可讀性和觀賞性。
李愛國 ·文化研究 ·2.3萬字
唐漢新作《道德經新解》是一本從漢字角度解析國學經典的圖書,作者從漢字字根入手,追根溯源,探究漢字字形、字義、字音等方面的起源和流變,從字根的角度分析漢字的產生、發展歷程,揭開漢字的造字之謎。將研究漢字的成果運用到《道德經》解讀中,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作者在每一章附上自己對該部分的見解,觀點新穎。
唐漢 ·文化研究 ·22.5萬字
本書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公園”作為一個新興的西方文明裝置,如何進入晚清及民國北京,在這個過程中又如何實現了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明的對接與轉化。旨在從公園入手,以小見大,呈現晚清至民國北京政治、社會、歷史、文學、文化諸方面紛繁復雜的變革。
林崢 ·文化研究 ·26萬字
什么是超藝術托馬森?是附著于土地或建筑,且被保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也是日復一日的熟悉街道中埋藏的獨特趣味。本書為風靡日本、至今不衰的“路上觀察學”“考現學”經典著作,目前依然常常殺入日本亞馬遜社會學暢銷榜前十。作者赤瀨川原平在偶然散步于東京街頭時,發現了一座不通往任何地方但被悉心保存的樓梯,至此開始了對整個都市的另類探索,掀起了一場觀察街頭和認識附近的運動,并于1986年與建筑家藤森照信、插畫家南伸坊等人發起“路上觀察學會”。作者詼諧、調侃、充滿玩樂精神的文字背后,是對都市現代化進程的嚴肅思考以及對日常風景的探尋和解剖。在城市居民步行經驗越來越少的當下,以散步為基礎的路上觀察旨在喚回人們對附近的親切感,找回個人與外界的切身接觸。
(日)赤瀨川原平 ·文化研究 ·11.5萬字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傳統服飾也在此行列,特別是隨著漢服及古裝劇的熱度越來越高,人們對于傳統服飾的好奇與探求的欲望也在增加。然而不少影視劇為了美觀,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也就是說,最直觀表現在我們眼前的“古裝”實際已經不是真正的古裝了。真實的古裝又會是什么樣子呢?本書將向讀者講解有關傳統服飾的知識。作者通過古代服飾、近現代服飾、妝容飾品、衣料工藝、影視劇中的古裝等五個部分,用幽默的語言、細致的論證和豐富的圖片,結合眾多古代繪畫、壁畫及雕塑等,講述中國服飾的點點滴滴,為讀者展現中國服飾的美。
春梅狐貍 ·文化研究 ·14.3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文明危機與大眾旅游的興起造就了戰后德國的中國旅行熱,彼時的中國以其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吸引著諸多魏瑪德國旅行者,并成為其游記書寫的重要對象。本書以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為研究對象,探究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如何成為德國旅行者想象現代中國的媒介,并剖析其現代中國想象背后的德意志現代性想象。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一方面通過對中國現代性的正面想象與建構尋求有別于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國家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對中國現代性的否定性書寫確證德意志現代性的優越性與進步性。從德意志民族意識發展史與德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觀之,這正映照出當時德國文化中矛盾復雜的現代性自我認同。
陳雨田 ·文化研究 ·12.5萬字
本書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衢州城內歷史文化保護街區——水亭門古街區為研究對象,從水亭門古街區的現存的活體文化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現存史料,全方位介紹水亭門古街區,既有大的歷史背景辨析考證,也有人文細節上的探究描述,總體上客觀、翔實,是一部有學術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專著,為深刻認識水亭門古街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水亭門街區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參照。
吳宗杰 ·文化研究 ·44.4萬字
本書在晚清以來由帝國主義殖民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背景下來研究商務印書館這一近現代中國最重要的出版巨擘的崛起過程,在“媒介變革”“知識生產”與“文化轉型”三者錯綜復雜的關系格局中,討論商務1902年至1932年間在西學譯介、古籍整理、文學期刊運作、國文教科書編制等方面所呈現出來的多種面向,分析其在深度參與中國文化/社會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所汲取的資源以及所探尋到的富有創造性的實踐途徑,從一個側面來把握作為后發現代性國家的中國“現代”轉型的獨特性,為重建中華文化自信提供歷史依據。
董麗敏 ·文化研究 ·32萬字
本書為研究宋元時期寧波科舉錄的專著,內容包括北宋、南宋、元代進士名錄三大部分。綱目上以朝代榜次排序,進士錄下記載生卒、小傳、著述、研究成果、圖像,來源文獻包括文集筆記、有關宋元的基本史籍、地方志、宋元登科錄和同年小錄及碑刻及出土文物等資料。本書資料考證詳盡、進士名錄齊全,尤其是收錄了較多圖像文獻,不僅在同類研究著作中有較為明顯的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史料價值、學術價值。
萬湘容 ·文化研究 ·52.3萬字
漢畫像石、畫像磚是漢代出土且存量豐富的美術形式,也是中國美術作品具有本土特征的重要藝術形式。作者從漢畫像石、畫像磚的藝術淵源談起,分析了工藝設計文化及漢代喪葬觀念對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形式的影響,分地域探討漢畫像石、畫像磚的本土藝術特征,結合繪畫中的平面形式、形象特征等概念,對漢畫像石、畫像磚的圖例進行詳盡的分析,作者對漢畫像石、畫像磚藝術特征和藝術影響力的歸納總結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黃雅峰 ·文化研究 ·22.2萬字
本書以教育人類學理論為視角,同時運用人類學、民俗學等多學科理論方法,探討京族民間文化的內容、特點、教育功能、教育傳承現狀。京族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具有海洋性、跨國性、兼容開放性、生態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京族民間文化的教育傳承途徑主要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這三種傳承途徑在當下出現了不少問題,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傳承結構模式,使京族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走向良性循環。本書探索一種將家庭、學校及社會協作統一起來的“活”的教育傳承的可行性與操作性,在理論上為京族文化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路徑。
陳麗琴 ·文化研究 ·21.2萬字
本書是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書稿選取了能夠代表陜西近代史上不同歷史時期的陜籍政治人物典型,論述了他們不僅能夠引領某一歷史時期內陜西的社會發展,同時也在全國范圍產生的重大影響。本書不是對歷史人物生平進行的簡述,而是重點研究他們一生中最具社會影響的時期,旨在通過陜籍政治人物的史事,反映陜西社會近代發展。本書關注的陜籍人物包括戊戌維新時期的劉古愚、宋伯魯,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辛亥革命元勛張鈁,革命領袖劉志丹、謝子長,抗戰時期的楊虎城、孫蔚如等。
張華騰 ·文化研究 ·18.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