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張旭東教授近十多年來集中深入地闡述中國道路、中國文化自覺、中國夢等一系列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專題論文集。收錄專題論文、講演、訪談十余篇,分別從教育、文化主體、中國與世界、現代中國歷史、當代中國、中國道路等角度出發,圍繞今天如何做一個現代中國人,追求怎樣的中國夢想等熱門議題,探討中國崛起背景之下政治與文化上的能量與可能。
張旭東 ·文化研究 ·38.9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7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十六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文獻學等各領域,所收錄論文均經過編委會及外審專家嚴格地審定,為各自領域內之佼佼者。本卷設“易學研究專欄”,共收錄易學文章8篇,其余文章則涉及語言文字學、史學、文獻學等。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3萬字
歲祭是商代重要的祭祀之一,是商王及王室貴族對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異族神、自然神的一種常祀。本書采用董作賓的五期分法并結合陳夢家的卜人分組法,對收集到的1363例歲祭卜辭進行分期、分類梳理,經過研究發現,各期歲祭有著嚴格的制度,主要體現在歲祭對象、用牲規格等方面,而其文例與特定的歲祭制度相表里,有著明顯的規定性。
李鳳英 ·文化研究 ·19.7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二卷)》為同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的“古代卷(上)”。本卷主要考察自古代埃及、古代蘇美爾起直到中世紀的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本卷所涉及的吠陀文學、圣經文學以及希臘神話等古代文學經典,是人類童年時代精神和生活狀態的一種折射,其驚人的藝術魅力和認知價值就在于以豐富的想象力和凝練的語言探究了宇宙的起源和人類的奧秘。本卷所論及的英雄史詩、騎士文學、但丁的《神曲》等,則體現了近代民族文學的特性。
吳笛 ·文化研究 ·26.4萬字
本書是研究新文化運動的史學著作,著重探索新文化運動后期的主要學術單位——清華大學政治學系的早期歷史。該書從具體的學術史事中揭示中國現代政治學展開過程的淵源脈絡,以檔案文獻、報刊、時人論著、日記、回憶錄等多重資料進行考證排比,不以外在概念和后來成見取舍材料,梳理史實務求明其始末源流。本書在學界普遍追慕與西方政治學最新理論的同時,為回顧中國本土學術發展歷史、理解近代學術思想觀念和行動中的歷史沉積,提供了詳實的參考和清晰的視角。
孫宏云 ·文化研究 ·31.3萬字
本書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的年度論叢圖書,有資金資助。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2018),本書圍繞“當代中國文化國際文化影響力的生成”主題展開,收錄了中外學者的相觀討論文章若干。這些論文具體分別從全球化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中國文學國際影響力、當代影視文化影響力、中國藝術與文化影響力等角度展開,論題既有宏觀的理論思考也有微觀的個案研究,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外學者關于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最新思考成果。
黃會林 ·文化研究 ·16.3萬字
本書是作者將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思考文字編訂為16講,主要是從宏觀介紹進入新世紀跨文化研究的新的學術動向同時,以王國維、魯迅和朱光潛等人為例,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具體的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方法和路徑,是一本宏觀把握世界研究潮流并掌握新世紀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學術性大眾讀物。本書是作者將進入21世紀以來關于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思考文字編訂為16講,主要是從宏觀介紹進入新世紀跨文化研究的新的學術動向同時,以王國維、魯迅和朱光潛等人為例,具體而微地介紹了具體的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方法和路徑,是一本宏觀把握世界研究潮流并掌握新世紀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研究方法和思路的學術性大眾讀物。
樂黛云 ·文化研究 ·13.1萬字
本書以詩歌本體為切入點,通過宏觀概括與微觀分析,以文本細讀與文化學、發生學相結合的方式,對晚清詩界革命中詩歌本體的構成要素——語言、節奏、意象、體式等進行剖析,從中發掘出這些要素內部出現的相異于傳統詩歌新的質素與趨向,通過歷史的縱向比照,認為這些新質素解構了傳統詩歌的本體而孕育了現代新詩的發展方向,從而得出現代新詩的發生早于胡適等人的倡導和嘗試而肇端于晚清詩界革命的結論。
胡峰 ·文化研究 ·20.7萬字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時闡釋鄂倫春族神話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呈現鄂倫春族神話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楊金戈 ·文化研究 ·17.7萬字
“刻書家”是古籍編撰出版傳播鏈上的重要環節,但一向被研究者所忽略。本書廣泛利用正史、地方志、家(族)譜以及摩崖、碑刻等史料,挖掘由宋至清福建八百多位刻書家的事跡,不僅為古籍編撰出版的傳播鏈補上“刻書家”這一環節,也為糾正以往古籍鑒定中所出現的誤判提供更多的文獻佐證。書中提出,應以是否接受官私方的委托刻書作為判定“刻書中心”的重要標準;判斷古籍版本,不宜僅憑刻書家的籍貫,而應以刻書地點為主。
方彥壽 ·文化研究 ·54.3萬字
清初畫壇“六大家”之一的惲格,清代中葉“陽湖派”創始人惲敬,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惲代英,均出自常州惲氏。《明清常州惲氏文學世家》第一次系統地揭示明清常州惲氏文學世家百年發展軌跡,探討惲氏家族文學興衰的原因;在對惲氏重要文人作全方位分析的基礎上,拓寬當今江南文學研究的視野;通過對惲氏文學交游的考察,還原明末至清末吳中地區、兩浙乃至京城文學圈的概貌,探尋其文學交游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總結惲氏文化成就,昭示惲氏在江南文學世家中的歷史地位。與大多數文學世家僅限于三、四代的情況不同,惲氏自明弘治年間至清朝滅亡,共歷十六世,綿延四百余年,期間文學家多達五十余人,文學專集有近六十部。本書通過對惲氏文集刊刻和保存的研究,從而使人領略到世家文學傳承的魅力。
許菁頻 ·文化研究 ·26.3萬字
本書選取清代前中期蘇州劇壇為研究對象,從創作、演出、曲學聲律以及傳播接受等諸多方面深入展開,圍繞清順治、康熙、雍正及乾隆等數朝的時代性、蘇州一府七縣一州(后改為九縣一廳)的地域性以及蘇州曲學發展的家族性等特征展開論述。研究視野上,嘗試將清代戲曲與地域文化研究相結合,體現在蘇州城鄉一體化的整體關照而非類似研究中僅僅局限于府城一隅;研究方法上,試圖從關系學、傳播學等角度解讀清代蘇州劇壇,諸如蘇州派劇作家群體、文人劇作家群體等之間的合作交往,康乾南巡、蘇州織造等政治力量與戲劇演出態勢,蘇州昆班、昆伶演出傳播路線等等。研究的最后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戲劇發展之間的關聯打通展開構想。
裴雪萊 ·文化研究 ·26.1萬字
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包括北京名勝概述、北京名勝與建筑文化、北京名勝與園林文化、北京名勝與宗教文化、北京名勝與碑刻文化、北京名勝與楹聯文化等內容,詳細介紹了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及其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李洪波 趙藝 編著 ·文化研究 ·12.2萬字
本書以后殖民文化語境中的黑非洲英語寫作為研究對象,梳理在對歐洲文學的對話與對抗中走向成熟的黑非洲英語寫作的發展歷程,在對作家個案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其共性特征及在變動中不斷豐富的黑非洲獨立文學屬性。之所以將這種研究置于后殖民文化語境之中,主要基于幾點考慮:首先,從語言層面來看,對于黑非洲來說,英語是一種外來語言,黑非洲作家使用前宗主國的語言來承載自己的文化體驗和生活經驗,本身就已經置身于一個后殖民文化處境之中。其次,從作品的表現內容上看,表達后殖民的歷史經驗和生活經驗構成黑非洲英語文學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第三,從獨立文學屬性的建構上來看,對抗性與對話性一直是黑非洲英語文學中最強韌的聲音。在具體內容上,本書的內容包括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緒論;第二部分,民族主義文學思潮;第三部分,傳統主義創作:以阿契貝和索因卡的創作為重點例證;第四部分,現實主義創作。以戈迪默、阿契貝、恩古吉的創作為重點例證;第五部分,現代主義:以奧克利、庫切的創作為重點例證。第六部分,自傳創作:分別以索因卡和庫切的自傳作為傳統自傳與現代自傳的代表例證。
高文惠 ·文化研究 ·19.5萬字
浙東,自晉代起漸成為人文薈萃之地,源遠流長的山水詩在此滋生,與之有連帶關系的書法、繪畫以及宗教等,也在這一地域盛極一時。唐代,許多詩人在浙東一帶流連忘返,吟詠不絕,使浙東一帶成為唐詩發展中的一個特異地區。新昌竺岳兵提出的“唐詩之路”是對這一人文現象形象、具體而科學的概括和歸納,并得到了學界及社會的廣泛認同和響應。浙東唐詩之路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孕育期、成熟期、拓展期。新昌唐詩之路研究中心李招紅所著《浙東唐詩之路學術文化編年史》一書以編年史的形式,全面系統地載錄了1967—2020年間浙東唐詩之路學術文化產生、發展、勃興的整個歷程,展現學術研究與文化建設在浙東唐詩之路這個大題目下有機結合的詳盡面貌,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資料價值。它既是對浙東唐詩之路研究現階段發展成果的全面總結,也是對全國范圍內各條唐詩之路研究的推動和展望。
李招紅編著 ·文化研究 ·31.3萬字
本書綜介合運用多種方法,對發生于近代、主要是晚清的小說觀念變革進行了研究。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近代小說觀念變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事件,與同時期社會思潮的涌動、文學制度的變遷、知識學術的重組等皆有密切的關聯。小說觀念的變革受到一系列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要對小說觀念的變化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就必須同時對這些相關社會文化因素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在梳理近代小說觀念變革的過程中,本書實際上對百余年來支配中國文學界的若干基本概念進行了知識考古學意義上的追根溯源的研究,這些概念包括民族國家的文學、發展進步的文學、純文學、想象虛構的文學等等。通過這種研究可以看出,所有這些長期以來被視為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文學觀念,都是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啟動,一系列新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出現,才逐漸獲得其合法性的。
吳澤泉 ·文化研究 ·17.9萬字
網絡傳播的飛速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傳播介質的快速迭代與全面普及,改變著影視劇的收視媒介與觀賞方式,亦作用于影視劇的創作理念與傳達方法,帶來文學及影視傳播之內容與形式的諸多變化。文學經典與“網紅小說”的IP改編熱潮,傳統影視及網絡大電影、網劇等制播的深度融合,業已成為時代發展中的影視文化景觀。于此互聯網時代的文化遷衍過程中,作者基于影視劇作品的具象觀察,關注近年來影視創作的流變趨勢,試圖探究作為一門獨特藝術,影視創作的“鏡像修辭”方法、IP改編與影視制播的基本規律及其中蘊涵的時代文化特征。
張洪波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本研究突破以往小社區式端公文化研究的地域桎梏,以通觀、綜合性學術視野,探討了“西南地區”(融合歷史、地理與人文的文化空間)端公文化習俗的存在方式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并對不同時空序列中的人群看待和實踐端公信仰的問題予以觀照,藉此透析端公文化的內核,把握端公文化的本質。
龔德全 ·文化研究 ·30.4萬字
《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陳欣著,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清代楚辭學文獻考論及闡釋研究”的最終成果。此書以清代楚辭學文獻為研究對象,而清代楚辭學文獻又極為豐富,其流傳下來的總量幾乎超越此前歷代楚辭學文獻的總和,可謂汗牛充棟,真正得到整理與研究的是極少數。因此清代楚辭學文獻亟待學界的梳理與研究。《清代楚辭學文獻考釋》全面而系統地考論清代楚辭學文獻和學者資料,在地域文化和闡釋學的視野下,運用文獻學與文藝學結合、歷時演變與共時差異并行考察的方法,再現清代楚辭學的發展軌跡、特征和成就,以彌補現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研究視角的缺失。有助于更清晰地、立體地把握清代楚辭學的研究理路、內在聯系和整體風貌,進而借助新的學術時空觀,為當下楚辭學研究提供新的觀念、視角和方法。
陳欣 ·文化研究 ·30.6萬字
文藝理論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的,即便作為知識形態的文學理論也多半屬于思想探幽、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結果。現代文藝理論觀念的演變,即便在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念年”之后,依然與哲學思辨、歷史探幽、社會考察以及文本細讀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并且以對于現實的關切、闡釋、反思與批判等形式,實現自己作為理論實踐的社會擔當。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以敏銳的思想觸角、宏觀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本解讀以及嚴密的邏輯表達,展現青年一代在文藝理論觀念探討與文藝理論實踐中的新面貌、新追求。本書是連續出版物,擬每年出版一本。
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