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根據毓老師2000年在臺北奉元書院講授整理而成。《管子》雖非管子所著,但可體現管仲的主要思想。孔子特別贊賞管子,以管子為儒家,《論語》中有言:“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子之德不同于匹夫匹婦的小誠小信,包含治國安邦的大智慧,對中國政治思想和實踐有重要影響。毓老師認為《管子》,道約言要,曉合經義。毓老師講《管子》,非講管子學,而是要我們學習管子,著重在于學會怎么做事。
愛新覺羅·毓鋆講述 陳絅整理 ·中國文化 ·8萬字
該圖書采取總分結合的方式對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地域性地分類介紹,是一本比較詳細介紹貴州各地非遺資源的書籍。該圖書主要以貴州省的各市州為板塊,將2003年以來貴州省獲批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級非遺生產性傳承示范基地、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進行分布結構研究,同時各區域典型性強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進行“選粹”介紹。
胡艷麗 曾夢宇 ·中國文化 ·13.3萬字
本書介紹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服飾約百余種,有:斗笠、禮帽、龍袍、鎧甲、旗袍、草鞋、頭繩兒、兜肚、荷包等。
岳永逸 ·中國文化 ·7.3萬字
本書介紹了古代兵勇的有關內容。具體內容包括:春節的飲食與保健;元宵節的活動與飲食;清明節的習俗與疾病;端午節的醫療保健;中秋節飲食重時令等。
霍珊編著 ·中國文化 ·3萬字
如果說在我們的文化傳統里有哪位神仙是從古至今都被萬眾一心真心愛戴的,那么非財神莫屬。所以過年吉祥話里排名第一的,一定是那句“恭喜發財”——對財富的美好向往已經寫進了我們民族的基因,基于這種樸素而健康的民族情感,先民們積極樂觀地塑造了一個司財運的神仙,財神。財神主財運,掌富貴,是民間普遍供奉的善神,歷來備受推崇和敬拜。有關財神的起源,頗為繁雜,眾說紛紜,因為財神不止一位,而是一個群體,每一位的來歷各不相同。在眾多的財神中,最受歡迎、香火最旺的當屬范蠡、比干、關羽、趙公明。天下財神廟中供奉的多是這四位,因而最出名,影響力最廣。本書以小傳的形式,為讀者厘清財神原型人物的生平以及財神文化的源流,從歷史視角去解讀我們津津樂道的傳統文化主題,引領讀者從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去汲取更多的吉祥、樂觀、奮斗不息的精神源泉。
郭曉暢 ·中國文化 ·10.2萬字
孟子奮然繼起孔子的志業,“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確的寫照。《孟子:雄辯時代的斗士》還原了孟子的經典、孟子的思想所處的真實歷史場景,孟子的觀點和想法在列國爭雄的時代遠遠不是主流,而孟子所講的道理也不為當政者及時人所理解,所以孟子要周游各國,大聲陳述自己的觀點以對抗時代。本書以《孟子》為依據勾勒出了戰國時代的孟子形象:承襲儒家理想的孟子,奮然繼起孔子奔走游說的志業,為維護儒家理想而戰。
楊照 ·中國文化 ·5萬字
本書是清代名臣張英與其子張廷玉撰寫的家訓。張英以宦官仕途、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結合古圣時賢的言行事例,教導子孫如何持家、治國、讀書、立身、做人、交友。他用自己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些微小事,解讀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張廷玉深受張英影響,結合自己的經歷寫出了《澄懷園語》,內容豐富,主要包括修身、持家、節用、讀書、擇友等諸多方面。《聰訓齋語》和《澄懷園語》自刊行以來,影響巨大,被奉為修身齊家的典范,傳誦不息。
張英 張廷玉 ·中國文化 ·10.9萬字
中國古代,婚禮就形成六個儀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稱為“六禮”,而且沿襲千年。本文就是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分別講述各個地區、民族和不同社會階層婚禮的特異之處、細微之處,富有知識性、趣味性,使讀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了解中國傳統民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常勝利 ·中國文化 ·5.4萬字
從小學生應知應會及能力提升應掌握的唐詩中精選出38首,運用曉暢形象的語言,生動細致地講述了與這些唐詩有關的故事。為了便于小學生學習、理解唐詩,在每篇故事后設有“誦讀”“注釋”和“點評”等欄目,對唐詩進行
侯榮榮 ·中國文化 ·6.8萬字
藝術是什么?首先它是被創造出來的。它是一種進步的象征。在壓力下的動力,在生活中它讓所有的生物突破常規。通過艱苦努力過程和充滿創新的思想互相結合演變為以后的神奇,從而創造出一副出眾的藝術品。本書從書法、繪畫、建筑、服飾、民間傳統工藝等多方面地展現了中國藝術的魅力,讓青少年在閱讀中受到傳統藝術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陳曉丹編著 ·中國文化 ·12萬字
《中華好家風》一書以還原經典的方式向讀者呈現中華民族優秀的家風文化,分為經典家書、傳世家訓、特色家規、名門家風四部分,經典家書、傳世家訓和典藏家規精選我國古代最有影響、最有價值的家書、家訓、家規,名門家風則介紹了我國歷史上那些顯赫一時的名門望族。全書結構安排合理,敘述嚴謹,充分展示了我國家風的精髓。
張天清 ·中國文化 ·11.3萬字
本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劉永鑫編著 ·中國文化 ·2.2萬字
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盛氣、豪壯、造世界等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看見。可是,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到哪里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最好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從老祖宗的國學典籍中尋找我們的根,重拾我們心靈的真善美。
金鴻儒 ·中國文化 ·11.6萬字
南懷瑾作為一代國學大家,其觀點精辟、深邃。本書采擷南懷瑾大師的文慧見解,既記錄了南懷瑾先生對生命的理解,又通過先生的慧眼揭示了人生的新意。與南懷瑾先生一同探討國學內容,即能學習到其尊重生命而彰顯的尊嚴,又能成為人生十字路口的指路明燈。市面上關于國學課的書籍有很多,但關于南懷瑾先生國學課的書籍卻很少,而同類書的銷量均不錯,相信本書的出版一定可以將“南懷瑾講國學”這一理論特點更好的發揚光大,從而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南懷瑾講國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南懷瑾先生的國學理論娓娓道來,全書生動趣味,即采擷了南懷瑾大師對國學的獨特見解,還記錄了南懷瑾先生對于生命的理解。
季風 ·中國文化 ·11.8萬字
《山海經》是一部充滿神奇色彩的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既是人文、自然地理的知識寶庫,又是中國神話寓言的集大成之作,深受古今眾多名家如司馬遷、陶淵明、魯迅、賈平凹等的推崇。魯迅在回憶童年的《阿長與》一文中,把繪圖的《山海經》稱為“最心愛的寶書”。知名青年作家小巖井譯注版本,立足于郭璞、袁珂等名家的校譯版本之上。分為原文、注釋、譯文、插圖四部分,精校原文,精簡注釋,逐句直譯,通俗易懂,是更適合年輕人閱讀的版本。插畫師日月引在參考幾百幅古版插畫基礎上全新繪制全彩插圖,畫風傳神,復原上古神奇異獸風貌,零距離感受東方鬼怪之美。這是一部集古典韻味與現代審美于一體的絕美《山海經》。
小巖井譯注 ·中國文化 ·12.5萬字
《荀子》一書的歷代版本超過百種,互有短長。本書對五十餘個《荀子》重要版本逐一考訂,指出每個版本系統之特徵,探索各系統間的源流遞變,並評論各版本得失。在此基礎上,作者選《荀子》重要版本進行校勘,撰成《荀子宋槧善本重要異文校勘記》;選《荀子》中《勸學》《脩身》《不茍》《榮辱》四篇進行注釋、今譯。
高正 ·中國文化 ·13.2萬字
豪放詞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文化瑰寶,其視野廣闊,氣勢恢宏,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尤其是寫于時代巨變時期的作品,悲壯慷慨、豪氣干云,讓人從豪邁悲壯中體會百味人生,于跌宕起伏中尋找人生真諦。《豪放詞全鑒(典藏誦讀版)》精選了歷代優秀豪放詞,對其進行了注釋、翻譯與賞析,通俗易懂,明白曉暢。本書不僅是一本詞集,更是一本激勵情志、催人奮發、拓展胸懷的豪邁勵志之書。原文誦讀鏗鏘有力,歡迎聆聽品鑒。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7.4萬字
中秋歷史悠久,節俗豐富,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中秋的傳說,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楊貴妃賜名、唐明皇游月宮等;關于節俗,有團圓、賞月、吃月餅、嘗新糧、鐵塔燃燈、舞香龍、錢塘觀潮、玩會餅博狀元、放孔明燈、拋帕招親、游月娘、燒瓦塔……在本書中,作者以時間為脈絡、地域為框架、節俗為肌理,深度剖析中秋的起源、流變、現狀。精心挑選與中秋相關的高清古圖55幅,打撈時光里獨屬于中秋的自在和詩性、浪漫與狂放。
黃濤 ·中國文化 ·8.6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為春秋時期老子所撰,僅五千余言,但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不僅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鑄成、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經》做為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新解(全譯本)》以獨到的視野和樸素的筆調,對《道德經》中的文化精華加以深入的解讀,以此來指導人們在具體生活中所遇到的為人處世、生活情趣、工作態度、人際交往、婚姻家庭、企業管理、養生之道等方面的問題,是一部幫助人們走出生活與情感的困惑的力作。
老子 ·中國文化 ·12.8萬字
這里,是華夏文明的起源;這里,坐擁七千年的歷史文化;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旅游資源……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在新世紀曙光的映照下,折射出燦爛的光輝和無窮的魅力,也彰顯出它頑強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活力。
乾坤魚 竇巖編著 ·中國文化 ·3.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