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是中國古代蒙學書籍中影響最大的幾種,自問世以來風行海內經久不衰。當前隨著國學熱的深入,以傳授優良道德規范和文化常識為目的的傳統蒙學讀物,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本次譯注作者在詳細注釋有關歷史典故的基礎上,采用與原文類似的韻文體把四篇讀物譯為白話文,讀來瑯瑯上口。即保留了蒙學讀物的優點,又簡潔流暢,易于記誦,是同類讀物中的優秀之作。
李逸安譯注 ·中國文化 ·8.8萬字
崔寔《政論》和仲長統《昌言》是中國漢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現了漢朝統治模式延續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機和士人對時局的分析認識。其中的觀點如對王朝興衰周期的分析、對君主專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創意義,在哲學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意義。孫啟治老先生研究《政論》、《昌言》文本多年,以深厚學養積累撰成《政論校注?昌言校注》,此書即作者在校注本原文的基礎上增補了部分注釋和全部白話譯文,并進行了整體梳理潤色而成,有助于普通讀者了解《政論》與《昌言》的內涵與文化意蘊。
孫啟治譯注 ·中國文化 ·18.4萬字
《史通》是一部系統性的史學理論專著,為唐代劉知幾所撰。全書現存49篇,分為內篇、外篇兩個部分。內篇為其主體,著重講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點和作史原則,而以評論史書體裁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史家得失。《史通》論述了唐以前的史籍源流以及前人修史之得失,其中一些史觀,時至今日也具有借鑒意義。
白云譯注 ·中國文化 ·55.1萬字
《孫子兵法》又稱“《孫子》十三篇”、《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圣典”。充分表現了兵家的哲學,原文共六千字左右。《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三十六計》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于南北朝,成書于明清。它是根據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漢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陳曦 駢宇騫譯注 ·中國文化 ·22.3萬字
《大學》和《中庸》本是《禮記》中的兩篇,經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雖然篇幅不大卻是儒家文化核心經典。《大學》以人的修養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提出了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整修養路徑,包括了窮究萬物事理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樣,是儒家的哲學理論淵藪,不過《周易》涵蓋面廣,《中庸》則集中強調與人的自我認識和社會生活相關的道德哲學,自宋代以后《中庸》成為儒者研讀的重點,理學的很多概念命題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維方式成為很多學者的生活信條,對宋代以后中華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王國軒譯注 ·中國文化 ·5.1萬字
《齊民要術》為北魏賈思勰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農學名著。書中記載了公元六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從實踐中積累下來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原書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分別記載了我國古代關于谷物、蔬菜、果樹、林木、特種作物的栽培方法及畜牧、釀造以至于烹調等多方面的技術經驗,概括地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科學等方面的光輝成就。本書在石聲漢先生《齊民要術今釋》的基礎上,為各篇增加題解,增補注釋,并將譯文補充完整。這是一個便于讀者閱讀和收藏的版本。
石聲漢譯注 ·中國文化 ·62.4萬字
本書是一本詩歌賞析書,也是一本中國詩歌史。從神話、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詩跨越七個時代,解讀47位詩人,涵蓋20個主題,旁征博引200余首詩歌。幫我們厘清文學史對部分詩歌的誤讀和偏見: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嗎?日本為什么稱為“扶桑國”?楊貴妃真的終老日本嗎?除了“窈窕淑女”,我們還能怎樣稱頌美人?織女竟然出軌,移情于通西域的張騫?……充滿人性溫暖的詩歌鑒賞方法:《古詩十九首》中感悟生命的短暫,及時行樂的暢快;從《上邪》中感悟愛到世界末日的浪漫;或與孟浩然一起渡過求之不得的中年危機……通過這本書,我們將充分感受到臺大優秀教授的獨特魅力。
歐麗娟 ·中國文化 ·37.1萬字
用英語解讀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52幅精美插畫,生動活潑,圖文并茂。虛構或半虛構的故事和現實部分就像陰和陽——中國古代哲學的兩大基本原則。《中國神話故事與三十六計(英文版)》就為大家呈現了這樣兩種風格的故事——“中國神話”和“三十六計”。這里的“神話故事”描述了人們對自身起源、祖先、歷史以及神祗的古老信仰。而“三十六計”則集合了古人在戰場上使用的謀略和計策。今天,許多中國人將這些計策運用到政治、商業、體育以及日常生活中去。本書以地道流暢的英語,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在華夏大地上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兵法三十六計,配以彩色插畫,賞心悅目,圖文并茂,是讀者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材料。
張慈贇著 李超全繪 ·中國文化 ·2.7萬字
《蒙求》是一部專講歷史典故的蒙學教材,成書于唐代,是現存同類蒙學書籍中最早的一部。本書收錄了唐以前六百多條名人軼事,并將其總結成押韻的四字句,以便兒童記誦。通過學習《蒙求》,既能豐富誦習者的歷史知識,又為讀者搜集文章素材提供了方便,可謂一舉兩得。由于《蒙求》形式簡單,文字易懂,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很快就流行開來,而且產生了多部仿照其形式編撰的蒙學教材,影響頗為深遠。
喬天一譯注 ·中國文化 ·10.8萬字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源頭活水。作為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文化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中華傳統美德資源。本書秉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原則,從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典籍當中精選有關傳統美德的重要論述和歷史典故,歸納為十個德目(公忠愛國、廉潔奉公、仁義禮讓、明理誠信、自強不息、勤勞儉樸、孝親尊師、勤學篤行、內省改過、知足常樂),每個德目下設置“本篇導讀”“經典名篇”和“歷史典故”三個板塊,并對語言難點予以適當注釋。本書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經典文獻的一次精選集成,供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其他有興趣的讀者朋友閱讀參考。
楊正權主編 ·中國文化 ·33.8萬字
章太炎先生是中國近代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也是民族民主革命的前驅。面對中國遭遇的民族危難和社會矛盾,他勇猛無畏地投身革命,積極參與現實社會的改造,并在劇烈的古今之變、中西之爭的文化沖突中,對中華文化的歷史命運進行了深刻反思,建立起博大精深的學術思想體系。2019年是章太炎誕辰150周年,杭州師范大學與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中國社科院近史所、余杭章太炎故居紀念館聯合主辦了“章太炎和他的時代”學術研討會,本書即為該次研討會的優秀論文結集。
周東華 張君國 ·中國文化 ·28.2萬字
許筠(1569—1618),字端甫,號蛟山、惺所、白月居士等,是朝鮮宣祖(1568—1608在位)、光海君(1609—1622在位)二朝著名文人學者,著述頗豐。許筠他雖是一個朝鮮人,但他熱衷收集中國的典籍,專注編撰中國的詩文集,積極與明朝各階層的人交往;他努力涉入中國文壇,又努力向中國介紹傳播朝鮮的書畫作品、文學創作,他是中朝文化、文學交流史上不容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許筠研究是一個熱門話題,無論是韓國還是中國,研究者甚眾,相關論文、專著也可謂汗牛充棟,要在此基礎上發人所未發頗為困難。本書在完成《許筠行實系年》的基礎上,從生平、思想、與明人的交流、詩歌理論、文學創作、典籍編撰等六個方面對許筠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尤其注意運用新材料及他人未關注的材料,從完全不同的角度來使用常見的材料,在研究的過程中,不做孤立的研究或論斷,既關注縱向的歷史脈絡,有關注橫向的四面輻射。本書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
左江 ·中國文化 ·34.5萬字
呂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學家、出版家、詩人。一生從事朱子理學的研究與傳播,對清初朱子理學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理學思想與學術觀點,大都保存在其文集(書信、序跋等)與時文評點中。其時文評語,后經其弟子陳鏦匯輯為《四書講義》刊行。此次呂留良《四書講義》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呂氏天蓋樓刻本為底本進行點校,并將講義內容與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逐條對應,不僅有助于閱讀,而且也便于對比考察呂留良朱學詮釋的成就。
(清)呂留良撰 陳鏦編 ·中國文化 ·56.2萬字
《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初為明人登吉編著,本名《幼學須知》,清人鄒圣脈作了增補,改名為《幼學瓊林》。此書包羅廣泛,堪稱一部小型百科全書。此次整理,去除了清代人的舊注,用通俗的語言重新注釋、翻譯。原文加拼音便于誦讀,每篇加題解,便于讀者理解主旨。
張慧楠譯注 ·中國文化 ·34.3萬字
《論語》是對樊登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他捧著《論語》反反復復地研讀了20年。樊登發現,《論語》幾乎能夠解決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煩惱。我們當下遇到的各種痛苦,孔子早就解釋清楚了。西方的心理學、現代的腦科學,都是對《論語》很好的驗證。今天的創業者、焦慮的父母們,又都是當下最需要《論語》的讀者。《樊登講論語》是樊登的心血之作,書中的每一句,都結合了當代的生活和今天的科學理論。本書的特色,是既還原了《論語》本來的意思,又站在應用的角度講透《論語》,讓我們能夠把《論語》用在當下的生活、工作、學習、創業、人際關系中。
樊登 ·中國文化 ·29.5萬字
《記憶北京》一書收錄了作者關于北京的文化隨筆共計二十五篇。作者身為嶺南人,卻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學”的學者,并在北大開設“北京文化研究”專題課,主持相關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主編“北京讀本”,指導北京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碩士論文,游走于書齋與社會關懷之間,以諸多實際行動為依托,試圖借由文人的情懷和底蘊、學者嚴謹扎實的治學功底,用想象和記憶的碎片來重構一個精神的古都。
陳平原 ·中國文化 ·12.8萬字
唐人張守節所著《史記正義》系學術價值最高的《史記》古注之一。宋人合刻《史記》三家注,以《史記集解索隱》為本注,而以《史記正義》為增注,為減少重複,于《正義》刪削獨多。三家注合刻本大行于世后,單本《史記正義》遂漸湮沒失傳,明人已無緣復睹《正義》全貌。《史記正義佚文輯證》一套書,系由中、日《史記》研究者對《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之外遺佚的《正義》進行輯佚與研究的三部著作集成,是迄今為止蒐輯《史記正義》佚文最全、對其來源與真偽考論亦頗為精審的學術著作,于學者研究《史記正義》的存佚、《史記正義》與《集解》《索隱》的關系,以及對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的深入,均足資參考。本書為該系列的第一部,是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二○一一年度直接資助重點研究項目,是國內外首次對宋人呂祖謙、王應麟、胡三省的五部重要著作中征引的《史記正義》佚文進行全面深入的輯佚與研究,共輯得《史記正義》佚文385條(其中全佚269條,部分遺佚116條),考出每條佚文原當系于《史記》何篇何句之下,并對這批佚文的價值做出評述。
袁傳璋 ·中國文化 ·23.5萬字
《四書》原文以權威版本為底本,由整理者校以多種版本而成;譯文則分別約請陳曉芬(《論語》),王國軒(《大學》《中庸》),萬麗華、藍旭(《孟子》)完成。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以對開的方式排版,便于讀者閱讀。相信讀者在閱讀《四書》原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經典的無窮魅力。
陳曉芬 王國軒 萬麗華 藍旭 ·中國文化 ·19.5萬字
本書就中華書局標點本《清史稿》,根據《清實錄》等文獻資料,吸收時人研究成果,對《地理志》、《職官志》、《皇子世表》、《公主表》、《藩部世表》、《諸王傳》、《藩部傳》七部分進行考訂和糾謬。
佟佳江 ·中國文化 ·33萬字
《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由“經”、“傳”兩部分組成。“經”稱《易經》,包括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象、卦辭、爻辭,是《周易》的主體;“傳”由《彖》、《象》、《系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共七種十篇構成,稱“十翼”,又自成體系而為“易傳”。本書對“經”部逐卦講解,評析,揭示每卦內涵。
楊天才譯注 ·中國文化 ·20.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