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為龔先生近年來關于中國文學的隨筆集,書中探討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文學的特點,不同時代文人的特點和精神風貌;重談了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問題與新的思路;討論了《詩經》《文心雕龍》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分析了李白、李商隱、蘇東坡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的作品、個性和精神。書中提出,宋的代表文體并不是詞而是詩,清是文學繁榮的時代,道教思想對李白的詩歌影響至深,《菜根譚》是最早的雞湯文,等等。這是一本新見迭出、奇銳精敏、大破俗說的文學隨筆集。
龔鵬程 ·隨筆 ·18.8萬字
林洪所寫的《山家清供》是一本富有文學韻味和醫學養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全書分上下兩卷,共104則食譜。所謂“山家清供”,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作者以此作為書名,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清淡菜蔬由衷的推崇與喜愛之情,也體現了其追求“清”“雅”的飲食美學思想。這本書是讀者了解傳統飲食文化與生活美學的佳作。
(宋)林洪 ·隨筆 ·2.6萬字
《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是王耀慶的首部文字作品。2016年開始,出于對職業精神的困惑,王耀慶和團隊伙伴一起,自主策劃、自資制作了文化紀錄短片《職人訪談錄》。通過分享身邊“職人”的熱情與堅持,探討職業與人生的多樣可能。《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收錄其中九位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以及自詡表演“職人”的王耀慶的“自問自答”,更加豐富完整地呈現了鏡頭背前的故事,以及王耀慶對表演和演員的理解、對職業和職人精神的堅守。林奕華、林懷民、李士龍、陳建騏、鐘澤明、焦元溥、田島征三、北川富朗、楨文彥……“在每一期的采訪中,我都會問:如果不從事現在的職業,您還會選擇其他職業嗎?您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大家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堅持了這么久,一直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面,這就是積累;不厭其煩地一直重復,在重復中嘗試把事情做到更好,這就是生命。”
王耀慶等 ·隨筆 ·11.1萬字
對世上某一類人而言,書可謂“身外之物”中最擠占斗室又最難以割舍者。這樣的人,無論是讀、是買,還是收藏,對書的感情前提都是熱愛,我們可以統稱其為“愛書者”。本書分四輯。第一輯“揀拾舊夢”,回憶老文化人的舊書店訪書往事;第二輯“書香新緣”,寫改革開放以來新時代文人對書的情感與買書記憶;第三輯“書葉之美”,專敘封面畫、毛邊書、線裝書、藏書票、插圖等書籍裝幀制作話題;第四輯“所謂藏書”,記藏書家們的藏書經歷與收獲。人和書相遇的故事,從來都讓人欣賞與感動,希望本書遴選的這批文章,能在人書之間折射出更豐富的意涵。
陳平原 衛純 ·隨筆 ·15.5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三十人三十曲”,將三十位吟唱者各自的成長經歷,譜寫成中國當代民謠的歷史組曲;第二部分“看得見民謠的城市”,作者通過憶述跟隨民謠音樂人的走唱經歷,反映不同地域背景與民謠音樂相生相成的關系。
郭小寒 ·隨筆 ·11.7萬字
在中國有過生活經歷的外國人以第一人稱撰寫,經過整理、配圖,形成基本統一的形式,結集出版。篩選了22位供稿人,兼顧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膚色;盡量涵蓋五大洲。話題涵蓋衣食住行,包括親歷的動人趣事,熱愛中國的理由,疫情期間的在華生活,以及中外文化、社會現象的比較、思考等。本書希望通過多位不同身份的外國人的親身經歷,把他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地反映出來,一方面,客觀地還原出中國的社會生活;另一方面,通過中外文化的碰撞,發現中國特色、中國優勢,以及中國的美好生活。
(法)梅洛(Melody Pace)主編 ·隨筆 ·4.8萬字
《西鄰照影》是一部散文隨筆,作者選取19至20世紀世界范圍內的文學家、藝術家和文化名人近百位,以圖文并茂的形式,搜集并講述他們的生平經歷、創作故事與趣聞軼事,涵蓋了百余年來各國文化尤其是文學領域不同發展時期與流派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既包括卡夫卡、海明威等文學大家,又包括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等文藝名人,以及一些在自身領域、地域有著杰出成就,但尚未被大眾讀者所熟悉的文學家、藝術家等,既能讓大眾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收獲新知,也是一本為文學發燒友準備的“進階”讀物。本書作者沈東子為知名作家、翻譯家,從事外國文學研究多年,著作頗豐。作者選用自身在閱讀、翻譯經歷中搜集到的材料,將相關人物的性格、作品與軼事結合,從多角度展現他們的個人生活與作品創作之間的關聯,文字詼諧,集講述和評論于一體,帶領讀者更深入地認識、理解書中涉及的文藝家及其作品。
沈東子 ·隨筆 ·9.9萬字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宋代出現了飲食文化的第三個高峰期。宋代詩詞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描繪、記錄了宋代飲食文化的發展風貌。《杯盤碗盞溢詩情:宋代詩詞里的飲食》將飲食文化與詩詞欣賞相結合,以詩詞解說和品析宋代飲食品種,并穿插有趣的故事,引導讀者發現宋代飲食中的詩意內涵。
韓希明 ·隨筆 ·10.2萬字
《閑情樂事》由陳平原選編,搜集了周作人、林語堂、豐子愷、梁實秋、朱自清等24位作家信筆閑談的散文小品,共47篇,涵蓋了衣、食、住、行等中國人的“生活的藝術”,他們用通俗親切的語言表達出中國人的生活情趣,生活中的種種日常事件都包含在內,不僅展現了作家細致入微的學識和洞察力,更體現出他們的閑適與雅趣。文章短小精悍,便于理解,是一份對民國時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的真實記錄,更多的是一份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美學。
陳平原選編 ·隨筆 ·12萬字
本書主要收集了作者在日不到兩年間發表的文章。作為戰后日本的文明批評論,這本書在日本文化界備受稱贊,到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日本人愛讀陶晶孫,日本學者甚至說,中國現代作家給日本影響最大的,除了魯迅,就數陶晶孫了,日本人能從陶的幽默諷刺中,感覺出日本愛。
陶晶孫 ·隨筆 ·4.2萬字
德波頓用一種非常特別的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馬德里等風格迥異的怡人風景,同時還有他為讀者安排的眾多的名作家、藝術家、思想家及深諳旅行滋味的行家作為導游。在他們的陪伴下,風景之旅成了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在《布拉格之戀》結尾處的夢境上扎上一針,滲出的淡藍色便可以為德波頓的路行程著色;任何行路的真實色彩都被這心路的藍色、薄霧中的藍色幻化了,成了一種無法拒絕的誘引;空間喪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時間懶散地化為了一縷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華茲華斯、波德萊爾、凡·高們和德波頓這位才子在深處。
(英)阿蘭·德波頓 ·隨筆 ·14.3萬字
雄渾綿亙的賀蘭山秘境,硝煙或浪漫的居所明長城,黑石峁巖畫與外星人的不解之謎,皇家寺院的隱秘歲月,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如歌如詩,拉薩的神秘古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最后葬地之謎……邊塞人文之美,西部秘境之魅,《秘境之旅》以詩意與凝重的筆觸,將帶你探尋西部大地的千世滄桑和不朽傳奇。
張濤 王燕 ·隨筆 ·17.2萬字
南帆,著名文學理論家。夏無雙,青年漫畫家。《大辮子和蝴蝶結》是南帆和夏無雙的父女對話集,用時尚的語言來說,這是“前浪”和“后浪”的對話,話題涉及廣泛,諸如卡通漫畫、機器與人、動植物、校園生活等等,曾在文學雜志《芳草》連載,得到許多讀者的喜歡。當代社會,不僅對于中國人,對于地球人類來說,都是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或者是,是一個文化裂變的時代。對于每一個家庭來說,更是如此。代溝現象,從沒有像當今這樣顯得深不可測,也產生了眾多難以言說的現象。本書把很多家長、孩子害怕的代溝現象,一一展示在眾人面前,它不是抹除代溝,而在代溝兩邊各建一段橋,讓家長和孩子能互相走向對方。
南帆 夏無雙 ·隨筆 ·13.5萬字
《北京那些事兒》選譯自奧野先生二十世紀三五十年代有關北京的隨筆文集,記錄了他先后三次在北京學習、工作和訪問的見聞,回顧他在北京生活的往事,亦側面書寫了北京的風物與人情,見證了這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變革。奧野認為,北京有著沉淀數千年溫雅而高貴的古都氣質,同時也不免被時代席卷,處在新舊交替的變遷和震蕩中。他的文字表現了他對古都生活的眷戀、對北京朋友們的惦念,以及對古都風物深情的懷想。從中真切地感受到,奧野先生作為一個日本人,是怎樣懷有深厚的“北京情節”。
(日)奧野信太郎 ·隨筆 ·10.1萬字
《唐時明月》是朱紅近十年來文化隨筆的結集。朱紅專治唐代文學,但她擅長從詩文入手,以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來達到還原歷史現場、呈現古人日常生活的效果。在書中,從節氣禮俗到飲饌食物,從唐代詩壇到盛世朝廷,將作者閱讀的廣度與深度、表達的分寸與舒展、論說的精密與從容,無不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古人的精神面貌、審美情趣、生活樣態,隨之躍然紙上。
朱紅 ·隨筆 ·9.5萬字
學者型藝術家方云先生,工書畫,喜詩文,閱經史,修禪學,以士人的情懷,嘗試融合禪宗教義之見,開辟修心養生新路。在本書中借用古之圣賢百副禪聯、創作百幅禪意畫、闡釋百個佛理禪思,思其思述于聯,悟其悟蘊于畫,或云禪思或道人生感悟;歷時7載而付梓。世態如彼,心平如此,文與畫,皆是蔚為大觀的清流與禪境,處處“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此境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此書實為贈送親朋好友的一份雅致禮物。
方云 ·隨筆 ·9.3萬字
“三言”描繪的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里的人物,追求富貴,向往愛情,維護社會正義,講究知恩圖報……這些故事里,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熊太行說“三言”,選的是和當下人們生活、情感、心理有某些共通之處的經典篇目,討論人心、世道、家庭、職場、生活、人際關系、熟人社會等復雜而微妙的話題,注入強烈的現實感。從古人的世界里,看到當代人的影子,熊太行的解讀,能讓人們在內心產生共鳴。
熊太行 ·隨筆 ·14.3萬字
《北京的四合院》一書,深刻解讀了北京傳統民居的獨特魅力。書中不僅詳盡描繪了四合院的布局之美、建筑之精,還深入挖掘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家族情感。四合院作為北京歷史文化的縮影,見證了無數家族的興衰起伏,承載了深厚的民俗傳統與親情記憶。本書讓讀者在品味四合院之美的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了北京城的獨特韻味與文化底蘊。
楊天杰 ·隨筆 ·1.4萬字
博爾赫斯筆下博聞強識的富內斯和部落老人篝火旁的娓娓道來,我們稱之為肉身的記憶;石洞壁上的楔形文字和哥特教堂矗立的尖頂,我們稱之為礦石的記憶;然而散發出最濃郁的知識芬芳和銘刻下最雋永的歷史選擇的,卻是紙張書籍上的文字,我們把這種最美好的形態稱作植物的記憶。《植物的記憶與藏書樂》是艾柯關于愛書藏書的總結,橫跨歷史、文學、美學與科學的多元向度,暢談奇書逸事,關于書的意義與價值,關于閱讀的必要,關于愛書人無可自拔的執迷。從對紙質書籍本真的熱愛到對電子書自我認同的奇想,從對藏書世界奇聞異事的精彩講述到對一本古書撲朔迷離的起源的細致考察,艾柯對于書籍的熱愛有著一種傳教士的熱忱,相信愛書教的虔誠信徒們定可以在他的這本書中找到真義。
(意大利)翁貝托·艾柯 ·隨筆 ·11.8萬字
書中首先將儒家之學以及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整個東方傳統學術的核心和屬性,與西方文化區分開來:東方的文化是建立在人對自身認識上的科學,即“生命實踐之學”,簡稱為“生命學”;西方主要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為文化核心,是建立在人對自然界和社會認識上而發展起來的科學體系。書中關于成為“大人”的三條道路和儒家之核心思想德性與仁心,以及對儒家的“成德之教”與佛家九乘佛法之巔的“大圓滿”所作之比較,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結晶,意義很大。
潘麟 ·隨筆 ·1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