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一支柔軟而富于彈性的毛筆,看上去是那么古老,卻包孕著倔強的青春。它為什么被這個智慧的民族所選擇、堅守,并演化為不可替代的載“道”之“器”?由此產生的中國書畫藝術具有怎樣的獨特屬性?“書為心畫”“畫如其人”,生命與藝術如何融為一體?……作者以二十年之苦心孤詣,試圖解答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種種時代命題。
何光銳 ·隨筆 ·6.9萬字
此書為散文家、戲曲理論家齊如山關于飲食文化的隨筆集。從中國傳統官席的必備菜式到街邊的各色雜食,從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異,到中國菜的烹飪方法,齊如山先生對中國飲食文化做了詳細的研究,闡釋了中國美食各方面的精髓,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齊如山 ·隨筆 ·4萬字
這部作品,以優美大氣的散文筆法鉤沉宣紙創生的歷程,探尋附麗于古宣紙上的歷史之謎,爬梳宣紙上的書法、繪畫,以及古往今來大家名流寄情宣紙的因緣,揭示宣紙的前世今生與營造技藝,進而透析宣紙所蘊藉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文化氣象。本書還通過對宣紙誕生于皖南進行細致描摹和深入分析,抒發了對江南文化的一往情深和對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深情禮贊。
趙焰 ·隨筆 ·14.2萬字
書架上的書是堆疊的沙袋,用以抵御遺忘的洪流。書簽、藏書票、書籍裝幀;二手書、私人藏書、特裝書、被遺棄的書;圖書館、書店、書展、讀書俱樂部……作為一件物品出現時,書遠不僅是承載內容這么簡單。我們與書相遇,衍生出一系列故事。從古老的莎草紙到如今的電子閱讀器,從書的紙張、氣味到書承載的記憶與情感,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資深書蟲湯姆·摩爾講述了與書有關的一切。時至今日,書籍依然有能力改變我們的生活。
(英)湯姆·摩爾 ·隨筆 ·8.9萬字
在柬埔寨,風光秀麗的巴薩河畔,人們臉上常見神秘的微笑,但人口拐賣、赤貧、文盲,以及內戰的后遺癥亦如影隨形;當地人央求國際組織為其修繕寺廟,年輕的和尚卻對外面的世界蠢蠢欲動;來到這里的外國人,既有國際組織志愿者,也有自我流放者和淘金者……1998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提著一只皮箱便來到柬埔寨,在那里生活了兩年。之后,她以人類學家的視角、散文家的筆法寫下自己的柬埔寨記憶:這是一個迅速變化的社會,走向全球化的同時仍有美麗的“非現代性”殘存。這里是“天堂與地獄的寫實,就如同吳哥窟的石雕故事一般,上演著人世歷史中的喜怒哀樂、罪與罰、墮落與超脫”。
劉紹華 ·隨筆 ·5.7萬字
陳嘉映經典學術隨筆。世界在感覺里,感覺又在哪里?真正的理解里也總有不曾完全明了的東西,清明的理解連到更深的曖昧處。一方面哲學外在于我的職業,另一方面則內在于我的生命,是我立身于世的眼光,甚至血肉。哲學一半是精神一半是世故,中國人從來不缺世故,等精神重新來到我們中間,這個沒有哲學的民族也許會成為哲學的明天。
陳嘉映 ·隨筆 ·16.6萬字
德波頓用一種非常特別的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僅有巴巴多斯、西奈的沙漠、馬德里等風格迥異的怡人風景,同時還有他為讀者安排的眾多的名作家、藝術家、思想家及深諳旅行滋味的行家作為導游。在他們的陪伴下,風景之旅成了更完美的文化之旅、心路之旅。這部書就像一場完美的旅程,教我們如何好奇、思考和觀察,讓我們重新對生命充滿熱情。在《布拉格之戀》結尾處的夢境上扎上一針,滲出的淡藍色便可以為德波頓的路行程著色;任何行路的真實色彩都被這心路的藍色、薄霧中的藍色幻化了,成了一種無法拒絕的誘引;空間喪失了地理上的方位,時間懶散地化為了一縷幽香;串起行程和文字的只有華茲華斯、波德萊爾、凡·高們和德波頓這位才子在深處。
(英)阿蘭·德波頓 ·隨筆 ·14.3萬字
知名茶文化學者周重林,詳解50余篇蘇軾寫茶的詩、詞、文章,鉤沉出一個精微、閑雅、有趣的東坡茶世界。一代文豪蘇東坡,是個琴棋書畫詩酒茶俱全的生活家。而后世論起東坡的生活趣味,多談起他的美食與酒,而對東坡在飲茶一道上的品位與情趣,少有談及。其實蘇東坡愛茶愛得緊,對茶葉、用水、茶器、同飲之人都很講究。茶是他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蘇軾的詩詞文章中也處處有茶的身影。蘇東坡的茶生活,也是宋代茶文化發展繁榮、宋人生活美學的一面鏡子。知名茶文化學者周重林,細細梳理了蘇東坡與茶相關的50余篇詩、詞、文章,輔以權威注釋、白話翻譯,細細鉤沉出一個精細、閑雅、清歡、充滿人情味的東坡茶世界。以茶喻人,最重要的是“清白”;以茶喻生活,最佳的滋味是“清歡”。
周重林 ·隨筆 ·11.2萬字
《素以為絢的風景》為“涵芬學人隨筆”叢書之一種,作者為清華大學劉石教授。全書總字數約二十萬字,另配有插圖數十幅,分為“學海隨泛”“典籍談片”“前賢憶念”三輯。“學海隨泛”一輯所收乃對于文學史、文化史相關問題的想法,所涉內容廣泛,作者立論平實,語言活潑,帶有作者的鮮明個性特征。“典籍談片”所收為對古今著述的相關評價,既有《藝概》《唐詩三百首》等古代經典,也有《宋詩選注》《啟功叢稿》《良鏞求索》等今人著述,體現出作者“不薄今人愛古人”的灑脫襟懷。“前賢憶念”所收21篇文章乃追懷前賢之作,所懷念的對象為啟功、傅璇琮、王利器、楊明照、葉嘉瑩、歐陽中石等名家。因作者曾與他們中的多位有著過從甚密的師生緣分,因而文中頗多傳神寫照的細節,讀起來令人興味盎然。
劉石 ·隨筆 ·17.6萬字
本書為《騰訊·大家》簽約作家陸波近兩年書寫北京歷史文化的新作結集,延續了她在《北京的隱秘角落》《尋跡北京問年華》中的寫作風格。作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北京留存下來的歷史古跡很多,但也有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變遷中消失了,只留下一個名字。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北京人,陸波以大歷史的眼光觀察解讀和回望她如此熟悉的古都京城,追尋頤和園、燕園、南池子、煙袋斜街、新街口、護國寺、史家胡同、妙峰山、萬花山、袁崇煥京城舊跡等京城曲徑通幽處,考察那里的文物遺存,講述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的故事,將大歷史與小事件、小人物勾連起來。
陸波 ·隨筆 ·18.6萬字
本書為龔先生近年來關于中國文學的隨筆集,書中探討了不同歷史時代中國文學的特點,不同時代文人的特點和精神風貌;重談了中國文學史寫作中的問題與新的思路;討論了《詩經》《文心雕龍》等作品的價值與意義;也分析了李白、李商隱、蘇東坡等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的作品、個性和精神。書中提出,宋的代表文體并不是詞而是詩,清是文學繁榮的時代,道教思想對李白的詩歌影響至深,《菜根譚》是最早的雞湯文,等等。這是一本新見迭出、奇銳精敏、大破俗說的文學隨筆集。
龔鵬程 ·隨筆 ·18.8萬字
《鄉風市聲》一書由錢理群選編,收錄了沈從文、張愛玲、茅盾、豐子愷、賈平凹等21位名家36篇文章,描寫古已有之的、在20世紀又增添了新的意義的鄉風與市聲,這些文章展示了“中國走出自我封閉狀態,打開通向世界的窗口,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現代化的歷史”,同時也揭露出“古老的農業文明的舊中國與現代工業文明的新中國”之間的傳承與對抗、消長與起伏,而面對“鄉”與“市”的對立,諸多先哲也不免陷入內心糾結甚至自我割裂的境地,這也從側面狀寫出過往百年間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的命運。
錢理群選編 ·隨筆 ·12.1萬字
《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是王耀慶的首部文字作品。2016年開始,出于對職業精神的困惑,王耀慶和團隊伙伴一起,自主策劃、自資制作了文化紀錄短片《職人訪談錄》。通過分享身邊“職人”的熱情與堅持,探討職業與人生的多樣可能。《耀慶職人訪談錄:游藝的人》收錄其中九位藝術家的人生故事,以及自詡表演“職人”的王耀慶的“自問自答”,更加豐富完整地呈現了鏡頭背前的故事,以及王耀慶對表演和演員的理解、對職業和職人精神的堅守。林奕華、林懷民、李士龍、陳建騏、鐘澤明、焦元溥、田島征三、北川富朗、楨文彥……“在每一期的采訪中,我都會問:如果不從事現在的職業,您還會選擇其他職業嗎?您現在做的這件事情對您而言意味著什么?大家用最簡單的話語告訴我:堅持了這么久,一直在自己喜歡的事情里面,這就是積累;不厭其煩地一直重復,在重復中嘗試把事情做到更好,這就是生命。”
王耀慶等 ·隨筆 ·11.1萬字
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原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形而上的幽玄,在一首首和歌中發展出豐富的美學意涵,隱蔽、枯寂、妖艷、寫意,最后調和成一種在陰暗中追求的美感,攏之在內,時空無限,內在充實。引進陰影,而不是光。從陰翳中發現美,又為了美的目的利用陰翳。日式庭園、和室、壁龕……昏暗美感的空間中進駐了永恒的閑寂,靜謐、悠遠的幽玄余情,成為帶有神秘色彩的的東方美學經典。
(日)大西克禮 ·隨筆 ·11.8萬字
本書為《單向街》系列文集的第4輯,本輯以世界城市為主題,帶你去耶路撒冷、牛津、威尼斯、東京、巴西利亞、倫敦、紐約、(尼日利亞)阿布賈等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特點的城市,一覽他鄉的自然、地理、風土、人文,體驗難得的跨文化之旅,去尋找各式生活的坐標。本輯其他文稿涉及自殺、成功、環保、日常生活的歷史等話題,緊扣時代脈搏,所論多發人深省。
郭玉潔主編 ·隨筆 ·11萬字
本書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書,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體門類的書,所談論的是城與人,一個大城與它的居住者,一個大城與它的描繪者。包括話說“京味”、何者為“京味”、風格諸面、當代數家、京味小說與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著戀與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業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與文化多元等角度展開論述,極有學術價值。
趙園 ·隨筆 ·18.7萬字
這是一部隨筆集。作者仵埂為當代文藝評論家,本書收錄了他近十年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選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達,展現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問題的哲學思考。這部思想隨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諦聽天界的那一縷訊息”,回望歷史人物,對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筆觸記錄了時代滄桑巨變在我們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緘默與沉思”,探討了時代與生活的困頓、沖突與纏繞,是對歷史與當下現實的反思;第三部分“驚詫與漠視”,關注個體的特異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視的生命異在與文化密碼。作者善于將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藝術感悟和人生體驗融匯于文章之中,以輕盈的文字和藝術化的表達呈現了他獨到的觀察與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仵埂 ·隨筆 ·18.7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三十人三十曲”,將三十位吟唱者各自的成長經歷,譜寫成中國當代民謠的歷史組曲;第二部分“看得見民謠的城市”,作者通過憶述跟隨民謠音樂人的走唱經歷,反映不同地域背景與民謠音樂相生相成的關系。
郭小寒 ·隨筆 ·11.7萬字
北緯34°偏北大致是長安—洛陽一線,是我國古代北方地區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的區域。本書選取該區域有代表性的文化圖像(如殷墟甲骨、漢代畫像磚、清明上河圖等),以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向讀者介紹這一區域的典型文化圖景,從文物考古、藝術鑒賞的角度,對相關圖像作深入解讀。全書語言流暢,資料豐富,配有大量精美實物圖片,有趣易讀。
韓叢耀 ·隨筆 ·14.4萬字
《域外古藝》是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馮驥才先生的一部文化散文合集,同期出版的還有一本《域外古城》。兩本書都是從全球性視角關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現了作者對文化遺產保護這一世界性問題的思考。《域外古藝》收錄與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德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與傳統技藝及傳統技藝保護者相關的游記三十二篇,多角度展現了世界各國的傳統技藝、傳統民俗及傳統技藝保護方面取得的成果及面臨的困惑。
馮驥才 ·隨筆 ·8.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