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對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尤其是海淀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生態進行研究,包括旗人身份認同、城市和區域管理、百姓民俗風情、物產飲食、信仰生活、祭祀禮節等,將曹雪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人進行研究,對深入了解曹雪芹的生活環境、交游范圍、生活節奏、《紅樓夢》的素材來源、創作過程,包括《紅樓夢》的深度賞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樊志斌 ·理論 ·15.9萬字
本書試圖站在宏觀角度,著眼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對中華傳統文化從古至今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和梳理,力圖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唐明燕 ·理論 ·16.7萬字
本書集“國際比較的視野”、“扎根課堂的氣派”、“教學研究的范例”于一身,讓廣大教師系統了解課例研究的方法,親身浸潤課例研究的過程,切實感受課例研究改進課程的力度,自覺掌握課例研究這門工具,常態解決自己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真正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力助手和進行行動研究的參考指導。
胡慶芳 ·理論 ·15萬字
巴格比認為,歷史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和文明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內容。在本書中他不僅深刻分析了歷史學的性質和撰述方式,尤其對文化和文明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詳盡闡釋。他所區分出的“大文明”和“周邊文明”的類型,很大程度上構成了湯因比的文明形態史觀的來源。
(美)菲利普·巴格比 ·理論 ·16.5萬字
大數據時代,廣告的形式和業態不斷進化繁衍,但萬變不離其宗,深入洞察目標消費者是廣告傳播的基礎。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網絡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消費者的網絡行為皆有跡可循,在此背景下,廣告調查是選擇抽樣還是全體樣本?是紙質問卷還是電子問卷?是數據推測還是智能分析已成為新時代廣告行業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書從大數據時代的特點出發,在深刻理解傳統廣告調查的基礎上,詳細解讀大數據時代廣告調查的新的特征、操作流程,并佐以最新的大數據消費者調研案例,力爭為高校廣告、營銷專業的學生及老師提供指引,并為廣告從業人員提供實踐幫助。
王凌峰 ·理論 ·10.3萬字
西南聯大多元自由的學術、教學環境,為師生提供了成長和發揮的巨大空間;西南聯大開創的中國通識教育系統,創造了教育神話,為中國教育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段髂下摯笤娫~通識課》分上、下兩編及一堂附加課,上編“中國詩學七講”由朱光潛先生以藝術、美學、心理學等現代視角全面分析講解中國傳統詩;下編“中國特色之律詩研究”由聞一多先生講解律詩的知識和藝術特征;附加課“一堂詞的賞析課”由浦江清先生講授詞曲美學特征,并重點講解具有傳奇色彩的《菩薩蠻》和《憶秦娥》。
朱光潛等 ·理論 ·12.9萬字
針對投射主義和構式語法在論元實現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將認知語法和壓制理論整合起來,建立了構式論元實現的模型——基于識解的壓制模式:當動詞的論元結構與構式不一致時,構式便以動詞的顯論元和域論元為基礎,以識解為機制,遵循一致原則,通過增容、剪切、替換或抑制等形式,將動詞的論元結構壓制成一致。基于此,本書分析了十種中英文構式的論元實現。
董成如 ·理論 ·15.4萬字
《四川新媒體發展研究》研究四川新媒體的發展歷程、現狀、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該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四川傳統媒體的新媒體發展,包括報業新媒體、廣播新媒體、電視新媒體、出版新媒體的發展等四章;第二部分四川網絡媒體的發展,包括新聞類網站、車載移動電視、政務微博、高校微博、高校微信公眾號、網絡文學、網絡大電影的發展等七章;第三部分四川新媒體商務的發展,包括新媒體廣告、旅游新媒體、微博網紅、共享單車、電商產業、互聯網餐飲的發展等六章。
田大菊 石磊 ·理論 ·14.9萬字
《遠近叢書:天》講述了:中國古話說“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朝夕相處的人尚且不相同,何況遠隔重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呢?事實上,就是同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和眼光來看,也全然不同;中國古代詩人蘇軾(1037-1101)早就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個封閉的自我是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的:一個封閉的民族也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
湯一介 ·理論 ·3.5萬字
日本美學史上原理性先鋒著作,日本文化史公認一流名著。町人文化的魅力:它是徹頭徹尾感覺性的東西,又小心翼翼地避免墮入獸性;它調動一切官能追求感覺上的享樂,又賦予人間溫情和品格。町人美學的內核:既為蠅頭小利而爭斗,又不去觸犯武士精神;既感到權力下的壓抑,又有自強意識;既服膺于正統的哲學思想,又奉行膚淺的妥協主義?!额嗣缹W》是日本美學大家阿部次郎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美學、日本文化史公認的第一流的名著?!额嗣缹W——德川時代的藝術與社會》以日本德川時代的小說、戲劇、繪畫等不同藝術門類為研究對象,從“意氣”(いき)、“色好”(色好み)、“色氣”(色気)等獨特的美學觀念入手,對相關社會文化現象、典籍文獻與作家作品做了分析細致的美學分析與鑒賞。全書最初在雜志連載,使用隨筆評論的筆調寫成。觀察犀利、分析透辟,語言睿智機警,頗得德國哲學與歐洲學術的方法精髓,又顯示了日本人特有的細膩感受性,具有重要的學術理論價值與閱讀欣賞價值。
(日)阿部次郎 ·理論 ·16.7萬字
本書的內容與立意,是對文化現象的意識與邏輯的思考。作者認為,文化從精神層面講,與人的實踐生活及其身心機理密切相關,因而,作者主要探討文化與人的關系,內容涉及意識與無意識、文化意識與無意識、個體的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等。對歷史相關的論述,做出新的詮釋,全書的內容與闡釋方式具有前沿性,原創性。
胡瀟 ·理論 ·28萬字
曲譜自元代誕生以來,形態上陸續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形態變化歸根結底反映的是曲文化的發展變遷。本書從曲譜研究的角度——以曲譜形態為切入口,探討曲譜的形態軌跡乃是受到其背后文化的推動而形成,展示的是曲文化在元明清三代的發展變遷。本書始關注曲譜間的“聯系”。認為,曲譜非一部部單獨的個體,而是相互間充滿關聯。它們之間的調整、變化,其實都是在適應時代文化的需求。
許莉莉 ·理論 ·13.6萬字
本書系統地闡述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內涵意義、發展歷程等基礎理論;針對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管理現狀以及面臨的實際問題,對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實施策略、具體方式、技術手段等進行系統分類,并做出明確的、具有針對性的研究總結;針對澳門歷史城區典型地段展開了個案研究,經由實踐層面的物質性實證研究,提出具有技術針對性的保護管理合理化建議,初步建立了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框架。
朱蓉 ·理論 ·13.5萬字
本書是金惠敏教授學術和理論研究成果剪輯。內容上,從中到西、從古到今、從文學到哲學、從理論到現實、從民族具體到人類一般,博大而又精深,宏觀兼之細繹,但主線則清晰可辨:文化現象學。這一理論將文化作為人的生命意志的展露和升華,并且對自身存在的超越和揚棄,文化以此方式而誕生并成長。文化不止于一種主體間性,它更是一種他者間性。悖論言之,文化既是也不是其自身。言其“自身”是就其功能性而論的,而稱其為“非自身”則是說其在起源上、構成上均可以雜合視之。文化自我因著文化他者而成就自身。無他者,則無文化。文化本身即現象學,是生命的顯現,顯現于與他者共在的文化星叢。
金惠敏 ·理論 ·11.1萬字
當今世界,文化流動無處不在,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和推動作用更加明顯。“文化流動理論”是在考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流動的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研究了文化在歷史與空間中流動的客觀規律,并以文化流動的實例和效應作為理論創新的立足點,對長期被人們認同和奉行的“文化積淀論”進行了深入探討,對理解文化的方式進行了重新解讀,對文化研究的思維方式,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參照。
張驍儒主編 ·理論 ·14.9萬字
本書共分兩部分,上編是以消費社會的規范意義作為研究現代時尚文化的基本視野,對時尚文化的權利視野給予廓清,在此基礎上以符號學理論論證了時尚運行的邏輯,并對現代時尚在大眾文化、身體、奢侈等維度給予直觀打量。下編是根據以上邏輯,從文化設計的角度對中國現代文化產業開發中古城設計、博物館設計等給予哲學思考。
王文松 ·理論 ·10萬字
《劉師培經典文集》作為清代傳統學術之繼往開來者,劉師培不僅承襲了《左氏》家學的深厚淵源,而且吸收了大量西文近代社會科學的先進成果,并在中西結合中成功開辟了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新境界。因此,劉師培的學術生涯雖很短暫,然在國學領域中,他卻獲得了頗多具有開創意義的顯赫成果。本書為下冊。
劉師培 ·理論 ·11.8萬字
本書是以中學生為主要對象的國學普及讀物,全書以講座形式分專題對國學主要門類作了概述,并結合時代要求及中學教育的特點,探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時代的意義。全書內容涉及文史哲等方面,既與中學教育的課程內容有聯系,又能擴展同學們的閱讀視野和理解深度。作者在長期的國學教學實踐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學生實際相結合,使國學真正成為學生人文修養和知識結構的組成部分,幫助大批學子樹立了文化自信。本書適合作為中學生課外閱讀用書,也適合用作中學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教參書。
饒曉 ·理論 ·10.4萬字
本書為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路徑及策略研究”成果。本書從回顧、總結中國傳統媒體不斷擴展、深化的移動傳播入手,探尋傳統媒體在開展移動傳播過程中如何逐步實施轉型;通過案例分析類推相似媒體,歸納出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四種路徑。研究發現傳播力與經營力“雙因子”對傳統媒體的移動化轉型有著決定性影響,“雙因子”的三種組合模型分別對傳統媒體的移動化轉型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書最后提出傳統媒體移動化轉型的五“變”策略。
官建文等 ·理論 ·11.6萬字
本書以豐富的故事,多維的理論視角,探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對“眾籌”的反思。首先,探究融資的邏輯,信任與脆弱的關系,信任的構成;以此為基礎,分析文化產業融資,規避劣勢,發揮注意力與影響力資源的優勢,將受眾、粉絲與文化部落的關注、興趣、共享價值觀轉化為信任,將消費拓展為眾籌。進而解讀一系列眾籌的案例,重點聚焦股權眾籌,歸納其共建共享的融資與資源整合模式;深入分析其內在的悖論與潛在的風險,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探討未來的發展路徑。
彭健 ·理論 ·1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